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毛澤東的農民思想及其借鑒——社科縱橫
作者:郭鵬華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04-11人氣:2419
一、毛澤東的農民思想產生背景
毛澤東的農民思想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而且與其生長環(huán)境和實踐經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首先,毛澤東出身于鄉(xiāng)村富農家庭,是地地道道“農民的兒子”。他自幼生活在鄉(xiāng)村,對農村、農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毛澤東有著深厚的農民情結,對農民有著極大的關注與同情。可以說,毛澤東少時生長環(huán)境對他的農民思想產生有重要影響。
其次,毛澤東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他熟讀經史,喜愛《三國》、《水滸》,敬仰歷代傳統(tǒng)治國精英,崇拜近代湘籍名臣。[1]尤其是平均與大同的傳統(tǒng)思想,建立起人人平均的大同社會,對毛澤東的農民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毛澤東的農民思想源于自己的親身實踐。毛澤東從青年時代開始,就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湖南一師期間,就游學湖南,詳細地了解了當時中國農村與農民的狀況。大革命時期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是他親身實踐的典范。這些親身實踐經歷直接促進了他的農民思想的產生。
第四,毛澤東借鑒了西方近代思想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有關農民的認識。這些思想包括空想社會主義、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泡爾生的倫理學,還有馬克思主義對農民要堅持無產階級領導等論斷。毛澤東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將這些西方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互印證,促使形成了他的農民思想。
二、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的農民思想
從1924年大革命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這一階段毛澤東農民思想的首要觀點是,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國民革命其實就是農民革命。毛澤東非常重視農民。他深刻地分析了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農民,工人階級的力量很弱小,僅憑工人階級無法完成革命任務。唯有把農民動員起來,革命才會成功。他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盛贊農民運動是極好的、是需要大力提倡的。雖然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但是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農民才能得到解放,革命才能勝利。基于此,毛澤東提出了工農聯(lián)盟的理論,即“貧農和中農都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之下,才能得到解放;而無產階級也只有和貧農、中農結成堅固的聯(lián)盟,才能領導革命達到勝利,否則是不可能的?!盵2]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進一步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lián)盟,而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聯(lián)盟,推翻三座大山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都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lián)盟,缺一不可。
毛澤東對農民經濟根源做出了深刻分析。他明確指出,農民問題的實質是土地問題。地主掌握土地從而剝削農民,農民只有獲得土地,才能實現經濟上的解放。農民進行政治斗爭的目標就是為了獲得土地。解決農民問題必須要解決土地問題,消滅地主階級,將土地分給農民。毛澤東依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和革命狀況,提出農民必須掌握武裝,才能成為革命的主力軍,保衛(wèi)革命成果。他主張共產黨應該幫助農民建立革命武裝。大革命時期他就提出:“湖南的革命當局,應使這種武裝力量確實普及與七十五縣二千余萬農民之中,應使每個青年壯年農民都有一柄梭鏢,而不應該限制它,以為這是可以使人害怕的東西?!盵3]
毛澤東對農村各個階層做出了科學劃分。他提出了劃分的雙重標準,即經濟地位和政治態(tài)度。在這里,經濟地位的標準忽略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方面的差異,而突出財產狀況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異。但毛澤東更重視政治標準,也就是政治態(tài)度。他認為階級除了是一個經濟范疇外,還是一個政治范疇。根據雙重標準,毛澤東把農村階層分為地主、富農、中農、貧雇農。其中,地主階級只占中國農村人口的5%,富農階級也約占農村人口的5%,而中農約占農村人口的20%,貧雇農占到整個農村人口的70%。
由此毛澤東得出,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革命的主力軍主要是貧雇農。貧農的特點是一窮二白三無權,革命性最強。他盛贊貧農的革命性: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毛澤東甚至認為貧窮與革命有某種必然聯(lián)系,即越窮越革命。這種不科學的認識,對以后革命的發(fā)展,特別是建國后的一系列運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的農民思想
