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從收藏角度探析漆器的修復
作者:支林、姚炬煒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11-07人氣:3472
一、漆器修復的文化學
由于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許多國寶級的漆器文物殘損嚴重,甚至名存實亡。還有長期在地下埋藏,受地下水和各種菌類的影響,其胎骨結構松散、纖維素等降解嚴重的,如果出土后不加以任何保護處理,讓它自然干燥,器物將會發(fā)生更加嚴重的開裂、收縮和變形,從而造成變質和損壞的現(xiàn)象,甚至會使其裝飾紋樣受到破壞,失去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因此對現(xiàn)存的漆器文物進行更好的修復和保護刻不容緩。
(一)漆器文物的修復是研究中國古代物質生活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拔镔|生活資料”屬于文化人類學研究范疇,包括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器具。文化人類學將這種以“物”為對象的領域稱為“物質文化”。物質生活資料是人類社會生活及活動的基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①
漆器是一種物質實體,自從其誕生起就成為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器具。通過對出土漆器文物的修復,可以研究中國古代漆器的使用數(shù)量、紋飾、工藝水平等方面的情況,為了解中國古代人們的物質生活資料提供了清晰的物證。
(二)漆器文物的修復為研究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首先,對出土漆器文物的修復可以為研究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提供豐富的形象資料。不論是早期的考古出土文物,還是后世的傳世漆器,通過對這些歷代漆器的形象進行研究和修復,從而了解漆器工藝的發(fā)展過程。
其次,古代官營漆器作坊會在漆器上刻寫制作工匠的名稱、產地、管理體制、生產分工和工藝流程等。在出土的漆器文物中,由于時間久遠,難免會有所殘損,其留下的歷史信息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對漆器文物進行修復與保護,可以還原當時漆器制作者所留下的關于漆器的制作方法、使用方法以及在古代人們生活中的地位等文字資料。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3座漢墓共出土了600多件漆器,這些漆器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在2005年,有305件等級極高但破損嚴重的漆器被送到湖北荊州博物館進行了修復,歷時3年,修復完成。修復后的漆器種類很多,生活用具都很齊全,展示了漢代貴族階級日常生活的樣式,為研究中國古代漆器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馬王堆1號墓出土漆器中有朱砂、紅漆或黑漆書寫文字的149件,1號墓有烙印戳記“成市草”“成市飽”。這些文字記載,可以為研究漢代人們日常生活用具以及對美的觀念等提供重要的文字資料。
漆器文物的修復可以全面真實地保存漆文化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再現(xiàn)生漆文化遺產的原始風貌。②當然在這些漆器文物的修復過程中不應對漆器造成新的破壞,不能因修復而改變和破壞漆器的原材料,盡可能地使其歷史文化信息得以完整保存。
二、漆器古物修復的價值
古玩有上、中、下品之分。古玩的“品”應該包括器物外觀完好程度以及其內在質地優(yōu)劣,這與器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有著密切的關系,進而影響器物的經濟價值。
