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傳播活動中輿論逆反現象研究——以姚貝娜媒體報道事件為例
一、研究背景
2015年1月16日,歌手姚貝娜離世,記者假扮醫(yī)生偷拍姚貝娜遺體的消息,在各大網站以及朋友圈掀起驚濤駭浪,民眾對記者辱罵不斷,甚至連部分媒體人也紛紛表示這幾位記者是新聞界的恥辱,喪失了做人的道德底線等等,輿論一邊倒的斥責這幾位記者。17日上午,一篇《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引起朋友圈第二輪的轟炸,引領我們的情緒持續(xù)升溫,然后是《我想象中的記者,不應該是等待死亡的禿鷲!》等等嘩眾取寵的文章一時間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而與此相對應的,大多數民眾對這些報道堅信不疑,輿論的口水吐在深圳晚報記者甚至記者行業(yè)上,輿論已經把記者行業(yè)打入地獄。
然而,在17日當天便有記者進行反駁,“你怎么知道是在等她死,而不是在等奇跡的發(fā)生……”,“新聞記者的自白:我就是你嘴里的禿鷲記者……”等等。網上鋪天蓋地的文章開始指向這些文章的作者,一時間爭議、批評、謾罵此消彼伏。更多對記者行業(yè)的理解和體諒的文章也被瘋轉,使受眾對記者行業(yè)工作方式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認識。而了解記者工作的苦與難之后,輿論則戲劇性的轉向對記者的同情、體諒、敬佩,輿論發(fā)生了完全逆反現象。
此次事件中,受眾對記者行業(yè)前后截然不同的觀點也得益于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截至2014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5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動下,個人互聯網應用呈上升態(tài)勢。截至2014年12月,54.5%的網民對來源于互聯網的信息表示信任,相比2007年的35.1%有較大幅度提高。另據統(tǒng)計,60.0%的中國網民對于在互聯網上分享行為持積極態(tài)度,其中非常愿意的占13.0%,比較愿意的占47.0%。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使網民在信息和資源方面互惠分享更加便利。在新聞信息傳播活動中,網民則表現出不認同傳播者的信息意義和態(tài)度觀點,而是對信息意義提出質疑,對傳播者傳遞的信息提出相反的觀點,并通過互聯網將自己的觀點傳播出去。
二、逆反心理及逆反現象發(fā)生的規(guī)律
此次事件中輿論發(fā)生完全性的逆反,歸根究底在于受眾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指人們對某種事物或現象的結論、判斷、進行反方向思維,產生動搖、懷疑,持否定態(tài)度。讀者逆反心理是讀者受已有思維定勢的影響,和報刊宣傳的觀點相牾,并從心理上產生的抵制情緒,是一種感性的直覺狀態(tài)的心理意識。它是堵塞新聞傳播、影響宣傳效果的障礙。
新聞受眾的逆反心理是新聞傳播活動中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矛盾產物,它作為一個新聞現象和心理現象,廣泛而長久、漸進而深刻地影響著新聞傳播的效果,它可使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接受值為零甚至為負,即產生零效果和負效果。此次姚貝娜事件中受眾逆反心理表現為負效果。
輿論逆反現象發(fā)生的特點:
新媒體技術下的大眾傳播中,受眾逆反心理的產生更是無法預測、無法控制的?;ヂ摼W每一秒都在發(fā)生新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料到下一秒互聯網上會出現什么樣的事情。經過研究,筆者發(fā)現此類極易引起輿論逆反的事件有以下的規(guī)律。
1.越是引起巨大轟動的事件,輿論逆反現象發(fā)生的概率越大。
事件引起的關注越多,關注的人越多,眾口難調,則出現相反觀點的概論也越大,輿論發(fā)生逆反現象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這次事件的主體,一個是一直是茶余飯后談論的娛樂圈,另一個則是傳播聲音為己任的媒體圈,兩個圈子任何一個都足以引起極大的關注。姚貝娜的去世本來就引起很多人的關注,這次則是以對姚貝娜的不尊重為噱頭勾起人們內心道德的共鳴。事件中因為關乎名人,而其中很多的大牌明星進行轉發(fā),受到了社會層面大多數人的關注。當然相對應的,受眾對這類事件過高的關注也會使他們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思考,輿論越容易發(fā)生逆反。
