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從多元標準視角談漢語新詞語英譯

作者:于淼來源:日期:2014-01-13人氣:996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eologisms from the viewpoint of multiple translation standards

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ergence of new things and the changes of people's mode of thinking can inevitably create some neologisms which are a progressive and social phenomen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is accepted through common practice. The creation of neologisms is a social phenomenon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this allocates neologism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profound implications and are expressive of feelings. Using neologisms properly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expression and reflect the cultural grade. But disappointedly, these features of neologisms can bring difficulti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s. Multiple translation standard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coordinate and perfect each other. So long as we choose the proper ones and apply in a flexible way, Chinese cultural features can be preserved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also the translation can meet the British nation the habit of thinking and conform to the expressive way and patterns of English language. 

Keywords: creation of neologisms; characteristics of neologisms; multiple translation standards;

一、漢語新詞語的特點

漢語特色新詞語的產生,反映了我國社會在一定歷史階段內和條件下特有的事物和現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新詞語的產生,是我國施行改革開放政策取得偉大成就的見證,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快速發(fā)展的見證,蘊涵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主風尚?!霸~語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象征,也是一個民族語言活潑發(fā)展的動力和生命長青的根本。通過新詞的創(chuàng)造,可以看到整個國家變化發(fā)展的縮影,可以看到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上的深刻變化?!盵1] 這些新詞語活躍的被應用在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體現在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詞語的產生,方便了人們的交流,豐富了漢語言文學寶庫。新詞語產生后,要經歷一定階段的實踐驗證,走一段曲折路,經社會認可才有生命力,方能存活下來。因為“新詞語產生和最終確認是專家、學者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研究成果。語言發(fā)展講“積非成是”、“約定俗成”,并不是說要人們的語言實踐隨意亂造和使用有失規(guī)范的詞語,而是專家學者根據語言文字發(fā)展規(guī)律和社會交際需要,進行理論與實踐上的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的研究。詞匯的產生和語言的發(fā)展,以及確認,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社會現象?!盵2] 

漢語特色新詞語多數是精煉簡潔,含義深刻,生動形象,時尚新潮。運用得當,可使語言引人入勝,妙趣橫生,幽默詼諧,增強表現力,提高表達效果,體現文化品位。

二、新詞語英譯的多元標準

英漢兩個民族文化歷史背景不同,生活的地域不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語言表達方式?!皾h語新詞誕生于中國特定的歷史、地理、文化、習俗等獨特的環(huán)境里,具有鮮明的民族或者地方特色。因此這些詞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表層指稱意義的轉換,更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相互溝通和移植?!盵3] 所以,翻譯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原語的內容、文體、功能與服務對象的需要,采取多元的、靈活的翻譯方法,不局限于某種標準和策略,不禁錮于某種理論和思想。語言有其共時性也有其歷時性,有其多義性和模糊性。翻譯也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這是因為“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歷代譯家認識上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他們老是下意識地追求唯一的、萬能的、可以判斷一切譯作價值并指導翻譯實踐的終極性標準,須知這種標準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盵4]辜先生說得好,事物都是相對的,問題都是辯證的,絕對的翻譯標準是不存在的。翻譯標準應是多元的,他們相對而存在,如“直譯與意譯”、“歸化與異化”。它們起著相互補充、相互協(xié)調、相互完善的作用。根據所譯文本的需要,擇善而取,靈活運用。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時代,在全球語境下,漢語特色新詞語的翻譯是一大挑戰(zhàn)。這個挑戰(zhàn)就表現在譯文既要保存中華民族文化特色,又要符合英民族思維習慣和英語表達方式。中國特色新詞翻譯涉及到文化差異的處理及文化內涵的轉換和重構,其實質就是文化翻譯。文化翻譯的實質就是要實現異質文化的共生與融合:共生意味著兩種文化的雙向互動和交流,缺乏任何一方的文化交流必然抹殺多元文化的共生。[5] 以“山寨”一詞的英譯為例,“山寨手機”被譯為cloned mobile phone,counterfeit mobile phone,fake cell phone,pirated cell phone等,可謂是歸化翻譯?!吨袊請蟆罚–hina Daily)2008年12月6日第4版刊登了一篇關于“山寨”的報道,其標題為:“Copycat Culture Harms Holders of IP Rights”(“山寨”文化損害了知識產權持有者的權益)?!吧秸幕弊g為Copycat Culture。采用異化的音譯,又借鑒英語構詞法,進一步把“山寨”精神翻譯成“shanzhaiism”?!吨袊請蟆?010年1月4日的一篇有關“山寨”的報道有如下語句:“There is much to be explored in the shanzhai spirit(some call it shanzhaiism)-the capability to imitate and improve, speedy delivery to market, affordability to many and innovation where possible, plus a sense of fun/satire where appropriate.”

