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羅斯“美國三部曲”中的美國夢
菲利普•羅斯1933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是美國當代文壇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一生著述頗豐。1959年憑借《再見,哥倫布》開始在文壇上嶄露頭角,這部作品次年即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隨后,他陸續(xù)發(fā)表了30多部長篇小說和幾十篇短篇小說,幾乎囊括了美國文壇上的各項大獎,多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是一位實至名歸的大師級作家?,F(xiàn)代評論家在談及菲利普•羅斯時都會別提及他的猶太裔身份,這當然不是一種種族歧視,而是注意到了貫穿他的作品里的猶太文學主題,尤其是近些年發(fā)表的被譽為“美國三部曲”的三部小說里更是鮮明的體現(xiàn)了這種主題?!懊绹壳卑ā睹绹粮琛贰段壹蘖艘粋€共產黨員》和《人性的污穢》三部作品。這三部作品之所以被稱為“美國三部曲”,是因為小說中都無一例外的展現(xiàn)了猶太人在美國當下社會所遭遇的種種生存危機的主題,其中還隱藏著宗教沖突、文化沖突和種族歧視等等尖銳的社會問題,以其宏大的社會背景和突出的問題意識,獲得了讀者的青睞和認可。國內學術界對他本人及作品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研究成果頗豐,出現(xiàn)了一批以此為研究課題的優(yōu)秀碩士論文和重要評論。本文旨在綜合前輩學者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力圖對菲利普•羅斯“美國三部曲”中蘊含的美國夢進行闡述。
一、美國夢追尋中的主角
美國社會是一個大熔爐,不同種族和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碰撞著、繁榮著。但不同文化的同化和異化的過程是漫長的。猶太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種族想要融入美國社會,兩種文化碰撞勢必要產生沖突,融合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羅斯,作為一個猶太裔的美國作家,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對這種現(xiàn)象和這個過程感同身受。他的“美國三部曲”從一個特殊的視角向我們描繪了這個過程。
首先,三部曲中的主角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他們都是生活在美國社會的猶太人。這樣的身份決定里他們有著共同的生活追求,即積極的融入美國社會,試圖淡化身上的猶太痕跡,使自己看起來與周圍的美國人并無不同。他們都在自己的生活領域內,小心翼翼的為這個目標努力著。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遭遇了各種各樣的困境和打擊,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度诵缘奈鄯x》中的主人公科爾曼•希爾克就通過決絕的手段成功的隱藏了自己的身份,成為一所大學里文學院的院長,他也是這個學院里唯一一位擔任過院長的猶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為此付出的努力和過程的艱辛。但是他苦心經營的“美國夢”最后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徹底破碎,最終也因此遭來殺身之禍。這樣的結局是悲涼的、發(fā)人深省的??茽柭?#8226;希爾克只是千千萬萬個猶太人中的一個個體,他的追尋美國夢的經歷也絕不是這個群體中最悲壯的一個。但是,他的努力和遭遇卻是具有代表性的,是那個時代和那個群體的縮影。
其次,這些猶太主人公都與美國社會格格不入。無一例外,三部小說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美國社會的邊緣人和局外人,他們從未也不能可能被美國社會所接受。在這樣的境遇下,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焦慮與不安,做出了許多情理之外的舉動?!睹绹粮琛分械睦址驗樽约壕幹屏艘粋€理想的夢,并找到了實現(xiàn)這個“夢”的捷徑。為了實現(xiàn)這個虛無飄渺的夢,他違背了猶太人的教義,選擇了一位英裔白人結婚,這樣他認為自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美國人。利沃夫的這種行為是對猶太人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反叛,同時也顯示了他為了實現(xiàn)美國夢所付出的努力。不惜以犧牲宗教教義來換取一個虛幻的身份,悲哀、凄涼之感不言而喻。以利沃夫為代表的猶太人,他們越是想要獲得社會的認可,在現(xiàn)實中就傷的越重。
二、美國夢追尋中的困境
在“美國三部曲”中羅斯描繪了三個不同的猶太家庭在不同年代的遭遇,雖然作者賦予他們不同的身份,把他們置于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但他們的遭遇卻驚人的相似。在尋求身份認同和追尋美國夢的過程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懊绹壳敝校绹鴫粢脖憩F(xiàn)出三種不同的形式。
