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聲樂訓練中“哼鳴”之爭的思考-音樂論文
“哼鳴”作為一種特殊又常見的聲樂訓練方法被廣泛運用到我國聲樂教學當中?!昂啉Q”何時成為聲樂訓練中的一種技術手段暫時無法查證,但有學者根據(jù)資料分析,它被廣泛運用到聲樂訓練中是從19世紀開始(以歐洲聲樂發(fā)展來看)。筆者登陸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在主題欄輸入“哼鳴”,搜索到的相關文章有91篇(1984年以來),其中論文題目中含有“哼鳴”的文章有43篇。后經(jīng)查閱,與聲樂訓練中的“哼鳴”相關的有38篇,在38篇文章當中,有32篇是2000年以后發(fā)表的,論文的作者不僅有音樂院校和各高校聲樂教師,還有專業(yè)的聲樂表演藝術工作者等等。這足以說明,十年以來,聲樂訓練中的“哼鳴”越來越受到聲樂界內人士和前輩同行的關注,在各種關注聲中,也存有一些不同程度的研究和爭論。
一、“哼鳴”之爭
?。保P于哼鳴的定義之爭
對于哼鳴的定義,有兩種代表性的看法:一種是“哼鳴,也可叫做哼唱,是歌唱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它是利用鼻咽腔共鳴腔體的協(xié)調配合,以鼻腔為主要‘發(fā)聲出口’而發(fā)出的一種聲音?!雹伲涣硪环N是“哼鳴是一種發(fā)聲方法,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與語言、情感有著密切關系的表達方式。聲樂演唱中的哼鳴是利用前者語言中的‘m’、‘n’和‘N’,加之以歌唱發(fā)聲狀態(tài),形成的一種應用于聲樂訓練和演唱的特殊方法”,并指出“哼鳴與哼唱并不完全相同”。②
?。玻P于聲樂訓練中運用“哼鳴”的必要性之爭
長期以來,聲樂界對于嗓音訓練中“哼鳴”的運用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反對嗓音訓練中使用哼鳴的聲樂專家:如德國次女高音,西洋歌劇藝術黃金時代極具影響的聲樂教師瑪·馬爾凱西,她認為“閉口哼唱”不利于奠定學生聲音的基本功,哼鳴的結果就是濃重的鼻音,所以她不喜歡學生練習哼鳴,這是他們進步緩慢的原因所在③;意大利19世紀聲樂教授、有“美聲唱法的圣者之一”美譽的弗·蘭佩爾蒂認為,歌唱中練習哼鳴會缺少胸腔支持,容易使喉部疲勞,因此不讓學生練習哼唱。④
強調嗓音訓練中哼鳴的重要性的聲樂專家:如美國女高音歌唱家金卡·米蘭諾夫、瑞典男高音歌唱家塞·比約林、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等,他們都認為,“哼鳴可以使音色優(yōu)美,喉頭放松,聲音通暢,可以幫助他們很快建立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⑤世界著名男高音吉利的哼鳴技巧就非常高超,吉諾·貝基先生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哼唱的感覺找頭腔共鳴,“在哪里哼就在哪里唱”。⑥“偉大之女歌者梅爾芭,馬加利迪·阿爾弗雷都每日用哼聲練習,她們稱哼聲為聲音之日光”。⑦蜚聲中外的我國聲樂教育家沈湘就極為重視哼鳴練唱,他說?押“哼鳴容易得到真假混聲的感覺,如果在高音區(qū)里能把聲音輕松自如地哼出來,當然是帶共鳴的聲音,那么,哼多高,開口就能唱多高,而且,唱的高音絕沒嗓”。⑧歌唱家李雙江在《我是怎樣唱高音》一文中也說:我是通過哼鳴練習,先獲得混合共鳴,并進一步獲得高音的共鳴——頭腔共鳴的。⑨鄒文琴的練聲核心技術之一也是哼鳴練習,金鐵霖在聲樂教學中也經(jīng)常將哼鳴練習放在最前面。
?。常P于“哼鳴”的訓練方法之爭
從近十年來眾多的有關“哼鳴”訓練方法的論文文獻資料論述來看:大多數(shù)聲樂專家和聲樂教育工作者認為可將“哼鳴”的訓練方法分為“閉口哼鳴”和“開口哼鳴”,如鄒本初在總結沈湘的聲樂教學法中將哼鳴練習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大開口哼鳴”,一種是“閉口哼鳴”,兩種方法都可以因人而異地選擇練習⑩;有人認為,“閉口哼鳴”訓練應放在“開口哼鳴”訓練之前,即先“閉口”后“開口”{11};王秉銳要求學生哼鳴練習時張開口腔,提倡“開口哼鳴”{12};王玉建則只認同“閉口哼鳴”,完全不贊成將“開口哼鳴”作為嗓音訓練的一種方法,認為“開口哼鳴并不適宜作為聲樂訓練方法”{13}。還有些相關論文按照哼鳴的著力部位不同,將哼鳴分為“鼻腔哼鳴”和“咽腔哼鳴”,并主張“咽腔哼鳴”是嗓音訓練中應運用的正確哼鳴{14};還有些按照自己訓練的方式將哼鳴又叫“嘆氣哼鳴”等等。
