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講好中國故事、寧夏故事,傳播中華文化,彰顯中華文化魅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對寧夏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推動寧夏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根本遵循。電視系列專題片《須彌山石窟》在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利用互聯網思維,用受眾喜歡的方式傳播中華文化,實現了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和傳播力。
《須彌山石窟》傳播中華文化的作用意義
電視系列專題片《須彌山石窟》通過介紹須彌山石窟的歷史文化、人文價值,向觀眾普及文物保護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讓人們意識到文物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全社會支持的事業(yè)。
須彌山石窟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歷史遺存,是寧夏地區(qū)珍貴的文化資源,需要我們以強烈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充分發(fā)揮媒體作用,做好文物宣傳工作,進一步增強全民文物保護意識。通過《須彌山石窟》電視系列專題片的播出,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須彌山石窟在歷史上的價值和作用,樹立文物保護意識,使廣大群眾主動參與到文物保護中來。
有利于提升文物保護意識,增強文物保護工作的責任感。文物保護工作的核心在于“保護”,這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不斷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對文物保護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我們要充分認識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文物保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文物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需要增強人們對文物保護的責任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媒體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俄殢浬绞摺冯娨曄盗袑n}片在前期籌備中,翻閱了大量史料、調查報告和專業(yè)論著,在與專家進行充分地討論與溝通之后,最終采取了以科學的、考古發(fā)掘的方式,加以專家第一人稱視角的講解,并結合第一視角畫面在實地考察過程中層層推理、解迷,將枯燥的歷史文物考察,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娓娓道來,讓無生命的文物,在充滿知識性的節(jié)目中更加鮮活有趣,提高人們對文物保護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有利于提高公眾對傳統(tǒng)文化文物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須彌山石窟》是由寧夏廣播電視臺攝制的一部電視系列專題片,主要內容是介紹須彌山石窟的歷史、文化價值,讓觀眾了解須彌山石窟的歷史文化價值。在電視系列專題片《須彌山石窟》中,一方面通過將須彌山石窟與莫高窟以及一些其他的著名石窟作對比,說明須彌山石窟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另一方面介紹須彌山石窟在絲綢之路上的作用和重要性,展示須彌山石窟對歷史的見證價值?!俄殢浬绞摺分兴尸F出的這些內容,以及它所展現出來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讓更多觀眾了解到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內涵?!俄殢浬绞摺酚么罅渴聦嵪蛉藗冋f明了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文物保護工作所需要付出的艱辛努力。通過電視系列專題片《須彌山石窟》可以讓廣大觀眾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公眾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要想提高公眾對文物保護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就要加大宣傳力度,使公眾了解文物保護工作,使之更好地支持、參與到文物保護中來。因此,《須彌山石窟》電視系列專題片能夠促進公眾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關注和支持。
有利于人們進一步探究文物背后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薄俄殢浬绞摺冯娨曄盗袑n}片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通過講述文物故事,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可以讓觀眾進一步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從而更好地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華文明。須彌山石窟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俄殢浬绞摺冯娨曄盗袑n}片通過介紹須彌山石窟的歷史文化、人文價值,向觀眾普及文物保護知識,讓觀眾了解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介紹須彌山石窟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和藝術特點,讓觀眾了解須彌山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的重要地位;通過介紹須彌山石窟在歷史上的作用,讓觀眾了解須彌山石窟在人類文明中的價值和意義。這對于我們進一步探究文物背后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
《須彌山石窟》傳播中華文化的突出路徑
創(chuàng)新節(jié)目拍攝內容,使節(jié)目生動有趣。《須彌山石窟》是一部關于佛教文化的電視系列專題片,它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講述了須彌山石窟的起源和發(fā)展,以及它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該片通過實地考察、歷史考證、專家講解、文獻查閱等多種方式,客觀公正地介紹了須彌山石窟的歷史淵源和價值,其中包括它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石窟規(guī)模及藝術特征等。此外,該片還通過對須彌山石窟中的建筑、造像、壁畫等歷史文物進行生動、有趣地講述,使觀眾了解到須彌山石窟與絲綢之路之間的密切關系。
在該片拍攝時,為了更好地呈現須彌山石窟的歷史和文化,采用了多種拍攝和表現手法,如分別從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人文歷史等方面入手,并利用了航拍和定點拍攝等多種手段來展現須彌山石窟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例如,在篇幅設定和拍攝手法方面,通過三集的篇幅首次向觀眾展現了須彌山石窟的修復過程以及諸多從未面世的雕像、壁畫等珍貴文物,是絲綢之路上國家寶藏的珍貴記錄。在拍攝中以穿越機、航拍、微距、軌道、手持穩(wěn)定器等多種拍攝手段和多種角度,在文物允許的照明條件下精心拍攝,是一部優(yōu)秀的電視作品,更是一部對于文物珍貴的記錄。是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的創(chuàng)新性嘗試。此外,還根據須彌山石窟的特點,制作了“須彌山石窟探秘”主題,通過這種主題設置不僅能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須彌山石窟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淵源,還能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須彌山石窟所包含的中國古代文化。1.航拍+定點拍攝:讓電視專題片更加真實、客觀。在航拍方面,通過無人機的鏡頭將須彌山石窟的壯麗美景呈現出來,同時也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須彌山石窟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定點拍攝方面,為了更好地展現須彌山石窟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將須彌山石窟分為了3個區(qū)域進行拍攝。首先,在第一個區(qū)域是須彌山石窟的發(fā)源地;其次,在第二個區(qū)域是須彌山石窟的中心地;最后,在第三個區(qū)域是須彌山石窟最具代表性的寺廟。通過這樣的定點拍攝方式,不僅能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須彌山石窟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還能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須彌山石窟的主要建筑和造像。由此可見,航拍和定點拍攝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能讓電視專題片更加真實、客觀,還能讓其更加生動有趣。
