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交織與光影交錯——蒂姆·波頓電影視覺元素分析
好萊塢“鬼才導演”蒂姆·波頓的電影因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在風靡全球的同時,得到了學界熱議。多數(shù)學者從其電影影像風格、情節(jié)敘事、美學藝術、音樂選擇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認為黑暗、恐怖與反叛在他的影像世界中貫穿始終,而這恰恰指向了“哥特”(Goth)這種文化形態(tài)的本質所在,于是將“哥特式風格”當作其個人電影的主要元素,而進行了全面的認證和解讀。但鮮有學者對其影片從色彩、光影進行分析,本文擬從蒂姆·波頓的多部經典電影作品出發(fā),通過對其色彩、光影的分析,研究其背后的情感內涵。
一、色彩分析
色彩語言作為視覺元素被編碼,是電影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它賦予電影豐富的內涵。從心理角度而言,色彩具有強烈的情緒性,它訴諸的不是意識,而是表現(xiàn)性的氣氛。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在視覺上人們往往更傾向于解釋構圖線條,卻能夠接受其顏色,容許它們的象征意義。因此,色彩所傳達的心理因素能夠比較容易得被觀眾接受,不同的色彩暗示了不同的含義,也成為豐富人物形象和促進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視覺元素。
(一)無彩與多彩的交織
蒂姆·波頓的電影色彩多為無彩色的黑白、陰冷灰暗的冷色調以及高純度的對比色,以至于提到他的電影總給人一種“哥特式黑色幽默”的陰郁、壓抑和恐懼感。而他的電影之所以能給人一種強大的視覺沖擊,恰好在于他在電影作品敢于運用兩種極端色彩進行對比。一種為典型的哥特式黑、白、灰色調;一種為明艷的飽和式紅、黃、藍色調。深諳此道的蒂姆·波頓,在他的電影中常常刻意讓畫面色彩形成強烈的對比,以此承載一些隱喻和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傾向。
在影片《剪刀手愛德華》中,他在環(huán)境色彩和人物色彩的使用上均運用對比的方式,用昏暗和鮮亮展示了兩個群體生活的不同世界。影片開始于一個夜幕中冷色調的藍黑色神秘古堡內,古堡里面結滿了蜘蛛網,十分空曠,整個空間色彩都很灰暗。居住在陰郁古堡中的主人公愛德華臉色蒼白,眼眶周圍散發(fā)著暗色,一雙夸張的銀色剪刀手,身著破舊的皮衣搭配銀扣。他被蒂姆·波頓賦予了黑白色服飾和銀色剪刀手的色彩搭配。在傳統(tǒng)色彩的釋義中,常常將黑色和銀色賦予一種沉重、堅硬、神秘的感情。而古堡之外是一個陽光明媚、色彩明艷的小城鎮(zhèn),城中每一個房子都刷成了鮮亮的顏色,穿著鮮艷時尚的小鎮(zhèn)婦女們穿梭其間,明亮溫馨的小鎮(zhèn)與陰郁深沉的古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一明一暗的強烈色彩對比中,蒂姆·波頓向觀眾展示了與傳統(tǒng)觀念相反的情感內涵,粉色系小鎮(zhèn)中本應象征善良、正義,卻展示出了殘酷和冷漠的一面,而黑色系的古堡下反而蘊藏著人性的善良與溫情,由此在表象和實質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側面表明了生活在黑暗古堡中的愛德華與生活在明亮城鎮(zhèn)的居民之間無法跨越的差距,也昭示著愛德華群體生活的失敗和與女主角愛情的悲劇。
(二)真實與幻想的色彩錯配
在影片《僵尸新娘》中,蒂姆·波頓設置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真實人類的世界,一個是他所幻想僵尸世界,而在他的眼中真實的人類世界反而是更糟糕的那個。影片中,他采用兩種不同的色彩基調來展現(xiàn)兩個不同的世界。人類世界的光線昏暗、色彩單調、飽和度低,刻畫的十分蒼白。整個畫面看上去呈現(xiàn)出藍色、灰色,在這個世界中生活的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營造出的是一個毫無生機、陰暗恐怖的現(xiàn)實世界。男主角維克多正是生活在這個灰暗的世界,沒有一絲陽光,畫面中唯一的色彩是他放飛的藍色小蝴蝶,與背景的壓抑形成鮮明對比。此外,還存在與之相反的另一個色彩斑斕,飽和度高,光線明亮——僵尸世界。這個世界中的一些場景中還會出現(xiàn)暖黃色的燈光,顯得溫馨有“人情味”。人物鮮艷的配色和爵士舞的搞笑動作設計,不僅不會讓觀眾感到僵尸世界的恐怖感,反而看到了久違的生機。僵尸新娘艾米麗的臉是幽藍色的,加上她的明艷的紅唇,突出了她熱情、友善的性格特征。維多利亞的裙子上充滿了紅色的條紋,表現(xiàn)出她性格中的倔強、不屈,和勇于追求的人物個性。人類世界死氣沉沉的灰色與僵尸世界生機勃勃的彩色對比,是蒂姆·波頓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隱喻和諷刺。那些充滿激情的逝者與行尸走肉的活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他們更有“人情味”,不同于活人的自私和冷漠。