  無獨有偶,連美國的《紐約時報》也利用異化策略積極引介“山寨”,將“山寨”文化索性音譯成“shanzhai Wenhua”,并加注解釋:“a Chinese phrase denoting rebellious, grass-root, knockoff culture. Shanzhai literally means “mountain fortress”, but is used to refer to counterfeit products; Wenhua means culture.”[6]

三、漢語新詞語英譯的曲折路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我國對外交流的領域越來越擴大,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為了弘揚中華文化,讓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國,我國對外宣傳工作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因此,漢語新詞的英譯問題已引起翻譯界、學術界、國內外媒體、 廣大網友及英語愛好者的密切關注。正是漢語特色新詞的“特”與“新”,給譯者帶來一定的困難,使譯語從初譯到定譯要經歷一段曲折路,僅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英譯文為例。2002年11月8日黨的十六大報告中,英譯文是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2004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有關文件中英譯文是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表“小康”意思的well-off 換成了prosperous,表“全面”意思的in an all-round way換成了in all respects;2007年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英譯文也是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2008年12月1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有“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英譯文是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of a higher level;2012年11月18日黨的十八大報告中, 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英譯文是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譯文中將build(建設)變成了building, 由動詞變成了名詞,前面加了修飾語completing。從多部詞典給出的釋義、實例來看,well-off表“富?!钡某潭纫萷rosperous“更強”一些,且比較具體。例如:Her family was very well-off.(她的家庭很富有)。Many pensioners are less well-off.(許多退休人員都不富裕)。相比之下,prosperous意義更加廣泛,不單純指經濟上富足,有“繁榮昌盛”之意。例如:In such a prosperous country , no one should go hungry.(在這樣一個繁榮的國家,任何人都不應該挨餓)。再如,Only by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social accumulation can a country be prosperous and the people well off.(只有不斷增加社會積累,一個國家才能興旺,人民才能富裕。)從語言風格上看,well-off 比較口語化,不夠正式。prosperous是書面語,較為正式,用在政治性較強的文獻中顯得比較嚴肅莊重,更為合適。前面加上修飾語moderately,比較符合目前我國“全面小康”之意。丁衡祁 陳小全在《如何翻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文中,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以大量實例對“小康”及其已有的英語表達形式進行分析對比,研究探討,最后給出了建議譯文如下:1. To build/turn/advance China in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country/nation in an all-round / well-rounded way

2.To bring moderate prosperity to China in a well-rounded/all-round way

3.To implement in a well-rounded / all-round way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turning China into a society/country/nation of moderate prosperity

4.To attain the well-rounded/all-round goal of building/turning China into a society/country/nation of moderate prosperity 

5.To adopt a well-rounded/all-round / total approach to create a society/country/nation of moderate prosperity。同時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一句,提出兩種譯文供參考:一是照字面上將其翻譯成Build China in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 well-rounded way, opening new prospects for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另外一種更加“英語化”也較簡短的譯文是Implement the “moderate prosperity” program in an all-round / well-rounded way,opening up new vistas for the China-specific socialist cause。這兩個譯文不但意思上更準確、更貼近原文,同時也更生動、更符合英語習慣,可讀性更強。[7]

同一詞語,同是出現在官方正式文獻中,歷時10年,進行了3次修改,說明翻譯也要“與時俱進”。丁先生提供的多種譯文,說明翻譯標準與策略也是多元的。這樣的變化與多樣性,使譯文得以升華,更能較為準確地表達出有“中國特色”的“全面小康社會”的真正含義。是譯者深入學習領會講話精神,結合國情,認真分析漢英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結合語境,認真比較漢英兩種語言表意功能之區(qū)別,精選詞義的結果,是譯者付出辛勤汗水的結晶。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國家政策也在不斷更新完善,民族文化也在弘揚光大,所以,新詞語的英譯標準也要多元化。要從我國的政治高度、民族立場出發(fā),句斟字酌,審慎推敲,精選詞義,確切表達。正如丁衡祁先生所說,“翻譯廣為流傳的高端指示、至理格言和其他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掌握好“高度”、“深度”、“力度”、“雅度”和“美度”,把政治因素、語言因素和文學因素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盵8]。這里丁先生所說的“五度”原則,指的是政治上的高度,理解原文的深度,英語表達的力度,語言風格的雅度,表現形式的美度。筆者認為,丁先生所提翻譯的“五度”原則,高屋建瓴,經典到位,是翻譯標準與策略的又一創(chuàng)新。因為同一詞語在不同領域、不同語境、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出自不同人之口,就可能有不同的含義。反過來說,不同的詞語在同一領域、同一語境、同一時代、同一地域就可能有相同的含義。

四、結語

新詞語的產生,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見證了兩個文明建設的快速發(fā)展。新詞語產生后,要經歷實踐驗證,社會認可,約定俗成,方能存活下來。新詞語的產生及其意義的確認,促進了語言的發(fā)展,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社會現象。

人們視野的開闊、思維水平的提高、價值觀念的轉變,賦予新詞語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一般來講,詞語都有字面意義、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若要準確地翻譯出詞語的三層意義,靠單一的翻譯標準、單一的翻譯策略是不行的。要在翻譯理論的指導下,翻譯標準多元互補,不拘形式。這是因為“多元化翻譯標準植根于人類對翻譯作品、翻譯實踐的多樣化要求,并由翻譯本身反作用于人類社會的多重性功能,日益強化其多元互補特性,而翻譯標準多元化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就在于此?!盵9]

參考文獻:

[1]李子誠.現代漢語新詞的產生途徑[J].文學教育·下半月,2009(1) 

[2]張巨齡.“博士后”一詞該不該改?——兼談漢語新詞產生與確立條件.中國教育報.2003年4月8日第7版)

[3]尚宏.對外新聞報道中漢語新詞的翻譯[J].新聞愛好者.2008(2),(54)

[4]辜正坤.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J].中國翻譯,1989(1)

[5] 彭媛 楊瑛.文化視角下中國特色新詞翻譯策略研究[J].作家. 2012(12)  

[6]于福清.歸化與異化:漢語文化詞英譯回顧與展望[J].作家.2011(7)

[7]丁衡祁、陳小全.如何翻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日報網站,英語點津

[8]丁衡祁.“八榮八恥”的英文翻譯.http://edu.QQ.com,英語點津

[9]程欣.論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多元化標準[J]. 當代經濟 2009(1)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