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書法審美觀
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書法家、音樂家,在我國歷史上占有極高的地位。蘇軾涉獵廣泛,精于鉆研,他的詞打破了詞為艷科的格局;他的詩是宋詩的代表;他的書法崇尚自然、剛健婀娜,在“宋四家”中居于榜首。在書法上,蘇軾不僅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書法作品,他的書法論述也極大地影響了當代及后世書法家的創(chuàng)作,加快了書法藝術的發(fā)展進程。
一、提倡自出新意
蘇軾是一個極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他在詩、詞、文、書法等藝術上都提倡創(chuàng)新,提倡自出新意,提倡獨出心裁。在他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宋詞、宋詩、宋文及宋書法都有了新的成就。書法不同于文學作品,其漢字結構都是固定的,所以想要在書法上突破前人框架是極不容易的。為了讓自己的書法能夠出新,蘇軾提倡書法要通其意、出新意。
所謂通其意,就是指書法創(chuàng)作要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意趣。這一說法是蘇軾在《次韻子由論書》中提出來的,這是蘇軾著名的說理詩,集中體現(xiàn)了蘇軾對書法的見解。在這首詩的一開始,蘇軾就提出了“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不善書是蘇軾自謙的一種說法,他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提出“通其意”這個觀點,他認為書法要跟隨心意而動,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書法作品要能夠看出創(chuàng)作者的心境,要體現(xiàn)情意。例如,在《黃州寒食詩帖》中,蘇軾筆隨意動,一氣呵成,通篇氣勢磅礴,在一點一豎之間盡顯詩句中的情意?!饵S州寒食詩帖》是蘇軾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至黃州時所作,整首詩詩境悲涼凄苦,將詩人的苦悶惆悵 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首詩開篇就直抒胸臆,說自己來黃州已有三年,轉眼又是春去秋來,雨打花枝,泥污燕羽,這幅畫面讓人無可奈何又苦悶萬分。從平淡的敘述再到惜春嘆春,蘇軾的情感變化十分明顯,所以在書寫這幾句詩的時候,蘇軾一開始落筆隨意,尤其是“自我來黃州”幾字,大小相同,筆墨均勻,這淡淡的筆觸可以看出蘇軾起初落筆心情還算平靜,三年時光轉瞬即逝,轉眼又到寒食節(jié),想到此處惆悵便隨之而來,“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幾字也就隨著心情發(fā)生了變化,字體大小開始出現(xiàn)了變化,尤其第二個“惜”字字體上突然變大,筆墨上突然變重,和前面的幾個字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這個重筆寫就的“惜”字所包含的厚重感情也就撲面而來了。第二首詩詩境較第一首更為凄苦,感情上也更悲苦,所以整首詩更瀟灑肆意,筆墨也遠遠重于第一首,結字上也更為出奇,往往在不應該斷開的地方戛然而止,字體大小上也變化多端,疏密錯落有致,很好地表現(xiàn)了整首詩的詩境。這首書法作品是蘇軾書法的代表之作,也是蘇軾對“通其意”的最好闡釋。也正是在這個創(chuàng)作理論的指導下,蘇軾的書法作品都富有生命力,藝術表現(xiàn)力極強,能夠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因此引得后世創(chuàng)作者爭相效仿。
所謂出新意,重點在一個“新”字,也就是說書法創(chuàng)作不能拘泥于已有的框架,要敢于出新,敢于掙破枷鎖。我國書法的歷史和漢字的歷史是緊密相連的,在漢字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們就開始自覺追求漢字書寫的藝術效果,所以在宋代之前,書法史上已經(jīng)涌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大家,像李斯、王羲之、王獻之、王珣、歐陽詢、褚遂良、張旭、懷素等等,這些書法大家的書法作品技法高超,都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價值,這對于后世的人來說既是重要的范本,也是難以逾越的高山。蘇軾認為想要突破這些“高山”帶來的限制,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出新”,也就是要敢于嘗試去走前人未走的路,不必完全遵守書法的法度。他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認為他的作品全是隨著自己的喜好揮就,所以不會“踐古人”,他的這種瀟灑肆意的創(chuàng)作風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宋代文人的書法創(chuàng)作,推動了宋代書法“尚意”氛圍的形成。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也是其“出新意”書論的體現(xiàn)。在這副作品中,蘇軾沒有借鑒前代大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技巧,完全隨心而動,下筆輕重、字體大小、行間疏密都是依照自己的心意進行安排,所以黃庭堅給予了這首作品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這幅作品“似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也就是說黃庭堅認為蘇軾此幅作品遠超太白之作,這對于一個文人來說已經(jīng)是極高的評價了。
二、提倡增強學養(yǎng)