毛澤東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農民思想,特別是農民是革命主力軍的論斷,為贏得革命勝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后,面對新的歷史時期,毛澤東在實踐中不斷豐富他的農民思想。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農民思想的核心是對農民的教育與改造。小農的私有天性及其對土地的渴望,決定了農民本身有著局限性和狹隘性,無法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馬克思對1848年法國革命失敗原因的論斷就說明了這一點。但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取得革命勝利,農民的無產階級化不是首要問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這個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因為,農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不通過改造使農民無產階級化,就無法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毛澤東提出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使其成為無產階級。這種改造主要從經濟因素出發(fā),通過轉變土地所有制改變其小農階級的天性,消滅小農經濟和個體經營,促進農業(yè)的發(fā)展。首先進行三大改造,土地所有權歸屬國家,農民只享有土地使用權。此時農村仍然是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具有局限性,不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于是毛澤東提出要進行農業(yè)合作,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農業(yè)合作由低級到高級,分為三個時期,先組織互助組,然后是初級社,最后進入高級社,實現集體化?!霸诿珴蓶|看來,通過集體化,將農村社會經濟改造成單一的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這就便于統(tǒng)一經營,集中勞動和統(tǒng)一分配的實行,既可以迅速地提高勞動生產效益,又可以避免貧富分化,實現共同富裕。”[4]這種改造方法是可行的,能夠實現農民的無產階級化,進而促進社會主義發(fā)展。但是,集體化運動中過快過猛,強制參加等種種冒進的方法,卻導致了錯誤的結果。
毛澤東強調農業(yè)不僅需要合作化,還需要機械化和現代化。實行合作化、集體化只是第一步,目的是為了做好積累,然后再購買機械,發(fā)展現代化、機械化的農業(yè),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工業(yè)國,使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成為無產階級中的產業(yè)工人,完成農民的無產階級化。毛澤東十分重視對農民的教育問題,通過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進一步加快農民和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對農民和農業(yè)的重視有增無減。他強調,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關系國計民生,對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作用,要重視農民與農業(yè),加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他對農民的過度重視,毛澤東晚年的農民思想出現民粹化的傾向。他提出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用文化水平低的農民去教育知識分子,將愚昧與無知看成光榮,就好像他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越窮越革命”一樣,也是一種社會的倒退,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毛澤東在晚年尤其強調平均主義,反對不平等和壓迫,他認為通過一大二公,大辦人民公社,可以建立起他理想的大同社會。出發(fā)目的是好的。但這是他早年空想平均主義的泛濫。沒有絕對的平均,平均主義是要不得的,盲目地追求平均會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給生產力的發(fā)展帶來消極影響。
四、毛澤東的農民思想的借鑒
當前,農村發(fā)展相對滯后,城鄉(xiāng)之間差距越來越大。農民仍是最大的弱勢群體,“三農問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中之重?!叭r問題”不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就無法實現。借鑒毛澤東的農民思想,對“三農問題”的解決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一,重視農民,重視農業(yè),注重農民的利益,重視改善農民的生活。解決“三農問題”首先就要重視農民。農民和農業(yè)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犧牲,這點是不容忽視的。農民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民和農村不穩(wěn)定,社會就不穩(wěn)定;農民和農村不富裕,小康社會就只能是空想??梢哉f,“三農問題”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所以,政府必須把“三農問題”放到更加突出的戰(zhàn)略地位。
第二,近十年來,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和農民的財政補助和政策支持,但更關鍵的是要為農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務,提高農民的素質,培養(yǎng)新型農民。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只有農民自身能力提高,才有利于發(fā)展現代農業(yè),提高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只有農民自身認識增強,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三,毛澤東的農民思想中的農業(yè)合作化和現代化對解決“三農問題”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高效的現代化、產業(yè)化農業(yè)才是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方向。我國現行的農業(yè)經營制度是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下的統(tǒng)分經營。個體的農戶難以應對許多問題,所以要推行農業(yè)合作化,發(fā)展集體經濟,變個體經營為現代化大生產?,F在國家推行的土地承包流轉不啻為對現代化大生產的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溫銳.毛澤東視野中的農民問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3]歐陽斌,唐春元,王素琴.毛澤東農民問題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J].人民大學學報,1994(3).