人們對古玩收藏更看重的是它的“品”。這里的“品”并不是“品相”的省略或簡稱,而是品相與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總匯。
具體來說,凡上上品者,必質地精良,完好無損,制作精湛,在藝術上或工藝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而一些雖外觀品相欠佳,存世品甚罕,但具有重要歷史及文化內涵的器物仍可視其為上上品。上品者唯藝術價值與工藝技術略遜于上上品。中品者質地雖精良,但完好程度不及上品,在藝術或技術上有遺憾或人為損傷,雖歷史價值較為重要,但局限性較大。下品者情況較為復雜,“下”者并不是質量低下之謂,一般來講,它的質地仍很精良,器物亦完好無損,也許在藝術及工藝技術上絲毫不遜于中品,但是存世量較大,使其歷史價值的代表性不甚明顯。再者一些歷史和藝術價值較高的古玩,因其“品相”不佳,只好屈居下品之列。最后就是一般收藏品了。漆器古物亦是如此,故漆器古物修復,恢復其品相的完整性,對其在收藏市場上的經濟價值有著重要影響。
案例一:清乾隆剔紅“春”字蓋盒,直徑29厘米。盒面剔紅雕百寶,上雕二龍供“春”字,盒壁上下分剔紅雕如意形開光,內為嬰戲等圖案,開光間剔紅雕八寶紋飾,構圖層次清晰,刀法細膩,為乾隆漆器中的上品。市場參考價15萬—20萬港元。
案例二:清中期福壽花卉紋桃形盒,最大徑37.5厘米。盒為雙桃形,盒面桃形開光內雕海水雜寶及博古紋,盒壁雕蝠桃紋,雕琢精細,但盒內及盒底地漆皮有脫落,影響了品相,加之沒有明確點的款識,年代不準,只能從工藝上定其為清中期器物,造成價格不高,市場參考價3萬—5萬元人民幣。③
漆器作為收藏市場中較小的門類,當前的發(fā)展還存在著很多瓶頸,如收藏群體太小,對漆器的重視程度不夠。位于北京東三環(huán)正莊古玩城的鑒古堂是為數(shù)極少的專門從事漆器收藏的古玩店之一,鑒古堂的創(chuàng)始人藤文浩長期從事漆器的收藏和買賣,他表示,漆器一直屬于高級藝術領域,藝術品位和藝術價值很高,一般老百姓很難接觸到漆器,更不用說珍品了。④就現(xiàn)在的漆器收藏市場而言,首先漆器市場流通的數(shù)量較少,精品就更少;其次是懂得漆器的人更少。因此,漆器收藏市場還是有很大潛力的。
其實,早在2001年,漆器就已經走入拍賣市場,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2001年北京瀚海推出的7件漆器中,有6件被藏家購得,同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推出12—16世紀中國漆器藝術藏品,26件拍出24件,成交率為92.3%,拍賣總額超過2570萬港元,是事前被估價的4倍。其中一件估價僅120萬至160萬港元的明永樂牡丹花卉漆盒極為引入注目,最后被亞洲一位私人收藏家以1214.5萬港元競得,是估價的10倍,并創(chuàng)造了中國漆器的世界紀錄。
筆者從漆器修復的工作者處得知,如果一件清末的脫胎漆器,就是有點裂紋,若沒有把它修復好,在市場上最多也就兩三萬元的價格,若可以修復完整,在市場上的價格就會在10萬元以上。因此,修復對漆器古物在市場上流通所產生的收藏價值影響很大。
總之,漆器古物的修復在收藏市場中有著一定的必要性。修復后既保護了漆器古物的品相,也在收藏市場中獲得了更好的經濟價值和競爭力,吸引收藏者,從而保值增值。漆器古物的修復要采取正確的方式,避免保護性損害,不然就會對其造成負面的作用,使得古物失去價值。
三、不同漆器的不同修復
在此筆者簡述四種常用的不同漆器不同的修復方法,以及修復實例一則。
(一)漆器除污:一般出土漆木器都會有泥污或霉斑,可先用蒸餾水洗去污斑,再用較稀的H2O2溶液或2%的草酸溶液清洗暗黑的斑點,然后用清水多次漂洗干凈。
(二)漆皮修復:漆器木胎、漆胎糊布、灰地子基本完好,只是漆皮發(fā)生裂縫、裂紋或部分漆皮起翹時,應進行及時修復加固,以防漆皮裂縫、裂紋擴大,漆皮脫落。1.細小裂縫的修復加固:可用漆片+酒精制成溶液或用聚醋酸乙烯酯+苯或丙酮溶液,灌入裂縫,使裂縫黏合填充;2.較大裂紋可用一環(huán)氧樹脂作為修補材料;3.漆皮起翹的加固修復:先用熱水使漆皮軟化,再用微晶石蠟插入漆皮下面,用電熱器加熱將其貼補在漆器上。⑤
