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淺析《最后的晚餐》中的構圖設計
作者:朱丹君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4-03-05人氣:22028
在寫實繪畫里,構圖的設計感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個成功的構圖會使得畫面更貼近于繪畫的主題,更好的傳達畫面的精神內(nèi)涵和藝術家的感受。而不夠講究構圖設計感的繪畫卻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畫面的精神承載量。
以兩幅同名名作《最后的晚餐》,我們可以對比分析、研究畫面的構圖對美感的影響。一幅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意大利畫家達·芬奇L.da Vinci的代表作,另一幅則出自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香帕因P.Champaigne之手。兩幅都是同一宗教題材——呈現(xiàn)的是耶酥被他的弟子猶大出賣后被捕的第一天,與12個弟子共進最后一次晚餐時的情景。也就是《新約》《馬太福音》26章中所說,當耶酥對弟子們說完“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我了”這句話后的瞬間。但由于兩幅作品采用了不同的構圖手法,所以畫面所傳達出來的精神性有著不小的差距。
一、達芬奇作《最后的晚餐》
達·芬奇所繪制的《最后的晚餐》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神圣、莊嚴,凝重但又圣潔高貴,具有極強的宗教色彩——畫面中央的耶穌宛然一個虔誠的殉道者。作者是通過何種手段使得這幅畫能傳達出如此強烈的精神性?畫面里的設計感是怎樣起到了傳遞主題精神的作用?
首先,這幅畫的宗教性體現(xiàn)在畫面工整的整體布局上。作為一張橫幅油畫,在畫幅的選擇上本身就偏向視覺的穩(wěn)定與莊嚴感。畫中大構圖是完全對稱的,前景是一張大長桌,橫著、端正的放在畫面的最前方,這一設計強化了畫面的一種穩(wěn)重感、嚴肅感。整圖色彩以棕褐色為主,光線明度由中心向四周環(huán)繞放射,這種對稱的構圖很好的烘托出了整幅畫的神秘與莊嚴感。
其次,畫面構圖巧妙的突顯了耶穌的主體中心位置。中國古代的人物畫往往遵循這樣一個原則,重要的、主要的人物的大小比例一般都要高于從屬的、次要的人物,以達到突出中心,映襯地位的效果,如《歷代帝王圖》《韓熙載夜宴圖》《高士圖》等。然而西方的繪畫卻是以寫實為基礎,人物往往嚴格遵循客觀的人體比例。在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耶穌的中心地位是通過改變構圖實現(xiàn)的。
第一,處在畫面中的人物一共有十三個,而耶穌居于中間,左右各有六個人。在呈三人一組的有節(jié)奏的構成分布中,耶穌這一環(huán)是唯一打破節(jié)奏的點,呈孤立狀態(tài),這種孤立感使得耶穌與眾不同的特殊身份得到了很好的突出。
第二,如果把畫幅橫向和縱向各畫一條中軸線,耶穌的頭像就恰好處在這兩條中軸線的交接點上,即畫面的正中心。耶穌仿佛就是被釘在了這張畫面中心一樣。
第三,整幅畫面是以室內(nèi)為背景的,室內(nèi)的門窗從畫面的中軸線開始對稱、均勻地排列開。門和墻頂?shù)耐敢暰€,連同前方大桌子的透視線,都消失于一個透視點上。而這個透視點,便正好在畫面的正中心,即耶穌的頭部。
第四,耶穌金字塔般的造型以及最為鮮艷的紅藍搭配的上衣(色彩的合理運用是屬于繪畫的外在元素里的,屬于直觀感覺,在此是作為進一步強化精神性而提到的),就更加強了耶穌的中心地位和莊嚴感。
最后,畫面在講究嚴謹、平衡的同時,也并未削弱畫面自身所需要的一種靈動的美感。上文提到,門徒的三人一組的特殊組合和各有特色的人物造型也加強了畫面的一種次序性、節(jié)奏性,甚至具有抽象般的音樂性。整幅畫面既穩(wěn)定莊嚴,又充斥著變化的、規(guī)律的節(jié)奏。達芬奇在畫面內(nèi)部運用了如此多的設計手段來為整幅畫面的精神服務,畫面的神秘感、莊嚴感、宗教性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
二、香帕因作《最后的晚餐》
再來看香帕因的《最后的晚餐》,這幅完成于17世紀的畫作比前者要晚約兩個世紀。作為一副群體的肖像畫,這幅《最后的晚餐》造型嚴謹,而且人物表情生動,各具姿態(tài)。對人物的刻畫可以說細致入微,但是整幅畫面所傳達出來的精神氣質(zhì)卻與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有所不同。
首先,畫面的整體構圖比較擁擠,畫面的取景比較小,所有任務圍繞耶穌,在畫面的四周形成尾大不掉的態(tài)勢。視覺的重心被分散,畫面的外延性比較窄。
