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海陽秧歌——以舞蹈作品《溯躍》為例
1.海陽秧歌的概述
1.1海陽秧歌的發(fā)展歷程
海陽秧歌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興起。研究者普遍認為其雛形可能在漢代就已出現,與當時的農業(yè)勞作和祭祀活動密切相關。漢代的祭祀舞蹈常與豐收慶典相結合,為海陽秧歌的發(fā)展提供了早期靈感。例如,“迎神賽會”常伴隨著農耕元素和舞蹈動作,為海陽秧歌奠定了基礎。宋代時期是中國樂舞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樂隊和舞隊的結合在當時較為常見,這對海陽秧歌的表演形式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其后續(xù)的成熟。至明朝時,海陽秧歌的形式逐漸定型,在大嵩衛(wèi)城等地廣泛流傳,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在清代,海陽秧歌在民眾中依然十分流行,并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活動??梢哉f,海陽秧歌的發(fā)展過程反映了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延續(xù)和地方民間藝術的繁榮。
1.2海陽秧歌的藝術形式
海陽秧歌作為一種慶祝形式,早期表演分為“大場子”的群舞和“小場子”的雙人舞,通常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進行,秧歌隊穿行于鄉(xiāng)村之間,形成了“拉大場”“擺陣勢”的熱鬧場景。海陽秧歌不僅是舞蹈表演,還融入了唱腔,表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表演中,角色、節(jié)奏、動作都具有強烈的地域性,與當地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連,展現了對傳統的尊崇和禮儀。
1.2.1海陽秧歌的角色
海陽秧歌的角色也十分豐富,不同的角色的人物個性展現出來的藝術風格也是不同的,帶領秧歌隊的“樂大夫”、追求幸福對愛情堅忠不渝的“貨郎和翠花”、具有神話傳說色彩的“錮漏與王大娘”、母子形象的“丑婆與傻小子”以及表現女性集體舞蹈的“小嫚”、男性集體舞蹈的“花鼓”。通過海陽秧歌的角色特點也可以看出其南北融合的藝術風格,例如“王大娘”便是典型的北方女人,潑辣、灑脫的大幅度動作,而“樂大夫”便體現了南方巫、儺之風。海陽秧歌的表演陣容龐大,在歷史的更替中形成了大架子秧歌、小架子秧歌兩種流派。大架子秧歌氣勢宏大,十分有張力、粗獷豪放,體現了海陽秧歌的風格特點;小架子秧歌細膩、動作幅度小,注重凸顯角色內心的變化。
1.2.2海陽秧歌的服飾道具
海陽秧歌的服飾特點鮮明,顏色艷麗,裝扮有美有丑,貼切人物形象,凸顯人物性格。服裝也十分寫實,從生活出發(fā),款式大多是上衣,下褲,既繼承了戲曲服裝的款式,又跟隨時代的變遷,形成自己的風格。不同的人物角色的道具也是不同的,樂大夫拂塵、貨郎持長竿、花鼓背鼓等,運用巧妙,貼合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極具生活氣息。運用最多的便是扇子,用不同的扇花傳遞出舞蹈的語匯。扇子也在時代的變遷中,它的材質也發(fā)生了變化,適合所有群體的使用,顏色也多為喜慶的顏色。
1.2.3海陽秧歌的音樂形式
海陽秧歌的音樂由鑼鼓和歌曲兩部分組成,以鑼鼓伴奏為主。由于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的不同。大架子秧歌主要以打擊樂伴奏為主,分別為《快走陣》、《慢走陣》、《三步一隔》、《插花板》、《煞頭》、《加花點》;而小架子秧歌是以吹打樂為伴奏。
