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元雜劇中所見詞話考-文學(xué)論文

作者:中州期刊00559.cn來源:《文藝評論》韓洪波日期:2012-10-12人氣:1117

   一

  詞話作為講唱文學(xué)之一支,在元代非常流行,繼承了宋代陶真的衣缽,到明末又分化為鼓詞和彈詞??上г~話作品不見流傳,有關(guān)歷史文獻亦幾乎湮滅不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數(shù)條:

  元代完顏納丹等篡《通制條格》卷二十七“搬詞”:

  至元十一年十一月中書省大司家司呈:河南河北道路巡行勸農(nóng)官申:順天路束鹿縣鎮(zhèn)頭店聚眾百人,搬唱詞話。社長田秀等約量斷罪外,本司看詳:除系籍正式樂人外,其余農(nóng)民、市戶、良家子弟,若有不務(wù)正業(yè),習(xí)學(xué)散樂,搬唱詞話。并行禁約。都省準(zhǔn)呈。

  《元史》卷一百五《刑法志第五十三·刑法四》:

  諸民間子弟,不務(wù)生業(yè),輒于城市坊鎮(zhèn),演唱詞話,教習(xí)雜戲,聚眾淫謔,并禁治之。

  元如問《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六《楊叔能小亨集引》:

  無為琵琶娘‘人’‘魂’韻詞,無為村夫子兔園冊。

  關(guān)漢卿《趙盼兒風(fēng)月救風(fēng)塵》:

  那唱詞話的有兩句留文:“咱也曾武陵溪畔曾相識。今日佯推不認人。”我為你斷夢勞魂。

  戴善夫《陶學(xué)士醉寫風(fēng)光好》:

  咱正是武陵溪畔曾相識。今日佯推不認人。

  從這些零零碎碎的材料當(dāng)中,我們可以推考出以下事實。

  首先,從“城市坊鎮(zhèn)”及“聚眾百人”、“聚眾淫謔”等語可知,元代詞話流行于廣大的城市和鄉(xiāng)村,一旦搬演,觀眾對之趨之若鶩,爭相觀看。以至于統(tǒng)治者要三令五申對之加以禁斷,而屢禁不止,恰恰說明當(dāng)時詞話之流行。

  其次,詞話與“散樂”、“雜戲”相提并論,都具有強烈的娛樂性,并且屬于民間下層文藝的樣式,與封建統(tǒng)治者所倡導(dǎo)的雅正之音大相徑庭,故不為所喜,屢行禁治。

  其三,詞話中之韻文以詩贊體為主,或為七言,或為十言,語言俚俗,押韻不嚴,不同韻部因相近而可以通押,如‘人’之‘真’部及‘魂’之‘元’部通押等。

  其四,既云“搬唱詞話”、“演唱詞話”,則詞話之唱應(yīng)該有一定的曲調(diào)。

  元代詞話沒有作品傳世,固然遺憾,但是元代雜劇中卻有大量的詞話遺存,“這類七言或十言詩贊的詞話,明是被戲曲吸收去的,而詞話的盛行據(jù)此更可證實?!蓖ㄟ^對雜劇中詞話的爬梳剔抉、分析解讀,我們?nèi)匀豢梢詫υ~話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也可以厘清元代詞話在古代講唱文學(xué)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后世講唱文學(xué)的重要影響。本文僅以元雜劇的典范作品集《元曲選》作為考察對象,細致地分析其中的詞話,進行具體的探討,以求窺其全豹。

  《元曲選》,明代臧晉叔編,共收錄雜劇100種,其中元人作品94種,明初人作品6種,明萬歷年間刊刻,是影響最大的元人雜劇選集。上海涵芬樓據(jù)以影印,中華書局1977年排印?!对x》對于元雜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此為文本基礎(chǔ)來研究其中元代詞話的文體特點,庶幾可以得其精髓。