2.解說詞生動:讓電視專題片更接地氣。《須彌山石窟》的解說詞也是該片的一大亮點,它在客觀、公正地介紹須彌山石窟的同時,還運用了大量生動、形象的解說詞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解說詞中,作者不僅運用了大量真實、客觀的數據,還利用了許多幽默、有趣的語言來講述須彌山石窟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為了更好地表現“東、西兩大石窟群”所具有的歷史價值,作者使用了大量生動、有趣的語言來講述“東、西兩大石窟群”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在講述“東、西兩大石窟群”時,作者引用了《永樂大典》中記載的有關須彌山石窟的內容,并對其進行了詳細介紹。此外,為了使電視專題片更加接地氣,作者還專門編寫了一首詩來介紹須彌山石窟。
3.“探秘”的形式讓電視專題片更有趣。在《須彌山石窟》的系列專題片中,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須彌山石窟,電視專題片還制作了“須彌山石窟探秘”主題。這種主題的設置一是增加趣味;二是以第一視角的方式讓觀眾身臨其境,提高觀眾的代入感;三是能夠吸引觀眾跟著編導對內容環(huán)節(jié)的設定層層深入,讓人們捕捉到節(jié)目的每一個細節(jié),充分了解彌山石窟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讓人們用另一種方式來探索寧夏的這個歷史寶藏。比如,在講述“東、西兩大石窟群”時,編導以探秘的形式,用第一視角的方式針對石窟群的建筑、造像以及壁畫等內容進行了詳細地介紹,有利于更好地讓觀眾了解“東、西兩大石窟群”所包含的中國古代文化。再比如,在介紹須彌山石窟的地理位置時,電視專題片中提到了“寧夏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蓖瑫r,在介紹須彌山石窟時,電視專題片還提到了“佛教傳入中國后,從甘肅進入寧夏。從河西走廊到須彌山石窟的路線是由南向北?!痹诮榻B須彌山石窟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時,電視專題片還提到了“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佛教開始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開來?!背私榻B須彌山石窟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外,電視專題片還通過主題設置對須彌山石窟中的歷史文物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最遠可以到甘肅東部?!蓖瑫r,電視專題片還介紹了須彌山石窟中的建筑、造像和壁畫等歷史文物。
借助新媒體優(yōu)勢,擴大覆蓋范圍。新媒體的出現使傳統(tǒng)媒體在傳播過程中產生了變化,電視專題片《須彌山石窟》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以現代科技為支撐,突破傳統(tǒng)媒體的宣傳方式,使受眾通過微信公眾號可以隨時隨地了解電視專題片《須彌山石窟》,使電視專題片《須彌山石窟》以新的宣傳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須彌山石窟。新媒體技術為電視專題片《須彌山石窟》提供了多種展示渠道,使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結合成為可能,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電視專題片《須彌山石窟》與新媒體結合,拓寬了覆蓋范圍,滿足了不同受眾獲取相關內容的需求,又提升了電視專題片《須彌山石窟》的社會影響力。在公眾號上,網友對《須彌山石窟》的相關視頻進行轉發(fā)、評論,將該系列專題片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進一步擴大,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提高影響力,擴大宣傳范圍。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離不開網絡,新媒體給人們帶來了便捷?!俄殢浬绞摺返牟コ鲂问揭灿蓚鹘y(tǒng)的電視媒體向新媒體轉變?!俄殢浬绞摺放c新媒體結合,打破了傳統(tǒng)的電視傳播模式,將傳統(tǒng)的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有機結合起來,使《須彌山石窟》在網上進行廣泛宣傳,擴大了《須彌山石窟》的宣傳范圍。
首先,利用網絡進行宣傳,網絡傳播具有實時性、交互性、廣域性等特點,更能滿足人們獲取信息的需求。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可以在網上獲取更多的信息,《須彌山石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將其播出。其次,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進行宣傳,社交平臺具有交互性和廣域性的特點,為《須彌山石窟》提供了展示空間。最后,利用手機客戶端進行宣傳。手機客戶端具有實時更新、信息共享和視頻共享等特點。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使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結合成為可能,電視專題片《須彌山石窟》在新媒體上進行宣傳推廣,使其得到廣泛傳播。
講好寧夏故事,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首府的銀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絲綢之路的核心區(qū)域。《須彌山石窟》電視系列專題片在講好寧夏故事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它將寧夏和絲綢之路聯系起來,使觀眾能在觀看電視專題片過程中,對寧夏產生興趣,對絲綢之路產生好奇。
2015年8月22日至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兩國元首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關于進一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的諒解備忘錄》。2015年11月1日至4日,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和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在寧夏銀川舉行?!俄殢浬绞摺冯娨曄盗袑n}片在這些重大活動中都有精彩的表現。
結語
在2016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中,習近平主席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ǎng)。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須彌山石窟》正是基于此創(chuàng)作的電視系列專題片。以寧夏須彌山石窟為依托,以文化傳播為目標,以新媒體手段為媒介,講述寧夏故事,傳播中華文化,彰顯中華文化魅力。以電視專題片形式進行呈現,可以激發(fā)人們對石窟的興趣和關注。在新媒體時代,充分發(fā)揮互聯網的優(yōu)勢,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先進傳播理念,讓更多人了解、認識、欣賞石窟文化。挖掘石窟藝術中蘊藏的時代價值、精神內涵和藝術價值?!俄殢浬绞摺肥亲屖澜缌私庵袊鴼v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的創(chuàng)新性嘗試。
文章來源: 《聲屏世界》 http://00559.cn/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