海陽秧歌在幾百年的發(fā)展和流傳中,形成了多樣的樂器配置。早期的海陽秧歌主要依靠簡易的鑼鼓伴奏,而隨著表演規(guī)模的擴大和表演形式的多樣化,各類打擊樂器和管樂逐漸被引入其中,最終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樂器配置,包括堂鼓、鑼、鈸、小镲、堂鑼、板鼓、檀板、嗩吶等。
此外,海陽秧歌還包括來源于生活的說唱音樂,主要包括角色演唱、民歌、秧歌劇。不同的角色有它獨特的唱腔。民歌在表演中沒有固定的形式,嗓音好、表演力強的演員都可以上場。秧歌劇在過去應該有著豐富的曲調、唱腔,也融合了外來音樂。海陽秧歌的節(jié)奏隨著鼓點的變化,節(jié)奏的快慢加上舞蹈動作,將海陽秧歌的氣勢宏偉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如今海陽秧歌的劇目,在表達其主題思想的同時加入海陽秧歌的鼓點,凸顯了其藝術風格。
1.3海陽秧歌的傳承與發(fā)展現狀
海陽秧歌的傳承與發(fā)展不僅依賴于民間的自然傳承,還與專業(yè)藝術院校的教育密不可分。山東的舞蹈專業(yè)院校為海陽秧歌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平臺,通過深入民間采風和教材的更新,學生能夠學習到正宗的海陽秧歌。同時,高校也在利用新媒體手段,如公眾號、社交網絡視頻等,提升海陽秧歌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同時,創(chuàng)新也成為海陽秧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通過結合現代審美和表達形式,海陽秧歌繼續(xù)在舞臺上煥發(fā)新的活力。例如,近年來的舞蹈作品《溯躍》等,將傳統動律與現代音樂相結合,以新的角色形象演繹海陽秧歌的獨特魅力,展示出齊魯人民的熱情和文化自信。
2.舞蹈作品《溯躍》呈現出的海陽秧歌特點
2.1“圓動律,線性動律”
舞蹈作品《溯躍》講述了魚兒在溪水中暢游,在激流中涌進的故事。該作品融合了海陽秧歌的元素,體現了對海陽秧歌的不斷融合與發(fā)展,使舞蹈更具沖擊力。在作品中無不體現“圓”的存在。大多數的動作都是在“平圓、立圓、8字圓”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作品開始舞者依次由上身帶動手臂畫出“8字圓”的軌跡路線,給人一種波浪的意境,在作品中也呈現了橫、豎、斜“8字圓”的運動軌跡,并融合上身的提、裹、擰,腳下的碾、點、擺等動作。
其中在其他舞者呈現一斜排,主演手臂在空中畫出一個豎向的8字,由扇尖向斜上帶伸直隨后向下畫一個完整的圓。以及在作品四分鐘左右,舞者半蹲,雙手在身體前方畫小8字圓,上身帶動扇子的擺動。以腰為發(fā)力點,使身體各部分相互關聯、節(jié)節(jié)相扣。在作品中第一次出現“平圓”是舞者合扇,右臂平行于地面,身體向左傾為圓心,腳下圓場步,手臂和腳下分別走出兩個平圓。以及多處連接動作,雙手拿扇子背于腰后,扇面朝上平行于地面,或右手拿扇高舉頭頂,在動作過程中畫平圓,左手撐開,腳下一個完整的平轉。雙臂裹住上身,用肋骨去畫圓弧。都是在作品中呈現的典型的“平圓”動作。《溯躍》在作品中運用了較多的“立圓”元素,無論在體態(tài)上的彎曲疊直還是動作中的擰裹探繞,都使舞者動作更加貼近人物形象,是海陽秧歌的風格體現。作品中多次出現舞者一豎排,雙手持扇,扇尖由下畫立圓到上,像一朵朵浪花在翻滾。雙臂在身體兩側逆時針方向畫立圓,配合腳下的小碎步,像魚兒爭相在躍龍門。以及多次出現的纏頭扇,腳下繞圓圓場步;扇子在頭頂前方,身體踏步翻身,這些動作的扇子軌跡都呈現出立圓的路線?!端蒈S》不僅僅是身體呈現“圓動律”,同時在隊形上的變化也使“圓”也無處不在。也將海陽秧歌“迂回盤旋,連綿不斷”的動律特點在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圓”之美貫穿整個作品的始終,也為編創(chuàng)者動作的編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據了解,“線形”,是張蔭松老師海陽秧歌課堂中最為核心的概念,作為幾何里面的 一種形狀,包含著在空間中力的走向和軌跡。他認為這是海陽秧歌最根本的用力 方式,就像節(jié)狀的“鏈條式”,是一種身體對于空間的占有方式。