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循環(huán)中“能看得見的音樂”-音樂論文
一、聽覺與視覺上的無限循環(huán)
創(chuàng)作“看得見的音樂,聽得到的顏色盾在其“有機音樂”形成體系時的一種創(chuàng)作理念。這種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前期大量創(chuàng)作中逐漸形成的。在《圓》中我們就能體驗到這種看得見的音樂。
在音樂表現(xiàn)方式上,譚盾一直致力于打破傳統(tǒng)的表演模式,把交響樂、劇場表演、視覺空間和音樂欣賞融合起來,構成劇場視覺效果,力求在聽覺、視覺、空間上給人一種獨特新穎而又置身其中的感覺。②作品《圓》在演出時,將樂隊的布局在空間上進行了獨特的設計。樂隊被分為四個三重奏小組:鋼琴、打擊樂和貝司一組,弦樂三重奏一組,木管三重奏一組,撥弦樂三重奏一組,分別安置在位于中央觀眾的前、左、后、右四個方位,從而形成了一個圓形的結構。音樂進行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由這四個組連續(xù)演奏的十六分音符均分的節(jié)奏型,一拍之中的四個十六分音符被分別分配給每個小組,遞次出現(xiàn)在音樂中:前方的鋼琴、打擊樂和貝司一組—→左方弦樂組—→后方木管樂組—→右方撥弦樂組。樂隊圍繞觀眾形成了一個聽覺空間上流動的圓形循環(huán)。在欣賞過程中,觀眾對樂隊表演視覺上的關注打破了傳統(tǒng)正前方模式的局限,真正看到了音樂圍繞他們旋轉循環(huán)了起來,一時間仿佛被音樂所包圍、包容,你會不由自主地扭頭去關注背后發(fā)出音響的樂器,但當你捕捉到它時,音樂已一閃而過,轉向其他的方位。在這種聽覺空間與視覺表演的循環(huán)刺激下,極大增強和加速了觀眾對音樂的融入感體驗。這也正契合了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觀念,打破視覺與聽覺的界限,統(tǒng)一轉化在作品中。
二、音樂元素時空輪回的無限循環(huán)
《圓》中的主題采用公元前1世紀的古希臘塞基洛斯墓志銘的音樂片段(酒歌),歌詞大意是:“只要你還活著,就輕松愉快一些吧。讓你的一切都無憂無慮。生命太短暫了,時間使它消亡……”。全曲旋律起伏不大,給人以寧靜、悠遠的感覺。《圓》的曲式結構屬于回旋變奏曲式:酒歌出現(xiàn)3次,中間插入兩個對比性段落。③
音樂內容表現(xiàn)上,酒歌在和諧寧靜之中關注人的心靈,關注人們的內心狀態(tài),呼喚人們“輕松愉快一些”,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兩段對比段落描繪當代人糟糕的生活狀態(tài),社會壓力,與大自然的緊張關系(第二段中模仿鳥鳴的變化)。面對生活社會的壓力當代的人們感到窒息,作曲家通過遠古的歌聲(酒歌)呼喚人們“輕松愉快、無憂無慮一些”,因為“生命太短暫”,呼喚人們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指揮對人們的詢問就是要引導人們解放內心世界,人們以各種方式熱情回應指揮,最后作品以寧靜、悠遠的酒歌結束,一切結束在和諧之中。
旋律音響上,對比段的嘈雜與酒歌的寧靜形成聽覺上巨大的反差。遠古+當代+遠古+當代+遠古的結構中,每一次酒歌的出現(xiàn)伴隨著音符的緩緩奏出,產生的效果給人一種與過去、與未知世界進行交流的時空輪回的循環(huán)感。人們開始從音樂中反思自身,從音樂中體會文化層面上的問題。作品《圓》向我們呈現(xiàn)出:人的本質就是生命的實在,其最基本的層面就是人的本能;追求“自然意識”,強調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用音樂來體現(xiàn)生命的哲學。
三、動與靜之中的情感循環(huán)
情感的表達在音樂中除了運用音高旋律表現(xiàn)以外,還要借助表情記號及力度記號來細致描繪。傳統(tǒng)模式的音樂作品中力度記號大多標注在音符上,而休止符往往因其聽覺上的空白不在標注范圍之內。
因受其導師約翰·凱奇的影響,譚盾對無聲的休止符的認識打破常規(guī),如作曲家自己所說:“我記得當我在紐約遇到凱奇的時候,他告訴我無聲也是音樂,沒有了無聲,音符就變得沒有意義,因為在音符之間就是無聲,無聲是音符之間的橋梁,它其實也是音樂的一部分。其實無聲是不存在的,當你保持沉默時,你能聽到你自己的聲音,再也沒有什么比聽到自己的聲音更具有震撼力了,這就是最美麗的音樂。需要用含義相同的語言表達出來?!雹菰凇秷A》中我們看到休止符標著?押突強“sf”、弱“p”、漸強、漸弱四種力度記號。每一次休止符力度的加強是作曲家希望引導人們沉靜下來,更近地貼近自己的心靈,同時也將情感表達在休止符中延續(xù)連貫了起來。這樣就將音樂中動與靜片段中的情感連貫循環(huán)起來。
