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駢文話的新發(fā)展-文學論文

作者:中州期刊00559.cn來源:劉曉亮日期:2012-11-19人氣:1728

  王水照先生在《歷代文話序》中對我國文章學的理論體系做了精辟的分析①,雖然像謝 的《四六談麈》這樣的著作,“內容廣泛叢脞,大都信口說出,漫筆而成,于系統(tǒng)性、理論性有所不足”,甚至可以說沒有體系,但我們可以根據(jù)王水照先生所論,從文道論、文體論、文術論、文運論四個方面來探究《四六談麈》在駢文話史上所取得的新發(fā)展。

  一、文道論

  魏晉南北朝之駢文,偏重審美,供人玩賞,在辭藻、用事、對偶、聲律上頗下工夫,“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③,但多如空中樓閣般虛浮。至唐陸贄出,“自出機杼,易短為長,改華從實,筆文互用,工為馳騁”④,駢文一變而走向實用,至宋朝又一變。謝 在《四六談麈序》中指出:“朝廷以此取士,名為博學宏詞,而內外兩制用之。四六之藝,咸曰大矣?!雹輹幸灿兄赋鏊嗡牧鶎嵱眯缘恼Z句:“四六施于制誥表奏文檄,本以便于宣讀,多以四字六字為句?!雹匏牧谒纬挠猛痉浅4?舉凡朝廷詔誥、臣子表章、考試賦策、應酬書札等,莫不用駢體。洪邁在《容齋三筆》中說:“四六駢儷,于文章家為至淺,然上自朝廷命令詔冊,下而縉紳之間,箋書祝疏,無所不用?!敝x 看到了是實用性促成了四六在宋朝的興盛,后來的王應麟也說:“制用四六,以便宣讀?!雹哌@一點較王 的“仁宗之世太平閑暇,天下安靜之久,故文章與時高下”⑧,顯然要深刻得多。跟王 一樣,謝 撰寫四六話的動機之一也是為了給世人提供創(chuàng)作指南,而他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指南”又促成了四六的興盛,可以說四六與四六話二者相互促成了彼此。

  二、文體論

  四六話雖為王 首創(chuàng),但他的文體意識似不如謝 明顯。王 僅論表、啟,也提到了麻,而謝 除論表、啟、麻之外,又提到了詔、制、章、疏。此外,他又說:“祭文,唐人多用四六,韓退之亦然?!雹嵴摿蚊髀詴r也提到了他的祭文,云:“昊穹不惠,奪我元老。唐安得鑒,楚弗觀寶。盛德且然,小智寧保?!雹狻八牧敝Q,雖有柳宗元之“駢四儷六,錦心繡口”,又有李義山別集名之《樊南四六》,但對“四六”這種文體的確認,謝 之功不僅超過柳、李二氏,較之王 ,亦過之而非妄言。直到王應麟《辭學指南》出,第一次將古文分為四六和散文,自此后,“四六”逐漸成為了“駢文”的代名詞,而“宋四六”也成了一個專名進入了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

  三、文術論

  駢文發(fā)展到六朝,逐漸走向片面追求辭藻、用事、對偶、聲韻之美,而忽視了文學的現(xiàn)實意義。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有曰:“夫五色相宜,八音協(xié)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jié),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為文?!眥11}所以人們在評價駢文時,也多從這幾方面入手。謝 繼承王 《四六話》中有關這幾方面的論述,同時“多以命意遣詞分工拙”,不同于王 的“但較勝負于一聯(lián)一字之間”,故“所見在《四六話》上”。

  從評論語言(辭藻)上來說,歷來文人都重視語言上的雕琢。曹丕說:“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敝x 在評述四六時,注意到了實用性文體的語言特點,如評論孫巨源《除太尉制》的“秦官太尉,漢代上公”為“語典而重”。

  從評論對偶之法來說,謝 繼承王 多述而無評,或僅以“新語”、“妙語”概而論之,或指出某句是襲用前人語句,如:

  宣和末罪己詔,如“天變譴見而朕不悟,百姓怨懟而朕不知”,乃用陸宣公語宇文叔通詞也。

  東坡嶺外歸,與人啟云:“七年遠謫,不自意全;萬里生還,適有天幸?!彼r字,皆漢人語也。又黃門《謝復官表》:“一毫以上,皆出于帝恩;累歲偷安,有慚于公議?!薄扒锖烈陨辖缘哿σ病?用張敖語。

  但謝 又明確提出“四六經(jīng)語對經(jīng)語,史語對史語,詩語對詩語,方妥帖”,“若全句對全句,亦何以見工”。這雖不如王 “伐山伐材語”形象,但卻比王 的樸實、明白,也易于操作。

  他又說:“四六全在類編古語,唐李義山有《金鑰》,宋景文有一字至十字對,司馬文正亦有《金桴》,王歧公最多?!眥16}概括出了宋四六對偶之法的新變。

  同時,謝 也指出某些對語的不工,如:

  其(引者按:指元厚之)作《王荊公相麻》亦世所稱工,然腦詞乃云“若礪與舟,世莫先于汝作;有袞及繡,人久 于公歸”?;蛞詾橄群笫悺?/p>

  方彥蒙《上時相啟》云:“三已無怨,雖知眾口之鑠金;萬折必東,自信臣心之如水?!毕戮渫晟?。

  指出不完善之句,意在導人求于完善,這又是其“剪裁”論在對偶上的體現(xiàn)。

  從用事上來說,“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眥19}用事貴在“切意”,劉永濟說:“故用典所貴,在于切意。切意之典,約有三美:一則意婉而盡,二則藻麗而富,三則氣暢而凝。”王 《四六話》中有一條論王禹 所用“生桑之夢”的典故{21},既切境又切意。謝 論四六之用事,所重仍在“剪裁”上。如:
  王荊公在金陵,有中使傳宣撫問,并賜銀盒茶藥。令中外各作一表。既具藁,無可于公意者。公遂自作,今見集中。其詞云:“信使恩言,有華原隰,寶奩珍劑,增賁丘園?!鄙w五事見四句中,言約意盡,眾以為不及也。

