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油畫民族化的深入思考
一 前言
油畫早在400多年前就傳入了中國,但真正的發(fā)展時間只有一個多世紀;20世紀50年代,我國出現了一次美術思潮,即“油畫民族化”,這個理論命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我國美術界的激烈討論,時至今日,這一觀點仍備受爭議。這個話題不止一次地被重新提及,但經過漫長的討論,針對是否推行油畫民族化而提出的問題依然沒有相應的解決方案。一部分人認為民族化才是我國油畫發(fā)展的唯一的出路,沒有反映民族意識的東西,不可能在世界上站住、站穩(wěn)腳跟。另一部分人則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油畫在我國還有其他的出路,油畫要獲得全面發(fā)展,不能只依賴民族化;也有人置身事外,對該問題并不予關注。本文將以這些觀點為參考,對我國的油畫民族化問題展開討論,探討我國油畫的發(fā)展道路。
二 油畫及“油畫民族化”在中國的發(fā)展
油畫是由蛋彩畫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歐洲繪畫方式,人們把經過處理的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作為畫板,使用亞麻子油來調和作畫的顏料;油畫可以生動地表現出豐富的顏色,使畫充滿立體感,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就是一幅油畫作品。
(一)油畫的傳入與初步發(fā)展
油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后,成為了西方主體的繪畫方式,并于明朝傳入中國。最先將油畫傳入中國的是一位名叫羅明堅的傳教士,而后,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于1601年(明朝萬歷二十九年)將歐洲油畫獻給明神宗,引起了當時中國畫家的震驚,但是那時油畫還未得到中國人的認可,也沒有獲得發(fā)展的機會。
到了清朝,更多傳教士涌入中國,并在皇宮中任職畫師,代表人物有法國的王致成、意大利的郎世寧等,乾隆也曾選派專人學習繪畫油畫,但這一時期油畫只在社會上層的小圈子里被接納。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中西方之間的交流加強,越來越多的傳教士和油畫作品傳入中國,油畫才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逐漸擴散到社會的中下層。不過一直到清末民初,中國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油畫畫家,油畫的繪畫方式直到此時才真正被中國人掌握。周湘、徐詠青等人正是當時中國油畫家的杰出代表,他們在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孤兒院中學會了油畫繪畫方法,并將其發(fā)揚;這一時期,一些關于油畫的書籍也逐漸興起,如薛福成所著的《巴黎觀油畫記》。20世紀初,清朝在南京和保定的兩所師范學堂里開設了油畫課程,由外籍教師進行授課;油畫家周湘等人也自己創(chuàng)建了美術學校等機構,開展油畫教學,這些促成了我國對西方美術的學習。這一階段適逢中國學生留洋回歸,他們帶回來的繪畫技術改變了中國在油畫作畫上傳統(tǒng)的繪畫風格。這些都為我國的“油畫民族化”奠定了基礎。
(二)油畫民族化的發(fā)展階段
在油畫傳入我國并獲得了一定發(fā)展基礎的情況下,油畫開始呈現“民族化”的趨勢,中國的“油畫民族化”歷程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在建國以前。雖然“油畫民族化”的觀點直到19世紀50、60年代的時候才被明確提出,但此前油畫在我國的“民族化”已經有所發(fā)展了。建國以前我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幾個畫家分別為徐悲鴻、龐薰琴,以及林風眠、李叔同等。徐悲鴻接受過西方正統(tǒng)的繪畫教育,深受西方畫家弗拉芒格注重色彩和諧的互襯與搭配的作畫風格影響;他在留學期間認真鉆研古典藝術,,習得精湛的作畫技巧。學成回國之后,徐悲鴻在發(fā)展自身藝術事業(yè)的同時,參與到國內的美術教育中。他的作品同他的教育一樣,十分重視寫實,具有西方的文化特點,但他不忘把自己所學的和中國的藝術體系融合到一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龐薰琴、林風眠等人也曾留學海外,回國后都為中國的美術教育做出了貢獻。這些人把西方的寫實文化和中國繪畫的寫意特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
第二個階段在建國以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這一時期正是“油畫民族化”觀點提出的時期。在徐悲鴻等人打造的中國油畫基礎上,我國的畫家向東歐地區(qū)、前蘇聯進一步學習了油畫繪畫,使得此前形成的寫實繪畫風格坐實在中國油畫繪畫中的地位。當時前蘇聯、東歐擁有相對進步的美術教育,中國借其教育模式,在本國培養(yǎng)了大批的優(yōu)秀藝術家。但是當時我國出現了在生產、學習上完全照搬蘇聯模式的情況,第一次“油畫民族化”的討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通過中國美術界的這次討論,我國的油畫表現手法出現了新的變化,成功將民族文化融入了蘇式油畫當中,表現出本國的民族情感,并出現了董希文、王式闊等代表人物,以及《開國大典》這類別具特色的中國油畫。
第三個階段在改革開放之后。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油畫受到了階級斗爭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發(fā)展相對緩慢,“油畫民族化”的討論也只能暫告一段落。改革開放開始后,思想禁錮被解除,這個話題也逐漸回到人們的關注點當中。在這一階段,我國出現了大批優(yōu)秀的畫家,包括吳冠中、羅中立、詹建俊等人,他們十分倡導“油畫民族化”的理念,他們的作品也充滿了民族氣息,例如羅中立所繪的《父親》,畫風具備了寫實主義與西方古典主義的特點,同時十分注重精神內涵的表達,表現出中國的民族特色。
事實上,在這三個發(fā)展階段之外,中國“油畫民族化”也在不斷發(fā)展,但是受到歷史條件限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只有這三個時間段里的發(fā)展,如今,圍繞我國“油畫民族化”問題展開的討論仍在繼續(xù)。
