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與優(yōu)美―淺析李斯特《愛之夢》第三首-藝術論文
作者: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吳南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2-04-07人氣:4394
弗朗茨,匈牙利人,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鋼琴家,有“鋼琴之王”的美稱。他還是一位具有較高文學素養(yǎng)的教育家和音樂評論家,其音樂美學思想集中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審美訴求及審美價值觀。李斯特在繼承黑格爾關于“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著名論斷的哲學基礎上,批判了漢斯立克“自律論”的觀點,同時闡述了自己音樂美學思想的核心觀點認為:“音樂應當以情感內容的表現作為其藝術價值的標準”,在他看來,“感情在音樂中獨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憑借‘比喻’的外殼,也不依靠情節(jié)和思想的媒介?!?br />李斯特《愛之夢》(第三首)創(chuàng)作于1847年,是李斯特所鐘愛的音樂與文學結奮的標題音樂之一,他認為,標題音樂之“題”,唯有一“詩”這種具有微妙聯想功能的魔術般語言才能傳達,而并非一般邏輯性的語言所能替代的。作者就是希望在自己的音樂中,能讓詩歌與音樂的關系“就像靈魂與肉體一樣親密無間”叭而關于音樂的審美價值,李斯特則表現出了優(yōu)美與崇高的追求,在這首改編自德國著名抒情詩《盡其所能愛的去愛》的《愛之夢》里,他并沒有局限于詩詞的內#原詩基調低沉,表現了生離死別的傷感情緒,而他所表現出來的音樂形象仿佛有著更崇高的任^~“豐富并凈化人的情感,喚醒他們心靈上最美好的自我"I作曲家追求的藝術理想已不再是古典時期所崇尚的調和中的美,而是強調調和中的一種“力”!本文所分析的這首《愛之夢》就是充滿了自由、矛盾、激情的力量,并且優(yōu)美與崇高兼?zhèn)涞淖髌?,充分體現了作曲家音樂美學思想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們一種強烈的美的感受。
二、愛之夢優(yōu)美的旋律
(愛之夢》是單主題的三部性結構,按照音樂主題的發(fā)展共分為三個主要部分:首部。音樂開始主題從不完全小結大六度上揚進人第小節(jié),讓人感到仿佛一步跨入了愛的天堂。接下來則是主音上方大三度音(:,在不同的和弦中不斷地變換位置,中音聲|部平緩柔美的旋律線條配以優(yōu)美的分解和弦深情而舒展,彈奏時仿佛使人聯想到教堂里的鐘聲,昭示著愛情的神圣和永恒。在主題的第二次呈述中,主題旋律出現了一個“髙點”,并在“4”上注釋了“^”、她.的符號,是主題的一次升華。緊隨其后的對比樂段8,調性從、大調轉到〔大調,節(jié)奏上加入了八分音符,旋律更為緊湊,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并在低聲部連續(xù)運罾用了十個開放式的分解和弦旋,使音樂逐漸由桿情化開始向情緒化轉變,為髙潮的出現埋下了伏筆。音樂繼續(xù)發(fā)展,通過三次0-5II的阻礙進行落在了降3小調的飩級音上。作曲家在這個音之后并沒有滿足觀眾的期待感,而是選擇了一段急速、略帶炫技性的華彩句作為橋梁進入中部,這種阻礙進行給音樂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營造了一種疑惑、不解的情緒。
相對于天性敏感、內向、憂郁的肖邦而言,李斯特的音樂中更多表現的是斗爭中的豪邁氣勢和澎湃的激情。但這首《愛之夢》既具有強烈悲劇色彩的崇高又不失髙貴華麗充滿幻想的優(yōu)美,它們互為補充、相輔相成,音樂中既飽含著心靈精致的哀傷又鼓蕩著作曲家不可遏制的激情。人類的生活千變萬化,不僅是在戲臺上甚至在無數場合中,都是悲劇與喜劇、痛苦都與快樂混合在一起??档抡J為:喜劇是“幼稚的狡計”和“有趣的笑鬧”等,顯然這是一種優(yōu)美,但這種幽默與諷刺常常會流于庸俗。而悲劇則往往是“嚴肅的”“宏大的”,但常常會給人一種過分高尚而難以親近的感覺。而這首《愛之夢》則既是“令人親近的悲劇”又是“令人尊崇的喜劇”,崇高與優(yōu)美相伴隨,帶給了我們強烈的美的感受。
三、愛之夢中的崇高思想
