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學\能學\促學-教育論文
作者:謝益懷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2-05-07人氣:1360
“為創(chuàng)造性而教”是當今教育界很流行的一句口號,就是說教育面向21世紀,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以適應高科技、強競爭的社會。作為科學課堂教學的任務,不僅要讓學生會學,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愿學的情感,會學的技能,善創(chuàng)造的潛能及樂于奉獻的人格品德。為此,教師要努力促進學生以學習主體自立、自為、自律為特征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在長時間的科學教學中,我摸索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一般步驟,應從以下三步走,循序漸進。
一、愿學(愿意學習)
1、激趣學習
科學課堂追求的是學生能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積極探索新知識的自主學習。
1.1引入激趣。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做趣味實驗、運用電教媒體、做游戲、舉實例等方法來引入課堂,在教學一開始就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1.2新課激趣。學起于思,思原于疑,求知欲是從問題開始,有疑問才能啟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能力,他們的思維才能處于主動、積極獲取知識的狀態(tài),才能激發(fā)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層層遞進式的設疑、巧妙的轉折、趣味性的語言神態(tài),都可以進一步延伸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1.3小結激趣。在課結束前,通過巧設疑、精應用、置趣味作業(yè)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實踐總結得出:引起好奇或懸念,引起不協調或認知沖突,學用結合的,使抽象的內容具體明晰化的展示等,都有利于引發(fā)學習的興趣。
2、情境導學
面對事件或問題情境,學生可以運用協作、交流的方法,去體驗、去感受,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而不是僅僅聆聽教師關于這類知識的介紹和講解,所以要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就必須最大可能地創(chuàng)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教師可多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問題情境、身體語言情境和交流情境。
比如:在《氣體流速和壓強之間的關系》一節(jié)的新課教學中,可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境,演示實驗:(1)將乒乓球放在漏斗中,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乒乓球掉下)(2)將漏斗倒置過來,先用手按住,用嘴向漏斗管口勻速的吹氣,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乒乓球沒有掉下來)。[設問]:你從實驗上看到了什么?實驗中乒乓球有沒有重力作用,那為什么乒乓球不會掉下來?創(chuàng)設這一情境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生觀察、體會,引起關注,培養(yǎng)主人翁意識,激發(fā)探究動機,開始自我探索。
二、能學(能夠學習)
現代教學論告訴我們:知識能通過傳授獲得,能力必須靠訓練獲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自主學習。照常理,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主動學習,但事實并非如此,還應該多方面的加以引導。
1、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材料、學習活動,創(chuàng)造能學的空間。
自主學習強調培育學生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學習,而這需要自主學習的客觀條件的支撐,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充足、靈活的學習場所。培育學生能運用學習工具獲取有關學習資源,即知道從何處獲取,以及如何獲取所需的信息與資料,能利用和評價有關學習資源,學會自我選擇,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師要適當減少課堂教學時間,把學生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學生自己能完成的事,老師決不“越俎代庖”,哪怕只能學一點點,那也要讓學生自己去完成,給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空間,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問題引導,大膽猜想,自主探究。
教學時,采取交互合作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教學情境進行閱讀、體會、分析和討論,從中挖掘出蘊含的若干個矛盾,并從中篩選出主要矛盾作為研究對象,從而明確了待探究問題。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圍繞教學情境引出產生的待探究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充分利用每個小組成員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積累,充分發(fā)揮每個小組成員豐富的想像力,各抒己見,提出問題的產生原因,并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進行猜想和設計,形成小組意見,每個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取長補短,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修改、選擇或綜合,使學生混亂的思緒在討論、爭辯中逐步修正和澄清,得出較切合實際的設計方案。
比如在《土壤中有什么》的第二課時中,先讓學生進行猜想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質(可能有水、空氣、有機物、無機鹽),然后進行小組分工,集體討論,合作探究,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如在驗證有機物存在的小組中,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因為有機物一般能導電,就想到通電看一看能不能導電,來證明有沒有有機物。若沒有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和小組合作,是不可能想到這種方法的。
3、歸納總結,評價交流,質疑提升。
