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味聯(lián)覺、記憶召喚—《早餐中國》的情感傳播
一、研究緣起
長久以來,紀錄片以其人文性與紀實性的特點在記錄與傳播社會文化生活層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人類對于生存與文化的記錄史里,飲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飲食文化紀錄片中蘊含了眾多的文化風俗、地域特色、思想觀念等等,對于人類與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民以食為天”是一種古老樸素的生存哲學,自古圍繞“吃”的文化數(shù)不勝數(shù)。而在宏大的規(guī)訓秩序、禮儀慣習背后,“會吃”即對于美食的追尋與經營成為中國人抽象化的情感共鳴與記憶連結,美食紀錄片則成為這一記憶的影像載體。從1979年的“參桂養(yǎng)容酒”電視廣告開始,美食廣告、美食類電視欄目、烹飪類生活服務節(jié)目,一直是美食類作品的常見形式。在這一時期,紀錄片多是以宏大的主題為內容制作的標桿,《話說長江》、《故宮》、《敦煌》等文史類紀錄片成為當時創(chuàng)作的主流。嚴謹紀實的紀錄片與市井平常的美食在基調上的錯位,使得中國的美食類紀錄片一直以來未能形成成熟的類型。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誕生開啟了中國美食紀錄片的新紀元,《舌尖上的中國》消融了紀錄片主題表達上高雅與通俗的邊界,制作組走向鄉(xiāng)間街頭選擇普羅大眾身邊的美食,講述美食制作者背后的溫情故事。低平的視角與充滿“煙火氣”的基調開創(chuàng)了美食紀錄片的新風潮,成為了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緊接著,《老廣的味道》、《味道云南》《行走的餐桌》等作品接連誕生,“舌尖”、“味道”、“餐桌”等系列創(chuàng)作驅動了美食紀錄片品牌化、產業(yè)化的不斷成熟。一時間國內掀起了美食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熱潮。隨著“線上地方臺+線上互聯(lián)網平臺”聯(lián)合制作模式的愈發(fā)成熟。騰訊視頻、嗶哩嗶哩等平臺出品的一系列“輕量化”、短篇幅的紀錄片《宵夜江湖》、《早餐中國》、《人生一串》、《第一餐》等作品在互聯(lián)網上受到了年輕觀眾的追捧,使得美食類紀錄片煥發(fā)新的活力。
2019年由海峽衛(wèi)視與騰訊視頻聯(lián)合制作的微紀錄片《早餐中國》一經播出即收獲大量關注,該片截至2022年11月已播出四季并在豆瓣獲得了8.6分,在騰訊視頻、嗶哩嗶哩等網絡平臺播放總量過億,并在微博等熱門社交平臺引起廣泛討論,成為新一代“現(xiàn)象級”美食類紀錄片。《早餐中國》內容選材的“親民性”與制播形式的“輕量化”是當前研究的主要重點。部分研究者認為相較于《舌尖上的中國》,《早餐中國》擺脫了精英立場的精致主義,提供了更加微觀、深入、有情感的內容?!对绮椭袊吠ㄟ^構建情節(jié)關聯(lián)、展現(xiàn)生活真實關聯(lián)、增強互動交流氛圍來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情感關聯(lián),更好地傳遞紀錄片的價值觀念。除此之外,《早餐中國》還具有內容體量上的獨特性,《早餐中國》形成了的線上線下互動傳播傳播策略與電視+廣播+網絡的全網傳播矩陣。使其在借助互聯(lián)網傳播優(yōu)勢的同時也貼合了當下的“伴隨式”傳播路徑。