二、“爭論”的“一致性”
“哼鳴”這一常見又被廣泛運用的聲樂訓練手段引發(fā)的各種“爭論”看似背道而馳,但深究這些觀點,所謂的“爭論”卻有著“一致性”:
1.對哼鳴作用肯定的“一致性”
筆者發(fā)現(xiàn),在十年以來所有與歌唱“哼鳴”有關的論文中都能找到肯定“哼鳴的作用”的文字,“哼鳴的作用”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使喉部肌肉放松,打開喉嚨,穩(wěn)定喉頭;訓練聲帶張力;利用哼鳴的焦點找到高位置的聲音;獲得“聲”與“氣”的平衡;解決聲區(qū)的統(tǒng)一;糾正不良的發(fā)聲習慣;治療和保護嗓音等等,專家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哼鳴在聲樂訓練中的積極作用并給予肯定。
?。玻啉Q定義的“一致性”
從實質上看,將“哼鳴”稱為“是歌唱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它是利用鼻咽腔共鳴腔體的協(xié)調配合,以鼻腔為主要‘發(fā)聲出口’而發(fā)出的一種聲音”{15}的觀點就是定義歌唱中的哼鳴;認為“哼鳴是一種發(fā)聲方法,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與語言、情感有著密切關系的表達方式”是指生活當中的哼鳴,并補充“聲樂演唱中的哼鳴是利用前者語言中的‘m’、‘n’和‘N’,加之以歌唱發(fā)聲狀態(tài),形成的一種應用于聲樂訓練和演唱的特殊方法”{16}相比較,前者是狹義上的定義,而后者在定義上更廣義一些,它包括了生活中的哼鳴和歌唱中的哼鳴。
3.聲樂訓練中運用哼鳴的“一致性”
我們再看看對于是否在聲樂訓練中運用哼鳴的分歧:反對“閉口哼唱”的馬爾凱西認為,“閉口哼唱”的結果就是濃重的鼻音{17};蘭佩爾蒂認為,哼鳴缺少胸腔支持,容易使喉部疲勞。{18}我們知道,哼鳴練習如果不正確,會出現(xiàn)鼻腔與口咽腔嚴重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鼻音和羊叫聲;或者呼吸不穩(wěn),喉頭發(fā)緊,沒有胸腔共鳴,無法建立自上而下的發(fā)聲通道,使聲帶快速疲勞,聲音色彩單薄。這就是馬爾凱西和蘭佩爾蒂認為哼鳴不好的重要原因。要知道,出現(xiàn)鼻音和羊叫聲、色彩單薄的聲音都是沒有正確運用“哼鳴”練習的結果,不是“哼鳴”本身的錯,我們不能因為“哼鳴”練習可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全盤否定哼鳴練習,將它完全排除在聲樂訓練之外。我們有理由相信,大師們實際上是說“(錯誤的)閉口哼唱的結果就是濃重的鼻音”“(錯誤的)哼鳴缺少胸腔支持,容易使喉部疲勞。”其潛臺詞就是“在正確的哼鳴狀態(tài)的前提下,哼鳴是可取的。”這恰好和支持聲樂訓練中運用哼鳴練習者的觀點殊途同歸。正如莫威在《聲樂文化的哲學》中所說:“正確的哼鳴是最有價值的練習,他(可以)引導正確的發(fā)聲”{19}。
4.不同的訓練方法目的的“一致性”
大多數(shù)專家同行提倡“開口哼鳴”與“閉口哼鳴”都可用在聲樂訓練中,認為兩種方法要因人而異的選擇練習,“哼鳴表現(xiàn)出來的是聲音位置和通暢的感覺……嘴巴是相對要解放的。在哼鳴的時候,嘴巴可以閉上哼鳴,可以張開哼鳴,也可以嘴巴隨便活動,不影響哼鳴?!眥20}“大開口哼鳴應該在哼唱時將舌根與軟腭貼住,讓聲音進入鼻咽腔和鼻腔。輕輕一哼,就能體會到上口蓋后上方是一個充滿空氣是聲音振動的共鳴空間。鼻咽口向下至胸口有相互通氣的感覺,腰的四周始終保持吸氣時輕微膨脹的狀態(tài)。開口哼鳴時,下巴、舌根、前頸部都要放松。閉口哼鳴時,口腔里呈張口唱a的感覺,而雙唇閉攏,‘貼著咽壁吸著哼’,上下要通、要松。既有深呼吸支持,又有高位置共鳴?!眥21}兩種哼鳴的目的都是為了使演唱者找到“聲音位置和通暢的感覺,既有深呼吸支持,又有高位置共鳴”,即“整體歌唱”。
“閉口哼鳴”訓練應放在“開口哼鳴”訓練之前的觀點認為,“初學者由于不具備控制和支配嗓音器官能力,開口發(fā)聲時,發(fā)聲器官就很難聽從調遣、協(xié)調一致,這種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就在所難免……局部分割訓練法無形中就使聲樂訓練延長了許多時間,走了不少彎路。運用閉口哼鳴訓練法既可避免此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又可達到整體歌唱的效果。因為,閉口哼唱時,不受下巴、嘴、舌頭、口腔的大小等其他因素的干擾,可以集中精力去體會、感覺腔體內各個器官在哼唱時所應處地發(fā)聲地位和狀態(tài)”。{22}可以看到,先“閉口”哼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發(fā)聲器官“協(xié)調一致”從而“達到整體歌唱的效果”。
