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行為博弈與演化博弈的比較——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作者:陳博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09-14人氣:1544
 (一)差異性
經典博弈論最根本的失誤在于,缺乏一套關于參與人何時以及如何共享心理建構的理論。經典博弈論失靈的地方,演化博弈論卻大獲成功。策略互動的模擬演化分析有助于理解行為的涌現(xiàn)、轉化和穩(wěn)定性。在演化博弈論中,成功的策略在參與人群體中擴散,而不是由脫離實際的理性主體來歸納學習。而且,理性的個體甚至從不嘗試學習針對復雜博弈的最優(yōu)策略,而是復制他們所遇到的成功的主體的行為。所以,演化博弈計算機模擬得出了占優(yōu)策略——跟風策略,而采取這種策略的個體將有更高的幾率生存下去。相反,行為博弈才運用行為實驗的方法,對個體的真實經濟行為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然后基于這種數(shù)據資料的實證性和描述性發(fā)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人類行為——強互惠行為。所以,演化博弈與行為博弈的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方法論層次上。演化博弈分析是基于有限理性人假設的邏輯推理,而行為博弈分析是基于行為實驗的實證研究。演化博弈注重演繹,而行為博弈注重實驗結果。在主流博弈理論中,邏輯推理的分析范式一直處于主導地位,而對實驗方法重視不夠,這就導致了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即博弈理論并不能解釋真實的經濟行為。如果缺少一套廣泛的事實體系來加以理論化,就必然存在著某種花過多時間建立精巧模型然而和實際行為卻毫無聯(lián)系的危險。[32]目前,實證知識是嚴重不足的,數(shù)據對于博弈論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均衡一般有多個,而均衡的實現(xiàn)過程并不清晰,只運用數(shù)學的邏輯推理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二)互補性
實驗數(shù)據表明傳統(tǒng)的非合作博弈理論、合作博弈理論和進化博弈理論的理論框架并不能單獨對人的實際經濟行為做出可靠的解釋,但若結合行為博弈中的實證知識,多數(shù)行為均可被很好的理解。所以,演化博弈與行為博弈之間的關系可以被理解為理論與數(shù)據之間的關系,演化博弈理論指明了研究方向,而行為博弈則細化并修正了這一方向。正如波普爾所說,開展科學研究應該遵循證偽主義的原則,即在理性批判的思想指導下,采取試錯法進行研究。[33]演化博弈理論表現(xiàn)為一種全稱判斷,而行為博弈實驗是一種個別現(xiàn)象,個別事例無論重復多少次,都不能證實一個全程判斷。所以,行為博弈是對演化博弈理論的一種修正、一種支持,而演化博弈的研究也應該建立在行為博弈實驗的基礎之上,兩者之間是一種互補關系。
五、結論與展望
(一)一個新概念:生物理性
行為博弈從實驗經濟學的途徑出發(fā)通過廣泛的行為經濟學實驗來分析個體行為的真實狀態(tài),發(fā)現(xiàn)了強互惠是人們在社會互動中經常采用的行為方式,而這種行為方式卻違反了傳統(tǒng)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從這個角度來看,“強互惠”行為是非理性的。相反,演化博弈運用計算機模擬實驗對個人之間的策略博弈進行了分析,并得出結論:跟風策略是最優(yōu)策略。這種分析視角可以認為是一種演化的視角,是行為人過程理性的體現(xiàn)。通過比較強互惠行為和跟風策略可以發(fā)現(xiàn),強互惠行為是行為人的一種本能表現(xiàn),而這種本能表現(xiàn)是以生物演化過程中的占優(yōu)策略——跟風策略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強互惠行為的生物基礎和演化基礎是占優(yōu)策略,即從演化角度來看,強互惠則體現(xiàn)了個人的過程理性,并不能簡單地把它歸結為非理性行為。
在行為人的非理性行為中,存在一些過程理性行為,雖然從短期來看,這些行為是非理性行為,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是過程理性的體現(xiàn),這是演化理性行為在生物體中的內化表現(xiàn),可以看成是一種潛意識反應,甚至可以看成是基因的外在行為體現(xiàn),這類行為體現(xiàn)了人的生物理性,即這些行為的產生及擴散是以提高生命體的適存度為目的的。
生物理性或演化理性,是自然給人類設定的一個“理性”。這個“理性”可以完全形成于自然環(huán)境之中,也就是說,完全由相互作用的無情數(shù)學規(guī)律,通過自然選擇的多次篩選形成。人們肯為自己的親人做出自我犧牲的行為或者說強互惠行為的產生,有著生物學上的根源。此類行為只是所謂“自私的基因”的一個表現(xiàn),其結果是使載有與自身相似基因的個體獲益。
如果有人認為,這種彼此合作的強互惠形勢并不是博弈論的數(shù)學結論導致的,而是由人類的情感因素決定的。但是,在自然界中,跟風策略的廣泛存在有力地反駁了這一觀點。[34]生物學中的證據表明,吸血蝙蝠、棘魚、猿猴,甚至病毒,都會遵循“跟風”規(guī)律行事。認為病毒也信奉利他主義,那是肯定說不通的,它們的行為,完全是進化選擇的結果。這就是說,遺傳因子中存在造成類似于“跟風”行為的生命體,會在進化過程中獲得優(yōu)勢,因此自然選擇會朝著有利于它們的方向進行,從而使這樣的遺傳類型得到更好的傳遞。這意味著,人類也是天生含有合作基因的。愛德華·O·威爾遜認為,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這樣的行為模式,會從本能沖動轉變?yōu)樯鐣晳T,進而又演化為法律約束,并最終成形為道德準則。
(二)展望
1. 強互惠行為是一種生物理性,而且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強互惠程度存在種種差異:市場化程度越高的社會表現(xiàn)出越高的強互惠程度。這種現(xiàn)象又體現(xiàn)出強互惠的另一種特征,即強互惠者的增加是一種集體效應,需要相互作用的累計:單個強互惠者不能侵入背叛者群體,只有滿足一定條件的強互惠群體才能侵入。從這方面對強互惠行為展開延伸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我們更好和更全面地認識強互惠行為。