美食類紀錄片對于“吃”與“喝”的關注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受眾在這類紀錄片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道美食可以作為獨立個體的生活偏好,也能成為集體情感與記憶的具象容器,美食類紀錄片絕非是單純滿足大眾感官需求的淺層化藝術形式,而已然成為傳播家國情懷文化的重要載體。《早餐中國》以輕松自然的語言符號拉近了觀眾的情感距離;用輕快活潑的聽覺符號構建情感價值;將輕量精煉的制播策略聯(lián)動情感記憶,契合了當下影像作品情感價值傳播的政策要求,為美食紀錄片在共情傳播與價值傳遞層面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探索。對于美食類微紀錄片的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觀照當下受眾對于紀錄片的接受程度、審美取向、價值需求的流變,為美食類紀錄片的美學表達、文化傳播、產業(yè)發(fā)展等帶來新的啟示,以影像為載體,更好地用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二、共情視角轉換:輕松自然的語言符號
1.“第一人稱”視角的親切解說
文化記憶是抽象的,需要通過具體可感的符號予以建構和再現(xiàn),如文字、圖片、聲音等。在紀錄片中,語言符號主要指紀錄片文本的話語與文字,體現(xiàn)在紀錄片的解說詞、字幕、人物語言之中。解說詞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承擔著內容敘事與主題表達的重要角色。解說詞的風格與運用是作品在相似的視聽元素與剪輯手法中獲得獨特性的關鍵。在以往的美食類紀錄片之中,解說詞通常緊密地穿插在畫面之中對畫面、人物、故事進行解釋說明,合理有序的同時也富有美感。如《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之中,開場時解說詞便伴隨畫面出現(xiàn),“穿越四季,探尋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精致典雅的文字風格將人與自然的主題巧妙展現(xiàn),使得質樸的美感徐徐流入觀眾心中。
與此不同的是,《早餐中國》轉換了另一種更為親切地展現(xiàn)自然的視角。共情有賴于充分的溝通和交流,增加人與人之間、人與文化之間、以及文明與文明之間更多直接接觸的機會,從而更有可能實現(xiàn)切實的認知共情。“紀錄最真實的一刻”是《早餐中國》的主題,這部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放棄了解說詞這一語言符號的使用,而是以“第一人稱”為敘述視角,由美食制作者親身講述美食的制作及其故事的同期聲為主要語言符號與觀眾進行“交流”,在《早餐中國》第四季第一集《河南開封·四味燴菜》之中,店主“老妞”趙曉鳳講述自己的愿景是“我不想老得那么快”,親切樸實地語言真實地體現(xiàn)出她干練爽快的“急性子”老板形象,也與該集風雨無阻、敢于追逐的主題形成自然的呼應,溫情但不煽情,拉進了與觀眾的情感距離。
2.詼諧幽默的字幕特效
除了解說詞外,字幕也是紀錄片中重要的語言符號。在大多數(shù)美食類紀錄片之中,字幕僅作為畫面解釋或轉場提示出現(xiàn),一般是對人物、地名或重要事件的說明。弱化字幕與特效的作用而重點運用“第三人稱”進行客觀視角敘述。在《舌尖上的中國》之中,字幕以簡潔的宋體居于畫面的底部或人物介紹的右側,觀眾的視覺中心仍然是畫面本身,使得觀看主體在觀看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有意識的間離感。
而《早餐中國》大量運用了字幕、花字特效、表情符號等元素來達到詼諧的觀感。首先在字幕的內容上,《早餐中國》直截了當?shù)鼐劢沽嗣朗车赇伒牡乩砦恢谩⑹澄锏闹谱鬟^程以及售賣價格。其中食物的制作過程是文本內容的核心部分。“炸面筋,噴香入里、吃油吸湯”、“炸面筋,40分鐘繪出Q彈爽滑”等忠于美食本身的文案配上垂涎欲滴的美食畫面,再加上可愛的表情與動態(tài)的特效音直接勾起了觀眾的食欲,遣詞造句之間也充滿了網生代的年輕氣息,以濃濃的煙火味俘獲人心。而制作組對于字幕的用心遠不止此,與“最美味的食材往往選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一樣,每部紀錄片都用自己的“出圈文案”?!爸灰缙?,你就能回到故鄉(xiāng)?!?、“你有多久沒有吃到故鄉(xiāng)的早餐?”這些與觀眾直接“對話”的文案,引起了觀眾共同的情感與最真實的感受,喚醒人們對于早餐的久遠記憶。