對漆皮脫離木胎,漆胎的糊布、灰地子局部脫落或糟朽的漆器,先將糟朽的糊布、灰地子殘余部分清洗干凈。用軟毛刷蘸上0.02%MD溶液涂于漆皮表面,以防止發(fā)霉。然后用漆片或聚醋酸乙醇或丙酮溶液灌實,以防在修復中脫落,待固化后,對殘片部分進行修補,做舊,使其色調一致。
(三)木胎修復:對木胎殘缺或已糟朽者,首先要處理胎骨問題。先將糟朽部分清除,用漆片將木胎保留部分的裂紋縫隙及清除糟朽部分的斷裂部位固定住。再配制木胎,以用與原材料相同的木材補胎為宜,量好尺寸,加工配妥,將新補木胎與原木胎銜接,用魚鰾黏結。修復完整的胎骨,用生漆粘一層細麻布,然后用環(huán)氧樹脂將原漆皮按原部位粘貼即可。
(四)雕漆修復:雕漆以紅色為主,但顏色深淺不同,而剔彩則色彩各異。因此修補雕漆,首先要調好色料,使其色調一致,根據(jù)雕漆器的不同顏色而配備,以保持文物的原貌。雕漆局部脫落糟朽,但木胎尚好者,先確定保留的部位,對保留的部分先清洗,再用漆片灌實加固,然后修補殘缺的部位。雕漆的圖案是對稱的,可先用宣紙拓出保留部分的雕漆圖案,再準確地描繪應補部分的圖案,配好漆皮層進行雕刻。若圖案無法辨認,也無法參考,則只將雕漆加固,使之不受潮即可。⑥
實例:北京故宮清乾隆剔紅花卉紋小雕瓶的修復,通高約18厘米,頸高約18厘米,身高約10厘米,足高3厘米,口徑2.7厘米,底徑4厘米。
整體造型優(yōu)美,花紋層次分明,但破損嚴重。瓶身只有兩面花紋部分保存得比較完整,另兩面雕漆花紋大部分已缺損脫落,露出木胎和灰地,瓶身布滿灰塵,已顯不出原有的紅色。
雕漆文物大部分是木胎結構,制作者在雕刻圖案時,有時入刀可深及胎體,致使雕漆層有很多刀刻的縫隙。在自然環(huán)境中,潮氣水分漸漸由這些刀刻的縫隙浸入木胎,時間長久致使部分木胎和灰胎受潮糟朽,最終與瓶身脫離,雕漆層就隨著灰胎一起脫落下來。
修復步驟如下:
第一步:清理裸露的木胎、灰地。雕漆脫落處裸露的木胎、灰胎,受溫度、濕度的影響,已十分松脆糟朽,必須先用刀將這些壞朽的部分剔除清理干凈。
第二步:加固木胎、灰胎。用蟲膠漆在木胎、灰胎上刷三四遍,其作用是利用蟲膠漆的滲透力和粘性對木胎及灰胎進行滲透加固。同樣可用蟲膠漆對雕漆瓶所有的裂縫處進行滲透加固處理,以防止潮氣水分再從裂縫處浸入木胎。
第三步:上漆灰,修補漆灰胎地。待蟲膠漆完全晾干后,用漆灰均勻地刮抹在灰胎上,使其與雕漆瓶原有的漆灰胎地形成統(tǒng)一的平面,放入陰室晾干,待完全干固后,用砂紙打磨修理灰胎,使灰胎與原有的灰胎厚度、平整程度完全一致,最后再髹一道生漆,使之滲入漆灰胎地,使漆灰胎地與木胎更加緊密地粘合在一起。
第四步:上籠罩漆。在灰胎地上髹紅籠罩漆,入蔭待干,干后再髹漆。反復數(shù)十次,直到漆層與漆瓶原有漆層的厚度一致為止。
第五步:描稿。
第六步:雕刻。雕刻之前對其花紋特點、雕刻手法、技巧、表現(xiàn)形式等進行仔細觀察研究,然后進行雕刻。
第七步:隨色。因雕刻好的新漆與原漆色有色差,須用蟲膠漆調兌銀朱、紅土子等顏料對新補的花紋漆面進行隨色,使其與原漆色達到一致,再整體去污除塵。
結語
筆者通過對修復者的采訪,了解到目前國內從事漆器修復這一行業(yè)的人員極少,故宮博物院也只有一兩位專家可以對漆器進行修復,而且修復的數(shù)量不多。國內漆器出現(xiàn)過一定程度上的斷層,漆器也逐步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漆器修復這種手工藝主要是通過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由于漆器文物的存世量原本也不大,因此在漆器修復這個冷門的行業(yè)中,從業(yè)者也出現(xiàn)了斷層。
在國內,博物館是對漆器文物進行修復的主要部門。如故宮博物院、荊州博物館都設有專門修復漆器文物的部門。荊州博物館被定為“漆器文物脫水技術處理中心”,主要研究楚國的漆器工藝。在漆器的修復和保護上形成了其獨有的技術,修復的省內外漆器文物有1200多件。
雖然漆器逐漸脫離了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在國內的收藏市場上還不是熱門的品種,但隨著一批批出土漆器文物的修復,漆器重新被現(xiàn)代的人們所認知。誠然,隨著漆器市場的逐步發(fā)展,漆器古物的修復也逐漸被收藏者所重視,而對于那些殘損的漆器古物的修復,還其完整的品相,在收藏市場中所產生的經濟價值也是無法估量的。