學生經過實驗探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概括,進行思維加工,從而總結出初步結論,然后對初步結論進行質疑,檢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嚴密性,證據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獲結論的科學性,再利用已有知識和實驗探究釋疑,最后得出可靠結論,并用文字、圖像、公式等方式表達出來。這使得學生感覺到自己也能象科學家“搞科研”一樣“發(fā)現”科學規(guī)律,從而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和熱情。由于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具有信息量大、手段多樣、人機交互等優(yōu)點,因此要重視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網絡與課程的整合,使現代技術手段在自主學習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有了能學的能力,還沒有真正達到學會自主學習,還應該把學習的這種能力進行引導和提升,達到真正的自主學習水平。
三、促學(促進學習)
促進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善于學習,善于學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最高境界,這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是長期努力的結果,也是努力的“目標”。
1、以績促學。在科學教學中,建立發(fā)展性評價,培育學生的成就感。人們往往認為:興趣帶來成功,興趣促成成功。實還有更重要的一面是:成功滋育興趣,成功帶來興趣。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經常獲得成功來喚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要常用發(fā)展性評價,一旦學生有了追求成功的體驗和信念后,遇上難事成了他們探究的機會,碰上失敗被當成是需要做出更大努力的鞭策,為此因此對學生點滴的進步,我們都應予肯定。尤其是差生,更要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決不要吝嗇你的表揚。這樣才真正能促進學習。
2、用各種教育資源,開辟各種活動渠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茖W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學內容本身十分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三結合,所以要在課外同樣要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增加實踐的時間與空間,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比如在《各種各樣的土壤》一課中,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教室走到田野,進行實地研究學習,培養(yǎng)自主學習。開展諸如以學生為參與主體的科普知識講座,自然環(huán)境調查,“三小”作品制作,科學小論文的撰寫等。
3、強化學法指導,培育善學能力。要革新教學方法的同時,教師在提問、練習都要考慮個體差異,因人施教。還要強化學法指導,使學生知道怎么樣學習才能省時省力效果好,使學生掌握多樣化的學習技能和方法,象重要的“學習遷移法”“類比法““對照法”“分析綜合法”等。
比如學了等高線的知識后,可以把方法遷移到等溫線的知識學習中。給他們一幅等溫線圖,同時等溫線和等高線是一樣的,然后讓學生練習①在同一條線上A、B兩點溫度之間的關系,②在不同條線上A、C兩點溫度之間的關系等。學生基本上能解決問題,這就是“學習的遷移法”和“類比法”。
總之,我們在科學教學中,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給他們創(chuàng)造能學的空間和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潛力,再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學習,使學生善于學習,從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得到培養(yǎng)。要讓學生自主學習,不但要“學會”而且“會學”,以達到學習的理想境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一、愿學(愿意學習)
1、激趣學習
科學課堂追求的是學生能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積極探索新知識的自主學習。
1.1引入激趣。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做趣味實驗、運用電教媒體、做游戲、舉實例等方法來引入課堂,在教學一開始就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1.2新課激趣。學起于思,思原于疑,求知欲是從問題開始,有疑問才能啟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能力,他們的思維才能處于主動、積極獲取知識的狀態(tài),才能激發(fā)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層層遞進式的設疑、巧妙的轉折、趣味性的語言神態(tài),都可以進一步延伸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1.3小結激趣。在課結束前,通過巧設疑、精應用、置趣味作業(yè)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實踐總結得出:引起好奇或懸念,引起不協調或認知沖突,學用結合的,使抽象的內容具體明晰化的展示等,都有利于引發(fā)學習的興趣。
2、情境導學
面對事件或問題情境,學生可以運用協作、交流的方法,去體驗、去感受,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而不是僅僅聆聽教師關于這類知識的介紹和講解,所以要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就必須最大可能地創(chuàng)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教師可多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問題情境、身體語言情境和交流情境。
比如:在《氣體流速和壓強之間的關系》一節(jié)的新課教學中,可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境,演示實驗:(1)將乒乓球放在漏斗中,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乒乓球掉下)(2)將漏斗倒置過來,先用手按住,用嘴向漏斗管口勻速的吹氣,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乒乓球沒有掉下來)。[設問]:你從實驗上看到了什么?實驗中乒乓球有沒有重力作用,那為什么乒乓球不會掉下來?創(chuàng)設這一情境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生觀察、體會,引起關注,培養(yǎng)主人翁意識,激發(fā)探究動機,開始自我探索。
二、能學(能夠學習)
現代教學論告訴我們:知識能通過傳授獲得,能力必須靠訓練獲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自主學習。照常理,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主動學習,但事實并非如此,還應該多方面的加以引導。
