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淺析《朱光潛講美學》
作者:邢慧媛來源:《美與時代》日期:2014-04-21人氣:2489
《朱光潛講美學》是一本值得我們當下年輕人看的美學叢書,朱光潛先生力圖通過談心的方式談美,而不是一本教條的美學課本。 朱 光 潛 先生美學思想的核心觀點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觀意識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觀事物中,它在心物的關系上。
《朱光潛講美學》共兩個部分,作者在開場話中闡述了自己給友人寫信談美學的原因,第一部分是朱先生對美學的見解,第二部分是談書美簡,通過十三封信解決讀者們對美學所提出的問題及疑惑的方法。
朱先生可以說是“舊時代”的人,但“新時代”的我們?nèi)匀惶幱诖司硾r——“人心壞了”,我國許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價值在今天社會已經(jīng)低之又低,能做到得人想必已成為別人眼中的傻子。經(jīng)濟發(fā)展帶動了社會的繁榮,同時人們也開始不斷追求物質(zhì)與快速消費的快感,美與俗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那么怎樣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需要我們每代人的努力,人生美化了,想必人心也能夠得到凈化。
一、真、善、美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本身所本有的特質(zhì)?!?br />當我們看到一棵古松,任何有基本常識的人都說它是古松,但人與人看古松的角度、情境和性格不同,那么人們對于看到的古松卻是兩件事。例如,木商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多少錢的木料;植物學家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畫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得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所以說,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著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美也是如此,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古松對于畫家是美的,因為他去看它時就抱了美感的態(tài)度。
從根本上說上述的三種人分別是以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態(tài)度來思量對古松的認識的,實用的態(tài)度的意義大半都起于維持生活,科學的態(tài)度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里活動是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態(tài)度的最大特點就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美感的經(jīng)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xiàn)形象于直覺時的特質(zhì)。所以可以總結為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目的。 離開了人的觀點而言,事物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質(zhì)。人多有異于其他動物的就是于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二、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覺
“所謂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態(tài),所謂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變態(tài)”。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物生來就美,有的人物生來就丑。美與丑是什么來判斷的呢,美生于美感經(jīng)驗。美感又起于對于形象的直覺,形象屬物而卻不完全屬于物,因為沒有人就無法對此物加以評價,直覺屬于一切能感知東西的人或動物,但又不完全屬于他,因為無物則直覺無從活動。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見出美。從這個角度講,他們就是一種辯證關系,他中有我,我中有他,想要彼此影響,二者缺一不可。
欣賞美要有一種“柏拉圖式的戀愛”的認識,對待美感的態(tài)度要絲毫不帶有占有欲,帶有無所為而為的欣賞。自然本來混整無別,許多分別都是從人的觀點看出來的。離開人的觀點而言,自然本無所謂真?zhèn)危鎮(zhèn)问强茖W家所分別出來以便利思想的;自然本無所謂善惡,善惡是倫理學家分別出來規(guī)范人類生活的。
美感經(jīng)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反復作用,從人對事物的態(tài)度一方面來談美與丑,實際想來確是這么回事,人的主觀意識來衡量事物的本質(zhì)、形態(tài)。如果沒有人來衡量它,事物本身也就沒有所謂的美與丑、好與不好、對與錯。通過長時間對事物的了解與獲得的經(jīng)驗,從而許多人要制定出衡量事物的標準,而這個標準我想也是受環(huán)境與時代的不同而不同吧,例如唐代,美人以胖為美,而如今的社會大部分人的認知卻以骨干以為美。
三、對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批判
朱光潛先生認為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基本主張是相同的,他們都承認自然中本來就有所謂美,都以為藝術的任務在于模仿,認為藝術美就是從自然美模仿得來的。西方寫實主義繪畫在文藝復興之后的五百年來,對世界繪畫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而現(xiàn)代藝術及后現(xiàn)代藝術的產(chǎn)生,基本打破了寫實主義的壟斷地位,足以證明人對事物的美感認識不能一直寄托在對自然的模仿上來。
寫實主義是自然主義的后裔,認為上帝經(jīng)手創(chuàng)造一切,本來都是盡善盡美的,人伸手進去攪擾,于是它們才被弄糟,自然既本來就美,藝術家最聰明的辦法就是模仿它。從而盛行于十九世紀后半葉的法國在小說方面就是完全寫實的描寫,如果認為自然全體都是美,那么人在看自然時就沒有了美丑的標準,便沒有了美丑的比較,連“自然美”這個詞也就沒有意義了。
