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情韻里的游子心路歷程-文學論文
一、漂泊之初的回憶
作者聽雨的視角是從古老的“大陸”開始,“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上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作者延續(xù)了中國文人傳統(tǒng)的悲秋主題,宋玉在《九辯》中流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慨,開啟了文人悲秋的先河,秋天草木蕭瑟已經(jīng)令人無限惆悵,而加之“疏雨滴梧桐”、“驟雨打荷葉”,更為情悲?!笆栌甑挝嗤眮碜蕴拼娙嗣虾迫坏摹妒≡囼U驥長鳴》“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三抹微云漂浮于銀河間,稀疏的雨點滴落在梧桐葉上,發(fā)出了嘀嗒嘀嗒的響聲,無疑增加了一份凄清之感;“驟雨打荷葉”來自金代詩人元好問的“驟雨過,瓊珠亂撒,打遍新荷”,驟雨一霎而過,雨滴如珍珠亂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萬物都經(jīng)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更何況是人。緊接著作者化用蔣捷的《虞美人·聽雨》三打聽雨的詞句(蔣捷,宋末元初陽羨人,南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他用少年紅塵、中年客舟、老年僧廬描述三打聽雨的生命歷程,寫出了他顛沛流離的生活和亡國之痛。作者借鑒他的手法,在三打聽雨中深切感到自己“一滴濕漓漓的靈魂”,而牽掛他的是“窗外在喊誰”的祖國。雨聲,成為母親對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呼喚。
古老的“大陸”秋天聽雨,從情感上悲愴,同時透過雨聲的回響以及雨滴的折光,還帶來古老的特色和情趣。從視覺而言,雨打在屋瓦上“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古老房屋的瓦片,灰色而溫馨,圖案美麗有如波浪;雨點落在瓦上,發(fā)出來的聲音也是美的。更為顯著的是雨打在竹樓上,“王禹 的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瓦。據(jù)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王禹 ,北宋詩人和散文家,貶官黃州時曾寫《黃州新建小竹樓記》,“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diào)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雨聲成為一種古老的音樂,不僅給人們留下了聲、影、光的有色世界,而且留下了更有回味的傳統(tǒng)文化情趣。
二、迷茫時的回歸
時代變遷之20世紀50年代,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二十多年前,初來這島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這時的臺北文壇充滿著苦悶和迷茫,在信仰崩塌、前途渺茫時,作者的情感是難以言喻的,筆下的聽雨是這樣描述的,“城市像罩在一塊巨幅的毛玻璃里,陰影在戶內(nèi)延長復加深”,“每一個屋頂上呼吸沉重都覆著灰云”,這正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聽雨中沉重抑郁而茫然失措,什么是情感的寄托,作者選擇了回歸于母親和故鄉(xiāng)江南,雨聲如同“若孩時在搖籃里,一曲耳熟的童謠搖搖欲睡,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蚴窃诮系臐蓢l(xiāng),一大筐綠油油的桑葉被嚙于千百頭蠶,細細瑣瑣屑屑,口器與口器咀咀嚼嚼”。在這茫然的年代,無處安放的情感回歸于故鄉(xiāng)的記憶,這也許能給他帶來一絲安慰。
三、異地文化的沖突
在迷茫的生活中,異地文化逐步滲透,古老的文化與異地文化在沖撞中迎來了具有狂野特色的雨聲——臺風臺雨?!暗狡咴?聽臺風臺雨在古屋頂上一夜盲奏,千層海底的熱浪沸沸被狂風挾挾,掀翻整個太平洋只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壓下,整個海在他的蝎殼上嘩嘩瀉過。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里聽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墻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一陣寒潮瀉過,秋意便彌濕舊式的庭院了。”作者運用許多富有變化的動詞“挾、掀、瀉、撲、彈、刷、鞭、打”等,將臺風臺雨的狂野景象展現(xiàn)出來。這一部分臺風臺雨激烈的描寫,成為作者在古老文化與異地文化沖撞中的心理反應。
作者在1949年遷入香港,當時他二十一歲;1950年赴臺,同年9月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chuàng)“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1956年開始他的大學任教生涯。青年時代的作者意氣風發(fā),揮斥方遒,恰如那猛烈的臺風暴雨,而在臺灣早期詩歌論戰(zhàn)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高速而敏銳的風格。
四、融于他鄉(xiāng)的現(xiàn)實
文化的沖突,在發(fā)展中逐步走向融合?!霸谂f式的古屋里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中年的作者已經(jīng)完全融入這個社會,“雨是一種單調(diào)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nèi)樂是室外樂,戶內(nèi)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即使離開那片日思夜夢的土地,留在異鄉(xiāng),經(jīng)歷了“風也飄飄,雨也瀟瀟,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時光,生活依然需要繼續(xù)前進。
臺灣發(fā)展至公寓時代,城市文明不斷推進,作者在文中寫道:“臺北你怎么一下子長高了,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20世紀60年代臺灣長期保持年均兩位數(shù)以上的經(jīng)濟增長率,70年代的臺灣進入經(jīng)濟起飛時代。“現(xiàn)在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墻上,沒有音韻的雨季。樹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楓樹,柳樹和擎天的巨椰,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濕濕的綠光迎接。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咯咯,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工業(yè)革命不僅帶來先進的技術,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同時也摧毀了古老的文明。社會的發(fā)展將古典的聽雨轉(zhuǎn)化為沒有音樂沒有色彩的“一張黑白的默片”。
五、發(fā)展中的前景
雨的聲樂在城市文明進程中消失,作者為之遺憾不已。但在聽雨發(fā)展中,作者在雨中還能發(fā)現(xiàn)令人神往的新的美的東西,讓人欣賞,“任雨點敲在黑布傘或是透明的塑膠傘上,將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噴濺,傘緣便旋成了一圈飛檐”;城市文化還帶來傘中情,充滿了生機活力,“手牽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輕的長發(fā)的肌膚交給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qū)Ψ降拇缴项a上嘗涼涼甜甜的雨水”,這一部分聽雨,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心路歷程在融合中走向發(fā)展,雖然在進程中有許多遺憾之處,但在發(fā)展前景中還有新的具有活力的事物吸引人們前進。
六、回歸于思鄉(xiāng)
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亙古不變的是人們產(chǎn)生共鳴的情感。雨聲作為人類情感的載體,可以跨越時空達到感情的共鳴?!班l(xiāng)愁漸生燈影外,客愁多在雨聲中”,文中最后一段,作者在經(jīng)歷了人生百態(tài)、世間萬象之后,達到心智趨于淡泊與超然、洗進鉛華方存真的境界,寫出漂泊生涯中的終結(jié)點,回歸到那深深的故土思戀中,“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結(jié)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來。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xiāng)白雨的祝福,或許發(fā)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睅追犛?雨聲中容納了多少生命感知和情感蔓延,也正是借助“聽雨”,我們才能看出這位游子在漂泊歲月中的心路軌跡。
《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以聽雨為載體,運用古典詩詞意境,在不同時空的轉(zhuǎn)換中,任智慧自然洋溢,寫盡了聽雨中的情感,同時展現(xiàn)了作者在經(jīng)歷了漂泊之初的回憶、迷茫時的回歸、異地文化的沖撞、融于他鄉(xiāng)的現(xiàn)實、發(fā)展中的前景、最后回歸于思鄉(xiāng)的心路歷程,同時感受到了時代變遷給人們帶來的烙印。
文章來源于《名作欣賞》雜志2012年中旬刊第10期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gòu)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