2.輿論發(fā)生逆反所經過時間極短,“斷裂界限”模糊。
從事件發(fā)生到逆反成功,所用的時間極短,中間的像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到的任何媒介或結構都存在“斷裂界限”,即一個系統(tǒng)在此突變?yōu)楦粋€系統(tǒng)的界限,或者說,系統(tǒng)在動態(tài)過程中經過這一點后就不再逆轉。④從事件的發(fā)生到完全的逆轉,其中的斷裂界限十分的不明確,當然,麥克盧漢沒有料想到,如今網絡時代信息快速流動,每一秒鐘都有新的信息發(fā)出,而下一秒鐘可能就石沉大海消失不見,信息是何時發(fā)出以及輿論什么時候開始逆反都不得而知。等到輿論已經完全逆反過來時,受眾才意識到輿論有所變化,輿論轉變前后之間“斷裂界限”變得模糊。這個界限是隨著信息不斷產生、快速更迭而變得模糊不清。
三、輿論逆反現象產生的原因
輿論逆反現象的產生不可預計、無法估量,值得學界研究關注,那么,輿論逆反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1.新媒體的發(fā)達給輿論逆反提供了技術上的便利。
輿論逆反現象能夠順利進行并且引起重大關注,離不了網絡技術的發(fā)達,每個人都能夠作為傳者,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下,人人都有話語權,而每個人的朋友圈少數有幾十個人,這樣傳下去,很快的便形成氣候。而同樣的,網絡技術的發(fā)達使信息流動的非??欤斠环桨l(fā)表觀點后能夠迅速的在網上流傳開來,有更多觀點相似的人就會遙相呼應,而傳播一方知道自己的觀點能夠得到更多的認同后,便更大肆渲染自己的觀點,這樣循環(huán)下去逆反現象愈演愈烈,使受眾的情感發(fā)生逆反,輿論便因而逆反過來。
2.新聞的真實性不夠。
從傳播者和傳播內容的角度兩個方面來分析輿論逆反現象產生的原因。在姚貝娜事件中,受眾對一條消息進行瘋狂轉載的時候,并不知道這件事的傳播者是一個剛剛實習的記者,而在校園內剛出去的記者還是比較容易受個人感情的影響,把學習的新聞客觀性理論都拋之腦后。而后受眾知道這則消息是由一名首次采寫的記者所寫,便自然的對他的新聞專業(yè)水平持懷疑態(tài)度。另一方面,傳播內容極其偏激,片面,極力抒發(fā)個人情感,僅從個人情感出發(fā)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報道,傳播內容經不起推敲。與此形成對比,前段時間柴靜的《穹頂之下》同樣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同樣的在各大網站、朋友圈刷屏,次日有少數反對柴靜的聲音,然而這種反對聲音并沒有掀起波浪。究其原因,是柴靜《穹頂之下》內容充實有理有據,進行實地調查采訪了很多相關人員,走訪了很多地方,所提出的案例以及人物對話均有錄像,內容真實具有現場感,讓所有質疑的聲音不攻自破,所以,受眾對柴靜霧霾調查事件前后態(tài)度基本一致。
3.部分人借助熱點事件宣傳炒作自己。
在這種引起受眾普遍關注的事件中,不乏有一些人借坡下驢,想借這種事件宣傳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進而發(fā)表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文章,促進輿論的逆轉。在“姚貝娜媒體報道”事件中,一些如《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姚貝娜走了,記者還未散去》這種文章便是明顯的借助事件宣傳自己,其中用語飽含個人情緒,極易引起群眾的反對。當然還有此次事件中,很多名人會紛紛轉發(fā)表達自己的憤怒,這無疑會讓自己的粉絲更喜歡自己。而各大網站紛紛請自己的評論員來寫評論文章或者進行轉發(fā)無疑也是為了增加網站點擊量。部分媒體人出于宣傳的目的而發(fā)布此類信息,對輿論的發(fā)生逆反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輿論逆反現象造成的社會影響
媒體是整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最主要的消息來源,發(fā)揮著引導輿論的作用。輿論逆反現象的發(fā)生,無論是對傳播者還是受眾都產生一定的影響。
1.受眾對媒體不信任感增強,對傳播信任度降低。
