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人道主義文學史的開創(chuàng)之作——讀王達敏《中國當代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史》
人道主義概念正式誕生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作為一種思想它起源于古希臘時代,人道主義在文學的維度上以演繹者的身份拓展了文學的言說空間,作為一種存在意義上的超越性客體,它不是客觀世界的直接呈現(xiàn),而是力圖在精神領域的第三維構建具象意義的抽象世界。人作為具有創(chuàng)造屬性的價值個體與文學的書寫關系密切。當代文學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人道主義經歷當代文學65年的歲月洗禮,雖然沒有疏離主流知識生產體制,但依舊徘徊于文學主流意識之外。由于受到政治語境的影響,文學主體和歷史進程并沒有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接納人道主義,當代文學的研究往往越過人道主義的思想而直接通向現(xiàn)實主義的視域,本該作為文學題中應有之意的人道主義陷入一種與歷史話語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困境,人道主義的定位以及人道主義在文學領域的生發(fā)一度隨著文學史的曲折發(fā)展而出現(xiàn)斷章。90年代知識范式開始發(fā)生轉變,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在新的生存條件和思想語境下,人道主義多維度體系的構建依舊舉步維艱。人道主義的書寫者多借感性的形態(tài)來表達主體對客體的認識,缺乏一種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始終只能在精神的低空盤旋。縱觀中國當代文學史,我們無法否認當代文學對人道主義的繼承與發(fā)展所取得的眾多成果,但中國當代人道主義研究始終未形成完整的邏輯體系卻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王達敏先生著作《中國當代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作為中國當代人道主義文學史的開創(chuàng)之作,構建了的中國當代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發(fā)展的邏輯體系,讓被壓抑的人道主義由隱形處重歸大眾視野,不僅具有學術意義還具有重要的文學史意義,有助于促進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的現(xiàn)代化。
《中國當代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史》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論新時期至新世紀人道主義發(fā)展與演變的過程,即啟蒙人道主義到世俗人道主義的發(fā)展階段。被階級性話語強行封鎖的人道主義,從70年代末開始在新一輪的“現(xiàn)代性敘事”中再次崛起,將斷裂的人道主義學脈重新牽連起來,形成深入而豐富的“邏輯演進態(tài)勢”,啟蒙人道主義應運而生。但受特殊社會語境影響而產生的啟蒙人道主義,始終沒有沖破其啟蒙理論敘事的高度,只能在啟蒙人道主義上作低空盤旋。 與“五四”啟蒙主義在源流上存在同構性、一致性的啟蒙人道主義,從廣義上來看是“以‘思想啟蒙’破題,進而從文化思想領域的撥亂反正轉向整個社會以現(xiàn)代化為目標的深度變革”[1]131,以現(xiàn)代性敘事的方式呈現(xiàn)反精神奴役的文化精神。由于缺乏思想的廣度和深度,啟蒙人道主義始終未能發(fā)現(xiàn)90年代以來出現(xiàn)的新的人道主義文學思潮——世俗人道主義文學思潮。作者在現(xiàn)代性語境下定義新時期文學啟蒙人道主義,“其特點可以表述為:深切同情在極左政治暴力下被侮辱、被迫害、被冤屈的受害者和不幸者;批判極左思潮、傳統(tǒng)文化的消極因素以及僵化荒誕的現(xiàn)實處境對人的傷害,對人性的扭曲異化;抒寫逆境中的美好人性,張揚人道主義精神?!盵1]133以此為理論基礎,作者對這一時期人道主義的發(fā)展走向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啟蒙人道主義的發(fā)展向兩個維度延伸,一是同情的路向,是具有悲憫性質的人道主義,但未能達到精神形而上的現(xiàn)代性呈現(xiàn)的高度;二是在“同情”與“批判”的二維結構中出現(xiàn)的,在“苦難敘事或悲劇處境中正面抒寫美好人性”的人道主義精神的第三維。這一時期啟蒙人道主義的“啟蒙”要義落在“批判”之上,對苦難的敘述,對非人道境遇的描寫,是以“人性和人道主義的敘寫接通現(xiàn)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傳達出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和深刻的歷史反思的旨意,或于批判、反思的敘寫中蘊含著同情悲憫的人性和人道主義的思想內容”[1]137,最終目的是達到“勇敢堅韌的抗爭精神和高尚執(zhí)著的理想追求”。 [1]136苦難敘事作為主觀感受的投影,只是人道主義人性觀在文學作品中橫向移植的一個維度,與單純批判現(xiàn)實社會丑惡,缺少道德形而上的構建和精神第三維升華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啟蒙人道主義以世俗的倫理觀念為核心經過邏輯演變,在人性裂變的過程中進入90年代的世俗人道主義階段。對這一階段理論的總結是作者最重要的文學貢獻所在。90年代的世俗人道主義并沒有完全脫離啟蒙人道主義的書寫領域,“此時的‘啟蒙’和‘批判’更多是從人性本位和世俗倫理的立場作出的,淡化了啟蒙濃厚的政治意圖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1]209,更具世俗性、民間性。世俗人道主義是由人性本位人道主義、生存?zhèn)惱砣说乐髁x、生命倫理人道主義和理想/審美人道主義四種不同的態(tài)勢構成。