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劉宗周意說解決之問題
作者:張錦枝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4-02-10人氣:1278
劉宗周意說對前儒存在的工夫兩截、體用二分的問題都有所解決。他論意有主宰,有生生,又純善,只是他此論的理由和前賢有所不同。學者關于蕺山對陽明學說的批評和發(fā)展已作過不少研,以牟宗三為代表,認為陽明、蕺山為兩系;以唐君毅為代表,認為蕺山是陽明的后學,蕺山學是陽明學之發(fā)展。[18]以下從明代思想演進的角度,說明蕺山意說欲解決前儒(主要是陽明)的問題,因此支持第二種觀點,認為蕺山是從王學內(nèi)部對陽明后學之流弊提出修正。
唐君毅從陽明四句教中直接推導出意就是為善去惡的愿望和動機,說明意為心之恒善之主宰,進而解決陽明誠意工夫不涵括未發(fā)工夫的問題。筆者在此基礎上,從工夫論的角度提出兩點補充,加強唐先生關于蕺山是對陽明學說的發(fā)展的論斷:一是意之主宰力的問題,表現(xiàn)為正心與誠意工夫之關系問題,如前所述,在良知為本體的前提下,意沒有主宰力,會導致正心和誠意工夫的循環(huán)問題;一是意之獨立性的問題,表現(xiàn)為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兩層關系問題。
陽明的知包含知善知惡和好善惡惡,因此沒有由知到行的動力問題,而蕺山提出的四句教曰:“有善有惡者心之動,好善惡惡者意之靜,知善知惡者是良知,為善去惡者是物則?!盵19]391將好善惡惡從知中單獨提出來,僅僅歸于意,那么知只是知善知惡。吾人可以問,為什么蕺山要將好善惡惡的意,從陽明所說的良知中獨立出來?這不只是強調(diào)好善惡惡之意的需要,而是好善惡惡和知善知惡必定要一體兩說。在認識論和實踐論兩層中,知、意先后關系存在著不一致的情形。蕺山曾說:“予嘗謂好善惡惡是良知,舍好善惡惡,別無所謂知善知惡者。好即是知好,惡即是知惡,非謂既知了善,方去好善,既知了惡,方去惡惡。審如此,亦安見其所謂良者?乃知知之與意只是一合相?!盵19]444445一方面,從認識論的層面上,知必定是先于意的,只有知善知惡方才可能去好善惡惡。另一方面,在實踐論的層面上,知是不能先于意的,如果是因為知善知惡而去好善惡惡,則是孟子所說的“義襲”,而不是真正的好善惡惡;同時,意也是不能先于知的,否則,知的本體地位不能保證,好善惡惡失去了是非的根據(jù)。正如蕺山所說:“如意先動而知隨之,則知落后著,不得為良?!盵19]446基于此,蕺山一定要單提意的問題加以說明,并由此發(fā)展出提升物、氣質(zhì)、情等形而下的概念。
其實,陽明將意涵括在知之中,并講知行合一,知與意也不存在先后問題,從學理層面上都是圓融的。但陽明的講法很高,所謂知都是真知,真知即是行,真知同時蘊含著好善惡惡的真意,因而沒有先后的問題。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學者面臨的是有先后的問題,而陽明針對這些學者并沒有辨析知與意之間的關系,渾淪而論,導致后學行的過程中沒有走中道,產(chǎn)生困境。劉宗周之學,承陽明學而來,針對陽明后學一意玄虛蹈空的學說流弊,通過強調(diào)心之主宰力,說明虛中有實;通過對情、氣質(zhì)等的提升,說明虛乃即實。另一方面,也矯正了學者過于強調(diào)道德理性而忽視道德情感的另一種偏蔽。至此,劉宗周對于明中晚期學者關于意之生生,意之密機等學說都有一定的吸收,貫通動靜、未發(fā)已發(fā)、形上形下等方面,使誠意的學說發(fā)展到一個高峰。
唐君毅從陽明四句教中直接推導出意就是為善去惡的愿望和動機,說明意為心之恒善之主宰,進而解決陽明誠意工夫不涵括未發(fā)工夫的問題。筆者在此基礎上,從工夫論的角度提出兩點補充,加強唐先生關于蕺山是對陽明學說的發(fā)展的論斷:一是意之主宰力的問題,表現(xiàn)為正心與誠意工夫之關系問題,如前所述,在良知為本體的前提下,意沒有主宰力,會導致正心和誠意工夫的循環(huán)問題;一是意之獨立性的問題,表現(xiàn)為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兩層關系問題。
陽明的知包含知善知惡和好善惡惡,因此沒有由知到行的動力問題,而蕺山提出的四句教曰:“有善有惡者心之動,好善惡惡者意之靜,知善知惡者是良知,為善去惡者是物則?!盵19]391將好善惡惡從知中單獨提出來,僅僅歸于意,那么知只是知善知惡。吾人可以問,為什么蕺山要將好善惡惡的意,從陽明所說的良知中獨立出來?這不只是強調(diào)好善惡惡之意的需要,而是好善惡惡和知善知惡必定要一體兩說。在認識論和實踐論兩層中,知、意先后關系存在著不一致的情形。蕺山曾說:“予嘗謂好善惡惡是良知,舍好善惡惡,別無所謂知善知惡者。好即是知好,惡即是知惡,非謂既知了善,方去好善,既知了惡,方去惡惡。審如此,亦安見其所謂良者?乃知知之與意只是一合相?!盵19]444445一方面,從認識論的層面上,知必定是先于意的,只有知善知惡方才可能去好善惡惡。另一方面,在實踐論的層面上,知是不能先于意的,如果是因為知善知惡而去好善惡惡,則是孟子所說的“義襲”,而不是真正的好善惡惡;同時,意也是不能先于知的,否則,知的本體地位不能保證,好善惡惡失去了是非的根據(jù)。正如蕺山所說:“如意先動而知隨之,則知落后著,不得為良?!盵19]446基于此,蕺山一定要單提意的問題加以說明,并由此發(fā)展出提升物、氣質(zhì)、情等形而下的概念。
其實,陽明將意涵括在知之中,并講知行合一,知與意也不存在先后問題,從學理層面上都是圓融的。但陽明的講法很高,所謂知都是真知,真知即是行,真知同時蘊含著好善惡惡的真意,因而沒有先后的問題。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學者面臨的是有先后的問題,而陽明針對這些學者并沒有辨析知與意之間的關系,渾淪而論,導致后學行的過程中沒有走中道,產(chǎn)生困境。劉宗周之學,承陽明學而來,針對陽明后學一意玄虛蹈空的學說流弊,通過強調(diào)心之主宰力,說明虛中有實;通過對情、氣質(zhì)等的提升,說明虛乃即實。另一方面,也矯正了學者過于強調(diào)道德理性而忽視道德情感的另一種偏蔽。至此,劉宗周對于明中晚期學者關于意之生生,意之密機等學說都有一定的吸收,貫通動靜、未發(fā)已發(fā)、形上形下等方面,使誠意的學說發(fā)展到一個高峰。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