由于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許多國寶級的漆器文物殘損嚴重,甚至名存實亡。還有長期在地下埋藏,受地下水和各種菌類的影響,其胎骨結構松散、纖維素等降解嚴重的,如果出土后不加以任何保護處理,讓它自然干燥,器物將會發(fā)生更加嚴重的開裂、收縮和變形,從而造成變質和損壞的現(xiàn)象,甚至會使其裝飾紋樣受到破壞,失去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因此對現(xiàn)存的漆器文物進行更好的修復和保護刻不容緩。
(一)漆器文物的修復是研究中國古代物質生活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拔镔|生活資料”屬于文化人類學研究范疇,包括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器具。文化人類學將這種以“物”為對象的領域稱為“物質文化”。物質生活資料是人類社會生活及活動的基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①
漆器是一種物質實體,自從其誕生起就成為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器具。通過對出土漆器文物的修復,可以研究中國古代漆器的使用數(shù)量、紋飾、工藝水平等方面的情況,為了解中國古代人們的物質生活資料提供了清晰的物證。
(二)漆器文物的修復為研究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首先,對出土漆器文物的修復可以為研究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提供豐富的形象資料。不論是早期的考古出土文物,還是后世的傳世漆器,通過對這些歷代漆器的形象進行研究和修復,從而了解漆器工藝的發(fā)展過程。
其次,古代官營漆器作坊會在漆器上刻寫制作工匠的名稱、產地、管理體制、生產分工和工藝流程等。在出土的漆器文物中,由于時間久遠,難免會有所殘損,其留下的歷史信息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對漆器文物進行修復與保護,可以還原當時漆器制作者所留下的關于漆器的制作方法、使用方法以及在古代人們生活中的地位等文字資料。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3座漢墓共出土了600多件漆器,這些漆器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在2005年,有305件等級極高但破損嚴重的漆器被送到湖北荊州博物館進行了修復,歷時3年,修復完成。修復后的漆器種類很多,生活用具都很齊全,展示了漢代貴族階級日常生活的樣式,為研究中國古代漆器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馬王堆1號墓出土漆器中有朱砂、紅漆或黑漆書寫文字的149件,1號墓有烙印戳記“成市草”“成市飽”。這些文字記載,可以為研究漢代人們日常生活用具以及對美的觀念等提供重要的文字資料。
漆器文物的修復可以全面真實地保存漆文化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再現(xiàn)生漆文化遺產的原始風貌。②當然在這些漆器文物的修復過程中不應對漆器造成新的破壞,不能因修復而改變和破壞漆器的原材料,盡可能地使其歷史文化信息得以完整保存。
二、漆器古物修復的價值
古玩有上、中、下品之分。古玩的“品”應該包括器物外觀完好程度以及其內在質地優(yōu)劣,這與器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有著密切的關系,進而影響器物的經濟價值。
人們對古玩收藏更看重的是它的“品”。這里的“品”并不是“品相”的省略或簡稱,而是品相與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總匯。