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媒體表現出,網絡媒體人不去親自采寫新聞,而是從其他網站、微博、論壇上找新聞,消息來源非常不可靠。而對于這類引起重大關注的事件更是不加求證,便爭先恐后的在網站上發(fā)布,以致于網上虛假新聞越來越多。這樣造成的后果便是受眾逐漸失去了對媒體的信任。而“姚貝娜媒體報道”事件中,受眾更是要被迫接觸媒體這樣風云變換的態(tài)度,無疑會感覺到被愚弄。此類事件長期積累造成的后果是難以想象的,媒體會失去越來越多的受眾,媒體引導輿論的功能會減弱。
2.輿論逆反現象的發(fā)生對于媒體的影響,則是使媒體的議程設置變得更加謹慎。
輿論逆反現象的發(fā)生給媒體一個提醒,如今媒體不再是惟一的“發(fā)聲口兒”,每一個受眾都可能是傳播者,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傳播單向度的局面,傳播源不僅僅是媒體,每名受眾都可以借助網絡傳播自己的觀點、與媒體進行論戰(zhàn)。媒體在內容制作方面應更加的認真負責,同時媒體應該反思自身存在哪些問題,需要怎樣的改進,如何更好的將信息傳遞給受眾,讓受眾更好的接受所傳遞的信息。媒體在對“議題”進行設置時,要考慮信息發(fā)出的方式、時機,信息的表達等方面,以免引起受眾的逆反情緒,起到相反的效果。
3.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加強。
輿論逆反形象所造成的影響,對受眾產生的很大影響是使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增強。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面對媒介的各種訊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思辨性應變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和制作媒介訊息能力。也再可簡化為獲取、分析、傳播和運用各種形式媒介訊息的能力。
對媒體報道的信息產生的質疑越多,受眾對信息的判斷、思考能力加強。每一次逆反事件的發(fā)生,總會讓受眾吸取一次的教訓。像是在我們體內打了預防針,當下次再發(fā)生此類事件的時候,我們不再是一味的相信,而是會保持自己的判斷,會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待事件,更全面的去理解、評估事件。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大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活動中,傳播的雙向性增強,受眾參與信息的傳播過程更加便捷,對媒體發(fā)布的信息起到了很好的監(jiān)督作用。媒體人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在采訪中要時刻牢記自己的位置,客觀呈現事情涉及到的各個方面及對事情的看法和意見,自己的報道和行為不僅代表個人,更代表媒體形象。媒體人應秉持著對受眾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對信息的發(fā)布更加謹慎,才能贏得受眾的信任、避免輿論逆反現象的發(fā)生。
本文來源:http://00559.cn/w/xf/9501.html 《視聽》
欄目分類
- 國際標準舞的多重價值與發(fā)展策略
- 創(chuàng)造性舞蹈在少兒舞蹈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 體育舞蹈裁判能力培養(yǎng)課程的優(yōu)勢及創(chuàng)新路徑
- 21世紀人工智能與舞蹈藝術融合發(fā)展的研究現狀與熱點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
- 多元智能視域下本科幼兒舞蹈創(chuàng)編課程體系構建
- 數字化時代下“課程思政”融入環(huán)境設計手繪課程教學探索研究
- 當代工筆花鳥畫中玻璃材質的藝術表現研究——以何曦的作品為例
- 數字技術在高校畢業(yè)展展覽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以艾德藝術設計學院2024年畢業(yè)展為例
- 綜合材料繪畫的藝術價值與審美表現探討
- 孔子美育思想對當今學校美術教育的啟示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