其次,相較達芬奇作品中的嚴謹對稱所呈現(xiàn)的莊嚴神秘,這幅畫的人物組合要散亂許多。除了位于畫面中心的耶穌外,門徒們圍桌而坐的布局缺少了精細的提煉,整體看來有一種鄉(xiāng)村會議的感覺。雖然更加細致而具有生活氣息,但是其畫面體現(xiàn)的神圣性、宗教性則是遠遠不夠的。
最后,整幅畫面以冷色調(diào)為主,香帕因在每個人的臉部和脖子都籠罩了一層淡淡的綠色,這樣的色彩感使整幅畫面顯示出一種陰郁的味道,傳達給我們一種清冷和凄涼的味道。這種手法是成功的,但是和宗教典故中想表達出的耶和華圣潔、坦誠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內(nèi)涵是相違背的。
三、兩幅《最后的晚餐》的對比
在寫實繪畫中,設計感的運用要與所要表達的主題相一致。兩幅《最后的晚餐》由于創(chuàng)作于不同的時期時期,它們的風格會有所差別,表面的繪畫質(zhì)量也會有所高低。但就其畫面的構成來分析,便不難看出寫實繪畫的設計感對于精神性表達所起到的作用。我們可以說繪畫者對對象的認知不同,但是就對對象的特質(zhì)分析,表現(xiàn)力,達芬奇的作品的確更勝一籌。
寫實繪畫的構圖設計中,使用對稱,(門徒的數(shù)量)顯得嚴肅、莊重,具有條理和靜止的美。但完全的對稱常會感到呆板,可添一點均衡(門徒動態(tài)的各異)于對稱之中,如同構異形……打破了對稱形式的靜止局面,顯得活潑生動,富于動感的美;使用節(jié)奏,使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不同要素之間形成次序、規(guī)律的變化。這既是藝術形式的組織力量,又是一種有條理的美,就可以形成畫面的形式韻律?;蛟S正是這樣一種“動態(tài)的均衡”的設計(數(shù)量對稱中人物姿態(tài)的各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過于嚴謹?shù)臉媹D所帶來的呆板,達到了互補的效果,這也是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一種獨特的構成美。
以兩幅同名名作《最后的晚餐》,我們可以對比分析、研究畫面的構圖對美感的影響。一幅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意大利畫家達·芬奇L.da Vinci的代表作,另一幅則出自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香帕因P.Champaigne之手。兩幅都是同一宗教題材——呈現(xiàn)的是耶酥被他的弟子猶大出賣后被捕的第一天,與12個弟子共進最后一次晚餐時的情景。也就是《新約》《馬太福音》26章中所說,當耶酥對弟子們說完“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我了”這句話后的瞬間。但由于兩幅作品采用了不同的構圖手法,所以畫面所傳達出來的精神性有著不小的差距。
一、達芬奇作《最后的晚餐》
達·芬奇所繪制的《最后的晚餐》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神圣、莊嚴,凝重但又圣潔高貴,具有極強的宗教色彩——畫面中央的耶穌宛然一個虔誠的殉道者。作者是通過何種手段使得這幅畫能傳達出如此強烈的精神性?畫面里的設計感是怎樣起到了傳遞主題精神的作用?
首先,這幅畫的宗教性體現(xiàn)在畫面工整的整體布局上。作為一張橫幅油畫,在畫幅的選擇上本身就偏向視覺的穩(wěn)定與莊嚴感。畫中大構圖是完全對稱的,前景是一張大長桌,橫著、端正的放在畫面的最前方,這一設計強化了畫面的一種穩(wěn)重感、嚴肅感。整圖色彩以棕褐色為主,光線明度由中心向四周環(huán)繞放射,這種對稱的構圖很好的烘托出了整幅畫的神秘與莊嚴感。
其次,畫面構圖巧妙的突顯了耶穌的主體中心位置。中國古代的人物畫往往遵循這樣一個原則,重要的、主要的人物的大小比例一般都要高于從屬的、次要的人物,以達到突出中心,映襯地位的效果,如《歷代帝王圖》《韓熙載夜宴圖》《高士圖》等。然而西方的繪畫卻是以寫實為基礎,人物往往嚴格遵循客觀的人體比例。在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耶穌的中心地位是通過改變構圖實現(xiàn)的。
第一,處在畫面中的人物一共有十三個,而耶穌居于中間,左右各有六個人。在呈三人一組的有節(jié)奏的構成分布中,耶穌這一環(huán)是唯一打破節(jié)奏的點,呈孤立狀態(tài),這種孤立感使得耶穌與眾不同的特殊身份得到了很好的突出。
第二,如果把畫幅橫向和縱向各畫一條中軸線,耶穌的頭像就恰好處在這兩條中軸線的交接點上,即畫面的正中心。耶穌仿佛就是被釘在了這張畫面中心一樣。
第三,整幅畫面是以室內(nèi)為背景的,室內(nèi)的門窗從畫面的中軸線開始對稱、均勻地排列開。門和墻頂?shù)耐敢暰€,連同前方大桌子的透視線,都消失于一個透視點上。而這個透視點,便正好在畫面的正中心,即耶穌的頭部。
第四,耶穌金字塔般的造型以及最為鮮艷的紅藍搭配的上衣(色彩的合理運用是屬于繪畫的外在元素里的,屬于直觀感覺,在此是作為進一步強化精神性而提到的),就更加強了耶穌的中心地位和莊嚴感。