具體來說,凡上上品者,必質地精良,完好無損,制作精湛,在藝術上或工藝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而一些雖外觀品相欠佳,存世品甚罕,但具有重要歷史及文化內涵的器物仍可視其為上上品。上品者唯藝術價值與工藝技術略遜于上上品。中品者質地雖精良,但完好程度不及上品,在藝術或技術上有遺憾或人為損傷,雖歷史價值較為重要,但局限性較大。下品者情況較為復雜,“下”者并不是質量低下之謂,一般來講,它的質地仍很精良,器物亦完好無損,也許在藝術及工藝技術上絲毫不遜于中品,但是存世量較大,使其歷史價值的代表性不甚明顯。再者一些歷史和藝術價值較高的古玩,因其“品相”不佳,只好屈居下品之列。最后就是一般收藏品了。漆器古物亦是如此,故漆器古物修復,恢復其品相的完整性,對其在收藏市場上的經濟價值有著重要影響。
案例一:清乾隆剔紅“春”字蓋盒,直徑29厘米。盒面剔紅雕百寶,上雕二龍供“春”字,盒壁上下分剔紅雕如意形開光,內為嬰戲等圖案,開光間剔紅雕八寶紋飾,構圖層次清晰,刀法細膩,為乾隆漆器中的上品。市場參考價15萬—20萬港元。
案例二:清中期福壽花卉紋桃形盒,最大徑37.5厘米。盒為雙桃形,盒面桃形開光內雕海水雜寶及博古紋,盒壁雕蝠桃紋,雕琢精細,但盒內及盒底地漆皮有脫落,影響了品相,加之沒有明確點的款識,年代不準,只能從工藝上定其為清中期器物,造成價格不高,市場參考價3萬—5萬元人民幣。③
漆器作為收藏市場中較小的門類,當前的發(fā)展還存在著很多瓶頸,如收藏群體太小,對漆器的重視程度不夠。位于北京東三環(huán)正莊古玩城的鑒古堂是為數(shù)極少的專門從事漆器收藏的古玩店之一,鑒古堂的創(chuàng)始人藤文浩長期從事漆器的收藏和買賣,他表示,漆器一直屬于高級藝術領域,藝術品位和藝術價值很高,一般老百姓很難接觸到漆器,更不用說珍品了。④就現(xiàn)在的漆器收藏市場而言,首先漆器市場流通的數(shù)量較少,精品就更少;其次是懂得漆器的人更少。因此,漆器收藏市場還是有很大潛力的。
其實,早在2001年,漆器就已經走入拍賣市場,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2001年北京瀚海推出的7件漆器中,有6件被藏家購得,同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推出12—16世紀中國漆器藝術藏品,26件拍出24件,成交率為92.3%,拍賣總額超過2570萬港元,是事前被估價的4倍。其中一件估價僅120萬至160萬港元的明永樂牡丹花卉漆盒極為引入注目,最后被亞洲一位私人收藏家以1214.5萬港元競得,是估價的10倍,并創(chuàng)造了中國漆器的世界紀錄。
筆者從漆器修復的工作者處得知,如果一件清末的脫胎漆器,就是有點裂紋,若沒有把它修復好,在市場上最多也就兩三萬元的價格,若可以修復完整,在市場上的價格就會在10萬元以上。因此,修復對漆器古物在市場上流通所產生的收藏價值影響很大。
總之,漆器古物的修復在收藏市場中有著一定的必要性。修復后既保護了漆器古物的品相,也在收藏市場中獲得了更好的經濟價值和競爭力,吸引收藏者,從而保值增值。漆器古物的修復要采取正確的方式,避免保護性損害,不然就會對其造成負面的作用,使得古物失去價值。
三、不同漆器的不同修復
在此筆者簡述四種常用的不同漆器不同的修復方法,以及修復實例一則。
(一)漆器除污:一般出土漆木器都會有泥污或霉斑,可先用蒸餾水洗去污斑,再用較稀的H2O2溶液或2%的草酸溶液清洗暗黑的斑點,然后用清水多次漂洗干凈。
(二)漆皮修復:漆器木胎、漆胎糊布、灰地子基本完好,只是漆皮發(fā)生裂縫、裂紋或部分漆皮起翹時,應進行及時修復加固,以防漆皮裂縫、裂紋擴大,漆皮脫落。1.細小裂縫的修復加固:可用漆片+酒精制成溶液或用聚醋酸乙烯酯+苯或丙酮溶液,灌入裂縫,使裂縫黏合填充;2.較大裂紋可用一環(huán)氧樹脂作為修補材料;3.漆皮起翹的加固修復:先用熱水使漆皮軟化,再用微晶石蠟插入漆皮下面,用電熱器加熱將其貼補在漆器上。⑤
對漆皮脫離木胎,漆胎的糊布、灰地子局部脫落或糟朽的漆器,先將糟朽的糊布、灰地子殘余部分清洗干凈。用軟毛刷蘸上0.02%MD溶液涂于漆皮表面,以防止發(fā)霉。然后用漆片或聚醋酸乙醇或丙酮溶液灌實,以防在修復中脫落,待固化后,對殘片部分進行修補,做舊,使其色調一致。
