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敢“問”路在何方——小學語文課堂中“問點”的選擇-教育論文

作者:中州期刊-小軍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1-11-03人氣:1491

摘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撞擊的重要雙邊教學形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教師在動態(tài)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能找準最佳的“問點”,擇時擇機在課題處、矛盾處、關鍵處、疑難處、空白處設疑,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定能使課堂教學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學生入情入境、欲罷不能。
關鍵詞:語文、課堂、問點、提問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毙W語文課堂提問更是如此,切合學生與課文實際、引人深思的課堂提問,有助于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的波瀾,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教師在備課中應充分鉆研教材和學生,發(fā)掘問題,找準“問點”——提問的切入點,巧設疑問,使課堂呈現出“一石激起千層浪,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局面。
一、一石擊起千層浪——問在課題處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或概括課文的內容,或明示文章的行文思路……在此處設疑,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而讀書,產生明確的閱讀目的及欲望,按照設疑思路去品讀課文。
學習如《草船借箭》一文,教師緊扣題眼——“借”,問:箭明明是“騙”來的,為什么偏偏用“借”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興趣盎然,各抒己見 ,最后得出結論:這不但表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暗示了這些“箭”在以后的對曹作戰(zhàn)中是要“還”的。抓一字而動全篇,抓住了“借”字,層層設疑,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二、道是無晴卻有晴——問在矛盾處  
現在的文本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只要我們仔細閱讀,就會發(fā)現差異,有時甚至是內容上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教師在這樣的“矛盾處”提問,不僅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課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徹,深化學生的思維。
如豐子愷的《白鵝》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鵝的吃飯,常常使我們發(fā)笑。我們的鵝是吃冷飯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樣東西下飯:一樣是水,一樣是泥,一樣是草?!痹谶@段話中,“一樣”這個詞重復出現了三次,我以此作為“矛盾點”,提出問題,與學生進行一番討論。
師:在這幾句話中,“一樣”這個詞連續(xù)出現了三次,但老師卻常常教導我們“用詞不要重復相同”,一個文學大師是不是在這里出現了用詞重復的錯誤?
學生一時陷入了沉思,我又引導:去掉“一樣”我們讀讀看,看看是否會更舒服一些?
學生反復讀書,最后形成共識:大師沒有出現錯誤。 
生1:我覺得還是加上“一樣”好一些,因為這里作者似乎在特別強調白鵝吃的是這三樣東西。
生2:對,就是這樣。這里分成三個短句來講,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鵝下飯非這三樣東西不可。
生3:鵝就是這三樣特別簡單的東西下飯的,但它還三眼一板,一絲不茍,所以常常使我們發(fā)笑。
生4:這樣簡單的東西下飯,鵝還架子十足,還得有人在旁侍候,真是高傲的動物。
……
在上述教例中,我抓住“一樣”這個很簡單的詞語,巧妙設問,引導學生研讀,不但讓學生對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也體會到了語言大師在遣詞造句上是多么的講究。
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問在關鍵處  
“擊鼓要擊在鼓點上”。有些課文中往往某一個關鍵詞句便足以提契全文、溝通文脈。教師要善于把握,進行推敲、挖掘、發(fā)問,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蘊含著的豐富內涵和深刻的題旨,達到促動全篇的作用。
例如,教學《橋》時,我沒有面面俱到地展開教學,而是在仔細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斟酌再三,最終選定文中“他像一座山”這句話為“問點”,引導學生理解“老漢與山之間究竟有哪些相像之處?”學生在感情朗讀、品詞析句的過程中,從“老漢的形象像山一樣沉穩(wěn)”、“老漢的話語像山一樣堅定”、“老漢的動作像山一樣剛毅”這三個方面深入理解了“他像一座山”的真正內涵。這樣的教學,既顧及了整體,又突出了重點;既凸顯了文本的獨特之處,又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我和學生在一個充滿張力的問題的帶動下,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文本濃縮后的精彩教學片段。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問在疑難處  
小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因為他們的知識還不夠豐富,閱歷還不夠深刻,總會遇到一些難懂的詞句。教師若能把學生的疑難點作為“問點”,可以化難為易,點要害,通關隘。
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中有這樣兩句話:(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2)“哦!”我恍然大悟,“墻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其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到底是什么意思,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可這樣設問:“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嗎?魯迅的鼻子真的是給墻壁碰扁的嗎?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別蘊含著什么意思?以上提問由淺入深引導學生聯系課文深入思考,從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是比喻當時的社會一片黑暗,看不到一點兒光明,人民失去自由;“碰壁”指的是與反動勢力作斗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
“萬綠叢中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圍繞疑難點來提問,既可節(jié)省時間,又有助于引發(fā)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本,豁然開朗地去尋求問題的答案,體會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刪繁就簡,緊扣文本、找準問點,進行巧妙提問,我們的課堂教學可以像“二月花”那般春光獨占,別具奇趣。
參考文獻
[1]朱太安. 語文教學中的課堂提問[J].河南教育,2004,(9).
[2]趙玉榮. 關于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思考[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3).
[3]黎玉琪.  語文課堂提問教學論略[J] .  語文教學通訊,1996,(5)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