二、光影分析
電影就是光和影的藝術。光和影不僅是營造畫面效果和畫面空間層次呈現(xiàn)的一種手段,而且合理運用光影的變化還有利于引導觀眾更好地理解導演的意圖。光的強度不同,方向不同,明暗及對比度不通都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氛圍感。明亮的光線易于吸引觀眾注意力,呈現(xiàn)事物的不同質感,代表著一種安全、歡樂的氛圍;而陰影則能夠制造懸疑,掩飾某些細節(jié),代表著恐懼、邪惡與未知的氛圍?!罢_使用燈光效果,不但可以修飾任何物體,還可以加以戲劇化?!钡倌贰げD在電影中多運用主光較硬的高反差布光。與一般電影的用光不同,他試圖制造出對比度更強的陰影效果,通過明暗的對比,凸顯出人物的面部輪廓,塑造更有菱角的人物形象。
在改編自百老匯的同名電影《理發(fā)師陶德》中,蒂姆·波頓運用高反差布光,將影片的氣氛烘托到了極致。深夜的倫敦環(huán)境光源偏暗,僅有遠處若隱若現(xiàn)的月光充當光源,整個畫面中充滿了灰蒙蒙的感覺,沒有補光和背光。在月光下,依稀可見陶德慘白的面龐,眼窩處的陰影感被強化,即使觀眾無法在黑暗中直接看到他的眼神,但卻傳遞出一種強烈的陰森感,這樣的場景光源布景凸顯了壓抑的氛圍,迎合了陶德內心對社會的絕望。當陶德在油燈下改造自己的殺人道具理發(fā)椅時,主光源位于陶德的下方,用一個仰視的角度照在陶德慘白的面容上,使得他的面部外形輪廓更為明顯突出,而陶德身體的其他部分與暗色的背景融為一體,畫面中呈現(xiàn)出一個恐怖的人物形象。補光從窗戶處少量跟進,光線中可以看到陶德眼中堅定的復仇之心。
總體來講,這部影片大都處于一個陰暗的光線中,這就對光線的運用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在陶德回憶與妻子的生活時,蒂姆·波頓采用了強烈的對比,用暖黃調的柔和燈光對整個場景進行了布景,充沛的陽光透過理發(fā)店的窗戶照射進房間,房間內溫暖明亮,人物影子輪廓明晰。暖色的陽光、家中溫馨的布景,人物臉上洋溢著笑容——展現(xiàn)出陶德對過去的美好懷念,和現(xiàn)實的沉郁形成對比。這里蒂姆·波頓利用回憶與現(xiàn)實的光影對比為影片敘事埋下了伏筆,通過前后對比推動情節(jié)敘事,向觀眾解釋了陶德為什么會一步步走向殺人狂魔。此外,在拉維特夫人的幻想中,光線由昏暗的現(xiàn)實轉為了明亮的海邊,拉維特夫人臉上掛滿了笑容和陶德并肩坐在海邊曬著太陽,接著在教堂的暖光下緩緩走向婚姻殿堂。而在現(xiàn)實當中,窗戶外遠處的工廠排放著黑煙,外面霧氣彌漫白茫茫的一片,沒有明確的光源。人物在房間內影子輪廓模糊,房間里面昏暗而空曠,破碎的鏡子在昏暗的光線中,反射出陶德蒼白的面容。十分諷刺的是所有的美好都不在當下,而僅存在于對過去的追憶和對未來的幻想之中。
三、總結
蒂姆·伯頓的電影受哥特文化的影響,以不拘一格的色彩、光影表達方式,將黑暗美學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情感世界。對他而言,色彩、光影不僅是增加電影視覺效果的一種手段,更是表達人物內心、引發(fā)觀眾思考、推動情感敘事的一個載體。他對于色彩、光影的運用,不僅依賴于場景布置、角色造型等,而是將其作為一種情緒元素納入其中。因此,我們在研究蒂姆·波頓電影的影像風格、情節(jié)敘事、美學藝術、音樂選擇等方面時,不應忽視導演通過色彩、光影賦予影片的情感內涵。
來源:《視聽》:http://00559.cn/w/xf/9501.html
- 館藏《(增修)施南府志》的修復與保存
- 紙媒介在平面設計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與教學方法探討
- 廣電媒資從紙質向數(shù)字化轉型中的敘事重構研究
- 空間設計教學中紙藝技術的創(chuàng)意應用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
- 人工智能驅動下的紙質出版智能化轉型:技術融合與創(chuàng)新路徑
- 非遺傳統(tǒng)手工藝中紙張應用的技術體系與活態(tài)傳承策略
- 紙藝術的跨文化符號:中西方剪紙的英譯對比研究
- 數(shù)智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路徑——以河南剪紙為例
- 基于環(huán)保視角的紙制品企業(yè)廢物管理與再利用策略
- 圖書館紙質文獻數(shù)字化存儲平臺的優(yōu)化設計與文件管理方法研究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