最后,畫面在講究嚴謹、平衡的同時,也并未削弱畫面自身所需要的一種靈動的美感。上文提到,門徒的三人一組的特殊組合和各有特色的人物造型也加強了畫面的一種次序性、節(jié)奏性,甚至具有抽象般的音樂性。整幅畫面既穩(wěn)定莊嚴,又充斥著變化的、規(guī)律的節(jié)奏。達芬奇在畫面內(nèi)部運用了如此多的設計手段來為整幅畫面的精神服務,畫面的神秘感、莊嚴感、宗教性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
二、香帕因作《最后的晚餐》
再來看香帕因的《最后的晚餐》,這幅完成于17世紀的畫作比前者要晚約兩個世紀。作為一副群體的肖像畫,這幅《最后的晚餐》造型嚴謹,而且人物表情生動,各具姿態(tài)。對人物的刻畫可以說細致入微,但是整幅畫面所傳達出來的精神氣質(zhì)卻與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有所不同。
首先,畫面的整體構圖比較擁擠,畫面的取景比較小,所有任務圍繞耶穌,在畫面的四周形成尾大不掉的態(tài)勢。視覺的重心被分散,畫面的外延性比較窄。
其次,相較達芬奇作品中的嚴謹對稱所呈現(xiàn)的莊嚴神秘,這幅畫的人物組合要散亂許多。除了位于畫面中心的耶穌外,門徒們圍桌而坐的布局缺少了精細的提煉,整體看來有一種鄉(xiāng)村會議的感覺。雖然更加細致而具有生活氣息,但是其畫面體現(xiàn)的神圣性、宗教性則是遠遠不夠的。
最后,整幅畫面以冷色調(diào)為主,香帕因在每個人的臉部和脖子都籠罩了一層淡淡的綠色,這樣的色彩感使整幅畫面顯示出一種陰郁的味道,傳達給我們一種清冷和凄涼的味道。這種手法是成功的,但是和宗教典故中想表達出的耶和華圣潔、坦誠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內(nèi)涵是相違背的。
三、兩幅《最后的晚餐》的對比
在寫實繪畫中,設計感的運用要與所要表達的主題相一致。兩幅《最后的晚餐》由于創(chuàng)作于不同的時期時期,它們的風格會有所差別,表面的繪畫質(zhì)量也會有所高低。但就其畫面的構成來分析,便不難看出寫實繪畫的設計感對于精神性表達所起到的作用。我們可以說繪畫者對對象的認知不同,但是就對對象的特質(zhì)分析,表現(xiàn)力,達芬奇的作品的確更勝一籌。
寫實繪畫的構圖設計中,使用對稱,(門徒的數(shù)量)顯得嚴肅、莊重,具有條理和靜止的美。但完全的對稱常會感到呆板,可添一點均衡(門徒動態(tài)的各異)于對稱之中,如同構異形……打破了對稱形式的靜止局面,顯得活潑生動,富于動感的美;使用節(jié)奏,使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不同要素之間形成次序、規(guī)律的變化。這既是藝術形式的組織力量,又是一種有條理的美,就可以形成畫面的形式韻律?;蛟S正是這樣一種“動態(tài)的均衡”的設計(數(shù)量對稱中人物姿態(tài)的各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過于嚴謹?shù)臉媹D所帶來的呆板,達到了互補的效果,這也是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一種獨特的構成美。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 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城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路徑研究
- 現(xiàn)象級產(chǎn)品到城市產(chǎn)業(yè)能級躍遷 ——從《哪吒之魔童鬧?!房磾?shù)字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鏈升級的成都模式
- 果咖助農(nóng)模式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路徑優(yōu)化
- “十五五”時期低空經(jīng)濟高質(zhì)量發(fā)展策略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工智能的應用策略研究
- 新媒體時代運動員“網(wǎng)紅化”現(xiàn)象影響分析
- 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融入高校黨員干部黨性修養(yǎng)教育路徑研究
- 科技創(chuàng)新:驅(qū)動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核心引擎
- 論《紅樓夢》中植物意象在人物命運暗示中的文化語義
- 清潔能源外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綠色實踐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