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簡談朱熹《詩》學思想及其形成

作者:劉芳來源:《文學教育》日期:2016-12-08人氣:1393

朱熹是南宋的理學大家,其經學研究在中國古代經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朱熹的《詩》學思想也在中國《詩經》學上具有重大意義,是《詩經》宋學的代表,其所著的《詩集傳》堪稱《詩經》學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式《詩》學著作。

朱熹字元晦,先祖為徽州婺源人,其父朱松曾任閩南劍州尤溪縣尉。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朱熹生于尤溪寓舍。這一時期戰(zhàn)亂不斷,朱氏一家避禍于此,處境艱難,幾乎全靠朱松朋友的惠護才得以安身居此。朱熹自幼天資穎悟,好學勤思,其父朱松對他寄托了極大的希望。朱熹十四歲時,朱松去世,并在臨終前將朱熹托付于自己的三位好友,當時的飽學之士胡憲、劉勉之和劉翚,并叮囑朱熹師事三位先生。因此朱熹最初授業(yè)于這三位學者。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十九歲的朱熹登進士第,隨后授職泉州同安主薄,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在任期間,朱熹廣興學校,講說圣賢修己治人之道,建經史閣,定釋奠禮,并且禁止婦女為僧道,表現出了干練的政治作風和以學為重的為政傾向。朱熹在之后監(jiān)南岳廟時期,專程由同安以百里之遙,徒步往見當時的理學大家,程頤的再傳弟子李侗,并師事之。此后朱熹對北宋理學大家周敦頤、張載、二程、邵雍等人的理論學說都進行了系統的學習與研究,為其自身理學思想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但在這一時期,朱熹還未確立自己的理學體系。直至四十歲時,朱熹受到程頤的“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啟發(fā),才開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學系統,并以繼承北宋理學為己任,寫下了《論孟精義》、《論孟集解》、《伊雒淵源錄》、《太極圖說解》、《西銘解義》、《通書解》、《程氏外書》等一系列相關著作。

由于朱熹公然以理學家面目為政,并以理學思想指導其政治行為,這使其在仕宦期間不斷受到政治勢力的傾軋和迫害,直至被人目為道學首領,甚至被人誣為偽學偽人。慶元二年(1169),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誣朱熹以十罪,朱熹被免職罷祠,其門生蔡元定也受到牽連,被譴至道州編管。朱熹離京后,韓侘胄政治勢力益發(fā)熾烈,中司何澹、諫官劉德秀、太常少卿胡纮等人更加強烈的攻擊朱熹,并稱其學為偽學。在朱熹被罷職之后,前御史劉三杰、諫議大夫姚愈等又散布謠言,說道學與權臣相勾結,企圖傾覆政事,并將之以詔告形式公布于眾,道學受到了更加猛烈的攻擊與反對,甚至有人上書乞斬道學領袖朱熹。在這一非常時期,朱熹門下的從學之士,或另易他師,或變異衣冠狎游于市肆,紛紛于理學劃清界限。但朱熹仍鎮(zhèn)靜如一,堅持講學不休,傲然以理學家自居。慶元六年(公元1200),七十一歲的朱熹因疾離世。

從朱熹平生的學術體系來看,其理學學于李侗,得小程之學,主張窮理致知,躬以實踐,并以居敬為主。朱熹認為圣賢道統之旨散于典籍之中,如果圣經之旨不明,則道統之傳就晦暗不明,所以應該竭其精力研究經史典籍,以得道統之旨。本著這種理學思想,朱熹一生著有諸多經學著作,如《易本義》、《啟蒙》、《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或問》、《論語孟子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義》、《西銘解》、《楚辭集注辨證》、《晦庵集》;并且編次有《論孟精義》、《中庸輯略》、《孝經刊誤》、《通鑒綱目》、《宋名臣言行錄》、《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雒淵源錄》等等著作,其《儀禮經傳通解》未成而卒,后由門人黃幹作完。

作為理學家的朱熹,其生平致力于傳統經學的研究,并寫作了大量的經學著作,其中以《四書集注》用力最深,而《詩集傳》的撰寫也是朱熹經學著作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從《詩集傳》的寫作來說,朱熹最初治《詩》沿襲傳統的毛公、鄭玄之說的《詩經》漢學。隨著朱熹自身理學思想的發(fā)展和《詩》學體系的確立,加之受到鄭樵等廢《序》派的影響,朱熹逐漸將《大序》與《小序》別而辨之,并作《詩序辨說》對其進行論辨,以至其早期所作的《詩集解》由于三次大的刪改而更為《詩集傳》,棄傳統的《詩經》漢學,公然廢《序》說詩,博采眾家之說,更加注重從文本出發(fā)說詩解詩,并辨《鄭風》、《衛(wèi)風》為淫詩,認為是淫人自作的情語情思,體現出朱熹大膽的懷疑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

