淺析史料在歷史課堂教學不同環(huán)節(jié)的運用
受西方布魯納教育思想和“新歷史”思潮的影響[1],我國歷史新課標對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逐步地重視起來;加之,近年來,高考中材料解析題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更加偏重于考查學生對史料處理、歷史闡釋和文字表達的能力。由此,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地位和作用就格外地凸顯出來。
一、史料的定義及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史料的定義和分類
依據(jù)《辭?!返慕忉專妨鲜茄芯亢途幾霘v史所用的資料,主要包括實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傳史料等。史料的產生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原始的史料,一種是后人記載、加工而產生的史料,就是所說的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史料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有文字、數(shù)據(jù)、表格、圖片、音像、實物、口述等等。
針對中學歷史教學而言,不同的史料大約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是認知史料。這是史料教學中最基本的層次。這一層次不需要學生過多的分析,史料本身就很清楚。第二是分析史料。這是史料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2] 。中學歷史教學中主要是處理好這兩種史料。
(二)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就史料本身而言,可以說史料是一切存儲著有關過去信息的資料,是我們發(fā)現(xiàn)歷史、解釋歷史的依據(jù),具有再現(xiàn)歷史場景的功能。史料的運用,有利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增加教材的真實感和歷史的可信度。就現(xiàn)實而言,史料是架起歷史與現(xiàn)實、歷史客觀與主觀想象的橋梁。
就教師而言,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好教學,有利于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促使歷史教學更加生動和形象。因為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讓學生置身于歷史情境之中,去體驗和感知歷史,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臃e極地參與,使學生在探究和認知的潛移默化過程中,主動理解和吸收知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
就學生而言,史料教學在歷史課堂中的運用,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將史料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加之以引導,有利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主動去體驗和感悟,增加歷史的真實感,促使學生形成探究知識的欲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由此,學生就可以提高挖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闡釋史料和把握史料的主旨,得出自己見解。當然,史料的運用,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史料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史料的選擇應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具有真實性、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示性。
(一)新課講授導入時史料的運用
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說是一次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要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形成學習歷史的動機,增強歷史教學的吸引力,是歷史教學首先要解決的任務。為此,教師在講授新課導入時,運用好史料,自然地進入到新課,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啟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例如,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候,先用投影儀打出英國輸華貨物統(tǒng)計表:(萬英磅)
年 代 | 1842 | 1844 | 1846 | 1848 | 1850 | 1852 | 1854 | 1856 |
正當貿易貨物總值 | 96.6 | 230.5 | 179.1 | 144.6 | 157.4 | 250.4 | 100.1 | 221.6 |
教師說明此表所列為正常的商品貿易額,不含鴉片貿易。讓學生閱讀教材第一子目下的部分小字。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為什么中國會與洪都拉斯有如此大的差別呢?英國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補救這種情況呢?筆者認為,一方面,教師結合史料后帶的思考題,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史料,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思考并得出答案。這樣可以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形成歷史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教師 “設疑置惑,形成學習誘因”, 使學生迫切希望知道問題的答案,由此自然地過渡到新課。
(二)突破新課內容重點和難點之時史料的運用
重點、難點是教學中的重頭戲。但是,現(xiàn)編的中學歷史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分別存在著不同的問題,有的是理論性較強,有的是高度概括,只有歷史結論而沒有或略于過程說明。這些內容也往往枯燥、生澀、很難理解。如何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讓學生比較容易和樂意學習與掌握?因此,筆者認為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恰當補充一些史料,在相應的內容拓展和趣味性上展開教學,是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講述高中歷史必修1 專題三第二課《辛亥革命》時,重點之一就是評價其歷史地位,有針對性地引入:材料一:1915 年,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83 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 年,軍閥張勛擁戴清朝廢帝溥儀登基,在全國人民的怒斥聲中,12 天后復辟丑劇就草草收場。材料二:出示圖片資料“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法令,剪辮子、禁纏足、修改中山裝造型……”當學生仔細閱讀、分析這些材料,加之老師在一旁的講解,便能更容易、更深刻的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這一重難點內容進行理解。問題自然迎刃而解,重點難點也就突破了。
(三)對同一問題有不盡相同的評價之時的史料運用
同一問題的評價,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此時采用史料教學,將不同的評價列出,這樣就形成對立的意境,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研究方法獨立地分析史料,對各種觀點展開研究、批判,從而,使學生在對比中得出自己的思考結論,增加深刻的印象。這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與探究欲望,又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以及透過現(xiàn)象分析本質的能力。
例如, 在講述《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興亡》中, 涉及到如何正確評價拿破侖的問題。為了能客觀正確地評價拿破侖, 教師就可以出示三段材料:
1、 法國喬治·勒費弗爾在《拿破侖時代》中這樣評價: “在法國,革命后的新國家尚未定型, 拿破侖給了這一整套行政機構, 這顯然是大師的杰作。拿破侖所進行的領土調整和種種改革促進了民族的覺醒, …….”
