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鱖魚肥——淺論入“深水”捉“活魚”鑄精品
唐代詩人張志和《漁歌子》詞寫得很美:“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鱖魚要從活水釣,活魚品種不同,味道也不一樣。大江、大海里生活的鱖、鱸、鰣、鮑味道之鮮美非死水中生活的鳙、鰱、鱔、鰍可比。
新聞界常把鮮活的報道稱為“活魚”。要捉“活魚”,“浮在上面”是不行的,必須沉到現(xiàn)實生活的“深水”中去。到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電視記者要抓活魚,也要到活水中去抓,到群眾生活的海洋中去,到群眾實踐的第一線去。老呆在城市,是抓不了活魚的,或者抓不到大的、味道鮮美的活魚。人民群眾好比無垠的大海大洋,作為人民的記者,要敢于善于到人民群眾的海洋中弄潮撒網(wǎng),努力拍攝出富有時代精神,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電視新聞,亦即獻上“活魚”,以不愧自己所肩負的神圣職責。
一、捉“活魚”務必敬業(yè)
撿“死魚”易,捉“活魚”難。捉“活魚”首先得走出去,坐在辦公室里不行,靠抄材料不行,只聽匯報也不行。出路在于扛起攝像機,到基層去,到人民群眾中去,到新聞的現(xiàn)場去,這就要有高度的敬業(yè)精神。只有頭腦中時刻有捉“活魚”的意識,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出精品。
(一)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死魚”通常浮在水面上,“病魚”棲于淺水里,健康的“活魚”則深藏水底。當懶記者只能撿“死魚”,撈“病魚”,只有不怕苦的記者才能捉“活魚”。這就意味著捉“活魚”要比別人付出更多,怕吃苦不行。只有“自討苦吃”,深入采訪,以極大的熱情關注并緊緊咬住事態(tài)發(fā)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把重要的電視新聞拍深拍透,鑄造成精品。
第24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電視消息《習近平春節(jié)前夕赴甘肅看望各族干部群眾 向全國各族人民表達美好的新春祝?!罚ㄖ醒腚娨暸_2013年2月5日19時03分《新聞聯(lián)播》首發(fā))正是記者冒嚴寒,頂風雪拍攝的精品。
2013年2月2日至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甘肅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并向全國各族人民表達美好的新春祝福。此次活動是春節(jié)前總書記深入基層,慰問干部群眾,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qū)的一項重要活動,具有重大意義。為做好這次報道,報道團隊精心策劃、實地察看,對每個考察點的機位設置、鏡頭表現(xiàn)都進行了設計。新聞開篇運用多景別、多角度的鏡頭展現(xiàn)西部貧困山區(qū)險峻荒涼的特征,伴著漫天黃土飛揚,總書記乘坐的車輛在盤山道上蜿蜒前行,村路上總書記一腳踏下黃土騰起……這些有表現(xiàn)力的畫面使觀眾身臨其境。通過捕捉總書記與老鄉(xiāng)真誠牽手、從缸中舀水品嘗、為社區(qū)老人端飯等生動細節(jié)和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紀實性畫面增加新聞的可視性;多處有效運用背景聲增強了現(xiàn)場感。每個考察點,通過多角度多機位的鏡頭拍攝和有機剪輯,極大地豐富了新聞報道的信息量和延展性……本片無論在拍攝上還是編輯上都突出了新聞的紀實感。新聞播出后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輿論認為本片真實地展現(xiàn)了習近平深入基層、扎實調(diào)研、心系群眾的親民務實風格,也把群眾對總書記的擁護和愛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要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足行跡殊,故所見之物異也?!庇浾咭プ 膀札垺?,拍攝出高質(zhì)量的電視消息,也必須到現(xiàn)實生活的“深水”中去。在每一次采訪中,不管情況多么復雜,形勢怎樣變化,只要有蛟龍那樣的大魚,即使它藏得再深,捕獲再難,只要有它,就值得花力氣去做,必須有股韌勁兒。逮到“小魚”不沾沾自喜,拉了空網(wǎng)不灰心喪氣,如此堅持下去,何愁“大魚”不得。