三 對“油畫民族化”相關問題的思考
(一)對“民族化”認識不清
民族化是指在繼承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外來的優(yōu)秀文化,并對其進行改造、創(chuàng)新,把這些文化變?yōu)榉媳久褡宓摹⒕哂斜久褡逄攸c的文化的過程,也就是說,民族化要對本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擇優(yōu)進行結合。
不過,目前大家對民族化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油畫民族化”的概念也十分模糊。我們長期處在本民族的文化熏陶之下,自然具備了民族性,但是,“民族化”不是只依靠民族性就可以完成的,我們雖然具有民族性,但不一定能通過油畫將民族性表現出來,因此,對于我們而言,“民族化”是發(fā)展油畫的一個必須的過程。此外,“民族化”不應只停留在表面的層次,目前我國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相當激烈,但卻缺乏有力的實踐證明,缺乏代表作品的原因在于很多畫家對本民族的繪畫體系及傳統(tǒng)文化缺少深刻的認識,所以,即使他們掌握了出色的油畫繪畫技巧,仍然無法創(chuàng)作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油畫。對此,有學者表示要實現中國油畫的民族化,中國的油畫家就要對本國的繪畫理論、民族文化、哲學等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只有在對本民族文化具備了深刻了解的前提下,“油畫民族化”才擁有可能性。
(二)“油畫民族化”處境尷尬
前文提到,“民族化”這個過程需要在了解、掌握、堅持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當前我國的“油畫民族化”卻因為缺乏這一基礎而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中。我們從國外學到油畫的繪畫技術,同時嘗試將其同本民族的特點融合在一起,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達成油畫的民族化。對于油畫民族化,我們沒有一個參考的標準,不知道什么才是將民族特色表現出來的正確做法,而且很多人對于“油畫民族化”是持有質疑態(tài)度的,他們擔心將油畫民族化,可能會扭曲民族藝術和民族精神,也認為這種做法是非必要的。
此外,在實踐“油畫民族化”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幾個問題。在創(chuàng)作時,人們會因為急于實現民族化而浮于作畫的表面,過分重視在繪畫時使用民族符號,但是這種做法在很多時候只是起到了判別中國式油畫的作用,并不利于作品的創(chuàng)新,使油畫創(chuàng)作陷入模式化的漩渦里。并且在民族化的過程中,存在跟風的現象。一些畫家僅僅是在這個觀點的號召之下應聲而起,但是他們并不明白“油畫民族化”的真正含義,也沒有達到這個觀點所提出的要求,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水平不高,。
(三)對油畫發(fā)展道路認識片面
在提倡“油畫民族化”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我國油畫藝術發(fā)展的唯一道路,這種看法過于片面。因為我國當下的油畫體系發(fā)展還沒有到達發(fā)達的地步,還處在探索的階段;我們提倡民族化,但還未成功,所以不應該過早地下定論。油畫自傳入我國以來,的確獲得了不小的發(fā)展,但也未達到獨樹一幟、極具標識性的地步,不能說在世界上具有壓倒性的優(yōu)勢;因此,以狹隘的眼光來看待油畫發(fā)展,過早地否定其他的發(fā)展道路,只會扼殺油畫在我國進一步發(fā)展的可能,整體上弊大于利。
(四)“油畫民族化”的發(fā)展方向
油畫是來自西方的繪畫方式,帶有顯著的西方文化特征;油畫寫實性強,具有不同于中國畫的長處,所以,我們應當理性看待這種外來文化,接受國內外文化間的交流,汲取西方文化的進步之處,以長補短,增強自身實力,不能將自己的眼睛蒙蔽起來,盲目拒絕外來物。另外,我們還應當深入了解本國的文化;我國的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對我們各方面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我們民族發(fā)展的根基;因此,我們要有選擇性地繼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引進外來文化的同時,還應增強民族文化涵養(yǎng),建立對民族文化的信心與自豪感,在此基礎上,將二者進行融合。
我國的油畫家還要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要同時具備民族情懷和文化修養(yǎng),堅持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則,切勿為了迎合市場放棄藝術的本質。舊時徐悲鴻、林風眠、董希文等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油畫的民族化,是因為他們尊重藝術的本質,擁有文化內涵,能夠靜下心來追求藝術,這與當下許多浮躁的藝術家是截然相反的。
所以,中國的油畫要獲得長遠的發(fā)展,就要做到堅守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yǎng),逐步實現完美融合;同時,我國的油畫家也要做到修身養(yǎng)性,保持良好的追求藝術的心態(tài)與動機。
四 結語
“油畫民族化”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我國的“油畫民族化”發(fā)展道路十分曲折,所幸在藝術先輩的努力之下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油畫藝術的追求熱情不如從前,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改變,這使得我國的“油畫民族化”遇到了諸多困難。我們理應認識到,正確的藝術態(tài)度是推動藝術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要明白,民族文化是孕育藝術的沃土,我們要善于利用這片土壤,讓油畫生根、成長,逐漸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部分。
欄目分類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