首先,三部曲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美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我們要解讀一個人物就必須了解他所處的年代和生活的環(huán)境,這樣才能對人物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三部曲分別是在美國大蕭條時代、麥卡錫主義盛行的時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背景下展開的。作者選擇的這些歷史節(jié)點是有代表性的、有意識的。他們都是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若不是在這樣矛盾沖突激烈的歷史背景下,就不會有利沃夫、希爾克這樣的典型人物。我們都知道,環(huán)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人物行動的客觀條件,這樣的歷史背景對主人公之所以熱衷追尋美國夢做了一個合理的解釋。美國身份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一張永久有效的通行證,獲得了美國身份就可以融入這個社會。事實上,這種想法是幼稚的,文化、宗教的沖突不是簡單的一個身份認同就能夠解決的。他們在追尋的過程中,也不斷的遭遇各種困境。
其次,猶太人在尋求身份認同時所遭遇的困境是不同文化、不同種族和不同宗教在相互同化、融合過程中所產生的附加現(xiàn)象。一方面,這種困境表現(xiàn)在猶太人內部的矛盾和沖突。在小說中,來到美國社會的猶太人包括老一代的猶太人和新一代的猶太人。新舊兩代的猶太人在觀念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表現(xiàn)出一系列的矛盾。這種沖突表現(xiàn)為猶太文學中常見的“父與子”的母題。父方是權威的,具有不可撼動的尊嚴,他們是傳統(tǒng)的代表。而新一代更容易接受新鮮觀念的影響,行為比較激進。年輕的一代猶太人迫不及待的想要獲得美國身份,為了實現(xiàn)目標不擇手段。新舊兩種觀念必然發(fā)生沖突。另一方面,這種困境體現(xiàn)在整個猶太民族與美國社會的沖突。這種沖突是顯性的,更容易引起注意的。比如《人性的污穢》這篇小說中,在科爾曼的猶太身份遭到曝光之后,他先失去了穩(wěn)定的工作,然后遭到了情人的拋棄,最后情人的前夫恥于自己的前妻做過猶太人的情人,將科爾曼殺害。由此可見美國社會對猶太人的歧視和他們生存的困境。
三、破碎的美國夢
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個體只是時代浪潮中中的一粒沙子,無法與時代和命運抗爭。三部曲中的主人公雖然付出了努力,拼盡全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但最終都失敗了,并且他們最后的結局都非常悲慘。他們的失敗并不僅僅是個體的失敗,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在碰撞過程中的階段性總結和必然結果。那么,破碎的美國夢意味著什么呢?
首先,“美國三部曲”故事的文本時間雖然發(fā)生在逝去的時代,但卻是一幅對當代美國社會的全景式分析圖。反映的是美國社會的多元文化在形成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在三部曲中,三位主人公對美國夢的理解是不同的。塞莫爾•利沃夫所追求的是一種平靜的田園生活,艾拉•林格的夢想是能夠生活在一個公平進步的美國社會中;而科爾曼•希爾克在《人性的污穢》中所向往的是不受種族歧視的普通美國人的生活。這些夢想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拋開表象,卻是對平等、自由和民族社會的向往和追求。羅斯將自己對民主社會追求的理想寄予在在這些人身上。但他又是清醒的,他深刻的認識到這種理想社會的構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并預見到了所要經歷的艱難的過程,他將這個過程在小說中通過幾個家庭的遭遇展現(xiàn)出來。這也正是小說中美國夢破碎的主要原因。
其次,菲利普•羅斯是一位猶太裔作家,他的特殊的身份成就了他的小說,雖然他并不認可不這種以族裔分類的方式,但他的骨子里流淌的卻是濃濃的猶太血液,鮮明的表現(xiàn)在他的小說中。作為出生和生活在美國的第三代猶太移民,美國多元、民主的文化環(huán)境使得羅斯對自我身份的認識與其父輩不同,他對美國文化沒有隔閡感,安于作個美國人。然而作為一位猶太族裔作家,羅斯也注定了要與自己的族裔屬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當古老的猶太文明與美國多元的現(xiàn)代文化產生碰撞之時,不僅是猶太人,美國人也感到措手不及。猶太人在文化融合的過程當中迷失了自己,他們迫切的需要一種明確分身定位,這是他們迷茫時抓住的救命稻草,也被他們視為在美國社會安身立命的根本。從追尋到破滅,從斗志昂揚到窮困潦倒,這是實現(xiàn)夢想的必經過程。所以,美國夢的破碎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失敗,它是一個新的開始,是新一輪夢想揚帆起航的起點。在這個過程中,羅斯始終是清醒的,他像一位洞察世事的智者,預言著即將發(fā)生的一切。
菲利普·羅斯是一位民族主義作家,它不僅僅是猶太民族的代言人,更站在一個更高的立場上,俯視整個人類的生存危機和生存困境。他對美國歷史、政治的思考是深刻的,是當之無愧的這個時代的代言人,透過他的小說我們可以對整個美國社會進行更深入的認識。
欄目分類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