制作組通過對于生活化、真實化、平民化的情感需求的精準洞察,以親切替換精致,“我”“你”相連接的視角轉換突破了以往美食類紀錄片情感下沉的局限,將“早餐”轉化為觀眾對于“一日之計在于晨”朝氣蓬勃的開始,也轉化為個體對于故鄉(xiāng)的眷戀、對于地域的熱忱。形成了受眾情感的“最大公約數(shù)”使得觀眾對于價值與情感的接受更加深切自然。
三、聯(lián)覺記憶召喚:輕快活潑的聲音符號
1.場景化的音樂
在紀錄片之中,聲音符號主要體現(xiàn)在音樂、同期聲音響、人聲之中。根據紀錄片主題的不同,聲音符號的側重也會有所不同。在《早餐中國》之中最顯著的聲音符號運用體現(xiàn)在節(jié)目組對于音樂的精巧設計上。與大部分美食紀錄片符號化的片頭曲、片尾曲設計不同的是,《早餐中國》并沒有像《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等作品一樣設置極具風格特色的片頭、片尾音樂,制作組在開篇時簡單選用了美食短視頻中常見的《廚房交響曲》作為前景引出美食故事,展現(xiàn)美味誕生過程中井井有條的節(jié)奏感。而后將聲音符號的重心放置于場景化音樂的搭建之中,通過現(xiàn)場的音樂與同期聲來展現(xiàn)早餐店老板們真實的性格脾氣與他們的日常生活面貌以此來不斷增添故事的豐富性。
但《早餐中國》仍然有自己獨特的制作特色,即是“每個老板都有自己的單曲循環(huán)”這一主題。在每集故事接近尾聲之時,請老板選取一首自己喜愛的歌曲,這首歌曲由早餐店老板的手機漸入到紀錄片的背景音樂之中,以一首承載集體回憶的歌曲來為每一組美食制作者背后的故事進行情感的升華。記憶的產生,不僅是通過單個機制或感官的單一作用,而是從各個層面進行記憶感官環(huán)境的連結作用來達到情感的傳遞。在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記憶理論中,情景記憶要通過親身經歷來完成,個體對于事件進行記憶時,其不僅在記憶事件本身,更是運用感官的全面綜合作用記憶事件內外的場景、氛圍、感受?!讹L雨無阻》《再回首》《萍聚》等流行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觀眾們耳熟能詳?shù)母枨且淮藢τ谇啻号c時代流變的集體記憶。音樂符號不僅代表了早餐店老板個人的人生故事,也蘊含著濃烈的情感共鳴與情感記憶,搭建起了紀錄片中人物的內容故事與觀眾自身故事經歷之間情感連接的橋梁。
除此之外,音樂符號的準確運用也契合了《早餐中國》在整體創(chuàng)作氛圍上輕松愉快的情感基調。在后期制作當中,花字、特效、背景音樂在整體基調上都呈現(xiàn)出歡快俏皮、新奇可愛的色彩。激活和喚醒共情擁有多通道、立體式的交流路徑,它不僅有賴于語言、圖像、場景的情緒刺激,也有賴于事實呈現(xiàn)和理性敘事后的感知、理解和接受,進而形成更為強烈的認知共情和情緒傳染。同期聲與音響的真實呈現(xiàn)特意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幽默性與趣味感。這些符號與音樂符號一起形成的綜合作用,很好地體現(xiàn)了輕松詼諧的互聯(lián)網氣質,剝離了觀眾對于深厚主題的接受疲憊感。這種反常規(guī)的形式使得觀眾有了更強的參與感和代入感,建立起緊密的情感共同體,傳遞溫暖動人的情感價值。
四、情感互動體驗:輕量精煉的制播策略
相較于《舌尖上的中國》之中對于“時間”、“空間”、“人生味道”等富有哲學意味的主題規(guī)劃來說,《早餐中國》對于“早餐”的關注天然具有著親切感?!霸绮汀蓖殡S著匆忙,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井然有序地開啟一天的美味這一行動不需要具有過多的儀式感與戲劇性,繞不開的是真實的人與真實的情感?!对绮椭袊纷プ×诉@一情感特質,選擇了5-7分鐘作為每集的播出時長被觀眾稱為“電子榨菜”,“輕量化”的節(jié)目制作模式迎合了當下觀眾碎片化與“伴隨式傳播”的觀看習慣,給觀眾以輕松愉悅的接受體驗。