康德在崇高分析論中說到“偷悅在美那里是與質的表象結合著的,在崇高這里則是與量的表象結合著的。甚至就種類而言后一種愉悅與前一種愉悅也是大不相同的:因為前者(美)直接帶有一種促進生命的情感,因而可以和魅力及某種游戲性的想象力結合起來;但后者卻是一種僅僅間接產生的愉快,因而它是通過對生命力的瞬間阻礙及緊跟而來生命力的更為強烈的涌流之感而產生的”叭李斯特《愛之夢》中的崇高是單純而又強烈的,在作品中部,作曲家雖延用首部主題的旋律,但轉調及主題旋律以純八度音程的形式在高音聲部出現的手法,單純又自然,卻我們帶來了一絲明朗和希望。但隨著織體的不斷加厚和音區(qū)的改變,此時的音樂風格已不同于原主題的柔美、恬靜而逐漸變得躁動不安和充滿張力。這種躁動不安的情緒逐漸高漲,伴隨著情緒的不斷高漲,難以抑制的愛的熱情終于沖破束縛迸發(fā)而出,此時第二主題在更高的音區(qū)上以加厚聲部的形式將整曲情緒推向高潮,右手八度明亮的音響、加上左手不斷向低音區(qū)下沉的7乂度和分解和弦的深厚音質,形成強烈的反差,使得原來含情脈脈的內心獨白,進而發(fā)展成為大膽而熾烈的愛情傾訴,而左手的三小節(jié)琶音加上右手較密集的和弦更像一首具有宏大氣勢的頌歌,持續(xù)散發(fā)著火一般熱情,表達著對純真愛情無悔的追求。它強大的動力正是通過速度、力度以及與旋律線條和和聲變化的結合來實現的,這種對于即將爆發(fā)的愛情的“瞬間阻礙”及“緊跟而來更為猛烈的激情爆發(fā)”能夠在瞬間使人肅穆,旋律線的發(fā)展也隨之沖向了全曲的最高點“4”,然后在一段色彩性的纏綿、輕靈的華彩段中從最高點飄然而下,是高潮的最完美終結。當這種感情的爆發(fā)已達到最大限度,它期待著回歸。而以何種方式回歸呢?作曲家則在再現部給與了回答高貴、充滿幻想的回答。
再現部是主題旋律更加精致豐富的再現,激動的心情慢慢平復,似乎是那甜美的夢幻,在不斷遠離、漸漸消失。在主題結束時運用了一連串不協(xié)和和弦,飄渺不定、若隱若現,像是在感嘆這虛幻世界的美妙。最后伴隨著愛的主題的漸弱-漸慢-消失,在夢一般美好的幻境中,戀戀不舍地結束全曲。四、優(yōu)美與崇寓的融合
康德認為:優(yōu)美與崇高是不同的,但兩者又是辯證統(tǒng)一的,其區(qū)別就是在于優(yōu)美使人愉悅,崇高使人敬畏。兩者作為一種審美價值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崇高離開優(yōu)美易變得緊張而難以持久,另一方面,如果優(yōu)美不能升華為崇高則容易陷入低級趣味的危險,變得可愛卻不可敬。一切真正的美,必須要兼容崇高與優(yōu)美兩方面品質??档伦约阂舱f過:“崇髙應與優(yōu)美相伴隨,才能張馳有致。兩者相互體現,才能將世間事物的美好充分展現出來”I李斯特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展現出來的不僅是高超的才華和技巧,而是整個的“人“,是其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及豐富的情感體驗,這也體現了一個音樂家的藝術之魂所在。
當代人們對于藝術生活中的追求往往陷人偏頗,過多的重視優(yōu)美而摒棄崇高,或者過多的追求崇高而忽視優(yōu)美。前者使人陷人對靡靡之音的喜愛,而不重視內涵,陷入低級趣味的審美。后者則顯得有距離感而難以被人們所接受。而我們所追求的音樂應該是二者的有機結合體。李斯特的這首《愛之夢》避免了一切可能的庸俗,使我們所追求的“優(yōu)美與崇高”完美的融合于其中,這確實是值得后人思考和學習的。因此,探索并思考李斯特音樂美學思想中所體現出的具有人文關懷的音樂審美精神,對我們當代的音樂文化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愛之夢優(yōu)美的旋律
(愛之夢》是單主題的三部性結構,按照音樂主題的發(fā)展共分為三個主要部分:首部。音樂開始主題從不完全小結大六度上揚進人第小節(jié),讓人感到仿佛一步跨入了愛的天堂。接下來則是主音上方大三度音(:,在不同的和弦中不斷地變換位置,中音聲|部平緩柔美的旋律線條配以優(yōu)美的分解和弦深情而舒展,彈奏時仿佛使人聯想到教堂里的鐘聲,昭示著愛情的神圣和永恒。在主題的第二次呈述中,主題旋律出現了一個“髙點”,并在“4”上注釋了“^”、她.的符號,是主題的一次升華。緊隨其后的對比樂段8,調性從、大調轉到〔大調,節(jié)奏上加入了八分音符,旋律更為緊湊,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并在低聲部連續(xù)運罾用了十個開放式的分解和弦旋,使音樂逐漸由桿情化開始向情緒化轉變,為髙潮的出現埋下了伏筆。音樂繼續(xù)發(fā)展,通過三次0-5II的阻礙進行落在了降3小調的飩級音上。作曲家在這個音之后并沒有滿足觀眾的期待感,而是選擇了一段急速、略帶炫技性的華彩句作為橋梁進入中部,這種阻礙進行給音樂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營造了一種疑惑、不解的情緒。