縱觀古今中外的藝術家,其藝術學養(yǎng)都是常人所不及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建立在藝術鑒賞和藝術領悟的基礎之上的,而藝術鑒賞和藝術領悟需要創(chuàng)作者有較強的思想文化素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夠創(chuàng)作出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作品。蘇軾認為書法創(chuàng)作也應如此。因此,想要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有所建樹,創(chuàng)作者必須增強自己的學術素養(yǎng)和精神素養(yǎng)。
第一、書法創(chuàng)作需要增強學術素養(yǎng)。蘇軾認為,書法創(chuàng)作的首要條件就是多讀詩書,增強文化素質(zhì)。在柳氏兩個外甥想要求得蘇軾的筆跡之時,蘇軾回了他們一首詩。在詩中,蘇軾寫道:“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他認為只有多讀書,那么一定會了解書中真意,也一定會下筆如有神,到那時,也就不用去臨摹別人的筆跡了。藝術創(chuàng)作都是相通的,就如同寫詩要多看詩,書法創(chuàng)作也離不開積累。蘇軾是個愛讀書之人,他也屢次勸說別人要多看書,他認為書法創(chuàng)作并不僅僅是技法上要純熟,學問上也要老練。他提倡“技道兩進”,技法上要時時精進,學問上也不能放松,只要這樣,書法創(chuàng)作才能更隨心而動,如果只關注技法,不關注學問上的進益,那么書法只會淪為獻技之作,不能夠引起觀者在情感上的共鳴,書法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梢哉f,蘇軾提倡書法創(chuàng)作要加強學術修養(yǎng)這一審美觀念和他的自出新意的論述是一脈相承的,其最終的目的都是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意”,要展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本人的修養(yǎng)。蘇軾本身就是個愛讀書之人,無論身處什么境地,讀書多能給蘇軾帶來精神上的慰藉,這自然也體現(xiàn)在蘇軾的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中。在書法作品《西樓蘇帖》中,蘇軾模仿了王羲之草書作品,在模仿的過程中,他不追求一筆一劃上的相似,而是力求自己“逸力風氣”能有王羲之風韻,他認為王羲之不管在學問上還是在思想修養(yǎng)上都達到了超然物外的境界,因此為了達到這個境界,首要之事就是加強自己的學術修養(yǎng),靠讀書來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此來達到下筆如有神的效果。
第二、書法創(chuàng)作需要加強品德修養(yǎng)。正如同學術修養(yǎng)可以讓書法作品的意蘊更豐富一樣,加強品德修養(yǎng)也可以豐富書法作品的“神”,讓書法作品達到形神兼?zhèn)涞男Ч?。正所謂文如其人,蘇軾認為書法作品也可以看出創(chuàng)作者的品德修養(yǎng)。蘇軾在《論書》中寫道:“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tài),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他認為有長得漂亮之人,也有長得丑陋之人;有擅長言語之人,也有沉默寡言之人;有擅長書法之人,也有不擅長書法之人,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君子和小人則是十分容易分辨的,所以他認為書法創(chuàng)作的效果和人品的好壞是息息相關的。這一點確實來源于“文如其人”這一論斷,但很多人并不贊成這一觀點,因為一些品德高尚的君子可能并不精于書法。但是這一論點也有合理之處,就像蘇軾推崇王羲之超然物外的境界一樣,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就是王羲之品德的一個真實反映,也正是因為重視品德上的修養(yǎng),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才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即便是外行,在看到《蘭亭集序》這幅書法作品時,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作品恬淡從容、飄逸瀟灑的神韻,這是王羲之本人品德的具現(xiàn)化,是王羲之淡然的氣質(zhì)和極高的精神修養(yǎng)讓整幅作品更有神韻,更有藝術表現(xiàn)力,同時也大大增強了作品的美學效果。蘇軾在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中,多次提到王羲之,他將王羲之形神合一的藝術作品作為范本,多次進行臨摹,前文提到的《西樓蘇帖》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蘇軾一生命途坎坷,可他從未放棄品德上的修養(yǎng),他生性樂觀曠達,又猶愛老莊之道,在被貶之后又潛心鉆研老莊書籍,因此在處世上也就更淡然放達,他的書法作品自然也就更飄逸灑脫自成一家了。
三、提倡書本自然
“自然”是中國文藝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審美范疇,無論是詩人、詞人,還是書法家、畫家,都將“自然”當做自己創(chuàng)作的美學追求。所謂“自然”,就是指天然而成的、沒有任何加工痕跡的藝術作品,一首詩,如果人工痕跡過重,就會給讀者帶來負擔,詩句往往也會變得拗口晦澀。李白之所以被稱為“詩仙”,就是因為他的詩仿佛信手拈來,讀來韻律和諧,讓人朗朗上口。蘇軾提出書法也需要“自然”,就是認為書法要充滿自然感性之美,不能只堆砌技法,而應該隨心而動,依意而行。
要想達到書法的自然,第一要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蘇軾推崇老莊哲學,自然也是老莊哲學重要的思想。老莊哲學推崇“無為而無不為”,希望達到人的自然化。蘇軾將其運用到書法創(chuàng)作中,目的也是希望創(chuàng)作者要擯棄一切雜念,不要將自己限制在純粹的書法技法之中,而失去了心靈上的自由。在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中,蘇軾落筆就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而為,字體的大小、筆墨的輕重都按照自己的喜好而來,寫到淡然處,筆墨就輕些;寫到憤懣處,筆墨就重些;感情流露處,筆墨就連綿不絕,感情枯竭處,筆墨就突然中斷??梢哉f,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整幅作品都洋溢著自由的氣息,雖然整幅作品的氣勢跌宕起伏,情感上多見消極,但其心靈上的自由是顯而易見的。