  四、文運論

  謝 在《四六談麈序》中對駢文的歷史演變做了簡單的梳理,并界定了駢文的鼎盛期,他說:“三代、兩漢以前,訓誥、誓命、詔策、書疏,無駢儷粘綴,溫潤爾雅。先唐以還,四六始盛,大 取便于宣讀?!眥23}雖然謝 把駢文的鼎盛期定在唐代以前不夠準確,因為駢文經(jīng)初唐之“四杰”、崔融、李嶠和盛唐之“燕許大手筆”等人的探索與創(chuàng)作,才臻極盛況,所謂“永徽中,人主優(yōu)禮詞臣,時則有燕許鴻軒,崔李豹別,而英公一檄,竟出自草澤手。當時人才何其盛歟!”{24}今人莫道才也說:“初唐駢文是繁盛期的最高階段,也是它的輝煌階段?!钡x 能有這個意識,已較王 前進了一步。

  謝 在序中還對本朝四六的發(fā)展做了精到扼要的概括:“本朝自歐陽文忠、王舒國敘事之外,自為文章,制作渾成,一洗西昆磔裂煩碎之體。厥后學之者益以眾多?!敝x 看到了以歐陽修為首的古文家的駢文創(chuàng)作給駢文帶來的新變與影響。歐陽修等古文家以古文筆法運于駢文中,既有氣勢,又不失規(guī)矩。謝 的這種觀點得到了時人與后世諸家的認同。如:“國初士大夫,例能四六……歐陽少師始于文體為屬對,又善敘事,不用故事,而文益高?!眥27}孫梅《四六叢話》云:“宋初諸公,駢體精敏工切,不失唐人矩 。至歐公倡為古文,而駢體亦一變其格,始以排 古雅爭勝古人。而枵腹空笥者,亦復以優(yōu)孟之似籍口學步。于是六朝三唐格調 遠,不可不辨。”{28}程杲《四六叢話序》謂:“宋自廬陵眉山以散行之氣運對偶之文,在駢體中另出機杼;而組織經(jīng)傳,陶冶成句,實足跨越前人?!眥29}阮元《四六叢話后序》說:“歐蘇王宋,始脫恒蹊,以氣行則機杼大變,驅成語則光景一新?!边@些論斷大抵一致,都看到了宋四六至歐陽修出而為之一變。

  謝 論四六之演變,既符合文學史之發(fā)展實際,也明顯高于王 之見:“本朝自楊劉,四六彌盛,然尚有五代衰陋氣。至英公表章,始盡洗去。四六之深厚廣大、無古無今皆可施用者,英公一人而已,所謂四六集大成者。至王歧公、元厚之,四六皆出于英公。王荊公雖高妙,亦出英公,但化之以義理而已?!蓖?指出西昆體四六未脫“五代衰陋氣”,指出王歧公、元厚之、王荊公等人受夏竦的影響,可謂的語。然認為宋四六之集大成者為夏竦,顯然不夠準確。

  另外謝 對本朝四六的創(chuàng)作盛況也有道及,如:

  唐李義山別為四六集,本朝歐陽公亦別為集。夏英公、元章簡,書肆亦有小集。

  程門高弟如逍遙公、楊中立、游定夫,皆工四六。后之學者乃謂談經(jīng)者不習此,豈其然乎?

  后之學者是誰,我們不得而知,但謝 看到了“談經(jīng)者”亦“習此”,為我們研究談經(jīng)派四六提供了線索。

  此外,謝 還提到外交中的四六:

  高麗箋奏比年頗工,建炎《乞入覲表》云:“惟有春秋之事,可達意于明庭;愿 朝夕之池,獲升聞于行在?!庇帧秵柡虮怼吩?“金風已趣于西戎,方圖平秩;日腳 違于北所,適御行朝。”

  政和間,北使《謝柑實表》云:“聘禮式陳,祝帝齡于紫闕;宸恩特異,錫仙宴于公 。方厥包未貢之期,捧茲德惟馨之賜。天香滿袖,染湘水之清寒;云液營盈盤,蓋出當時之權。明詔惟行,盡復祖宗之舊;微生何幸,愿還畎畝之中。”

  另有關于釋家一派四六的記載。

  《四六談麈》中也有許多文人軼事的記載,如對李清照駢文的品評,這是一般論述李清照的著作中所忽略的,而這恰恰又是我們全面了解李清照不可或缺的。此外還有關于其叔祖逍遙公的事跡,只不過有其失實之處。另外關于作者本人與一些文人交往的記載,是我們了解其時其世可資憑借的資料。

  可以說王 的《四六話》是對北宋四六的發(fā)展史做了一次總結,而謝 的《四六談麈》是對南宋四六的發(fā)展做了一次梳理,“尤切中南宋之弊”。王、謝二氏之作各有春秋,難分軒輊。后人踵跡前賢,繼之出現(xiàn)了楊 道《云莊四六余話》、王應麟《辭學指南》、蔣一葵《堯山堂八朝偶雋》、王志堅《四六法海》、彭元瑞《宋四六話》、孫梅《四六叢話》,乃至近人錢基博之《駢文通義》,此線綿延不斷,雖不能與詩話、詞話爭盛,但足應引起今人的注意。

文章來源于《名作欣賞》雜志2012年中旬刊第10期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