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張之洞《書目答問》研究綜述

作者:董長立來源:《文學教育》日期:2017-01-09人氣:1788

張之洞所著《書目答問》一書,刊行于清朝光緒二年(1876),此后多有翻刻、校補、箋補、補正,并得以廣泛流布,仕門學子,幾乎達到了人手一冊、家置一編的程度。后人對《書目答問》及其“補正”、“斠補”的文章,以及對此書版本、著者及評價的論述,蔚為可觀。故而,有必要對張氏所著的《書目答問》進行總結(jié)。

 

建國之前的研究狀況

1、版本

《書目答問》寫成后,版本甚多,其中以光緒二年原刻大字初印本為世人所重。除此本外,還有貴陽本值得關注。柴德賡在《記貴陽本書目答問兼論答問補正》(《輔仁學志》,1947 年,第1-2期)言道:《書目答問》版本不一,世所重者,光緒二年原刻大字初印本,各地翻刻,多從此出。除此之外,還有光緒五年王秉恩貴陽刻本。兩種版本多有異同,作者校得二百八十余條,并認為誤者多為光緒二年原刻大字初印本。并且,范希曾在作補正時,所用為原刻初印本,故而未能與貴陽本進行校對。

對于《書目答問》的版本,楊家駱先生認為,一般有六種:一、光緒四年原刻后印刳補本;二、光緒四年上海游隱閣刻袖珍本;三、光緒五年貴竹陳文珊依光緒依光緒二年寫定本重刻本;四、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影印原刻初印本;五、光緒二十三年盧靖刻慎始基齋叢書本;六、民國十七年新城王樹枬刻張文襄公全集本。

2、著者之探討

有關著者的問題,當時主要圍繞著張之洞和繆荃孫兩人展開。原有“代撰”之說,源自《藝風年譜》所言《書目答問》為其“代撰”,此說得到葉德輝、柳詒徴的支持。后來,對此書的著者進行辯正,最具有代表性的為陳垣先生所寫《藝風年譜與書目答問》(《圖書季刊》,1936,第1-2期)一文,認為《藝風年譜》雖言《書目答問》為其自撰,然通過藝風先生自序、張之洞與王懿榮的書信互證,可知,繆荃孫只作為《書目答問》一書的助理而后又作訂正而已,“而年譜名撰之說,稍為過當也”,認為“代撰”之說不妥。

3、《書目答問》與補正

1931年,范希曾的《補正》出版,其他版本流行減少,范本開始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范氏所著的《書目答問補正》最早刊行于《中央大學國學圖書館年刊》(1929年,第2期);接著,《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會報》(1932年,第1至2期)亦介紹了《書目答問補正》一書;后來,柳詒徴先生寫了《書目答問補正序》(《國風》,1934年,第9期),以紀念范氏之英年早逝。

    除了范氏的《補正》外,江人度、葉德輝、孔彥培等先生亦對《書目答問》有所研究。清朝人江人度撰了《書目答問箋補》四卷,此書補充了《書目答問》所不載的版本;二、《書目答問》只著錄書名,如果遺漏作者姓名或書籍的卷數(shù),就為之補充注明;三、校正《書目答問》中錯誤;四、清光緒二年以后出版書,擇要補入,在書后附有一部分外國著作譯本:五、《書目答問》對版本優(yōu)劣評價比較簡略,此目有補充說明。葉德輝的《書目答問斠補》(《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館刊》,1932年第3期)、《書目答問斠補之馀及序(葉奐彬先生德輝遺著)》(《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館刊》,1936年)??讖┡嗟摹稌看饐査饕罚ā吨蟹ù髮W月刊》1935年,第1、4、5期)、《書目答問索引》(續(xù))(《中法大學月刊》1935年,第1、4、5期)。另外,還有趙祖銘所作的“校勘記”。

    如上,對《書目答問》的補正或斠補、索引,皆進一步深化了研究,使得《書目答問》作為普及性極高的目錄學著作,日漸完善和實用。

4、對《書目答問》與范氏補正的評價

    對《書目答問》有所評價者甚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李慈銘、陸心源、葉德輝等人。

光緒己卯(1879)二月,李慈銘讀《書目答問》后,言到“今日閱之,所取既博,條例復明,實為切要之書。惟意在自炫,稍病貪多,非教中人之法;又經(jīng)學諸門,所注太略,集部出入尤多不確。又經(jīng)學諸門,所注太略?!保ā对娇z堂讀書記(上、下冊)》,中華書局,1963年,第1122頁)。