同時,《早餐中國》還注重在宣傳策略上的多重配合形成“里外合圍”的媒介矩陣,營造全線式參與的情感體驗。在前期制作時,制作組會在微博平臺以“你家的早餐上榜了嗎?”發(fā)起話題征集,根據網友的評論尋求真正藏于民眾生活中的美食,引發(fā)觀眾對于節(jié)目的提前關注來為節(jié)目預熱。在中期制作時,制作組會在微博等官方社交平臺放出節(jié)目制作進度、劇照等與觀眾進行交流,將拍攝花絮與幕后紀錄以放置在節(jié)目末尾來完成美食故事的收尾。在第四季《早餐中國》的制作花絮當中,增添了制作團隊對于節(jié)目粉絲內容反饋的評價采訪這一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傳播效果的“一體化”閉環(huán)。在后期播出時,制作團隊會在微博發(fā)起相應的熱門話題,也會在播出平臺的評論區(qū)、彈幕區(qū)與觀眾實時互動。在《早餐中國》第四季騰訊視頻播放平臺的評論區(qū)中,“熱評第一”是觀眾通過對于該集內容的截圖,發(fā)現(xiàn)身邊的家人出現(xiàn)在了該集內容當中,打破了故事內容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回應了“就在我家樓下”這一主題。“就問你看完餓不餓 ”、“早餐記憶”、“老板的早餐哲學”等討論性極強的話題,吸引了眾多網友的評論與留言與打卡。形成了情感價值的有效互動傳播。與此同時,百度App話題區(qū)討論、騰訊視頻彈以及短視頻平臺的二創(chuàng)剪輯,助推了故事文本與話題的持續(xù)發(fā)酵,使得《早餐中國》擁有了互聯(lián)網“全線傳播”的傳播勢能。
《2019 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顯示,紀錄片主流用戶主要年齡集中在18-30歲,且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從紀錄片受眾群呈現(xiàn)出年輕態(tài)勢的這一結果來看,吸引優(yōu)質、年輕化的用戶是贏得市場的關鍵。對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而言,實現(xiàn)與受眾的情感連接是作品的制勝點?!对绮椭袊吩趧?chuàng)作的過程也通過傳播策略的宣傳推廣不斷增強年輕群體的用戶粘性,通過“探店打卡”、“網紅店鋪”等時下“年輕化”的傳播方式來增強互動的實際性。既擴大了作品的市場影響力,積累了口碑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喚起了受眾對于早餐的關注,實現(xiàn)了“只要早起,就能回到故鄉(xiāng)”的內涵表達。
截止目前。通過海峽衛(wèi)視、騰訊視頻、嗶哩嗶哩等各大電視臺與互聯(lián)網門戶網站的共同播出的《早餐中國》全網播放討論量已過億,真正實現(xiàn)了制作團隊與受眾群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達到了情感價值的有效傳播。這種反饋及時實時互動的傳播策略,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作品本身對于情感價值觀的傳播效能,對于同類型紀錄片創(chuàng)作,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五、結語
紀錄片是一種重要的記憶形式,它對于集群生活文化習俗與價值情感的展現(xiàn)和記錄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在美食紀錄片領域,如何借助媒介與符號的綜合作用,使得觀眾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又不產生審美疲勞,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與情感價值的有效傳遞,成為當前美食類型紀錄片面臨的新挑戰(zhàn)。以《早餐中國》為代表的美食微紀錄片,契合了新一代網生化融合傳播的傳播路徑,實現(xiàn)了藝術技術價值與人文情感價值的雙效傳播,在發(fā)揮傳播優(yōu)勢的同時也要注重符號與媒介的規(guī)范運用,真正做好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文章來源: 《文化產業(yè)》 http://00559.cn/w/wy/32640.html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