四種人道主義觀側重點各不相同,人性本位人道主義強調人性的書寫;生存?zhèn)惱砣说乐髁x側重苦難的敘事;生命倫理人道主義主要描寫生命意義和價值;理想/審美人道主義通向“人性的博大完美、精神的崇高偉大”,是“人道主義的高級形態(tài)—道德形而上的人道主義?!盵2]221四種人道主義觀雖存在差異,但本質上都以回歸人性本位為旨歸,在以理論詮釋作品到從具體作品提升理論的過程中,以人性本位為基點構建新的人道主義觀。世俗人道主義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敏銳學術眼光的是對生命倫理人道主義概念的提出。作者從余華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生命倫理人道主義的存在,并從近現(xiàn)代西方文學中找到一系列的作品來支撐與豐富這一理論體系,確認這一人道主義表現(xiàn)形式其思想內蘊主要體現(xiàn)在:“關愛生命、尊重生命、體悟存在的終極意義”[1]219,并將生命倫理人道主義看做是“新時期文學的人道主義思想最有價值的創(chuàng)獲”。 [1]220在宏觀人道主義發(fā)展脈絡的關照下,中國人道主義思潮的研究不再聚焦于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而是放在個體的人生價值之上,用人道主義接通了生命存在的意義。生命倫理人道主義首先使人確認人的本來面目,并將“存在”這一任務擔負起來。此觀點消解了人性的偽崇高,將人確認為人的本體存在,人本體存在的確認則以尊重生命為旨歸,不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所建構,在敘寫苦難的同時揭示人類作為存在個體無所依傍的生存困境。以“隱忍抵抗”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生命倫理人道主義區(qū)別于基督教“愛與忍”的精神,生命倫理人道主義源于“生命現(xiàn)實對人道主義的直接啟示”,而“愛與忍”則以上帝存在作為個人存在的本位,人的存在價值被上帝的神性崇拜所替代,拒絕人本體存在的宗教“愛與忍”的觀念本質上是屬于反人道主義的人道主義。世俗人道主義以“生命存在為本體”,以“體悟存在的終極意義”接通人道主義的本質價值,成為當代人道主義“最基本的命題”。
作者在對新時期新世紀人道主義的內涵做理性辨析的過程中將同情作為“人道主義的邏輯起點”,認為同情是“人道主義生成的原點”。他將基于同情的人道主義,稱為“同情人道主義”。 “同情”與“人性”是構建中國式人道主義最重要的兩個維度,在中國的傳統(tǒng)認知理念中同情屬于一種單向給予的情感,具有精神境界的優(yōu)越感。同情的生發(fā)是在精神存在層面上以個人的主觀意圖來關照他人的苦難,這僅僅是一種情感的主觀傳遞與轉移。同情人道主義所謂的“同情”其內涵與舍勒在《同情的本質和形式》一書中提到的“情感參與”相符,這里的“情感參與”與憐憫意義上的同情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在西方關于“同情”理論的支持下,作者指出作為“人道主義邏輯起點”的同情“不是指普通倫理觀念中的憐憫感,而是指共同感受和共同情感?!盵1]310這一同情具有與他人“原初共生”的性質,是一種情感的雙向互動,從而避免存在主體在精神上壓制客體情況的出現(xiàn)。當代社會主體精神的失落導致作家自我人格的迷失,人道主義的生存方式在當代文化語境中被改變,作為無功利知識范式的人道主義在當代異化的文化語境下,孤獨的以個體的尊嚴來對抗群體意識,從而導致人道主義被文學文本主觀改寫。但人道主義的基本性質和主要流向并沒有發(fā)生本質的變化,從中國當代具體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透析中國當代人道主義文學文本的書寫是以同情為本、以人性為核心,具有倫理取向的民族主義特點。同情將人道主義的價值觀接通到倫理價值領域,我們承認同情之于人道主義的重要性,但作為文學的“第一推動力”,同情僅是人道主義的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領域,屬于“派生的相對存在”,“人道主義的許多核心價值觀念源自同情,但同情并不等于這些核心價值觀念。同情不是固定不變的存在,它始終處在變化之中,處在從簡單到豐富,從低級到高級,從一般到崇高的變化之中,否則,基于同情的人道主義就會始終停留在“慈善主義”階段”[1]321。當代人道主義文學缺乏西方文學“深刻地剖析人物復雜的心理、情感經受的痛苦煎熬、嚴厲的靈魂拷問,以及人性的升華和靈魂的復活的描寫,其思想和情感產生的沖擊力量常止于倫理道德的水平”[1]277,始終無法超越生命的存在意義而進入基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想境界。文學作品出示同情但不能僅僅止于同情,一味沉湎于憐憫情感的抒發(fā),同情人道主義的要義應落在引領受難者“超越‘此在’的困境而走向精神發(fā)展之路”,在堅持同情與批判的基礎上通向“精神‘建構’的第三維”,完成人道主義的超越性書寫。
布羅代爾告誡“不要僅僅從事短時段的思考并認為今天的頭條新聞必然是我們時代的典型特征,還有許多在沉默中運動著的東西?!盵2]所以對人的解讀應該建立在長遠的思考上,《中國當代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史》在繼承認知的基礎上將文學視為一種人道主義審美特征的藝術,以一種一以貫之的人性本位觀探究中國當代文學的存在價值,建立起完善的學術風格,具有填補文學史空白的重要意義,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人道主義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參考文獻:
[1]王達敏.中國當代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法]布羅代爾.歷史科學和社會科學:長時段[M]//何兆武主編,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805).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