而“身體的迂 回感”作為張蔭松老師課堂中所強調的一個術語,主要指的是由于動作質感所呈 現出不斷流動的狀態(tài)。 海陽秧歌的“線形動律”特征主要體現在“發(fā)力在腰”在,《溯躍》中也可以發(fā)現大多數動作以腰為發(fā)力點帶動身體,比如“滿身花”就是腰部發(fā)力帶動頭、手、上肢、下肢進行運動。極大的運用身體運動空間,在多維度涵蓋不同的運動路線,有在低空間進行平圓旋轉,身體進行裹擰、探擰、提擰,并配合腳下,每一個動作的連接都是連綿不斷,緊緊相扣。也體現在“離心、向心”的運動,離心指脫離中心,似乎有些不受控制的運動,在作品5分鐘左右,融合“滾浪”元素的動作,給人一種失重感,突出海陽秧歌的原始風格性;向心則指以圓心為中心進行運動,在《溯躍》中多體現為右臂拿扇齊眉扇,身體向左傾倒為中心,腳下圓場,或正纏頭配合腳下圓場步。在“向心、離心”的配合中也更能突出舞蹈情感。
2.2“一驚一乍,快慢突變”
“一驚一乍”的釋義是人的精神過于緊張和興奮,行為舉止反??鋸垼屓耸艿襟@嚇。有時也指表情和感情都很豐富和到位。《溯躍》正是通過運用此起彼伏、快慢突變的節(jié)奏,留下視覺、心靈都深受感染的人物形象。像海陽秧歌傳角色中的“王大娘”她的經典動作“金蟬脫殼”要求在平靜中突然變快,像在安靜的湖面中突然跳脫出的魚兒,配合快慢突變的鼓點的節(jié)奏,充分塑造了人物形象。在《溯躍》中“一驚一乍、快慢突變”的節(jié)奏不僅塑造了魚兒歡騰,激勇的特點,而且在節(jié)奏的變化運用配合音樂,帶動了觀眾的情緒。作品開始到45秒左右,安靜的氛圍使人輕松,配合幾個強鼓點,音樂中還混雜像魚兒冒泡的聲音,每個鼓點的出現都像有魚兒躍出,隨后鼓點節(jié)奏越來越快,此時的音樂使人身臨其境也對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印象。在作品3分鐘左右在急促的音樂變化中突然的一聲重響,音樂高升,在音樂背景下的鼓點節(jié)奏變重變快,使觀眾也跟節(jié)奏開始緊張起來,猜不到下一個動作將會是什么。隨后,傳統的快速4/4海陽秧歌節(jié)奏出現,音樂的高潮,也讓人感覺魚兒一個個在激流中勇進,有種越過災難迎來曙光的澎湃之情。使觀眾的情感緊隨音樂節(jié)奏的變化,從慢到快、輕到疾的節(jié)奏,既體現了海陽秧歌的風格特點,彰顯了舞蹈主題,又詮釋了“一驚一乍、快慢突變”的節(jié)奏特點。
2.3“扇語”
扇子的運用是對肢體的延伸,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也是與觀眾交流的媒介。在海陽秧歌中,扇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同的扇姿、扇花都有他自己的故事,不同的人物角色在動作中呈現不同的扇花,因此稱之為“扇語”。在《溯躍》一開始便用扇子演繹出波浪的感覺,以及在作品中大多數抱扇都是將扇尖抖起來,以及纏頭扇之后向心圓場步,將扇子背在身后抖動,作為魚兒的尾巴,這時的扇子是一種形象符號在塑造人物的形象。在作品中選用了紅色的扇子,營造出了出了符合中國特色的氛圍感,在表達魚兒激流中勇進,經歷困難勇往直前外,同時在側面反映出我們不懼困難的民族精神。在作品中扇子多數是展開的,在許多連接動作時,扇子也都是抖動的狀態(tài)(圖2),扇子也作為舞者身體的一部分,尤其在作品三分鐘左右,扇子配合腳下的擰、碾,上身的提、探、擰,使動作更加有韌勁,在敞開雙臂時,延長了舞者的線條。在作品5分鐘提取八字繞扇、抖扇、滿身花的動作元素,充分展現了海陽秧歌粗狂奔放、靈活自如的特點,讓不懼危險,在逆風中前進的魚兒活靈活現,扇子也在整部作品起到了傳情達意、塑造形象的作用。
3.從舞蹈作品《溯躍》看海陽秧歌的當代思考