2、恩格斯的《德國狀況中》說: “對德國來說, 拿破侖并不像他的敵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專橫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 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趯ν馇致缘耐瑫r, 而將資本主義的思想帶給了封建紗幕下的人們, 促醒人們起來戰(zhàn)斗, 推動了歷史潮流向前發(fā)展, 使人們迎接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p>
3、梯也爾在《執(zhí)政府和帝國的歷史》書中寫道: “這是一位同亞歷山大和凱撒一樣的天才人物,長于指揮軍隊, 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區(qū)。而他竟還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 法國有意把權力交給他, 比之他要求掌握權力更急切, 他用《民法典》來組織我們的社會、國家, 他把公民地位和行政組織連同秩序給了我們?!?/p>
學生通過閱讀以上材料,并結合教材的相關內容,就會形成對拿破侖的較為深刻的結論。
(四)教學內容過渡之時的史料運用
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由若干的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構成,在其銜接過渡的環(huán)節(jié)處,教師適當引用史料,以串聯(lián)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銜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增強整個教學活動的連貫性,有利于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對于學生來說,有利于理清內容間的關系、明了知識的前因后果,加深對教材內容的把握,增強對歷史知識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把握,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事件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辯證思維與認識能力。
例如,在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老師講述《天津條約》簽訂之后,戰(zhàn)爭第一階段結束為什么戰(zhàn)爭沒有結束,反而繼續(xù)擴大,其原因是什么?教師適時地補充有關史料;《天津條約》簽訂的時候,英法資產階級叫囂“條約中有關商務的條款不能令人滿意?!边@樣講戰(zhàn)爭的第二階段就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也能加深對教材內容的把握,增強了史實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事件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辯證思維與認識能力。
又如,《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上冊講到“義和團運動”一節(jié)時,引用了材料:“此次義和團民之起,數(shù)月之間京城蔓延已遍,其眾不下十數(shù)萬。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處處皆是,同聲于洋教為仇,誓不兩立。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边@樣,在講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轉變時,就能很好的過渡到下一部分內容:由剿轉撫,讓學生很容易就明了此間的前因后果,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把握。
(五)課本內容過于簡略之處的史料運用
由于篇幅等原因,教材不可能把每個歷史問題講得詳細明了,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補充史料, 以豐富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適當補充相關史料并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逐步引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通過這些史料來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可以克服課本上敘述過于簡略而考試中又易出現(xiàn)的問題。
例如,講《世界近代現(xiàn)代史》下冊《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轉折與勝利》一節(jié)時,教科書僅講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他們的分歧呢?教師圍繞分歧問題可提供一些課外的史料。
材料一:《德黑蘭宣言》:我們三國表示我們的決心,我們的國家在戰(zhàn)爭方面,以及在隨后的和平方面,都將共同工作。關于戰(zhàn)爭方面,我們已決定了將德軍消滅的計劃。……關于和平方面,我們確信:我們的協(xié)力同心將導致一種永久的和平。
材料二:斯大林關于歐洲第二戰(zhàn)場給丘吉爾的信:“在法國北部開辟戰(zhàn)場,不僅能牽制希特勒在東線的兵力,而且使希特勒無法入侵英國?!鼻鸺獱枅猿帧暗刂泻?zhàn)略”,極力主張從歐洲柔軟的下腹發(fā)動進攻。羅斯福對他兒子說:“每當首相堅持經過巴爾干進攻時,所有在場的人都十分清楚他實際上想要干什么?!?br /> 材料三:前蘇聯(lián)外長莫洛托夫曾說:“英國政府拒絕在1942年開辟第二戰(zhàn)場……我和我的同事認為1942年存在著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的最有利條件?!?br /> 教師將這些史料提供給學生,并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既要認識到反法西斯同盟之間的協(xié)作,又要認識到反法西斯同盟內部的分歧,這樣,學生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就會有深入的理解。
(六)課堂小結之時的史料運用
整個教材內容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因果相承,存在內在聯(lián)系的。課堂小結可以說是一堂課的點睛之筆。通過對史料的設問進行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分析、思考,不僅鞏固了學生對新課所學知識內容的掌握,也使學生學到了一些分析、解決和綜合歷史問題的基本規(guī)則和方法。
例如,學完“洋務運動”一課后,出示如下史料:
“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薄坝捎诟鲊圃炀脵C器,較中國土貨于人工者省費,售價既廉,推銷愈廣。自費逐漸設法偽造,自為運銷,不足以分其利權”。
以上是兩份奏章的摘要,閱讀后請回答:
1、文中“自強”指的是什么?這是哪些人于何時提出的主張?他們要興辦什么?
2、“設法偽造”是何時提出來的?指的是什么?客觀上起了什么作用?
通過運用史料進行小結,使學生擺脫傳統(tǒng)那種死記硬背的接受知識的方式,變被動為主動,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養(yǎng)成主動探究式的學習習慣。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