  詞話的含義,孫楷第《詞話考》云:“元明人所謂‘詞話’,其‘詞’字以文章家及說唱人所云‘詞’者考之,可有三種解釋:一詞調(diào)之詞;……二偈贊之詞;……三駢儷之詞?!比~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xué)》認定:“所以詞話和明清彈詞、鼓詞的‘詞’的意義完全相同。便這稱詩贊為‘詞’的,也不始于元代詞話,唐五代俗講中的《季布罵陣詞文》、《后土夫人詞》的‘詞文’或‘詞’,就是指詩贊詞而言?!崩顣r人《“詞話”新證》亦云:“元明詞話之‘詞’實因‘唱詞’而起?!笨梢?,詞話之詞,以其表現(xiàn)形態(tài)言之,或為詞調(diào),或為偈贊,或為駢儷,這三種形態(tài)都可以稱為詞;以源流言之,其上承唐代詞文,下開明清彈詞、鼓詞,是講唱文學(xué)演變過程中重要的一個階段;以其得名之由言之,其為講唱文學(xué)中的唱詞。

  二

  《元曲選》中詞話的引端主要有“詞云”、“訴詞云”、“歌云”、“斷云”等。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其中以“訴詞云”引出者有5例,如《小尉遲將斗將認父歸朝》第四折:

  [尉遲訴詞云]告軍師停嗔息怒。聽小將從頭分訴。俺父親投唐以來。撇下我歸依無處。劉季真要我為兒。名無敵做他前部。著我搦尉遲出馬交鋒。被養(yǎng)爺說知緣故。因此上認父來降。對雙鞭并無差誤。俺父親一世功臣。這丹心肯移末路。我如今擒縛番王。獻朝廷將功報父。望軍師轉(zhuǎn)迭天聽。賜父子一家完聚。

  以“詞云”為引端者有124例,如戴善夫《陶學(xué)士醉寫風(fēng)光好》第四折:

  [詞云]當(dāng)日個有意江南降李主。故書隱語顯文章。豈謂彼中有識者。獨眠孤館早參詳。故教此女來狐媚。惱亂春風(fēng)學(xué)士腸。驛亭巧把姻緣結(jié)。新詞留下好風(fēng)光。此心愧赧難回汴。只得潛身且寄杭。專待君恩重召取。那其間同駕香車入畫堂。半世孤高占仕路。一天風(fēng)月動詞場。若道鐘情非我輩。因何千載說高唐。

  以“歌云”為引端者有7例,如《龐涓夜走馬陵道》第三折:

  [歌云]亭亭百尺半死松。直凌白日懸晴空。翠葉毿毿籠彩鳳。高枝曲曲盤蒼龍。豈無天地三光照。猶然枯槁深山中。其奈樵夫無耳目。手攜巨斧相摧蹙。臨崖砍倒棟梁材。析作柴薪向人鬻。終可笑兮終可笑。每日只在街頭鬧。淺波寧畜錦鱗魚。知誰肯下絲綸釣。空愁望??毡蚣取Ee動唯嫌天地窄。若有風(fēng)雷際會時。敢和蛟龍混滄海。

  以斷云為引端者4例。如《死生交范張雞黍》第四折:

  [斷云]圣天子思求良輔。下弓旌廣開賢路。何止是聘及山林。但聞名不遺丘墓。汝陽郡張劭雖亡。有范式亟稱其素??蛇b封翰院編修。賜母妻并沾榮祿。遺弱息君章子征??杉词陉惲糁鞑?。范式拜御史中丞。其孔嵩尚書吏部。王仲略詐冒為官。杖一百終身廢錮。見天恩浩蕩無私。與群臣相安舉錯。

  另外有若干例沒有使用這類引端,但也明顯是采用詞話之體的。如《臨江驛瀟湘秋夜雨》第四折:

  [張?zhí)煊X云]當(dāng)初失卻渡淮船。父子飄流限各天。消息經(jīng)年終杳杳。肝腸無日不懸懸。已知衰老應(yīng)難會。猶喜神明暗自憐。漁父偶收為義女。崔生乍見結(jié)良緣。從來好事多磨折。偏遇奸謀惹罪愆??嗍囊恍耐窨?。遠尋千里到秦川。劍沉龍浦還重合。鏡剖鸞臺復(fù)再圓。秉燭今宵更相照。相逢或恐夢魂前。