在哼鳴練習時要求張開口腔,提倡“開口哼鳴”的觀點認為,“閉口哼唱時,由于無法直接觀察歌唱者的口腔狀態(tài),所以當歌唱者出現(xiàn)舌頭后縮,舌根隆起等毛病時,不宜及時糾正問題。哼鳴時打開口腔,可以直觀看到歌唱者的口腔狀態(tài),如果歌唱者出現(xiàn)上述毛病時,能夠及時調整,減少口腔內部不協(xié)調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哼鳴訓練的效果。開口哼鳴使哼鳴的感覺更接近于‘唱’,避免了哼鳴時由于閉口的緣故,帶給歌唱者的特殊感受……開口哼鳴使歌唱者的自我感覺和平時唱歌的感覺接近一致,可以快速建立起鼻腔和口咽腔的協(xié)調、平衡、配合能力,有助于從容有效地進行訓練?!眥23}用“開口”哼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口腔內部不協(xié)調的可能性”“快速建立起鼻腔和口咽腔的協(xié)調、平衡、配合能力”。
只認同“閉口哼鳴”的觀點認為,“開口哼鳴并不適宜作為聲樂訓練方法”“開口的演唱訓練,在音高逐漸上行時,演唱者需要大量的氣息將聲音傳出,再通過聽覺來判斷發(fā)聲問題,這樣一方面有聽覺誤差,另一方面演唱者的注意力很難集中于發(fā)聲問題的糾正”。(閉口)“哼鳴練習在某些方面的確比開口訓練更有優(yōu)勢”,“閉口哼鳴的目的就是要讓演唱者感受到聲音的變化?熏進行正確的調整,便于開口演唱”。閉口哼鳴由于將聲音鎖在共鳴腔內,“使演唱者不需要過多的氣息量就能清晰地覺察到聲音存在的問題”用“閉口”哼的目的就是讓歌唱者就可以及時調整發(fā)聲器官,建立鼻腔和口咽腔的平衡。
主張聲樂訓練中運用“咽腔哼鳴”的認為,哼鳴是“在良好氣息支持和口腔狀態(tài)下,利用鼻咽腔共鳴體的協(xié)調配合,以鼻腔為主要發(fā)聲通道出口的特殊歌唱形態(tài)”{25},其訓練的目的仍是要達到“鼻咽腔共鳴體的協(xié)調配合”。
由此看來,不管哼鳴的訓練方式怎樣,最后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即——讓鼻咽腔共鳴體協(xié)調配合,建立自上而下的聲音通道,各種不同的練習只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哼鳴”是利用鼻咽腔共鳴腔共鳴腔體的協(xié)調配合,以鼻腔為主要“發(fā)聲出口”而發(fā)出的一種聲音。
三、“哼鳴”之我見
綜合以上各種觀點,所有與歌唱哼鳴有關的論文中都對“哼鳴”的積極作用給予了肯定,“哼鳴”從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一直都在聲樂教學中被作為一種常見的訓練方法廣泛運用。正如王玉健所說,“哼鳴在聲樂訓練中只是一種普通的訓練手段,任何一種聲樂技術手段都不是萬能的,都有利弊的兩面性”。對于“哼鳴”我們要正確看待,不能盲目迷信也不能完全否定。應該注意的是,聲音訓練中不管用什么方式的哼鳴練習,我們都要明確“哼鳴”練習中正確的音響色彩,即進行嗓音訓練的教師和歌唱者都必須樹立正確的“哼鳴”音響概念,這是找到正確的“哼鳴”發(fā)聲狀態(tài)的必要條件。總之,聲樂是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聲樂訓練過程中學生的客觀條件各不相同,存在的具體問題也會各不相同,“找感覺、找位置”的訓練方式更加讓聲音訓練難以捉摸。如果各種練習“哼鳴”的方法能達到讓鼻咽腔共鳴體協(xié)調配合,建立自上而下的聲音通道的目的,當然值得推薦使用;如果達不到,那就換另一種手段。聲樂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很難有一種人人可行的教學模式和手段,一方面,聲樂教師在選擇教學手段時不應該拘泥于某種固有的教學形式。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管“開口哼鳴”還是“閉口哼鳴”,只要能訓練出好的聲音就是可取的。另一方面,在選擇“哼鳴”練習時,聲樂學習者也應該在自己明確正確哼鳴音響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才有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