(三)木胎修復:對木胎殘缺或已糟朽者,首先要處理胎骨問題。先將糟朽部分清除,用漆片將木胎保留部分的裂紋縫隙及清除糟朽部分的斷裂部位固定住。再配制木胎,以用與原材料相同的木材補胎為宜,量好尺寸,加工配妥,將新補木胎與原木胎銜接,用魚鰾黏結。修復完整的胎骨,用生漆粘一層細麻布,然后用環(huán)氧樹脂將原漆皮按原部位粘貼即可。
(四)雕漆修復:雕漆以紅色為主,但顏色深淺不同,而剔彩則色彩各異。因此修補雕漆,首先要調好色料,使其色調一致,根據(jù)雕漆器的不同顏色而配備,以保持文物的原貌。雕漆局部脫落糟朽,但木胎尚好者,先確定保留的部位,對保留的部分先清洗,再用漆片灌實加固,然后修補殘缺的部位。雕漆的圖案是對稱的,可先用宣紙拓出保留部分的雕漆圖案,再準確地描繪應補部分的圖案,配好漆皮層進行雕刻。若圖案無法辨認,也無法參考,則只將雕漆加固,使之不受潮即可。⑥
實例:北京故宮清乾隆剔紅花卉紋小雕瓶的修復,通高約18厘米,頸高約18厘米,身高約10厘米,足高3厘米,口徑2.7厘米,底徑4厘米。
整體造型優(yōu)美,花紋層次分明,但破損嚴重。瓶身只有兩面花紋部分保存得比較完整,另兩面雕漆花紋大部分已缺損脫落,露出木胎和灰地,瓶身布滿灰塵,已顯不出原有的紅色。
雕漆文物大部分是木胎結構,制作者在雕刻圖案時,有時入刀可深及胎體,致使雕漆層有很多刀刻的縫隙。在自然環(huán)境中,潮氣水分漸漸由這些刀刻的縫隙浸入木胎,時間長久致使部分木胎和灰胎受潮糟朽,最終與瓶身脫離,雕漆層就隨著灰胎一起脫落下來。
修復步驟如下:
第一步:清理裸露的木胎、灰地。雕漆脫落處裸露的木胎、灰胎,受溫度、濕度的影響,已十分松脆糟朽,必須先用刀將這些壞朽的部分剔除清理干凈。
第二步:加固木胎、灰胎。用蟲膠漆在木胎、灰胎上刷三四遍,其作用是利用蟲膠漆的滲透力和粘性對木胎及灰胎進行滲透加固。同樣可用蟲膠漆對雕漆瓶所有的裂縫處進行滲透加固處理,以防止潮氣水分再從裂縫處浸入木胎。
第三步:上漆灰,修補漆灰胎地。待蟲膠漆完全晾干后,用漆灰均勻地刮抹在灰胎上,使其與雕漆瓶原有的漆灰胎地形成統(tǒng)一的平面,放入陰室晾干,待完全干固后,用砂紙打磨修理灰胎,使灰胎與原有的灰胎厚度、平整程度完全一致,最后再髹一道生漆,使之滲入漆灰胎地,使漆灰胎地與木胎更加緊密地粘合在一起。
第四步:上籠罩漆。在灰胎地上髹紅籠罩漆,入蔭待干,干后再髹漆。反復數(shù)十次,直到漆層與漆瓶原有漆層的厚度一致為止。
第五步:描稿。
第六步:雕刻。雕刻之前對其花紋特點、雕刻手法、技巧、表現(xiàn)形式等進行仔細觀察研究,然后進行雕刻。
第七步:隨色。因雕刻好的新漆與原漆色有色差,須用蟲膠漆調兌銀朱、紅土子等顏料對新補的花紋漆面進行隨色,使其與原漆色達到一致,再整體去污除塵。
結語
筆者通過對修復者的采訪,了解到目前國內從事漆器修復這一行業(yè)的人員極少,故宮博物院也只有一兩位專家可以對漆器進行修復,而且修復的數(shù)量不多。國內漆器出現(xiàn)過一定程度上的斷層,漆器也逐步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漆器修復這種手工藝主要是通過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由于漆器文物的存世量原本也不大,因此在漆器修復這個冷門的行業(yè)中,從業(yè)者也出現(xiàn)了斷層。
在國內,博物館是對漆器文物進行修復的主要部門。如故宮博物院、荊州博物館都設有專門修復漆器文物的部門。荊州博物館被定為“漆器文物脫水技術處理中心”,主要研究楚國的漆器工藝。在漆器的修復和保護上形成了其獨有的技術,修復的省內外漆器文物有1200多件。
雖然漆器逐漸脫離了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在國內的收藏市場上還不是熱門的品種,但隨著一批批出土漆器文物的修復,漆器重新被現(xiàn)代的人們所認知。誠然,隨著漆器市場的逐步發(fā)展,漆器古物的修復也逐漸被收藏者所重視,而對于那些殘損的漆器古物的修復,還其完整的品相,在收藏市場中所產生的經濟價值也是無法估量的。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