  顯而易見,元雜劇中詞話的句式是以七言為主的,并且其節(jié)奏多為“四三”,但是也有其他節(jié)奏及其他句式者存在。除了七言句式的偈贊之詞外,還存在很多的詞調(diào)之詞,如關(guān)漢卿《杜蕊娘智賞金線池》楔子:

  [正旦念云]詞寄南鄉(xiāng)子。[詞云]裊娜復(fù)輕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語若流鶯聲似燕。丹青。燕語鶯聲怎畫成。難道不關(guān)情。欲語還羞便似曾。占斷楚城歌舞地。娉婷。天上人間第一名。

  其他雜劇中尚存多例,主要有《定風(fēng)波》、《后庭花》、《木蘭花》、《青玉案》、《菩薩蠻》、《西江月》、《夜行船》、《滿庭芳》等等。這些詞調(diào)之詞多以“詞云”一語引起。

  有七言句式其節(jié)奏為“三四”者,如《包待制智勘灰闌記》:

  [詞云]只為趙令史賣俏行奸。張海棠負屈銜冤。是老夫灰闌為記。判斷出情理昭然。受財人各加流竄。其首惡斬首階前。賴張林拔刀相助。才得他子母團圓。

  除去首句多兩字為襯字外,其他句均為七言,而且其節(jié)奏為“三四”。這種七言讀為“三四”節(jié)奏的例子在元雜劇中為數(shù)眾多。

  十言句式如《杜牧之詩酒揚州夢》第四折:

  [詞云]太守家張好好豐姿秀整。引惹得杜牧之心懸意耿。若不是白員外千里通誠。焉能勾結(jié)良緣夫為綱領(lǐng)。從今日早罷了酒病詩魔。把一覺十年間揚州夢醒。才顯得翰林院臺閣文章。終不負麒麟上書名畫影。

  其節(jié)奏為“三三四”,這種十言句式也稱為攢十字。又有在攢十字基礎(chǔ)上加一字為十一字者,實為攢十字的變體。如《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第四折:

  [詞云]我老夫在洛城算卦多年歲。端的個論陰陽靈驗從無對。聞知有桃花女妙法更通玄。因此上與孩兒下聘成婚配。非是我選時日故生毒害心。實則要比高低試道他知未。果然他六壬課又出我之先。我只待服降他低頭甘引罪。想則是我周公家道日當(dāng)興。才得這好兒孫后輩超前輩。今日里草堂中羊酒大張筵。愿諸親共與我開懷吃個醉。

  其節(jié)奏為“三三五”或“三三二三”。

  八言句式如李壽卿《說鱄諸伍員吹簫》第四折:

  [詞云]楚平公聽信費無忌。任忠良一旦全家斃。伍子胥單騎走樊城。攜芊勝千里投吳地。在中途遇著兩賢人。赴江心誓死無回避。丹陽市生計托吹簫。說鱄諸共吐虹霓氣。借軍兵破楚凱歌回。殺奸臣親把冤魂祭。芊公子事定送還都。镈將將軍爵賞應(yīng)如例。浣婆婆給養(yǎng)盡終身。村廝兒救鄭功非細。報恩讎從此快平生??傲糇髑Ч庞⑿塾?。

  其節(jié)奏為“三五”或“三二五”。

  亦有以六言為主者,如《玎玎踏踏盆兒鬼》第二折:

  [詞云]我在這瓦窯居住。做些本分生涯。何曾明火執(zhí)仗。無非赤手求財。有何神號鬼哭。怕甚上命官差。拚個閉門安坐。一任天降飛災(zāi)。

  也有許多句式不統(tǒng)一,而以雜言為之者,如楊顯之《鄭孔目風(fēng)雪酷寒亭》第二折:

  [詞云]勸君休要求娼妓。便是喪門逢太歲。送的他人離財散家業(yè)破。鄭孔目便是傍州例。這婦人生的通草般身軀。燈心樣手腳。閑騎蝴蝶傍花枝。被風(fēng)吹在妝梳閣。蜘蛛網(wǎng)內(nèi)打筋斗。鵝毛船上邀朋友。海馬兒馱行。藉絲兒牽走。有時蘸水在秤頭秤。定盤星上何曾有。這婦人搽的青處青。紫處紫。白處白。黑處黑。恰便似成精的五色花花鬼。他生的兔兒頭。老鼠嘴。打街坊。罵鄰里。則你是個腌腌臜臜潑婆娘。少不得瓦礶兒打翻在井水底。

  其中,除了七言句式外,還有三言、五言、八言、十一言等。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元代詞話繼承了唐代詞文以七言句式為主的特點,如《大漢三年季布罵陣詞文》,全篇唱詞以平聲押韻,一韻到底,皆為七字句,沒有散文說白。元代詞話又有所發(fā)展變化,增加了其他雜言句式,在句式上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面貌,形成了以七言為主以雜言為輔的新形式。

  攢十字這一新鮮句式的產(chǎn)生,為后代彈詞、鼓詞等提供了典范,葉德均認為攢十字始見于元雜劇中的詞話,“它是明代詞話、寶卷‘?dāng)€十字’的始祖”,在古代講唱文學(xué)史上意義重大。

  三

  因為元代詞話沒有獨立的文本流傳下來,我們只能從元代雜劇中找到零碎的片斷來對其進行分析,以期達到了解元代詞話的若干面貌。詞話是借助于雜劇四折一楔子的完整形式而得以保存的,成為雜劇文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具有一定的作用。故,我們對這些詞話遺存的分析,就必須結(jié)合詞話所棲身的雜劇作品來進行。

  詞話被納入元雜劇的有機整體,顯示了元雜劇之“雜”的特點,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詞話在元雜劇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首先,詞話在元雜劇最主要的作用是總結(jié)全劇。絕大多數(shù)的詞話段落出現(xiàn)在全劇的末尾,通過某一角色的一段詞話。來概括全局的大意,指出意旨所在,起到總結(jié)全劇、卒章顯志的作用。如《包待制陳州糶米》結(jié)尾,正末將全劇的主要內(nèi)容加以總結(jié),突出“王法無私”的主旨:

  [詞云]為陳州亢旱不收。窮百姓四散飄流。劉衙內(nèi)原非令器。楊金吾更是油頭。奉敕旨陳州糶米。改官價擅自征收。紫金錘屈打良善。聲冤處地慘天愁。范學(xué)士豈容奸蠹。奏君王不赦亡囚。今日個從公勘問。遣小憋手報親讎。方才見無私王法。留傳與萬古千秋。

  這一段詞話,不僅將全劇的情節(jié)加以濃縮,而且對主要人物進行了道德評價。

  其次,詞話在元雜劇中的作用是敘述。詞話之先驅(qū)唐代詞文就是敘述性的文字。敦煌遺書P3697《大漢三年季布罵陣詞文》,全文洋洋灑灑640句4400多字,被稱為是宏偉的敘事詩。元代詞話亦是如此,借角色之口來敘述某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或某一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多以“訴詞云”作為引端。如《神奴兒大鬧開封府》第四折,神奴兒折魂魄向包待制訴說自己的冤情:

  [魂子訴詞云]告大人停嗔息怒。聽孩兒細說緣故。俺母親嬸子不和。因此上分家另住。當(dāng)日我學(xué)里回家。我待要街上覷覷。老院公領(lǐng)我出門。來到那十字大路。我見個賣傀儡的過來。院公道我與你買去。等院公不見回身。撞見我嫡親叔父。領(lǐng)的我到他家中。俺嬸嬸便生嫉妒。將麻繩拴住脖子。勒的我登時命卒。一靈兒蕩蕩悠悠。每日家嚎啕痛哭。正撞見你這清耿耿無私曲的待制爺爺。與我這沒投奔屈死的神奴兒做主。