理想主義認為自然中有美有丑,藝術只模仿自然的美,丑的東西應丟開,藝術家只選擇重要的,瑣屑的應丟開。藝術不像哲學,它的生命全在具體的形象,最忌諱的是抽象化。藝術不是一個模式化的表現(xiàn)方式,凡是一個摸樣能套上一切人物時,就不能適合于任何人,好比衣帽一樣。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藝術主張都可以稱為“依樣畫葫蘆”的主義。
藝術美中“美”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事物現(xiàn)形象于直覺,那么事物的外形和實質(zhì)必須融化成一氣,它的姿態(tài)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鳴。這種美都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不是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朱光潛先生對自然美也有獨特的見解,分為兩個意義,第一種意義的“美”是我們生活中一些事物特征的常態(tài),例如背通常是直的,直背美于駝背。第二種意義的“美”就是藝術美,這種美是人寄情于景,把自然以人情化和藝術化了。
四、美與人生的距離
“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他擺在適當?shù)木嚯x之外去看?!?br />一般人迫于實際生活的需要,把事情的利害關系看的很認真,不能把思想放在適當?shù)木嚯x來看人生世相,這也許與人的價值觀有一定關系,除去人的物質(zhì)需求之外,便沒有其他的意義。藝術家和審美者卻能跳開利害關系,聚精會神地觀賞事物本身的形象。
怎樣看待藝術,藝術的范圍并不是狹義的指美術、也包括文學、音樂、戲劇等等。藝術是從實際生活中解放出來的,它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就拿極端寫實主義來講,在此就不能和藝術相容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寫實主義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藝術如果真正做到了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總不免把旁觀者引回到實際人生,使人的注意力旁遷于種種無關美感的問題,不能專心致志地欣賞形象本身的美。所以說藝術須與實際人生有距離。藝術都是主觀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也需要幾分客觀化。藝術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很直接的表明了藝術在社會中的地位與價值,我們有了人生和自然,那么藝術就是我們靈魂的升華,如果一個沒有精神上的饑渴的人或民族,那我們可以斷定他的心靈已經(jīng)到了疾病衰老的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朱光潛講美學[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朱光潛講美學》共兩個部分,作者在開場話中闡述了自己給友人寫信談美學的原因,第一部分是朱先生對美學的見解,第二部分是談書美簡,通過十三封信解決讀者們對美學所提出的問題及疑惑的方法。
朱先生可以說是“舊時代”的人,但“新時代”的我們?nèi)匀惶幱诖司硾r——“人心壞了”,我國許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價值在今天社會已經(jīng)低之又低,能做到得人想必已成為別人眼中的傻子。經(jīng)濟發(fā)展帶動了社會的繁榮,同時人們也開始不斷追求物質(zhì)與快速消費的快感,美與俗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那么怎樣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需要我們每代人的努力,人生美化了,想必人心也能夠得到凈化。
一、真、善、美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本身所本有的特質(zhì)?!?br />當我們看到一棵古松,任何有基本常識的人都說它是古松,但人與人看古松的角度、情境和性格不同,那么人們對于看到的古松卻是兩件事。例如,木商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多少錢的木料;植物學家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畫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得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所以說,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著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美也是如此,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古松對于畫家是美的,因為他去看它時就抱了美感的態(tài)度。
從根本上說上述的三種人分別是以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態(tài)度來思量對古松的認識的,實用的態(tài)度的意義大半都起于維持生活,科學的態(tài)度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里活動是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態(tài)度的最大特點就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美感的經(jīng)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xiàn)形象于直覺時的特質(zhì)。所以可以總結為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目的。 離開了人的觀點而言,事物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質(zhì)。人多有異于其他動物的就是于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二、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覺
“所謂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態(tài),所謂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變態(tài)”。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物生來就美,有的人物生來就丑。美與丑是什么來判斷的呢,美生于美感經(jīng)驗。美感又起于對于形象的直覺,形象屬物而卻不完全屬于物,因為沒有人就無法對此物加以評價,直覺屬于一切能感知東西的人或動物,但又不完全屬于他,因為無物則直覺無從活動。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見出美。從這個角度講,他們就是一種辯證關系,他中有我,我中有他,想要彼此影響,二者缺一不可。