總體來看,朱熹《詩》學的大旨,主要為:

一、反對《小序》,認為其不可信。

二、博采眾家《詩》說,而不再專以毛鄭之說為要。

三、不再是純經學化的解《詩》說《詩》,而是在以其理學思想為指導解《詩》之時,也逐漸開始從文學角度看詩,從而提出許多新的見解,并辨出二十四篇淫詩,雖然出發(fā)點不免迂腐,但至少正視了情詩的實質。

朱熹的《詩集傳》雖始終未突破傳統經學的樊籬,在文學解《詩》上有著不徹底的一面,但在《詩經》學上卻具有重大意義,使得《詩經》的文學性終于從經學化的迷霧中探出頭來,為以后《詩經》學研究拉開了新的序幕。此外,朱熹《詩集傳》中體現出大膽的懷疑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使其呈現出與以往《詩》學研究所不同的風貌,成為《詩經》宋學的代表論著,是《詩經》學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學術著作。

朱熹所作的《詩集傳》,上承北宋疑《序》派的《詩》學主張,如歐陽修的《毛詩本義》、蘇轍的《詩集傳》、晃說之的《詩序論》和鄭樵的《詩傳辨說》等《詩經》學著作都對朱熹的《詩》學思想起了極大影響,使其《詩集傳》在體制上終于廢《序》而依文本自創(chuàng)新說,別開生面,成為了《詩經》學史上一劃時代的著作。然而,朱熹的《詩集傳》是由其所作的前稿《詩集解》累次刪改而成,所以朱熹這部《詩經》學著作的寫作有著由前稿向后稿流變的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從根本上來說,這也是朱熹自身《詩》學思想發(fā)展和轉變的過程。

由于朱熹《詩集傳》在《詩經》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其先前所作的前稿 《詩集解》早已亡佚,如今我們只能在呂祖謙的《呂氏家塾讀詩記》中略微考見原貌。從輯稿中我們可以看到,《詩集解》仍依照傳統《詩經》漢學的解《詩》原則,即依《序》解詩,循規(guī)蹈矩,雖也輯有先儒之說,但卻鮮有發(fā)明,基本上沒有什么新的《詩》說見解;隨著朱熹自身理學思想系統的成熟與確立,加之宋代廢《序》派《詩》說的新的影響與啟發(fā),使朱熹逐漸形成了具有典型宋學風貌的新的《詩》學思想體系。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朱熹一直在修改其早先完成的《詩集解》,并隨其《詩》學思想的不斷發(fā)展對其進行刪改,直至最后脫胎為廢《序》言《詩》,自創(chuàng)新說的《詩集傳》。

朱熹曾向弟子自述其生平解《詩》的經歷云:“熹向作《詩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行處,亦曲為之說;后來覺得不安,第二次解者,雖存《小序》,間為辨破,然終是不見詩人本意;后來方知只盡去《小序》,便自可通,于是盡滌蕩舊說,詩意方活?!庇纱丝芍祆浣狻对姟方涍^了兩次大的變革,即:一、起初本《小序》之說,雖時有不妥,但仍強解之,其后逐漸在保存《小序》的基礎上對其間為辨說,改變了依《序》的解《詩》原則;二、在第一次變革的基礎上,朱熹終于邁出了廢《序》解《詩》的關鍵性一步,并且滌蕩陳說,自立新意。這是最有決定性的變革??梢姷谝淮巫兏?,即初本《小序》曲為之說與存《序》而間為辨破的階段,應該是朱熹起初作《詩集解》的時期;而其廢《序》解《詩》的時期,應該是其作《詩集傳》的階段。

由上述可見,從《詩集解》到《詩集傳》,是朱熹一生不斷進行增刪修改的結果。經過幾次主要修改而成的《詩集解》是朱熹早期《詩》學思想的總結與結束;而在《詩集解》基礎上增刪修改而的《詩集傳》則是朱熹成熟的《詩》學思想與體系的發(fā)展和確立。正是由于一次次的修改和突破,朱熹終于由疑《序》走向廢《序》,由廢《序》最終自立新說,開始并確立了以文本為主的解《詩》方法和原則,跳出了《詩經》漢學呆板的解《詩》體系,成為了活躍大膽創(chuàng)新的《詩經》宋學代表,為《詩經》學的發(fā)展開拓了新的道路。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00559.cn/w/wy/63.html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