  這段訴詞其實就相當(dāng)于魂子的狀詞,將其冤枉之事完整而簡潔地敘述出來。

  其三,詞話在元雜劇中作為斷詞。斷即判決,由官員在劇末致詞,對善惡諸人進行評判,以期賞善罰惡。如《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最后由趙廉訪在弄清事情原委之后,對有關(guān)人物進行判決,對善人惡人都給予相應(yīng)的安排和處理:

  [趙廉訪云]這樁事元來如此。我盡知了也。一行人聽老夫下斷。[詞云]果然是包待制剖決精明。便奏請加原職三級高升。王婆婆可憐見賞銀千兩。劉天義準(zhǔn)免罪進取功名。翠鸞女收骸骨建墳營葬。還給與黃箓醮超度陰靈。這福童著開封府富民恩養(yǎng)。店小二發(fā)市曹明正典刑。因王慶平日問奸淫張氏。假官差謀李順致喪幽冥。這兩個都不待秋后取決。才見的官府內(nèi)王法無情。便著寫榜文去四門張掛。諭知我軍民共如右施行。

  其四,詞話還可以在元雜劇中進行描述和抒情?!洱嬩敢棺唏R陵道》第三折寫孫臏被龐涓所囚,故裝風(fēng)魔,睡于羊圈,夜遇卜商來救,作歌一首用來抒懷:

  [歌云]亭亭百尺半死松。直凌白日懸晴空。翠葉毿毿籠彩鳳。高枝曲曲盤蒼龍。豈無天地三光照。猶然枯槁深山中。其奈樵夫無耳目。手攜巨斧相摧蹙。臨崖砍倒棟梁材。析作柴薪向人鬻。終可笑兮終可笑。每日只在街頭鬧。淺波寧畜錦鱗魚。知誰肯下絲綸釣。空愁望。空悲慨。舉動唯嫌天地窄。若有風(fēng)雷際會時。敢和蛟龍混滄海。

  皆為七言,先寫情,后抒情,表現(xiàn)孫臏雖遇困厄,仍然胸懷大志的豪氣干云。

  可見,詞話在元雜劇中并非贅疣,所起作用實不可忽視,至少說明以下幾點:

  第一,元代詞話十分盛行,以至于元雜劇作家可以隨心所欲地將其吸納,融入劇作中間,不但充分發(fā)揚了詞話長于敘事的特征,依靠角色之口來敘述自身遭遇或事情前因后果,眉目清晰,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把詞話用于多種情境之下,開拓了詞話的表達功能。

  第二,元代雜劇雖為代言體,但其中卻蘊含說書體的特征。雜劇為代言體,角色直接扮演人物,表演他們的喜怒哀樂,這也是其他戲劇的一個重要特征。詞話是敘述體,用于講述故事的波譎云詭,表現(xiàn)完整的情節(jié)脈絡(luò),講述者處于第三人稱地位。但是“兩者并不是絕緣的”。詞話為數(shù)眾多地出現(xiàn)在元雜劇中,就是二者相通的表征之一,雖然有些詞話是從某一角色道出,但是這些話卻具有第三人稱敘述的特征,即是具有說書人的口吻,是角色置身劇外的敘述,如雜劇中探子的報告,就是如此。

  第三,元代雜劇產(chǎn)生于詞話。由上文可知,雜劇中雜糅了許多詞話,說書體詞話在雜劇中的遺留,恰可說明雜劇是由詞話演變而來。前所引文獻材料如“搬唱詞話”、“演唱詞話”云云,也可說明雜劇與詞話的淵源關(guān)系。搬唱,指戲劇演出;演唱也指戲劇演出,但此處不說講唱詞話或說唱詞話,則表明演出的是戲劇并仍然保留了詞話的名稱。故葉德均認為“雜劇由詞話蛻變而來又是確然無可置疑”的。

文章來源于《文藝評論》雜志2012年第2期

網(wǎng)絡(luò)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zé)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quán)、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quán)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guān)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guān)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