四、角色交替的循環(huán)
作品《圓》不僅在音樂表現(xiàn)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同時也在音樂表現(xiàn)內容上增加了新穎的成分。作曲家加入了指揮與觀眾的互動內容,將樂團演員和觀眾的界限打破,邀請現(xiàn)場所有觀眾共同完成作品表演,現(xiàn)場觀眾的聲音將成為整部作品的一部分,觀眾聲音的變化也同時決定著作品的變化,使觀眾與演員置于“平等”地位,從而形成了一場“沒有”觀眾的演出。作品中有三處現(xiàn)場觀眾共同參與,可以說全場觀眾都變身成為演員。指揮用英語問現(xiàn)場觀眾“你們看到聲音了嗎?你們能在天空書寫它嗎?”等問題。此時指揮正如作曲家所言變成了“大祭司”,由被欣賞者轉變成對觀眾發(fā)出號令的引導者與命令者,引導觀眾關注心靈,徹底解放想象力。而觀眾在聽覺與視覺循環(huán)刺激下已完全融入音樂的狀態(tài)中,通過指揮的引導具有了更強的主體意識與行動積極性,由欣賞者轉變成表演的參與者,用嘆息、即興的竊竊私語甚至大聲叫喊熱情地回應著指揮。這種角色的不斷轉換的循環(huán),帶給無論是指揮還是觀眾以新穎體驗。而這部分的互動“也成為音樂家、指揮與觀眾之間的交流,類似一種宗教儀式。這部分以聲音、空間和靜默形成一個‘氣場’、一個循環(huán),覆蓋整個音樂廳”。
五、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回歸也是循環(huán)的一種
回歸本土,回歸傳統(tǒng),符合當代音樂“更深更貼近人們心靈表達”的宗旨。在譚盾的人生歷程中,經歷了從湖南農村到首都北京,到發(fā)達的美國,再回到湖南農村(采風);同時也經歷了從原始巫楚文化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到學院式的正統(tǒng)音樂創(chuàng)作思想,再到紐約交織紛繁的世界文化的熏陶,再回歸到原始巫楚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音樂家的他,以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與敏銳的音樂洞察力征服了世界,并逐步成為先鋒音樂的代表人物受人矚目。其創(chuàng)作視野日漸開闊,思路不斷清晰,同時出現(xiàn)了某種意義上的“回歸”、“循環(huán)”。他一直是在打破—重組—再打破—再重組的循環(huán)往復中進行著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在這種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與思維的基礎上,作品《圓》是其創(chuàng)作思想體現(xiàn)的一個點,啟發(fā)著其后大量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影響著其他年輕的音樂家。
結 語
從《圓》中我體會到了這五種無限的循環(huán),體驗到了生命的哲學,其中的一切:美妙的音響、嘈雜的反抗、對生活的無奈,以及對生命無限的感慨都借助于“圓”的吸附力、向心力相互轉化、交織、融合在一起,在時空的隧道中為每一個參與的人開啟那扇心靈的大門,走進那個沒有喧囂的、純凈的世界。其實每一次《圓》的演出也是一次循環(huán)。雖然沒有約翰·凱奇《4’33”》中表現(xiàn)得那樣極端,但是讓觀眾融入演出、追求音樂不確定性的理念卻和凱奇一脈相承?!秷A》的循環(huán)(演出)沒有一次是重復的,不僅是因為每次參加的觀眾不同,每次現(xiàn)場出現(xiàn)的情況不同,同時也因為每扇大門之后的那個世界更加玄妙、神秘。在紛繁喧鬧的今天,能真正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庇護所來修整疲憊已屬奢望,《圓》讓我看到了精神家園的一片希地,呼喚心靈的回歸。也許音樂就像生活的漣漪,只有你的生活似平靜的湖面時,那段自以為很好的旋律才會激起我們共同的精彩?!秷A》只不過是我們平靜湖面當中的一波漣漪,真正的精彩才剛剛走出帷幕。此時墓志銘那淡淡的歌聲仿佛從遠方飄來,縈繞在耳際斷斷續(xù)續(xù)“生命短暫……無憂無慮……”
文章來源于《人民音樂》雜志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