另,陸心源在與潘祖蔭的手札中,言到:“張中丞所刊《書目答問》,世風頗行。如《考古續(xù)圖》流傳頗少,惟無祿琳瑯及葉氏平安館有其書,答問列之通行。朱石君知足齋文集乃散行,而列之駢體,毛岳生、吳仲倫、劉孟涂、管異之,稱姚門四杰,而獨遺毛氏,亦百密之一疏也?!?

楊家駱先生的《書目答問之影響及其新撰本》(《東方雜志》,1941年,第3期)一文,亦論述了書目答問之源流及其影響,認為,《書目答問》的產(chǎn)生,導致了近代目錄學的興起,梁啟超等人皆受啟發(fā)而寫成了目錄學之書。

另外,還有馬念祖先生的《書目答問補正評》(《民意》,1940年第5期)一文。

    總之,清末至建國之前,由于《書目答問》一書的廣泛流布,相關研究亦初步開展,但主要集中在版本的初步校勘、著者的探討以及此書的影響與不足上。值得注意的是,自從范希曾《書目答問補正》成書后,《書目答問》的流傳,開始以范書為主,其他補正、箋補之類的著作多湮沒不聞,范氏之書大行于世。

 

建國之后的研究狀況

 

建國后至文革以前,有關《書目答問》的探討十分薄弱。這一時期,除了對范氏的《書目答問補正》進行了一次重印(新興書局,1956年)外,相關文章尚不多見。改革開放以后,對《書目答問》的相關探討日漸增多,范圍也不斷擴大。八十年代,隨著目錄學日漸收到重視,對《書目答問》一書的探討成為不小的熱點。

1、版本

對版本的探討,解放前亦有人專門論述,改革開放后又進一步補充和深入,特別是對范希曾之外的版本,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袁行云《<書目答問>和范希曾的<補正>》(《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9年第1期)一文,作者從自身經(jīng)驗出發(fā),列舉了九類不同的版本,分別為:1、原刻本,2、王秉恩??北?,3、《慎始基齋叢書》本,4、江人度《書目答問箋補》,5、葉德輝《斠補書目答問》,6、傳抄批校本,7、《標注》本,8、索引本。這可以說是比較全面的總結(jié)。

吳平《<書目答問箋補>初探》一文,認為江人度所著《書目答問箋補》一書“箋”體現(xiàn)在:1、對原書的“鉤乙”處加以疏明,2、發(fā)揮原著之旨意,3、說明此書與《四庫全書》之不同。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其“補”體現(xiàn)在:1、補充原書不載的版本,2、補充部分所錄之書的內(nèi)容,并評其優(yōu)劣,3、補充一些書目。

徐昕《南京圖書館藏<書目答問>版本述略》(《東南文化》2003年第10期)一文,介紹了現(xiàn)藏南京圖書館的二十余種版本,其中包括一些稀少的刻本和抄本;文中配有圖,甚為形象。 

呂幼樵《<書目答問>王秉恩刻本述論》一文,認為,張之洞的學生王秉恩對貴陽本進行了校勘和補正,其學術(shù)水平和目錄學眼光均超過了范希曾;后來,范氏的《補正》并未參考王氏的版本,故而王氏刻本雖流傳甚少,仍舊具有不凡的學術(shù)價值。

2、著者

袁行云《<書目答問>和范希曾的<補正>》(《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9年第1期)一文,總結(jié)了此書的作者問題:1、繆荃孫代撰說,2、用書坊舊本說。

接著,盧中岳《<書目答問>作者問題討論綜述》一文,總結(jié)了自《書目答問》刊行以來,葉德輝、陳垣、柴德賡、袁行云等人的探討和辯證,從而進一步說明了《書目答問》實為張之洞所撰的結(jié)論。