舞蹈作品《溯躍》通過對海陽秧歌元素的重新解讀與創(chuàng)新,呈現出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中的復興之路。它在動作編排上,保留了海陽秧歌標志性的扭擺步伐和夸張的肢體語言,但并非簡單地復制傳統動作,而是注重在細節(jié)和節(jié)奏上的變化,使得舞蹈表現更富有層次感。例如,《溯躍》在保留傳統動律的基礎上,通過動作的線條感和流暢性,強調了舞者身體的延展和內在張力,這種處理方式既尊重了海陽秧歌的傳統根基,又賦予其更加適應現代舞臺審美的表現力。音樂上,作品融入了現代音樂的旋律性,與傳統的鑼鼓節(jié)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張力和氛圍感,使觀眾能夠在熟悉的節(jié)奏中感受到耳目一新的聽覺體驗。此外,《溯躍》在角色設計上不拘泥于傳統海陽秧歌的既有模式,而是利用海陽秧歌的肢體表現特質,塑造出擬人化的形象,如“魚兒”和“珊瑚”等。這些角色形象帶有現代審美的抽象性和象征性,不僅是對海陽秧歌形象表達的繼承,更是對其表現方式的拓展,使其在新語境下具有了更廣泛的藝術表達空間。作品以這一方式,打破了傳統秧歌單一敘事模式的局限,賦予了表演更豐富的情感層次和故事性,從而推動了海陽秧歌藝術從傳統到現代的進化。
4.舞蹈作品《溯躍》對海陽秧歌未來發(fā)展的啟示
首先,舞蹈作品《溯躍》強調了在傳承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深度理解的重要性。傳承不僅僅是對形式的簡單復制,而是對其內在精神的延續(xù)與發(fā)揚。作品在提煉海陽秧歌元素時,重視傳統動律和節(jié)奏的原始表達,這種保留不僅保全了海陽秧歌的文化記憶,也使得作品在現代化改編中不失其根本精神。其次,《溯躍》表明,創(chuàng)新是傳統藝術煥發(fā)生機的關鍵。僅靠固守傳統形式,難以適應當代多元化的審美需求?!端蒈S》通過對角色的再創(chuàng)造和音樂的重構,使得海陽秧歌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和生動化,這種創(chuàng)新使得作品在當代觀眾中具有了更強的共鳴力和吸引力。最后,《溯躍》展示了藝術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核心作用。在高校等教育平臺上推廣海陽秧歌,可以為其培養(yǎng)更多專業(yè)人才,同時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深化對這一藝術形式的理解與研究。這種方式不僅使海陽秧歌從民間走向了更廣闊的藝術舞臺,也為其未來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供了穩(wěn)定的基礎和源源不斷的動力。通過這些途徑,海陽秧歌不僅在形式上得到了延續(xù),更在內涵上實現了與時代的共鳴,使其在當代依然具有生機與活力。
5.結語
一部作品的出現與其背后的文化沉淀以及歷史的變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如今,不僅需要繼承海陽秧歌的原始風格,也要在角色塑造、道具、服裝、音樂等方面結合現代化審美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編創(chuàng)。在這個過程中,作品《溯躍》為海陽秧歌的現代化編創(chuàng)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端蒈S》一方面保留了海陽秧歌的傳統動律和風格,通過動作細節(jié)的提煉塑造出“魚兒”這一富有象征性的角色形象;另一方面,它將傳統的鼓點與現代音樂進行融合,通過創(chuàng)新的音樂和編排使作品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此外,《溯躍》在道具使用、舞者的肢體表現以及隊形編排上也展現了海陽秧歌古樸又靈動的風格,使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更加自然流暢。通過對《溯躍》的分析,我們不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海陽秧歌的藝術特征,還能看到這一傳統舞蹈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之路。
文章來源: 《尚舞》 http://00559.cn/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