[4]李佑新.毛澤東研究(第1輯第3期)[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毛澤東的農民思想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而且與其生長環(huán)境和實踐經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首先,毛澤東出身于鄉(xiāng)村富農家庭,是地地道道“農民的兒子”。他自幼生活在鄉(xiāng)村,對農村、農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毛澤東有著深厚的農民情結,對農民有著極大的關注與同情。可以說,毛澤東少時生長環(huán)境對他的農民思想產生有重要影響。
其次,毛澤東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他熟讀經史,喜愛《三國》、《水滸》,敬仰歷代傳統(tǒng)治國精英,崇拜近代湘籍名臣。[1]尤其是平均與大同的傳統(tǒng)思想,建立起人人平均的大同社會,對毛澤東的農民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毛澤東的農民思想源于自己的親身實踐。毛澤東從青年時代開始,就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湖南一師期間,就游學湖南,詳細地了解了當時中國農村與農民的狀況。大革命時期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是他親身實踐的典范。這些親身實踐經歷直接促進了他的農民思想的產生。
第四,毛澤東借鑒了西方近代思想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有關農民的認識。這些思想包括空想社會主義、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泡爾生的倫理學,還有馬克思主義對農民要堅持無產階級領導等論斷。毛澤東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將這些西方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互印證,促使形成了他的農民思想。
二、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的農民思想
從1924年大革命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這一階段毛澤東農民思想的首要觀點是,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國民革命其實就是農民革命。毛澤東非常重視農民。他深刻地分析了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農民,工人階級的力量很弱小,僅憑工人階級無法完成革命任務。唯有把農民動員起來,革命才會成功。他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盛贊農民運動是極好的、是需要大力提倡的。雖然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但是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農民才能得到解放,革命才能勝利。基于此,毛澤東提出了工農聯(lián)盟的理論,即“貧農和中農都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之下,才能得到解放;而無產階級也只有和貧農、中農結成堅固的聯(lián)盟,才能領導革命達到勝利,否則是不可能的?!盵2]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進一步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lián)盟,而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聯(lián)盟,推翻三座大山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都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lián)盟,缺一不可。
毛澤東對農民經濟根源做出了深刻分析。他明確指出,農民問題的實質是土地問題。地主掌握土地從而剝削農民,農民只有獲得土地,才能實現經濟上的解放。農民進行政治斗爭的目標就是為了獲得土地。解決農民問題必須要解決土地問題,消滅地主階級,將土地分給農民。毛澤東依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和革命狀況,提出農民必須掌握武裝,才能成為革命的主力軍,保衛(wèi)革命成果。他主張共產黨應該幫助農民建立革命武裝。大革命時期他就提出:“湖南的革命當局,應使這種武裝力量確實普及與七十五縣二千余萬農民之中,應使每個青年壯年農民都有一柄梭鏢,而不應該限制它,以為這是可以使人害怕的東西?!盵3]
毛澤東對農村各個階層做出了科學劃分。他提出了劃分的雙重標準,即經濟地位和政治態(tài)度。在這里,經濟地位的標準忽略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方面的差異,而突出財產狀況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異。但毛澤東更重視政治標準,也就是政治態(tài)度。他認為階級除了是一個經濟范疇外,還是一個政治范疇。根據雙重標準,毛澤東把農村階層分為地主、富農、中農、貧雇農。其中,地主階級只占中國農村人口的5%,富農階級也約占農村人口的5%,而中農約占農村人口的20%,貧雇農占到整個農村人口的70%。
由此毛澤東得出,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革命的主力軍主要是貧雇農。貧農的特點是一窮二白三無權,革命性最強。他盛贊貧農的革命性: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毛澤東甚至認為貧窮與革命有某種必然聯(lián)系,即越窮越革命。這種不科學的認識,對以后革命的發(fā)展,特別是建國后的一系列運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的農民思想
