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分析

作者:張穎娟來源:《現代企業(yè)教育》日期:2014-12-14人氣:1113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不僅僅面臨經濟和政治的競爭,同時,還面臨激烈的文化競爭,文化競爭指的就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整體素質的競爭,對一個國家和民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的思政工作必須將重點轉移到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全面發(fā)展上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同時,高校還應將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認識來對待。對當前的教育形式來說,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尤其是人文精神教育,已成為高校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一、當前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中的重點和難點

    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有很多的困難和阻撓。

1.1 以人為本是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重點

    人文精神本質上指的是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不能夠脫離人這個生命整體,然后在超越人的自然素質的基礎上,構建人的主體精神,最后,通過一些科學手段,對人的潛力進行充分的挖掘,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同時使其全面發(fā)展,這就是所謂的以人為本。在以人為本中,主要對人的主體作用進行突出,同時,加強人在自然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社會中的個人價值,對精神生活進行一定的關注,逐漸完善自身,解放個性。這不僅僅是對我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繼承,同時也是現代人文精神的主體。

1.2 人文精神的形成重在實踐

    人文精神的形成不是簡單的掌握知識就可以的,雖然人文精神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人文知識,但是,如果只是具有了一些人文知識,不能代表他們已經形成了人文精神。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識只是簡單的對人文精神具有了一些認識,屬于認知的范圍,然而人文精神的實質卻是精神性的,它想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將一些簡單的人文知識灌輸到大腦中,而是幫助大學生對人文精神進行體會和領悟,這就是大學生人文教育的最終目標。一個人的人文精神想要得到升華,必須經歷多重的體驗、感悟和實踐。因此,實踐是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重中之重。

1.3 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重在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

    在當前的大學生人文教育中,許多的高校只是大量的增加人文課程,組織文化活動,增設文化社團,這種做法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會起到一些效果,然而卻不是長久的解決方法。人文教育是一種精神性的價值,而且存在于各個方面,因此,專門的文化教育往往不能解決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問題,人文學科的學習只是人文教育的一個方面,僅僅加強這一方面的教育是不能實現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的,因此,應該逐漸將人文精神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去,而專業(yè)的人文教育課程則更要加強。因此,教師若能夠在增加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滲透人文精神,則可以使人文精神教育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因此,教師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生力軍。

二、人文精神的培育方法和措施

    當前的思政教育是各個高校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方法,同時,也是培養(yǎng)人才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在以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很多的高校往往只是強調整體和社會等對個人的要求,而對于大學生自身的愿望和理想等則缺少相應的關注,因此,造成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同時,又由于高校將更多的關注放在大學身的擇業(yè)和就業(yè)上,這就造成了對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缺失。因此,想要真正發(fā)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須重新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精神環(huán)境,將人文精神培育發(fā)展到大學生整個現實生活中。

2.1 向大學生普及常識性的人文知識

    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需要大學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識,然而,由于長期以來的高校文理分科,造成大多數的文科生丟失了向大自然質疑的權利,缺乏應有的科學探索精神,而理科生則無法接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缺乏人文情懷。因此,大學生人文知識的缺乏對人文精神的進一步發(fā)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在古代的時候,學子們通常會學習四書五經,對各個方面的知識進行全面的了解,然而,在現代教育中,由于各個領域的研究逐漸深入,尤其是各個方面的分工更加明確,對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國家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然而,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導致社會盛行功利主義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時,往往只關注才而對于教育的主體人則缺少相應的關注。只有將人作為教育的主體,才能實現人文精神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2.2 培養(yǎng)大學生公德意識和法制觀念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發(fā)展,社會公德意識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尤其是經濟個體化,將整個社會分離成私人和公共領域,在這種形式下,公共領域的秩序逐漸凸顯出來。然而,由于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導致我國的公共社會環(huán)境嚴重缺乏公德意識,而相應的公德教育也不完善。因此,我們需要在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中逐漸完善社會公德教育和公德意識的培養(yǎng)。

    法治是現代民主國家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保證一個國家正常運行的基本方法。西方世界通過長期的努力建立了健全的法律,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行了全面的規(guī)范,保障了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利益。法治的目標是為了實現人的價值和尊嚴,只有實現了法治社會,才能找回人的尊嚴。因此,現代社會必須加強對公民的法治觀念培養(yǎng),而法治觀念的形成不能脫離人。

三、總結

    人文精神不僅僅是高校大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和高尚道德的重要基礎,同時,對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民族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思政教育課程具有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承擔的責任更重,同時,將以人為本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從而綜合利用高校的人文教學資源,不斷創(chuàng)新人文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育,為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姚國臣.以人文精神為載體,構建大學生思政工作新模式[J].學園,2011,(1):33-35.

[2]黃云鵬.人文精神在大學生思政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2013,(2):262-262.

[3]朱桂青,王瑞蘭.人文精神培育: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課題[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12(5):114-114.

[4]胡民.淺論理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合[J].科技信息,2012,(1):35-35.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