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傳承發(fā)展的路徑探究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由勞動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每代人所熱衷傳承與表達的藝術形式,具有強烈的民族性、民間性。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fā)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傳承者只有結合現代人的審美特征創(chuàng)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fā)展方向,制定科學合理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傳承發(fā)展方案,才能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魅力。
1.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審美風格的形成原因
1.1受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的影響
由于各個地區(qū)之間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不同,其孕育出來的舞蹈風格也不相同。例如,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區(qū)的舞蹈風格多豪放、粗獷,而有著多樣化地形和植物資源的西南地區(qū)的舞蹈多細膩、委婉。再如,東北平原地域廣闊,使得東北秧歌具有小步快走的特點;陜北地區(qū)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使得陜北秧歌具有大步抬腿的特點。
1.2受文化傳統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直接影響民族舞蹈的審美風格。例如,傣族舞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具有動作柔美、輕盈的特點;蒙古族舞蹈受薩滿教的影響,具有動作開闊、豪放的特點。
1.3受生產方式的影響
各民族的生產方式不同,導致其舞蹈的風格各具特色。例如,游牧民族的舞蹈多剛健有力,而農耕民族的舞蹈顯得細膩柔美。佤族舞蹈“屈膝、撅臀”的特征受稻作生產活動“舂米”的影響;江西贛南的采茶舞受現實采茶活動的影響等。
1.4受服飾特點的影響
民族服飾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現形式之一,對民族舞蹈的風格表現產生了直接影響。例如,傣族女子的筒裙和男子的無領對襟短上衣限制了舞蹈者的步伐,使得舞蹈者在行走和轉身時展現出獨特的曲線美。苗族女子的頭飾影響其頭部動作,使得“細碎”的頭部動勢成為苗族舞蹈風格的一部分。
2.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創(chuàng)新方向
2.1融入現代化元素
要想取得理想的傳承發(fā)展成績,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需要結合時代特點進行改變。舞蹈傳承者要將民族民間舞蹈中蘊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社會的新穎元素有機融合起來,進而賦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時代化審美特征。
2.2融入科技化元素
科技的發(fā)展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動力。舞蹈傳承者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數字化技術等采集、存儲、重塑、再現傳統舞蹈作品,使傳統舞蹈更具科技化色彩,以此提升傳統舞蹈的保存與傳播質量。
2.3融入世界化元素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有了更加寬廣的傳播舞臺。舞蹈傳承者可以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展演,為外國觀眾深入了解中華舞蹈文化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舞蹈傳承者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學習、借鑒國外優(yōu)秀的舞蹈元素,賦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世界化色彩。
3.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傳承發(fā)展的現狀
3.1傳承內容單一
隨著文化娛樂市場的繁榮發(fā)展,新興藝術形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一現象給民族民間舞蹈的發(fā)展帶來了一定影響。為了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中占據穩(wěn)定地位,部分民族民間舞團隊選擇大量刪減舞蹈作品中的傳統元素,一味地在舞蹈作品中添加時尚元素。這種過度娛樂化的舞蹈作品改編方式導致其蘊藏的傳統文化元素單一,不利于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fā)展。
3.2缺乏多樣化元素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以農耕文化、鄉(xiāng)土生活為生存土壤。城鎮(zhèn)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生活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較大改變,導致以農耕文化、鄉(xiāng)土生活為主題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失去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網絡媒體、數字娛樂的興起也進一步分流了傳統藝術的受眾。除此之外,西方舞蹈文化的融入也對人們的審美觀念形成了沖擊。若不能將多樣化元素融入舞蹈作品當中,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將難以傳承發(fā)展。
3.3傳承人培養(yǎng)體系不健全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fā)展離不開專業(yè)人才的支持。而現階段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傳承人培養(yǎng)體系尚不健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舞蹈院校存在重技輕藝、重形式輕內容的教學現象,不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二是舞蹈院校的課程體系陳舊、師資力量薄弱,難以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輸送德才兼?zhèn)?、專業(yè)過硬的傳承者。三是隨著老一輩藝人的凋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問題,導致一些民族民間舞蹈面臨失傳危機。
3.4傳播機制不合理
現階段部分舞蹈傳承者只利用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來傳播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沒有將現代科技融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播工作當中。這一現象不利于擴大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播范圍,從而導致大眾不了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藝術價值。