2. 從配對博弈到n人博弈?,F(xiàn)有的演化博弈研究有嚴格的前提假設,比如在阿克塞爾羅德的計算機模擬實驗中,研究的范式是兩人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即相互作用的策略始終是以配對形式出現(xiàn)的,是一種典型的配對博弈。這種分析范式簡化了博弈局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應該逐步擴展到n人之間的博弈,即考慮三個以上策略之間的互動。跟風策略在配對博弈中是占優(yōu)的,那么它在n人博弈中能否繼續(xù)占有呢?這是一個有待回答的問題。
3. 從互惠到空間互惠??臻g效應能極大地改變頻率制約選擇的結果。如果考慮空間效應,那么原本在同質環(huán)境中相互排斥的策略是有可能共存的。傳統(tǒng)的強互惠行為只是在一一配對的行為博弈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一旦擴展到空間博弈,將會發(fā)現(xiàn)一種新的合作進化機制,即空間互惠(Spatial Reciprocity)。[35]
通過比較行為博弈與演化博弈的分析范式以及強互惠行為與跟風策略,本文認為,行為博弈和演化博弈在方法論的選擇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前者重視數(shù)據資料,后者重視邏輯推理;同時,行為博弈和演化博弈之間體現(xiàn)出很強的互補性:前者以后者為導向,后者以前者為基礎,是一種猜想與反駁的關系。此外,強互惠行為與跟風策略的殊途同歸,證明了強互惠行為的生物理性本質,從側面說明了行為博弈與演化博弈的邏輯聯(lián)系。所以,行為博弈與演化博弈一個較好的研究路徑是:演化博弈以行為博弈為基礎,利用行為博弈實驗的數(shù)據不斷修正自身理論推理的缺陷,以更好地解釋真實的經濟行為;行為博弈以演化博弈為指導,利用演化博弈理論成果來理清行為實驗的方向,以提高經濟學實驗的針對性。只有二者的良性互動,才能促進這兩種博弈理論的理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Martin A. Nowak. Evolutionary Dynamics:Exploring the Equation of Life[M]. WilsonBinding:Belknap Press,2006.
[2]J. F. Nash. Non-cooperative Game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0.
[3]David Kreps.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Modeling[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Colin F. Camerer,Gorge Loewenstei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Justi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J. W. Weibull.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M]. 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5.
[6]金迪斯,鮑爾斯.走向統(tǒng)一的社會科學:來自桑塔費學派的看法[M].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7]W. Güth,R. Schmittberger,B. Schwarze.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Ultimatium Bargaining[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2,(3):367-388.
[8]Ernst Fehr,M. Klaus. Schmidt,a Theory of Fairness,Competition,and Cooper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817-868.
[9]T. Bewley. A Depressed Labor Market as Explained by Participan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250-254.
[10]D. Kahneman,J. Knetsch,R. Thaler. Fairness as a Coonstraint on Profit-Seeking:Entitlements in the Marke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4):728-741.
[11]R. M. Steers,L. W. Porter.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M].Fif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1991.
[12]John R. Carter,Michael D. Irons. Are Economists Different and If So,Why?[J].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1991,(5):171-177.
[13]Van Huyck,B. John,Raymond C. Battalio ,F(xiàn)rederick W. Rankin. Selection Dynamics and Adaptive Behavior without much Information[M].Texas:A&M University Manuscript,2001.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