第2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電視消息《廉價蒲草“編”出億元淘寶村》(山東廣播電視臺2013年11月12日18時10分生活頻道《生活幫》欄目首發(fā);作者:牟宗平、李偉)是條大“活魚”。節(jié)目以農(nóng)民網(wǎng)商為題材,通過年輕大學生回村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歷及老年人對網(wǎng)絡的觀念轉(zhuǎn)變,展示了電子商務在灣頭村落地生根的獨特現(xiàn)象。記者觀察角度新穎,采訪深入自然,細節(jié)生動,剪輯得當。記者于“雙十一”之際趕赴山東博興灣頭村,實地尋訪原材料產(chǎn)地麻大湖,拍攝草柳編產(chǎn)品的制作過程。從零點開始完整地記錄了農(nóng)民網(wǎng)商銷售、打包、發(fā)貨的忙碌場景,全面探訪了淘寶村產(chǎn)業(yè)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農(nóng)村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的社會背景下,灣頭村的淘寶模式既傳承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手藝,又給農(nóng)民帶來了可觀收益。節(jié)目播出后,引起了社會對淘寶村這種農(nóng)村發(fā)展新模式的關注。
捕捉到一條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必須以“刨根問底”的極大熱情,深挖其背后隱藏的重大社會意義,決不能淺嘗輒止,否則“活魚”就將從手邊溜走。
(三)要有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
新聞前輩范長江有一句名言:“一張報紙,一個記者,其基礎在群眾,前途也在群眾?!彪娨曈浾叩膶嵺`也證明了這一觀點,只有與群眾打成一片,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和他們同甘共苦,才能拍攝出撥動讀者心弦的東西。
第24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電視消息《南磯濕地啟動“點鳥獎湖”新嘗試》(江西衛(wèi)視《江西新聞聯(lián)播》2013年12月21日18:43首發(fā);作者:曾佳、盧美聯(lián)、朱隆、謝祥震),正是記者用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拍攝的精品。
該報道短小精悍,具有很強的新聞性和感染力。短短二百多字的篇幅,卻深入淺出地展示了候鳥保護多個層面的問題。既普及了科學知識,又將“點鳥獎湖”新政策的實施背景以及社會意義完整呈現(xiàn)。在編輯手段上,這一報道充分利用電視聲畫結(jié)合的傳播特點,巧妙使用現(xiàn)場音效,展示出鄱陽湖候鳥遮天蔽日的奇景,讓人如臨其境,極富視覺沖擊力。鄱陽湖是候鳥的重要越冬地。每年來鄱陽湖區(qū)越冬的候鳥數(shù)量眾多,種類豐富,舉世罕有。而由此引發(fā)的鄱陽湖候鳥保護問題,總是會吸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由于濕地管理部門沒有湖泊權屬,無權調(diào)控水位,卻負有保護候鳥的職責;漁民擁有湖泊權屬,礙于生計,時有“放水趕鳥”之舉,當?shù)夭而B、殺鳥的現(xiàn)象也經(jīng)常發(fā)生。尷尬的境地下,怎么解決“人鳥爭食”的局面,破解濕地生態(tài)補償難題?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在全國首次試行“點鳥獎湖”新政策。這既為候鳥贏得了寶貴的生存空間,也提升了漁民保護候鳥的積極性,取得了政府、漁民、候鳥保護三方互贏的效果,為濕地生態(tài)補償機制的建立進行了有益探索。記者第一時間抓住這一重大題材迅速及時地進行了報道,真實地反映出“點鳥獎湖”新政策的創(chuàng)新性、可操作性。南磯濕地總面積超過50萬畝,候鳥云集的湖泊都位于濕地腹地。為拍攝到點鳥獎湖的第一手影像,記者與點鳥獎湖隊員一起,先乘船走水路進入濕地。然后,肩扛幾十斤的攝像器材,腳踩十幾厘米深的稀泥,深入中心湖泊進行采訪拍攝。該消息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引起包括省內(nèi)農(nóng)林部門、科研院所、清華大學等院校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的高度關注,并被新華社、人民網(wǎng)等國內(nèi)眾多媒體轉(zhuǎn)載。
二、捉“活魚”務必敢于沉下去
真正的新聞來自生活,來自現(xiàn)場,來自基層。捉“活魚”光有想法不行,等待觀望不行,必須敢“下水”,入“深水”。為什么如今記者難得沉下去了呢?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主客觀兩方面。
(一)主觀方面
私心太重而不愿下去,吃苦受累,拋家舍子,艱苦耗時不說,一下去十天半月,發(fā)不了幾篇稿,物質(zhì)和精神兩方面都劃不來。
投機取巧不愿下去??可鐣系摹巴ㄖ侣劇薄把埿侣劇?,養(yǎng)成了靠別人供新聞的習慣。這樣的稿件雖沒多大味道,卻篇篇發(fā)得,還交朋友,臉面又光鮮。長此以往,當然不屑“下去”遭罪了。
最主要是不敢下去。面對黎民百姓真誠急切的呼喚,能否將問題反映出來?面對基層遇到的困難,是否能幫助其奔走呼號?對于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能否準確地分析把握?這都需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論準備,有與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的深厚情感,有忘我的奉獻精神。