毛澤東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農民思想,特別是農民是革命主力軍的論斷,為贏得革命勝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后,面對新的歷史時期,毛澤東在實踐中不斷豐富他的農民思想。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農民思想的核心是對農民的教育與改造。小農的私有天性及其對土地的渴望,決定了農民本身有著局限性和狹隘性,無法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馬克思對1848年法國革命失敗原因的論斷就說明了這一點。但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取得革命勝利,農民的無產階級化不是首要問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這個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因為,農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不通過改造使農民無產階級化,就無法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毛澤東提出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使其成為無產階級。這種改造主要從經濟因素出發(fā),通過轉變土地所有制改變其小農階級的天性,消滅小農經濟和個體經營,促進農業(yè)的發(fā)展。首先進行三大改造,土地所有權歸屬國家,農民只享有土地使用權。此時農村仍然是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具有局限性,不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于是毛澤東提出要進行農業(yè)合作,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農業(yè)合作由低級到高級,分為三個時期,先組織互助組,然后是初級社,最后進入高級社,實現集體化?!霸诿珴蓶|看來,通過集體化,將農村社會經濟改造成單一的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這就便于統(tǒng)一經營,集中勞動和統(tǒng)一分配的實行,既可以迅速地提高勞動生產效益,又可以避免貧富分化,實現共同富裕。”[4]這種改造方法是可行的,能夠實現農民的無產階級化,進而促進社會主義發(fā)展。但是,集體化運動中過快過猛,強制參加等種種冒進的方法,卻導致了錯誤的結果。
毛澤東強調農業(yè)不僅需要合作化,還需要機械化和現代化。實行合作化、集體化只是第一步,目的是為了做好積累,然后再購買機械,發(fā)展現代化、機械化的農業(yè),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工業(yè)國,使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成為無產階級中的產業(yè)工人,完成農民的無產階級化。毛澤東十分重視對農民的教育問題,通過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進一步加快農民和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對農民和農業(yè)的重視有增無減。他強調,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關系國計民生,對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作用,要重視農民與農業(yè),加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他對農民的過度重視,毛澤東晚年的農民思想出現民粹化的傾向。他提出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用文化水平低的農民去教育知識分子,將愚昧與無知看成光榮,就好像他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越窮越革命”一樣,也是一種社會的倒退,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毛澤東在晚年尤其強調平均主義,反對不平等和壓迫,他認為通過一大二公,大辦人民公社,可以建立起他理想的大同社會。出發(fā)目的是好的。但這是他早年空想平均主義的泛濫。沒有絕對的平均,平均主義是要不得的,盲目地追求平均會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給生產力的發(fā)展帶來消極影響。
四、毛澤東的農民思想的借鑒
當前,農村發(fā)展相對滯后,城鄉(xiāng)之間差距越來越大。農民仍是最大的弱勢群體,“三農問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中之重?!叭r問題”不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就無法實現。借鑒毛澤東的農民思想,對“三農問題”的解決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一,重視農民,重視農業(yè),注重農民的利益,重視改善農民的生活。解決“三農問題”首先就要重視農民。農民和農業(yè)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犧牲,這點是不容忽視的。農民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民和農村不穩(wěn)定,社會就不穩(wěn)定;農民和農村不富裕,小康社會就只能是空想??梢哉f,“三農問題”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所以,政府必須把“三農問題”放到更加突出的戰(zhàn)略地位。
第二,近十年來,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和農民的財政補助和政策支持,但更關鍵的是要為農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務,提高農民的素質,培養(yǎng)新型農民。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只有農民自身能力提高,才有利于發(fā)展現代農業(yè),提高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只有農民自身認識增強,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三,毛澤東的農民思想中的農業(yè)合作化和現代化對解決“三農問題”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高效的現代化、產業(yè)化農業(yè)才是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方向。我國現行的農業(yè)經營制度是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下的統(tǒng)分經營。個體的農戶難以應對許多問題,所以要推行農業(yè)合作化,發(fā)展集體經濟,變個體經營為現代化大生產?,F在國家推行的土地承包流轉不啻為對現代化大生產的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溫銳.毛澤東視野中的農民問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3]歐陽斌,唐春元,王素琴.毛澤東農民問題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J].人民大學學報,1994(3).
[4]李佑新.毛澤東研究(第1輯第3期)[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