1、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材料、學習活動,創(chuàng)造能學的空間。
自主學習強調培育學生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學習,而這需要自主學習的客觀條件的支撐,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充足、靈活的學習場所。培育學生能運用學習工具獲取有關學習資源,即知道從何處獲取,以及如何獲取所需的信息與資料,能利用和評價有關學習資源,學會自我選擇,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師要適當減少課堂教學時間,把學生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學生自己能完成的事,老師決不“越俎代庖”,哪怕只能學一點點,那也要讓學生自己去完成,給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空間,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問題引導,大膽猜想,自主探究。
教學時,采取交互合作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教學情境進行閱讀、體會、分析和討論,從中挖掘出蘊含的若干個矛盾,并從中篩選出主要矛盾作為研究對象,從而明確了待探究問題。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圍繞教學情境引出產生的待探究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充分利用每個小組成員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積累,充分發(fā)揮每個小組成員豐富的想像力,各抒己見,提出問題的產生原因,并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進行猜想和設計,形成小組意見,每個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取長補短,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修改、選擇或綜合,使學生混亂的思緒在討論、爭辯中逐步修正和澄清,得出較切合實際的設計方案。
比如在《土壤中有什么》的第二課時中,先讓學生進行猜想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質(可能有水、空氣、有機物、無機鹽),然后進行小組分工,集體討論,合作探究,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如在驗證有機物存在的小組中,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因為有機物一般能導電,就想到通電看一看能不能導電,來證明有沒有有機物。若沒有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和小組合作,是不可能想到這種方法的。
3、歸納總結,評價交流,質疑提升。
學生經過實驗探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概括,進行思維加工,從而總結出初步結論,然后對初步結論進行質疑,檢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嚴密性,證據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獲結論的科學性,再利用已有知識和實驗探究釋疑,最后得出可靠結論,并用文字、圖像、公式等方式表達出來。這使得學生感覺到自己也能象科學家“搞科研”一樣“發(fā)現”科學規(guī)律,從而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和熱情。由于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具有信息量大、手段多樣、人機交互等優(yōu)點,因此要重視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網絡與課程的整合,使現代技術手段在自主學習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有了能學的能力,還沒有真正達到學會自主學習,還應該把學習的這種能力進行引導和提升,達到真正的自主學習水平。
三、促學(促進學習)
促進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善于學習,善于學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最高境界,這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是長期努力的結果,也是努力的“目標”。
1、以績促學。在科學教學中,建立發(fā)展性評價,培育學生的成就感。人們往往認為:興趣帶來成功,興趣促成成功。實還有更重要的一面是:成功滋育興趣,成功帶來興趣。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經常獲得成功來喚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要常用發(fā)展性評價,一旦學生有了追求成功的體驗和信念后,遇上難事成了他們探究的機會,碰上失敗被當成是需要做出更大努力的鞭策,為此因此對學生點滴的進步,我們都應予肯定。尤其是差生,更要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決不要吝嗇你的表揚。這樣才真正能促進學習。
2、用各種教育資源,開辟各種活動渠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茖W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學內容本身十分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三結合,所以要在課外同樣要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增加實踐的時間與空間,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比如在《各種各樣的土壤》一課中,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教室走到田野,進行實地研究學習,培養(yǎng)自主學習。開展諸如以學生為參與主體的科普知識講座,自然環(huán)境調查,“三小”作品制作,科學小論文的撰寫等。
3、強化學法指導,培育善學能力。要革新教學方法的同時,教師在提問、練習都要考慮個體差異,因人施教。還要強化學法指導,使學生知道怎么樣學習才能省時省力效果好,使學生掌握多樣化的學習技能和方法,象重要的“學習遷移法”“類比法““對照法”“分析綜合法”等。
比如學了等高線的知識后,可以把方法遷移到等溫線的知識學習中。給他們一幅等溫線圖,同時等溫線和等高線是一樣的,然后讓學生練習①在同一條線上A、B兩點溫度之間的關系,②在不同條線上A、C兩點溫度之間的關系等。學生基本上能解決問題,這就是“學習的遷移法”和“類比法”。
總之,我們在科學教學中,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給他們創(chuàng)造能學的空間和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潛力,再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學習,使學生善于學習,從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得到培養(yǎng)。要讓學生自主學習,不但要“學會”而且“會學”,以達到學習的理想境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