4.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傳承發(fā)展的路徑
4.1豐富傳承內容
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fā)展必須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舞蹈傳承者要著力挖掘舞蹈作品中蘊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元素,使大眾更好地感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價值,進而增強大眾傳承發(fā)展民族民間舞蹈的意識。
4.1.1.從人民生活中提取傳承元素
舞蹈傳承者要立足人民的生活,系統地梳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fā)展脈絡、技藝特色、文化底蘊,且有關部門要定期組織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專家、學者深入開展田野調查、文獻整理、口述訪談等工作,促進這些專家、學者把握好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與特定地域環(huán)境、社會結構、信仰習俗、節(jié)慶活動之間的聯系。通過系統地梳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成長環(huán)境,舞蹈傳承者可以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蘊藏的人文精神、審美情趣等充分展現出來,使觀眾透過舞蹈作品更好地感受“活態(tài)文化”的生命力。例如,中國舞蹈家協會通過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推出了一系列與人民生活緊密聯系的舞蹈作品,如《轉山》《老雁》等,優(yōu)化了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效果。
4.1.2.豐富傳承的內容
一是傳承舞蹈動作與技巧。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動作和技巧是其獨特藝術風格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有不同的標志性動作,如蒙古族舞蹈剛柔并濟,其通過“抖肩”“柔臂”等舞蹈動作體現;傣族舞蹈柔美,其通過“三道彎”舞蹈技巧體現。這些獨特的舞蹈動作與技巧不僅形式美,還是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的載體。因而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fā)展過程中,舞蹈傳承者必須做到準確把握這些舞蹈動作與技巧的幅度、力度、速度、節(jié)奏,盡最大努力將特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韻味呈現出來。
二是傳承舞蹈文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蘊藏豐富的文化內涵。舞蹈傳承者將這些文化內涵呈現給觀眾,可以深化觀眾對舞蹈的意義與價值的理解,以及增強觀眾對民族文化精神的認同感。例如,彝族的“火把節(jié)”舞蹈表達了當地人民對火的崇拜、對豐收的渴望;苗族的“蘆笙舞”反映了苗族的遷移歷史與獨特的農耕文化。舞蹈傳承者在舞臺上要采取一定措施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承載的宗教信仰、民俗習慣、歷史故事等文化元素呈現出來,帶給觀眾良好的文化體驗。
三是傳承舞蹈音樂與節(jié)奏。音樂與節(jié)奏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地區(qū)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有不同的音樂旋律及節(jié)奏特點。例如,陜北的安塞腰鼓具有鼓點節(jié)奏強烈的特點,這與其豪邁的舞蹈動作相契合。因此,舞蹈傳承者將特定民族民間舞蹈的音樂與節(jié)奏融合,可以增強舞蹈作品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四是傳承舞蹈的情感表達方式。舞蹈傳承者要通過特定的舞蹈動作將舞蹈作品中蘊藏的崇敬、思念、悲傷、喜悅等情感呈現出來,使觀眾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例如,表演壯族的“扁擔舞”時,舞蹈傳承者用歡快的動作將當地人民對勞動、生活的熱愛之情展現了出來;表演藏族的“弦子舞”時,舞蹈傳承者用優(yōu)美的舞姿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眷戀之情。有關部門應注重培養(yǎng)舞蹈傳承者對舞蹈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特定情感的能力,輔助舞蹈傳承者將舞蹈蘊藏的深厚情感力量充分展現出來,以此提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fā)展質量。
4.2融入多樣化元素
新時期,要想提高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fā)展質量,舞蹈傳承者必須具備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舞蹈傳承者要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舞蹈文化的基礎上,將人類舞蹈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融入舞蹈作品當中,切實提高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表現力,以及持續(xù)擴大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影響力。
4.2.1與中國現代舞元素相融合
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相比,中國現代舞具有時尚化、現代化、開放性的特點,更加契合年輕群體的審美觀念。舞蹈傳承者將中國現代舞元素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當中,可以使這兩種舞蹈在相互滲透與碰撞中共同發(fā)展。
首先,要將中國現代舞元素融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動作編創(chuàng)及音樂當中。舞蹈傳承者可以將富有現代化色彩的舞蹈動作融入中國民族民間舞當中。這些更加輕盈、更具表現力的舞蹈動作可以增加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看點。與此同時,舞蹈傳承者可以運用動感十足的音樂來烘托表演氣氛,進一步提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表演效果。
其次,要將中國現代舞的表演技巧融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當中。舞蹈傳承者可以將富有感染力的中國現代舞表演技巧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表演技巧有機融合起來,以此提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技巧性、觀賞性。例如,舞蹈《雀之靈》借鑒了中國現代舞的創(chuàng)作技法,在節(jié)奏、力量、舞姿等方面吸收了中國現代舞的基本元素,使舞蹈表演內容與形式更加多元化。
最后,要將中國現代舞表達的情感融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當中。中國現代舞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動作及節(jié)奏中都蘊藏著勞動人民的精神品質、反映勞動人民的實際生活。舞蹈傳承者將中國現代舞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表達的情感相融合,可以更好地豐富舞蹈作品的情感元素,推動觀眾與舞蹈傳承者形成情感共鳴。
