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文學性”與語言教學論

作者:耿維峰來源:《文學教育》日期:2017-08-10人氣:1244

一、引言

開篇之際,不妨以我們國內(nèi)的英語教學為例。中學教科書中的選文都以一般所謂實用的文章為主,偶爾放進一些故事或詩篇,也是把重點放在教字匯、成語、文法等似乎不關“文學性”的東西。在大專的一般科系里,外語的教授也側重在讓學生學習所謂日常的語言。好像只有在文學的科系里,學生才大量地接觸所謂文學的語言。他們做一定的“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 時,也往往專注在他們認為與“文學性”有關的成分而已(如主題、意象、象征、人物、情節(jié)、背景、韻律等)。他們似乎也認為文學的語言應該與日常生活的語言截然不同。

二、語言教學

語言教學的目的本來就是要使學習者擁有三種智能,即語言智能、文學智能與溝通智能,從而使他能把聽、說、讀、寫某種語言的能力,在適當場合中,正確、美妙、妥當?shù)乇憩F(xiàn)出來??墒?,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卻常常忽略了語言的美感教育以及語言的實況訓練與運用,好像把教學目標只放在“語言智能”的培養(yǎng)而已。這種教學往往只顧傳授字詞語句的讀法、寫法、語法及其意義等,結果學習者雖然能聽說讀寫某個語句,卻不知該語句是否美妙,也不知該語句應在何種場合使用比較妥當。比方說,傳統(tǒng)語言教學可能會教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這句話的語法和字面意義,可是卻教不到這句話的美學效果,不會讓學生曉得那句話用來描繪老鷹是多么美妙。

在語言學界,福爾斯 (J. R. Firth) 曾提倡“情境研究法”(situational approach)。他特別強調(diào)“語境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 的重要性,主張學者除了分析語言的內(nèi)在關系之外,還要考慮其外在關系。與這種語言學觀念平行發(fā)展出來的語言教學法,便是所謂的“溝通式語言教學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or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此種教學法以建立學習者的“溝通智能”為目標。按黃自來教授新近所介紹的說法,此種教學法是“對以文法為基礎 (grammar-based) 的語言教學(如文法翻譯法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或聽說教學法 “audio-lingual approach”) 的一種反應”。這種教學法,既然重視語言溝通的情境,便能使學習者注意到學話不是學到話本身而已,也要學到講話的場合。要是這種教學法,也能同時顧到語言本身的美感性,使學話者知道學話就是要學在妥當?shù)膱龊现v最美妙的話,則該教法將是最完善、最實際、最有效的。

三、文學教學

文學教學當然是以提升學習者的 “文學智能”為目標,是要培養(yǎng)有能力閱讀、鑒賞、或批評文學作品的讀者,與有能力創(chuàng)造作品的作者??墒莻鹘y(tǒng)的文學教學往往側重在講述作品的時代背景,引介作家的生平事績,與討論作品的道德或哲學主體等,對于作品的語言結構與文字美感往往沒有深入的涉及。到了“新批評”(New Criticism) 模式教學的時代,這個傳統(tǒng)的教法才有了改變,教文學的人方才漸漸強調(diào)作品本身的研析。不過,新批評式的文學教學也有其缺點:它專研作品本身的用字、意象、比喻用語、典故、語氣、形聲結構、章節(jié)組織、主題與子題、人物擬造、觀點設定、情節(jié)布局、背景建立等所謂“內(nèi)在的”(intrinsic)題目,而往往只為標榜作品本身的連貫性(unity)、張力 (tension)、 悖詭 (paradox)、或反諷 (irony) 等他們認定的“文學性”而已,往往忘了作品其實也是一種言談 (discourse),一個有說話者(包括作者及作品中的敘述者)、說話對象(包括讀者及作品中的聽話者)、和說話情況的言談,也是可以進行言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最近,后結構主義 (post-structuralism) 或后現(xiàn)代主義 (postmodernism) 的思潮彌漫國內(nèi)外。此時的文學教學更有一種偏激的作法:許多人把文學教學變成在空談文學的奧義玄理,談了一大堆 “text” 的問題卻根本沒進入實際的 “text” 中去。

四、結語

近來語言行動 (speech act) 的理論逐漸受重視,普拉特 (Mary Louise Pratt)說:語言行動理論能給我們的真正教訓就是:文學也是一個情境。的確,每部文學作品都可視為一個語言行動或語言事件 (speech event),因此,教文學作品時,也該教產(chǎn)生該作品的外在因素(作者生平、歷史背景等)。而在探討作品的“內(nèi)部邏輯”時,也不能忘掉作品中每句話都是有說話者、說話情況、與說話動機的。待本文看來,即要考量“語域”諸要素。語文使用的妥當性與否,需要把上述要素作全面考慮。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00559.cn/w/wy/63.html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