要想達到書法的自然,第二要達到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是文藝作品最高的審美理想,是李澤厚對人與自然關系討論之后得出的審美范疇。書法作品要想達到自然的人化,最主要的是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注入精神力量,不僅僅是將自己的心意灌注到書法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而且要自覺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推崇生命的價值,讓書法創(chuàng)作成為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延,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出自然萬物的價值。蘇軾在《論書》中就將書法擬人化,他認為“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他將書法比作人體結構,“骨”“肉”“血”是人體的物理層面,“神”“氣”作為人體精神層面,只有物理和精神兼?zhèn)?,書法?chuàng)作才能夠獲得更好的藝術效果。而想要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兼具“神”和“氣”則需要創(chuàng)作者更好地親近自然萬物,了解生命的價值和本質(zhì),并自覺將其融入到創(chuàng)作過程中。這一點在蘇軾的晚期作品中就可見一斑。在蘇軾的晚期作品《洞庭春色賦》中,由于此時蘇軾對人生的理解已經(jīng)十分深入,所以其書法作品結構緊密,用筆老練,集中反映了蘇軾對人生的思考,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四、提倡遵循法度
蘇軾愛好廣泛,在書法上提倡效仿前人,遵循書法的法度。遵循法度看似和自出新意是相對立的,但實際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自出新意的前提是遵循法度,遵循法度的結果是自出新意。書法不同于其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一筆一劃之間都有著技法上的要求,就像是達芬奇畫畫先從雞蛋上練習一樣,書法創(chuàng)作的前提是寫好點橫豎撇捺,所以只有技法上足夠熟練,書法創(chuàng)作才能夠擁有無限可能。
遵循法度,一方面是效仿前人。前文已經(jīng)提過,書法創(chuàng)作有著燦爛的歷史,所以模仿書法大家的技法是書法入門最快的方法。蘇軾曾學過很多人的書法,他學習過蔡襄、言法華、王羲之等人的書法,并創(chuàng)造性地將這些人的書法風格都融入到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之中,最終探索出獨屬于自己的書法道路。在當時,王安石提倡書法創(chuàng)作要遵循“無法之法”,提倡書法要走出自己的路,但蘇軾并不完全贊成這個觀點,所以他列舉出了自己學習書法大家的經(jīng)過,以此來告訴世人,想要走好書法這條路,就必須臨摹大家的作品,這也是大家對書法創(chuàng)作的一個共識。像蘇軾的早期作品《治平帖》就可以看到二王的蹤跡,因為蘇軾早期最崇拜的書法家就是王羲之,所以這幅作品中字態(tài)稍顯嫵媚,結字較為纖細,這也是二王作品的特點之一。
遵循法度,另一方面是精煉技法。精煉技法是很多書法家一生的藝術追求,只有技法足夠純熟,書法作品才能夠獲得更高的美學價值,書法創(chuàng)作也才能夠達到新的境界。蘇軾的書法創(chuàng)作風格分為明顯的早中晚三期,就是其書法技法不斷精進的證明。蘇軾早期的作品字態(tài)嫵媚,一筆一劃之間都較為規(guī)整;等到中期,蘇軾又學習了其他書法大家的技巧,并將其用到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中,所以書法氣勢上跌宕起伏,富有變化;再到晚期,蘇軾的書法技巧已經(jīng)十分純熟,也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所以其書法作品姿態(tài)百出,結構上十分緊密,筆墨上十分老練乾隆就曾經(jīng)形容蘇軾晚期的書法作品《洞庭春色賦》“首尾麗富”,認為這是蘇軾最為出色的書法作品之一。正如同手工藝中的熟能生巧,書法上技藝的純熟也是需要時間的長期積累,只有如此,書法才能夠不斷開啟新的美學境界。
蘇軾的書法審美觀是在自己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是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正確理論。在其書法理論的指導下,宋代逐漸形成了尚意的書法氛圍,形神兼?zhèn)涑蔀殍b定書法美學價值的重要標準。即便在當今社會,蘇軾的書法理論也仍舊在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文章來源: 《文化產(chǎn)業(yè)》 http://00559.cn/w/wy/32640.html
- 館藏《(增修)施南府志》的修復與保存
- 紙媒介在平面設計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與教學方法探討
- 廣電媒資從紙質(zhì)向數(shù)字化轉型中的敘事重構研究
- 空間設計教學中紙藝技術的創(chuàng)意應用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
- 人工智能驅(qū)動下的紙質(zhì)出版智能化轉型:技術融合與創(chuàng)新路徑
- 非遺傳統(tǒng)手工藝中紙張應用的技術體系與活態(tài)傳承策略
- 紙藝術的跨文化符號:中西方剪紙的英譯對比研究
- 數(shù)智時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路徑——以河南剪紙為例
- 基于環(huán)保視角的紙制品企業(yè)廢物管理與再利用策略
- 圖書館紙質(zhì)文獻數(shù)字化存儲平臺的優(yōu)化設計與文件管理方法研究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