相對于天性敏感、內向、憂郁的肖邦而言,李斯特的音樂中更多表現的是斗爭中的豪邁氣勢和澎湃的激情。但這首《愛之夢》既具有強烈悲劇色彩的崇高又不失髙貴華麗充滿幻想的優(yōu)美,它們互為補充、相輔相成,音樂中既飽含著心靈精致的哀傷又鼓蕩著作曲家不可遏制的激情。人類的生活千變萬化,不僅是在戲臺上甚至在無數場合中,都是悲劇與喜劇、痛苦都與快樂混合在一起??档抡J為:喜劇是“幼稚的狡計”和“有趣的笑鬧”等,顯然這是一種優(yōu)美,但這種幽默與諷刺常常會流于庸俗。而悲劇則往往是“嚴肅的”“宏大的”,但常常會給人一種過分高尚而難以親近的感覺。而這首《愛之夢》則既是“令人親近的悲劇”又是“令人尊崇的喜劇”,崇高與優(yōu)美相伴隨,帶給了我們強烈的美的感受。
三、愛之夢中的崇高思想
康德在崇高分析論中說到“偷悅在美那里是與質的表象結合著的,在崇高這里則是與量的表象結合著的。甚至就種類而言后一種愉悅與前一種愉悅也是大不相同的:因為前者(美)直接帶有一種促進生命的情感,因而可以和魅力及某種游戲性的想象力結合起來;但后者卻是一種僅僅間接產生的愉快,因而它是通過對生命力的瞬間阻礙及緊跟而來生命力的更為強烈的涌流之感而產生的”叭李斯特《愛之夢》中的崇高是單純而又強烈的,在作品中部,作曲家雖延用首部主題的旋律,但轉調及主題旋律以純八度音程的形式在高音聲部出現的手法,單純又自然,卻我們帶來了一絲明朗和希望。但隨著織體的不斷加厚和音區(qū)的改變,此時的音樂風格已不同于原主題的柔美、恬靜而逐漸變得躁動不安和充滿張力。這種躁動不安的情緒逐漸高漲,伴隨著情緒的不斷高漲,難以抑制的愛的熱情終于沖破束縛迸發(fā)而出,此時第二主題在更高的音區(qū)上以加厚聲部的形式將整曲情緒推向高潮,右手八度明亮的音響、加上左手不斷向低音區(qū)下沉的7乂度和分解和弦的深厚音質,形成強烈的反差,使得原來含情脈脈的內心獨白,進而發(fā)展成為大膽而熾烈的愛情傾訴,而左手的三小節(jié)琶音加上右手較密集的和弦更像一首具有宏大氣勢的頌歌,持續(xù)散發(fā)著火一般熱情,表達著對純真愛情無悔的追求。它強大的動力正是通過速度、力度以及與旋律線條和和聲變化的結合來實現的,這種對于即將爆發(fā)的愛情的“瞬間阻礙”及“緊跟而來更為猛烈的激情爆發(fā)”能夠在瞬間使人肅穆,旋律線的發(fā)展也隨之沖向了全曲的最高點“4”,然后在一段色彩性的纏綿、輕靈的華彩段中從最高點飄然而下,是高潮的最完美終結。當這種感情的爆發(fā)已達到最大限度,它期待著回歸。而以何種方式回歸呢?作曲家則在再現部給與了回答高貴、充滿幻想的回答。
再現部是主題旋律更加精致豐富的再現,激動的心情慢慢平復,似乎是那甜美的夢幻,在不斷遠離、漸漸消失。在主題結束時運用了一連串不協(xié)和和弦,飄渺不定、若隱若現,像是在感嘆這虛幻世界的美妙。最后伴隨著愛的主題的漸弱-漸慢-消失,在夢一般美好的幻境中,戀戀不舍地結束全曲。四、優(yōu)美與崇寓的融合
康德認為:優(yōu)美與崇高是不同的,但兩者又是辯證統(tǒng)一的,其區(qū)別就是在于優(yōu)美使人愉悅,崇高使人敬畏。兩者作為一種審美價值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崇高離開優(yōu)美易變得緊張而難以持久,另一方面,如果優(yōu)美不能升華為崇高則容易陷入低級趣味的危險,變得可愛卻不可敬。一切真正的美,必須要兼容崇高與優(yōu)美兩方面品質??档伦约阂舱f過:“崇髙應與優(yōu)美相伴隨,才能張馳有致。兩者相互體現,才能將世間事物的美好充分展現出來”I李斯特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展現出來的不僅是高超的才華和技巧,而是整個的“人“,是其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及豐富的情感體驗,這也體現了一個音樂家的藝術之魂所在。
當代人們對于藝術生活中的追求往往陷人偏頗,過多的重視優(yōu)美而摒棄崇高,或者過多的追求崇高而忽視優(yōu)美。前者使人陷人對靡靡之音的喜愛,而不重視內涵,陷入低級趣味的審美。后者則顯得有距離感而難以被人們所接受。而我們所追求的音樂應該是二者的有機結合體。李斯特的這首《愛之夢》避免了一切可能的庸俗,使我們所追求的“優(yōu)美與崇高”完美的融合于其中,這確實是值得后人思考和學習的。因此,探索并思考李斯特音樂美學思想中所體現出的具有人文關懷的音樂審美精神,對我們當代的音樂文化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