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對歷史課程用教材教的研究與思考——以史學研究成果應用為例

作者:楊連峰來源:《課程教育研究》日期:2014-09-04人氣:2137

歷史課程應該在課程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歷史學成果,建立符合現代教育的課程體系。因此,沒有歷史學的專業(yè)功底,空談歷史教育,于事無補;只有史學功底,不懂課程理論,則不能與時俱進。在扎實的學科專業(yè)基礎上,運用課程論進行系統研究,才能產生符合現代教育需要的、有實際意義的歷史課程與教學論?!?】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如何轉變教學方式,實現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是教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這也對突破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學會”向“會學”有重要作用。如何實現這一方式的轉變呢?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史學研究的新方法、新視角來化解這一難題是非常有效的途徑。

一、研究這一課題,主要基于實現用教材教的緊迫性所決定的

(一) 基于課程改革的需要

課程內容的選擇體現當代社會進步和科技發(fā)展,放映各學科的發(fā)展趨勢,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根據時代發(fā)展需要及時調整更新?!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要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廣泛利用校外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毙抡n程的這一理念徹底否定了“教材就等于資源”的教學思想,要求教師要善于開發(fā)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講求各種教學資源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地域性。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如果高中歷史教師不關心史學研究動態(tài),史學觀念嚴重滯后于學術研究成果,就會成為制約歷史新課程發(fā)展的瓶頸。

(二)基于歷史教科書中學術研究成果應用落后的問題

面向21世紀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在吸納史學研究成果方面邁出了新步伐。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以及各版本的新課標教材中都有明顯體現。然而,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往往和史學界的研究有一定的隔膜。教材是一個時期整體研究水平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教材的水平反映學術界的研究水平,一部好的歷史教材必須科學地吸收史學界相對穩(wěn)定的研究成果。教材的活力和生機來自學術界?!?】所以,教材與學術研究成果的落差必須引起重視,教師要利用資源的開發(fā)來彌補教材的不足,以體現“用教材教轉化為用教材學”的理念。

 (三)基于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要求

教師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范圍和程度。教師必須擺脫“知識點”的教學思維,否則選擇課程內容就有一個解不開的“死結”。這迫切需要教師更新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理論。作為一個革新者的教師應該接受新事物,并根據需要來改變自己,以適應教學的發(fā)展。一個富有成效的教師能夠實際地把握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他們知道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相同的,并且能夠通過使用不同的策略和行為來滿足學生的這些需要;他們還能夠通過激勵學生成為一個獨立的問題解決者和思考者來創(chuàng)設一個學習者團體。【3】這就要求教師要拓展自身的專業(yè),其中關注學術研究的潮流、把握學術主流觀點是提高自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的能力之一,做到有“變”方能“通”。 

(四)基于學情困惑的追問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學會”轉化為“會學”。人們經常說現在的學生缺乏探究精神、盲聽盲從,我們有沒有反思是什么導致這種現狀?例如對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啟蒙運動等歷史事件的評價與分析,史學界分歧很大,然而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只有一種觀點,談什么讓學生去理解歷史和反思歷史呢?我們的學生習慣于在書本中找答案,在太多歷史定論的束縛下,學生只知接受,不懂也不會歷史思維,進而形成一種分析問題魯莽,盲目崇拜權威的怪異心理。如果當學生知道所有事件都可能有不同的結論,他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時,他們就會主動思索、探究,從而思維活躍?!?】教師挖掘出有益的教學資源,來更有效地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把學習知識文化的課堂成為學生發(fā)展能力的場所。

(五)基于考試形勢的探索

課改以來,歷史高考命題不同程度的吸納了史學研究新成果。從2009年起,在江蘇高考歷史學科的考試說明中把“學術標準”寫進命題指導思想,作為考查內容選擇的重要依據,這一指導思想在高考命題操作實踐中多有體現。因為,高考命題成員主要人員由高校教師組成,命題會滲透自己的學術思路,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他們平時的研究成果。如江蘇省特級教師王生在評價2013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卷第23題(“羅斯福新政題”)時指出,其“亮點”是突出考查學生歷史研究的能力和方法,該題引入了心理史學和計量史學的研究視角,考生要從“羅斯福的樂觀主義情緒能夠平復百姓心中的恐慌”這個心理學的意義層面分析促使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要運用數據分析和統計的方法研究影響,該題進一步強化了拓寬史學研究視野的重要意義。

二、史學研究成果的引入是實現用教材教的重要途徑

課程內容選擇的時代性原則,要求反映學科發(fā)展的趨勢,史學研究的成果具體體現了歷史學的發(fā)展。因此,從學術角度實現用教材教是最有效的途徑,沒有其他捷徑。基于上述問題的考慮,我們必須重視史學研究成果開發(fā)和應用。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從吸收理論和教學實踐的角度入手。

 (一)理論前沿——及時吸納新理論

學者姜義華指出“當代中國史學正是在全面反思與新的探索中實現了自身的升級與發(fā)展?!眹鴥葘W者依據馬克思主義原理,批判地審視當代國際史學觀點,豐富、完善、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相繼提出了現代化理論、文明史觀和全球史觀,為科學全面地認識歷史進程奠定了理論基礎。生活史學、形象史學、氣候和環(huán)境史學、推測史學、心態(tài)史學、風俗史學等研究方法相繼涌現,也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青睞,相信這也定會進入到高考命題者的視線中。教學中要吸收、理解、運用這些新成果,尤其在史觀上要與時俱進,及時運用到教學當中去。如運用多元史觀重新解讀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影響:

1.文明史觀:促進了人類文明交流

2.整體史觀(全球史觀):打破了各個文明區(qū)域間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tài),使地域性歷史逐漸演變?yōu)槭澜鐨v史。

3.現代化史觀:引起歐洲的“商業(yè)革命”和“價格革命”,壯大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聯結通道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遵循史學健康的發(fā)展方向,順應時代潮流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不斷更新理論,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推動教學的革新。

(二)教學實踐——及時應用史學研究新成果

例一:關于辛亥革命的評價問題

人民版必修一第52至53頁解讀為: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學術界對此有了新的研究,并提出新觀點:

其一,《帝制的終結:簡明辛亥革命史》(岳麓書社2011年8月版)的作者楊天石認為辛亥革命最顯著的特點是勝利迅速,代價很小,辛亥革命的結果是和平轉移政權,社會基本穩(wěn)定,沒有革命通常所不可避免的大規(guī)模的流血、犧牲、破壞和殺戮。

其二,當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也在淡化“革命史觀”: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強調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不再突出使用“反帝反封建”等概念即是明證?!靶梁ジ锩品饲逋醭y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p>

可以說,國內外對辛亥革命的研究都有了新的卓有成效的新研究和新觀點。

例二:關于袁世凱告密導致戊戌政變的發(fā)生問題。過去的觀點常常認為袁世凱告密直接導致政變發(fā)生,是促發(fā)政變的決定性因素。

而據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三聯書店,2005年版)整理戊戌政變大事記指出: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楊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稱:“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將專政柄?!?nbsp;維新派人士譚嗣同深夜密訪袁世凱,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徹底交權。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頤和園回宮。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緒帝先召見袁世凱(袁于當晚回到天津);后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宣布“臨朝聽政”。當晚,袁世凱從楊崇伊處獲悉太后重新訓政,為保全自己,和盤托出維新派的密謀。致使事態(tài)擴大,導致后來大批維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殺。                

從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的研究中關于過去的觀點袁世凱告密直接導致政變發(fā)生是不成立的,袁世凱告密是在戊戌政變發(fā)生后,袁世凱告密只是加了戊戌政變的進程。

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合理補充新觀點,必然會引起學生的質疑和思考。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素質和獨立精神無疑會逐漸得到提高。歷史課程的公民教育不是教會學生記憶知識點,學會思考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價值。也會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知識框架,彌補教科書相對滯后的缺點。

三、 用教材教與學術研究成果開發(fā)應的思考

(一)把握用教材教與學術研究成果的契合點

學術研究成果的開發(fā)和利用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制約,即“課程目標”、“課題類別”、課堂“動態(tài)” 的制約等方面。這些因素會影響到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因此,歷史教師利用史學研究新成果的“度”即角度、深度、信度來把握。角度就是要從有利于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為目標;深度就是引用學術研究新成果不能超出課程標準的要求;信度就是對于學術新成果不會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基調相違背,可以被主流意識所包容和接納?!?】

(二)把握高中歷史教育的公民教育與學術研究的主流意識結合點

教師還要從公民教育的角度確定課程內容。這有別于學術角度。有些問題從學術角度解釋可能有道理,用現代公民意識衡量可能就是荒謬的。在歷史課程強調公民教育具有其他課程補課替代的作用?!?】歷史學科的特殊屬性決定了歷史教育的特殊性功能和歷史教師的特殊使命。新課程下的中學歷史課堂不排斥學術新成果,但是也不能被學術研究新成果所主宰,中學歷史課堂不能成為自由論壇,不能背離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推銷個人片面的觀點和看法,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符合社會根本利益的價值教育。并及時把這些主流媒體中新觀點作為歷史課堂中進行價值引導的最新素材,自覺地使歷史課堂與國家的輿論宣傳相一致,從而構建歷史教育的公民教育與史學研究新成果之間的良性聯系。

 (三)把握用教材教與學術研究成果應用的盲點

史學研究與高中歷史教學的關系,從道理上說大多數教師都明白。中學教師也不是不想了解學術動態(tài),有些教師不知從何下手,有些教師是專業(yè)功底不夠,大多數教師是囿于工作負擔太重。如何改變學術研究成果在教學中相對落后的局面呢?從自身來講,應建立個人知識庫,注意學術研究成果的整理,以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從社會條件來講,應把史學觀念培訓納入新課程的培訓體系,改變史學觀念培訓的偏廢問題。教研活動可組織相應的專題研討活動,通過聘請高校學者舉辦專題講座等形式,借助高校學者的學術優(yōu)勢,拓寬向中學教師普及史學理論的渠道,幫助教師轉變史學觀念,了解史學研究動態(tài)。出版部門也應組織專人,出版發(fā)行符合新課標和中學歷史教學實際、有針對性的讀物,介紹相關的史學理論知識和學術動態(tài)。學校應把學習和研討史學理論,納入校本教研的內容,通過校本研究這一形式,加強史學理論的學習。【7】在提高史學專業(yè)水準的基礎上,善于積累重要的史學資源,建設與課程內容相對應的優(yōu)質史學資源庫。

總之,“歷史研究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歷史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利用和推廣史學研究成果的過程。”以學術標準解析教材的專題及其結構,注重實證基礎上的歷史發(fā)展邏輯,揭示因果關系;以學術標準解析課程內容符合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從而推動課程改革,實現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轉變。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