4.2.2與科技元素相融合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科技在舞蹈藝術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傳統的舞臺上,舞蹈傳承者的表演會受到時間、空間和生理的限制。有了科技的支持,舞蹈傳承者可以用多種形式來表現舞蹈,切實豐富觀眾的觀看體驗。例如,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舞臺采用了4層同心圓轉臺、3扇環(huán)形遮幕設計。工作人員通過控制不同轉臺的旋轉速度與旋轉方向不著痕跡地切換舞蹈場景。其搭配簡潔凝練的光影,舞蹈傳承者可以更好地展現舞蹈的意蘊。再如,河南衛(wèi)視的春晚運用“5G+AR”技術對《唐宮夜宴》進行數字轉化,演繹了一場唐代樂舞俑的“博物館奇妙夜”,使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了唐風之美。舞蹈傳承者在利用科技提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表演效果的同時,也要控制好科技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中的運用程度,以免濫用科技而影響文化傳承效果。
4.2.3.與西方舞蹈元素相融合
舞蹈傳承者要積極參加國際舞蹈文化交流活動,以便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更好地推向世界舞臺。舞蹈傳承者要主動將國際先進的舞蹈理念與技術、優(yōu)秀的西方舞蹈元素等融入舞蹈作品當中,為世界觀眾深入理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內涵奠定基礎。例如,《絲路花雨》將敦煌舞姿和“波斯舞”“盤上舞”的舞蹈元素融合起來,切實提升了舞蹈的文化感染力。
4.3大力培養(yǎng)傳承人
傳承人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fā)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傳承人不僅是舞蹈技藝的傳承者,還是民族文化的守護者和創(chuàng)新者。因此有關部門大力培養(yǎng)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人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首先,舞蹈院校要構建科學規(guī)范、開放包容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體系。一是設置系統的舞蹈課程。舞蹈院校不僅要促進舞蹈專業(yè)的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練習舞蹈動作,還要引導其學習傳統文化研究類課程,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奠定基礎。二是打造一支優(yōu)秀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師隊伍。舞蹈院校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盡最大努力培養(yǎng)一批德藝雙馨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師。三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通過手把手教學和示范,舞蹈教師可以指導學習者準確領悟和掌握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動作,從而使年輕一代的舞蹈傳承者更好地傳承精湛的技藝。與此同時,舞蹈教師要多帶領學生深入民間采風,使學生深入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
其次,有關部門要面向社會開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培訓活動。這種培訓活動可以滿足社會民族民間舞蹈愛好者的學習需求,有助于壯大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群體。因此,有關部門可以聯合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專家、學者開展講座、成立工作坊,向大眾普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知識,以此激發(fā)大眾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興趣和提高大眾的審美能力。
4.4發(fā)揮現代化工具的傳播優(yōu)勢
新媒體背景下,人們可以在各大新媒體平臺的支持下更加便捷、即時地獲取信息。舞蹈傳承者要把握好現代化工具的傳播優(yōu)勢,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現代化工具來提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播質量。
首先,要運用新媒體平臺提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質量。一些藝術類高校、培訓機構、民間藝人可以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內容制作成生動形象的短視頻,并將其上傳到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上,方便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例如,“北京吾來舞往藝術中心”的抖音賬號上不僅有藏族舞蹈文化知識的分享,還有各個民族民間舞蹈劇目的合集,為舞蹈專業(yè)學生、社會舞蹈愛好者更加便捷地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提供了支持。
其次,要運用社交媒體提高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被關注度。舞蹈傳承者可以在各大社交媒體上發(fā)布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相關的話題,吸引更多人參與話題討論,以此提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曝光度。例如,藏族舞蹈傳承者可以在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上發(fā)布“藏族舞蹈”話題,以視頻、圖文結合的形式向人們介紹這一舞蹈。人們可以通過評論、點贊、轉發(fā)的方式參與話題互動,以此加深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了解。
5.結語
通過將多樣化元素融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當中,舞蹈傳承者賦予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新的文化內涵,使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能夠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通過運用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具有新的審美風格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舞蹈傳承者可以讓全世界的人們感受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魅力,切實提升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fā)展質量。
文章來源: 《尚舞》 http://00559.cn/w/wy/26862.html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