欣賞美要有一種“柏拉圖式的戀愛”的認識,對待美感的態(tài)度要絲毫不帶有占有欲,帶有無所為而為的欣賞。自然本來混整無別,許多分別都是從人的觀點看出來的。離開人的觀點而言,自然本無所謂真?zhèn)危鎮(zhèn)问强茖W家所分別出來以便利思想的;自然本無所謂善惡,善惡是倫理學家分別出來規(guī)范人類生活的。
美感經(jīng)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反復作用,從人對事物的態(tài)度一方面來談美與丑,實際想來確是這么回事,人的主觀意識來衡量事物的本質(zhì)、形態(tài)。如果沒有人來衡量它,事物本身也就沒有所謂的美與丑、好與不好、對與錯。通過長時間對事物的了解與獲得的經(jīng)驗,從而許多人要制定出衡量事物的標準,而這個標準我想也是受環(huán)境與時代的不同而不同吧,例如唐代,美人以胖為美,而如今的社會大部分人的認知卻以骨干以為美。
三、對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批判
朱光潛先生認為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基本主張是相同的,他們都承認自然中本來就有所謂美,都以為藝術的任務在于模仿,認為藝術美就是從自然美模仿得來的。西方寫實主義繪畫在文藝復興之后的五百年來,對世界繪畫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而現(xiàn)代藝術及后現(xiàn)代藝術的產(chǎn)生,基本打破了寫實主義的壟斷地位,足以證明人對事物的美感認識不能一直寄托在對自然的模仿上來。
寫實主義是自然主義的后裔,認為上帝經(jīng)手創(chuàng)造一切,本來都是盡善盡美的,人伸手進去攪擾,于是它們才被弄糟,自然既本來就美,藝術家最聰明的辦法就是模仿它。從而盛行于十九世紀后半葉的法國在小說方面就是完全寫實的描寫,如果認為自然全體都是美,那么人在看自然時就沒有了美丑的標準,便沒有了美丑的比較,連“自然美”這個詞也就沒有意義了。
理想主義認為自然中有美有丑,藝術只模仿自然的美,丑的東西應丟開,藝術家只選擇重要的,瑣屑的應丟開。藝術不像哲學,它的生命全在具體的形象,最忌諱的是抽象化。藝術不是一個模式化的表現(xiàn)方式,凡是一個摸樣能套上一切人物時,就不能適合于任何人,好比衣帽一樣。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藝術主張都可以稱為“依樣畫葫蘆”的主義。
藝術美中“美”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事物現(xiàn)形象于直覺,那么事物的外形和實質(zhì)必須融化成一氣,它的姿態(tài)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鳴。這種美都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不是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朱光潛先生對自然美也有獨特的見解,分為兩個意義,第一種意義的“美”是我們生活中一些事物特征的常態(tài),例如背通常是直的,直背美于駝背。第二種意義的“美”就是藝術美,這種美是人寄情于景,把自然以人情化和藝術化了。
四、美與人生的距離
“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他擺在適當?shù)木嚯x之外去看?!?br />一般人迫于實際生活的需要,把事情的利害關系看的很認真,不能把思想放在適當?shù)木嚯x來看人生世相,這也許與人的價值觀有一定關系,除去人的物質(zhì)需求之外,便沒有其他的意義。藝術家和審美者卻能跳開利害關系,聚精會神地觀賞事物本身的形象。
怎樣看待藝術,藝術的范圍并不是狹義的指美術、也包括文學、音樂、戲劇等等。藝術是從實際生活中解放出來的,它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就拿極端寫實主義來講,在此就不能和藝術相容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寫實主義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藝術如果真正做到了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總不免把旁觀者引回到實際人生,使人的注意力旁遷于種種無關美感的問題,不能專心致志地欣賞形象本身的美。所以說藝術須與實際人生有距離。藝術都是主觀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也需要幾分客觀化。藝術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很直接的表明了藝術在社會中的地位與價值,我們有了人生和自然,那么藝術就是我們靈魂的升華,如果一個沒有精神上的饑渴的人或民族,那我們可以斷定他的心靈已經(jīng)到了疾病衰老的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朱光潛講美學[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 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城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路徑研究
- 現(xiàn)象級產(chǎn)品到城市產(chǎn)業(yè)能級躍遷 ——從《哪吒之魔童鬧海》看數(shù)字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鏈升級的成都模式
- 果咖助農(nóng)模式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路徑優(yōu)化
- “十五五”時期低空經(jīng)濟高質(zhì)量發(fā)展策略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工智能的應用策略研究
- 新媒體時代運動員“網(wǎng)紅化”現(xiàn)象影響分析
- 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融入高校黨員干部黨性修養(yǎng)教育路徑研究
- 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核心引擎
- 論《紅樓夢》中植物意象在人物命運暗示中的文化語義
- 清潔能源外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綠色實踐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