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是新聞記者應具備的重要素質-新聞論文
記者肩負著傳播文明的重任,首先,作為一名記者在采訪中要注意自身形象,衣著要符合職業(yè)特點,舉止穩(wěn)重,表情自然,這是對被采訪者最起碼的尊重,是“人性化”的具體體現(xiàn)。采訪中記者語氣要親切,話語得體,盡可能表現(xiàn)出紳士風度,不要與談與采訪內容無關的問題。同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眼神,目光誠懇、凝重,不能死盯著對方,一般可注視被采訪者的眼睛,以示尊重,但不能時間過長 。在被采訪對象談到自己想得到的信息后可微微點頭示意,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激發(fā)被采訪對象的談話興趣,也許會意外收獲到自己沒有提及的更多訊息。采訪時,為了更清楚的表達某種意思或想法,可適當做些手勢,但動作幅度不能太大,更不要用手指著對方講話。作為一名女記者更要特別注意與交談者的位置,距離要適度,距離太遠會失去親切感,距離太近會讓采訪對象產生心理壓力,感覺緊張,不自然。談話時還要特別注意口腔衛(wèi)生,不要濺出唾沫。采訪前盡量不吃蔥、大蒜、韭菜等刺激性氣味較濃的食物,更不要酒后采訪。試想,誰會欣然接受一個酒氣熏天、紅頭漲臉的記者來采訪呢。
在采訪中,與被采訪對象說話的語氣關乎采訪的成敗,親切、和藹的語氣也是記者“人性化”的體現(xiàn)。記者在外面跑新聞,經常會接觸到社會地位較高的群體,如局長、縣長甚至是市長、省長等高層領導。常常會在潛意識中提高自己的地位,如果記者不將自己與采訪對象置于平等地位,而持著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不考慮采訪對象的感受,采訪時打官腔、提問時口氣大,特別在采訪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對象,或是從事一些體力勞動的工人、農民等群體時,表現(xiàn)出一種優(yōu)越感,表現(xiàn)出一些不屑對方的講話口氣、表情和動作,就會使采訪對象在心中產生距離感,不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全部告訴記者。這種不“人性化”的做法是記者最忌諱的,也是記者在采訪中必須認真克服的。有時,記者在采訪中,對采訪對象表述的一些觀點沒聽清楚,進一步詢問求證一下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詢問的口氣,不要將“詢問”變成“質問”。記者只有在采訪中放平心態(tài),語氣親切,給被采訪者良好的印象,與和被采訪者在短時間里盡快產生共鳴,才會使被采訪者愿意與記者交流,進而達到良好的采訪效果。
不打斷采訪對象的講話是體現(xiàn)記者“人性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采訪工作中,記者會時常遇到老年采訪對象,由于年齡原因,他們一件事情、一個觀點,特別是對自己感受強烈的事情常常會重復說明,甚至多遍,作為一個新型記者不論愛聽不愛聽,都要耐心聽下去,盡量讓他把話說完,不要打斷。如果這個采訪是在現(xiàn)場直播中,為了節(jié)約時間而打斷對方的講話,可另當別論??傊驍鄬Ψ降闹v話是種極不禮貌的行為,特別是還沒等對方把話講完,采訪者就結束談話起身就走,更是對采訪對象的一種藐視,應堅決杜絕。
記者“人性化”采訪還要做到問話要選好場合,看準時機。針對不同場合,要詢問不同的內容,不可不分場合或地點什么話都問,不適合問的問題,可換個場合再問。例如,在汶川地震的救災現(xiàn)場,一名幸存者正在救援人員的幫助下尋找失散的家人,這時正是他痛苦的時候,記者千萬不要往他痛處談,最好干脆不去采訪他。再如,消防官兵正在一處火災現(xiàn)場緊張的滅火時,記者也不要緊跟著或拽著消防滅火人員問這問那,記得前些年一家電視臺直播一場火災的突發(fā)新聞,一名年輕記者為了一味的追求現(xiàn)場感緊拉著一位正在滅火消防兵詢問,那位消防兵無奈的大聲對記者說道:“別問了,一會兒這塊都燒沒了!”可見,不合時宜的詢問有時還會影響別人的正常工作,某些時候甚至還會激怒被采訪者,以致產生不良后果。
記者在采訪工作中也會接觸到反面典型,對于這類采訪對象更要做到“人性化”。遇到被采訪者情緒激動,或言辭激烈、尖刻、辛辣,或指手畫腳、大發(fā)脾氣的時候,要想辦法讓他冷靜下來,再談一些與采訪內容無關的話題,等對方情緒穩(wěn)定后再開始采訪,采訪時不可帶著指責的口吻去提問。對于獄中服刑人員要盡量考慮到他們的內心感受,不能帶著歧視的態(tài)度和刺激性的語言進行采訪,要用自己“人性化”的話語打動他們,讓他們感覺到,社會并沒有拋棄他們。
盡可能的避開被采訪者的隱私和生理上的缺陷,不用譏笑諷刺的語言,這也是記者采訪時“人性化”的體現(xiàn)。有些記者說話語速快,采訪時按著自己的說話習慣去提問,不顧及被采訪對象是否聽清,提問如同開機關槍一樣,不給對方加以思考的時間,而且許多問題不連貫,造成對方難以回答。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上述這些記者采訪中應注意的“人性化”禮儀,雖然與記者交談的題目沒有直接關系,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交談的實際效果。因為人畢竟有著七情六欲,有經驗的采訪者,在采訪時會十分注意言行,會盡最大可能的考慮到采訪對象最直觀的和內心感受,一個善意的動作、一句誠懇的話語、一個真誠的眼神等等適度得體的言談舉止,會給對方一種信任感,都會在被采訪對象心中產生愿意接受采訪的念頭。這種“人性化”的言行也成為了一個現(xiàn)代記者應該具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這需要記者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的去學習和完善。
文章來源于《科技傳播》雜志2012年第19期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