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者中的語法處理
首先,語言學習者與成人本土語者相比可能在處理在線不同信息來源的融合方面有些困難,成人本土語者已經能夠迅速整合在線處理中的詞匯、語篇層面、韻律以及結構信息。研究已表明,孩子分析暫時的模糊句子主要依賴結構信息 卻會忽視詞匯--語義及語篇暗示,這和成人本土語者卻不同(Felser, Marinis, & Clahsen, 2003; Traxler, 2002; Trueswell, Sekerina, Hill, & Logrip, 1999)。相反模式已發(fā)現成人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解析模糊的句子時似乎更多的依靠毫無結構的信息。晚期第二語言學習者似乎在使用韻律暗示來解釋時也不如成人本土語者那么高效率(Akker & Cutler, 2003)。目前,在分析中被破譯這種情況,是如何用這種明顯的困難來整合不同類型的信息還不清楚。他們可能被視為語言學習者和成熟的本土語者處理系統(tǒng)的定性差異,或源于在語言學習者中更普遍的認知局限,比如在兒童和非本土理解者中的工作記憶資源的減少。
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處理目標語時較之成人本土語者可能較慢,而這可能反映了自動化的缺乏(Segalowitz, 2003)。有幾項研究利用時間進程敏感的措施,比如事件相關腦電位,表明第二語言處理中的延遲。事件相關腦電位的研究在第二語言學習者中探究了詞匯--語義的處理,這對語義反?,F象已獲得400個效應(Ardal, Donald, Meuter, Muldrew, & Luce, 1990; Hahne, 2001; Hahne & Friederici, 2001; Weber-Fox & Neville, 1996),可讀的非詞類(McLaughlin, 1999)與本土語者相比已有延遲的最高潛伏期(see Hahne, 2001; Hahne & Friederici, 2001; Weber-Fox & Neville, 1996)。同樣的,詞素句法的違反誘發(fā)了之后的發(fā)作或者說成人第二語言學習者比本土語者的語言學習事件相關腦電位成分更持久。
第三,第二語言學者本土語言的特性可能會影響他們處理第二語言輸入。如果學者把不正確的第一語言處理策略用來處理他們的第二語言,這可能會是獲得完整的、像母語一樣的能力的一道障礙或說是在第二語言中的流利。然而,實驗結果目前對這個問題還遠遠不能確定。盡管一些研究探究了在第二語言中在線句子處理已發(fā)現對第一語言解析的證據(see, e.g., Frenck-Mestre & Pynte, 1997; Juffs, 1998a, 2005),其他研究也不能找出學習者第一語言背景任何影響第二語言處理性能的因素(Felser, Roberts, Gross, & Marinis, 2003; Papadopoulou & Clahsen, 2003; Roberts, Marinis, Felser, & Clahsen, 2004; Williams, Mobius, & Kim, 2001)。
第四,語言處理機制對成熟的本土語者有效,可能只是部分接近語言學習者。 一個具體的假設即為如何使得第二語言的語言處理不同于Ullman (2001)所提出的第一語言處理。他認為,盡管一個人母語的語言表達和處理涉及兩個不同的大腦記憶系統(tǒng), 所記憶單詞的儲存一直根植于暫時的腦葉結構,而一個程序記憶系統(tǒng)參與處理組合規(guī)則則植根于額部的大腦結構, 第二語言處理及表現很大程度上依賴詞匯的記憶系統(tǒng)。
很顯然,這四種假設都需要進一步的鑒定。盡管,從使用第一語言的小孩和使用第二語言的成人的過程研究這一結果來看可能已遠遠達到語言習得理論和模型的意義,當然目前也有沒有基于經驗的模型,而它在語言學習者中區(qū)分了語法處理過程如何不同于成熟的本土語者。
第五,語言學習者對于歧義句的處理不同。成人的單語句子處理速度快、效率高、高度自動化。語法結構是在理解過程中逐漸建立的,每個新進來詞或短語被盡快整合到當前的部分展示中。分析器如何處理多于一種語法分析兼容的輸入?調查讀者或聽眾在實時中如何解決結構歧義能告訴我們一些關于語法啟發(fā)式算法和句子處理中的信息類型。
曾研究已證明,成人本土語者可以進入不同的知識來源及迅速整合兩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在處理他們的母語時沒有困難(see, e.g., Pickering, 1999)。句子處理的模塊化或是多級模型的支持者認為,語法信息在處理過程中比其他信息使用的更早。 例如,The log floated down the river sank.引起著名的誤入歧途效應。 在這里,動詞“floated”最初是主要動詞而不是作為一個引入減少相關條款的分詞,一種錯誤直到很久以后才顯現,這需要實質性的再分析。相反,概率或基于經驗的模式,如調諧假設(Cuetos, Mitchell, & Corley, 1996; Mitchell & Cuetos, 1991)聲稱歧義選擇是首先取決于一種特定語言模式下個人過去曝光的歷史 。
雖然研究使用時間過程敏感方法,如事件相關電位(參見Friederici,2002)或速度準確性交易程序(McElree & Griffiths, 1995, 1998),他們都為第一語言句子處理的句法第一模型提供了支持,并發(fā)現本土語者的歧義決定偏好受多種因素包括個人工作記憶約束、詞匯-語義信息如動詞論點結構和主題需求,韻律、語篇層面、概率信息也是如此(Gibson & Pearlmutter, 1998)。
只有一小部分的研究檢驗了孩子或第二語言學習者如何在實時中解決結構歧義。雖然兒童語法發(fā)展通常在6歲左右被認為是完整的,但他們的處理系統(tǒng)可能更受其相對有限的認知能力,如減少工作記憶廣度,而不是成人處理系統(tǒng)。如果這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可能會以為孩子們在進入不同的知識來源和評價不同類型的信息并行時比成年人有更多困難,兒童慢速的詞匯準入和檢索相對于成年人可能會引起短暫延誤的歧義決定。
相比之下,青春期后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認知發(fā)展通常在他們開始習得一門第二語言時就是完整的,他們已經擁有充分發(fā)展自己母語的處理系統(tǒng)。但是,考慮到由在非本土語言中區(qū)別單詞和短語的增加處理需求(compare, e.g., Harrington, 1992; Segalowitz & Segalowitz, 1993),第二語言歧義決定可能延誤,這與與第一語言中歧義決定想關聯(lián)。工作記憶資源的額外流失也可能導致各種不同類型信息的低效率的融合(Kilborn, 1992)。第一語言詞匯的內容或是語法影響第二語言的處理,這是需要進一步來想象的,或者特定第一語言處理策略可轉化到第二語言中,將導致非本土的解析決定。不完整的語法習得是另一個第一語言或是第二語言處理差異的潛在來源。成功的解析依靠有關語法知識的可用性,學習者的語際語語法的非目標性特性可能會導致非本土性處理行為?;诮涷災J降恼Z言習得及處理(MacWhinney, 1997; Mitchell & Cuetos, 1991; 及其中的一些)也預測第一語言歧義決定選擇的轉移,但將這些歸因于第二語言中與語言模式相關的過往不足暴露。
總之,盡管程序記憶系統(tǒng)無法很好地解釋二語與母語加工的不同,仍有一些研究結果對這種說法提出質疑。具體說來,這種模式無法解釋二語詞匯與句法處理加工過程的不同,兒童學習母語者與成人二語學習者間句法加工處理過程的不同。盡管在加工母語的過程中兒童與母語者一樣,但他們很少或沒有利用詞匯-語義及相關參考信息。在加工詞匯時,兒童與成人一樣都會受到詞匯量及詞匯解析的影響。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