    朱維錚先生的《張之洞與<書目答問>二種》(《讀書》,1994年第10期)一文,從解讀《輶軒語》的視角,大膽論述了《書目答問》的著者問題;認為,清代盛行“命人撰書”之風氣,在缺少第一手證據(jù)的前提下,繆荃孫在《藝風年譜》中所言“代撰”之說亦有可能。進一步認為,有三點為歷史事實:一、此書的總體構(gòu)想出自張之洞,二、此書的學術(shù)取向,順應張之洞的愛好,三、此書的取舍評騭經(jīng)張之洞裁定。另外,作者還借《書目答問》一書,探討了張之洞的學術(shù)偏好與思想變化。

周鐵強《<書目答問>撰者考辨》(《圖書與情報》,1998年第4期)一文,亦列出了書坊舊說本、繆荃孫撰者說、張之洞撰者說三種版本,得出了“張之洞主編,繆荃孫等編撰”的結(jié)論,似有折衷眾說之意。

3、對《書目答問》不同側(cè)面的探討

目錄學方面。方衍的《論書目答問》(《圖書館建設》,1979年第3期)一文,從目錄學的側(cè)面,分析了《書目答問》一書的“類例”特點等問題。

經(jīng)濟方面。趙翠芳的《<書目答問>在著錄經(jīng)濟文獻方面的貢獻》(《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第4期)一文,認為此書以“是否有利于經(jīng)濟”為標準,列舉了歷代經(jīng)濟論著、清及近代的重要經(jīng)濟家,對后世目錄學注重經(jīng)濟文獻提供了有益借鑒。

學術(shù)文化方面。譚華軍的《論<書目答問>的學術(shù)文化影響》(《圖書情報知識》,1997年第4期)一文,則論述了此書對后世的學術(shù)文化影響。

思想教育方面。許伯卿《從<書目答問>看張之洞的教育思想》一文,認為該書曲折、隱晦的體現(xiàn)了張氏的教育理念。

4、對《書目答問》的評價

    有學者從《輶軒錄》與《書目答問》比較的視角,來評價此書。屈守元《談<輶軒語>和<書目答問>》一文,認為這兩本書作為初學者的導讀古籍,具有指路、奠基、鑒裁、勸勉的功效,從而進一步肯定了兩書的價值。王魁偉《張之洞的<輶軒語>和<書目答問>》一文,通過實例介紹了作為“姊妹篇”二書的價值與借鑒作用:一、注重根柢治學,二、為學忌分門戶,三、厚今薄古,“今盛于古”。

潘秀芹《<書目答問>得失談》(《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一文,從現(xiàn)代學人的角度簡單介紹了該書的價值。

丁宏宣《<書目答問>的特點和創(chuàng)新》一文,認為該書優(yōu)點為:慎擇約??;有其書未必錄,無其書未必不錄;擇書詳今略古;首創(chuàng)“叢書類”,突破四分法。

徐雁《<書目答問>三百年三論》(《編輯學刊》,2001年6月)一文,論述了此書的三個方面:1、編者論:張之洞主持下的集體創(chuàng)作;2、文本論:貫通清代學術(shù)脈絡;3、接受論:鞠育百余年間國學人才。進一步總結(jié)了該書的學術(shù)研究路徑:一是對《書目答問》作校訂補正,二是對《書目答問》作學術(shù)闡述。

5、著名學者與書目答問

來新夏先生的《我與書目答問》(《文史哲》,1986年第5期)一文,介紹了先生通過《書目答問》而得以登門入室,進而初窺治學門徑的經(jīng)歷,實為嘉惠后學之良文。

穆克宏先生的《我與<書目答問>》一文,介紹了作者閱讀理解該書的歷程,并列舉了書中的一些訛誤之處。廖序東《黎錦熙先生與<書目答問>》一文,介紹了黎先生依《書目答問》而教學的過程,并列舉了先生對該書缺陷的修訂與補充。劉采隼《古籍目錄史上的豐碑——記<書目答問>其后的訂補稿》一文,對其父劉德剛先生所著的《書目答問訂補》一書進行了介紹。

總之,建國之后,諸多學人對《書目答問》及其補正進行了更為細致而詳實的探討,研究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更加注重對比性的研究,亦增加了對范氏以外諸多版本的關注,并肯定了這些版本的價值所在。另外,在諸多文章中亦不免重復之作,這也是我們在日后研究中所應注意的地方。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00559.cn/w/wy/63.html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quán)、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quán)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