在全國上下與“四風”等各種不良風氣作堅決斗爭的今天,我們作為從事輿論宣傳工作的電視記者,首先應從自身做起,切實改變那種“蜻蜓點水”和“浮光掠影”的工作作風。要敢于并樂于深入到生活的最基層,了解群眾的心聲,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涌現(xiàn)的成功經(jīng)驗和先進典型以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反映出來。
(二)客觀方面
首先要敢于堅持正義。對于帶批評性的鮮活新聞,說情、阻撓、威脅致使采訪進行十分困難。遇到這種情況,作為電視記者,應當明白揭露矛盾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更何況背后有強大的輿論支持,不應有畏懼心理。
要敢于過人情關。不知從何時興起了這樣一股“風”:到哪里采訪,事前要先打招呼,有當?shù)仡I導陪著。這也許是出于對電視記者的尊重,是好意。殊不知,他們在你旁邊一坐,采訪對象就沒話了,都看領導眼色行事,如此怎能拍攝到真實、鮮活的東西。
要想真正抓“活魚”,就不能這樣隨波逐流,要敢于沖破“人情風”的包圍。采訪時不用人陪,只身獨行到群眾中去“撈”新聞。
三、入“深水”務必先練本事
有的電視記者不可謂不勤,不可謂不恒,不可為不廉,抓到的“活魚”卻不多。為什么?那是捉“活魚”的本事還不到家。
(一)要有掌握大局的本事
如果不具備掌握大局的本事,那些鮮活的新聞就是發(fā)生在自己的鼻子底下,也看不出這就是自己到處找的“活魚”。即使發(fā)現(xiàn)了,拍攝起來也缺乏高屋建瓴、舉重若輕的氣勢,更沒有言簡意賅、一語中的的凌厲風格。那么掌握大局的本事從哪里來?靠學習,靠調(diào)研,靠“吃透兩頭”。首先要了解中央、省、市、縣(區(qū))當前的中心工作,各級政府關注的焦點是什么,要把“上頭”的精神吃透。其次,還要深入實際,調(diào)查研究,了解工作中的經(jīng)驗、成績、困難和問題,以及群眾的思想情緒等,吃透“下頭”?!吧项^”和“下頭”都吃透了,才能高瞻遠矚,心中有數(shù)。如果“上頭”精神不清楚,“下頭”實際情況不明白,心中無數(shù),兩眼不明,抓“活魚”只能是一句空話。
(二)善于運用背景材料,增強電視報道的深度
這要靠平時多積累,采訪前對要報道的東西做深入的調(diào)查。另外,人物語言的同期聲處理也十分重要,人物語言最忌虛造的豪言壯語或泛泛而談的空論,而應具體、生動、形象,符合人物的身份,如人物講話同期聲拍攝得精當,整篇電視報道就活了。還應有“畫龍點晴”的本領,在報道中恰到好處地用上一兩句精確的電視記者述評,往往會起到“議論一句,全篇皆活”的作用。總之,抓“活魚”靠的是綜合素質(zhì),電視記者只有全面加以提高,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抓到鮮活的新聞。
(三)克服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和工作作風的浮躁
第一,不能先入為主,沉下去采訪,不能帶著主觀定下的調(diào)子或死抱既定的主題,按圖索驥,這樣不但難以實事求是,往往還會造成片面性和主觀性。第二,不能淺嘗輒止,沉下去只聽一面之詞,抓到一鱗半爪材料就滿足了,其結(jié)果易浮于表面。第三,不能知難而退,沉下去遇到尖銳矛盾或較大困難就縮脖子,能躲則躲,能繞則繞,躲不過繞不過就打“退堂鼓”,不敢深入到問題的漩渦里弄清楚它的究竟,不求甚解只能是入得寶山空手而歸。
小結(jié)
沉下去捉“活魚”,出精品,是電視記者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不能深入采訪,深入采訪的實效如何,是衡量一個電視記者業(yè)務素質(zhì)良差、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作為一名真正合格的電視記者,就要具備“全天候”的工作態(tài)度,深入社會、基層、群眾,樂于吃苦,八小時內(nèi)外都要觀察、捕捉電視新聞,時刻撥動自己“深入”的神經(jīng),這樣才能攝制出上乘的電視新聞精品。總之,抓“活魚”的要領可以總結(jié)為兩句話,一句是“出門看天氣,下河看水頭,你捕你的,我捕我的”;另一句是“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淺我深,人爭我轉(zhuǎn)” 。
本文來源:http://00559.cn/w/xf/9501.html 《視聽》
欄目分類
- 國際標準舞的多重價值與發(fā)展策略
- 創(chuàng)造性舞蹈在少兒舞蹈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 體育舞蹈裁判能力培養(yǎng)課程的優(yōu)勢及創(chuàng)新路徑
- 21世紀人工智能與舞蹈藝術融合發(fā)展的研究現(xiàn)狀與熱點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
- 多元智能視域下本科幼兒舞蹈創(chuàng)編課程體系構建
- 數(shù)字化時代下“課程思政”融入環(huán)境設計手繪課程教學探索研究
- 當代工筆花鳥畫中玻璃材質(zhì)的藝術表現(xiàn)研究——以何曦的作品為例
- 數(shù)字技術在高校畢業(yè)展展覽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以艾德藝術設計學院2024年畢業(yè)展為例
- 綜合材料繪畫的藝術價值與審美表現(xiàn)探討
- 孔子美育思想對當今學校美術教育的啟示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