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fā)揮德育在語文課程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日益趨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化,學生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影響作用加深,認知和行為方面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偏差,這突出表現(xiàn)在道德方面。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人文性,是開展德育工作良好的基地。如今道德教育已經(jīng)引發(fā)了全社會的廣泛討論,道德教育是當前中國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
一、在語文課程中開展德育的必要性
1902年《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最早使用“德育”一詞。1903年,兩廣初級師范簡易科館編寫的《教授法》中的副二宗旨上就規(guī)定了“陶冶道德品性”。德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觀,形成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語文課程的德育目標不是個別人、個別集體所憑空捏造的。在語文教育中實施思想品德教育,是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的需要,也符合語文教育本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語文課程不僅有重要的德育功能,還有強烈的德育需要。一方面,德育的最好途徑是貼近學生生活,并展現(xiàn)形象化和情感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教育是從兒童有意識的生活剛剛一開始就進行的。幼小的兒童正處在情感發(fā)展、心地單純的階段,他們對貫穿道德教育原則的現(xiàn)象和行動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從而深深印在心靈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理智的發(fā)展,他們將日益理解道德準則的意義,并把它作為自己的精神生活內容和行為的標準,直至形成習慣和崇高的道德信念。[1]語文課程具有鮮明的人文性,語文教材中包含多種多樣的德育素材,德育也應該是一個“日積月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另一方面,語文課程的生命力與德育是分不開的。缺乏理想抱負和真理追求的人是不可能有運用語言表達自身思想情感的沖動的?!皼]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nbsp;[2]同樣缺乏責任感的人也不能完全發(fā)揮其潛能來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
語文課程是一門社會科學,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屬性。無論是從傳承中華的角度而言,還是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fā),語文自身所承載的內容都與人文精神關系密切。而德育就是對肯定人、尊重人、發(fā)展人的人文主義最好的詮釋,在語文課程中開展德育工作可以說事半功倍。
二、在語文課程中開展德育的方法性
德育工作要開展,就必須提高德育的實效性,而實效性的提高,就必然依賴好的方法、途徑。語文重點是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主要是借助語文教材進行教學。只要抓住了德育和語文課程的契合點,同時運用一定的方法,就可以有效的達成德育的目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新思路重讀古文經(jīng)典
古文經(jīng)典作為優(yōu)秀的書面語文材料被廣泛加以利用,想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并讓學生自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讓中小學生去獨立研讀古文材料是十分不切實際的。中小學生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通讀他們。由于文本的晦澀、思想觀念的局限、與現(xiàn)今社會現(xiàn)狀脫節(jié)等諸多原因,重讀經(jīng)典已經(jīng)比較困難了。對此,我們完全可以組織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從優(yōu)秀的古文經(jīng)典中,搜羅出對當今社會的行為具有指導意義和與社會生活關系密切的一句話、一段文章,詳細地評析,來啟發(fā)學生。舍棄那些與時代脫節(jié)嚴重,晦澀難懂的段子。把這些搜集起來的優(yōu)秀的古文經(jīng)典整理匯編,供學生閱讀。
(二)課堂教學德育滲透
我們應把德育的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加強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要抓住立足教材,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三方面合力。
語文教材中不乏歌頌祖國錦繡河山的文章,此時教師要做的就是全面展示它,讓學生走近它,最后在心底產(chǎn)生歸屬感和自豪感。同理,在介紹仁人志士及其事跡時也如此。由于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比如在講到《離騷》時,可以讓學生先準備好有關屈原的材料,準備想和屈原說的話,想問的問題等。有了這些初步認識以后,找一些學生扮演屈原,另一些學生提問。在課堂中實際操作起來后,所有學生都可以對屈原有了深刻的認識,自然會受到其思想品質的影響。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強,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挖掘那些優(yōu)秀榜樣精神世界中美好閃光的東西,引導學生體驗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在學生心目中真正樹立起榜樣的光輝形象。在講解到一些具備思想品德開發(fā)價值的課文時,比如《游子吟》,“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個“密密”和“遲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師在講解時,應該講解孝道,告訴學生父母的辛苦,我們應該孝順父母。教師可以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回去幫父母打掃衛(wèi)生,洗腳等。學生在進行了這樣的思想品德教育后,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會發(fā)生轉變,能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生活中去。
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不應強行灌輸,更不能無中生有,要結合教材文本具體的特點,讓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學習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得到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品格的升華,真正的達到:“潤物細無聲”。
(三)開展德育實踐
光在課堂上講解德育是不夠的,教師應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教師通過組織德育體驗活動,引導學生作為自覺主體,參與實踐活動。通過親身體驗,不斷內化道德認知,豐富道德情感,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實現(xiàn)自我認知、自我教育與自我塑造。比如去敬老院照顧老人,給老人們表演節(jié)目,清理路邊隨意張貼的小廣告,清洗路邊的護欄等。對于心智發(fā)育還不健全的中小學生而言,上課最容易交頭接耳,一般教師都是采用罰站之類的懲罰手段。我們完全可以換種手法,來進行德育實踐教育,比如帶領學生走進特殊學校,讓他們和聾啞的孩子一起上課,和智障的孩子一起玩耍。這些特殊孩子的積極向上的樂觀態(tài)度會感染他們,這種心靈上的撞擊是難以忽略和忘卻的。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既然身心健全就更應該努力學習,懷抱一種感恩的心嚴于律己。再參加完這些活動后,可以讓學生寫作,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寫作中再次強化了情感認同。
教師也可以搞一個有關德育方面的主題班會,在宣傳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組織進行一些有關道德行為的問題進行討論,比如A同學犯錯,B同學出于義氣考慮,承擔A同學的錯誤并接受懲罰等等這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學生會在討論中增強了判斷力、認知力,對學生今后的行為起到規(guī)范作用。有些話出自學生口,入學生耳,反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四)教師的榜樣作用
教師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應通過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和學生對道德行為的實際練習,來進行道德教育。在學生眼中,德育理論的可信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對待該理論的態(tài)度,也取決于教師自身對理論的踐行狀況。作為教師必須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可親、可敬、可信的形象,并且對學生的情況全面掌握,教師對學生越是關心愛護,教師在學生中就越有威信。作為教師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能因學生的成績好壞就親近“好學生”疏遠“差學生”,這樣極易造成學生的排斥心理,使德育工作很難開展。“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盵3]教師對待學生應該一視同仁,對后進生應拿出更多的耐心,讓他們感受的集體的溫暖,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意識和歸屬感,提高他們的存在感,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自主的克服不良習慣。學生處在互相關心、和諧的班集體,其心態(tài)會更健康。對待優(yōu)等生要嚴愛有加,不能嬌慣他們的不良行為。
在班級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德育工作開展的關鍵。當學生把教師當做可信賴的人,就會向教師反饋思想和意見,這樣教師能準確地了解學生,并且學生也能愉快地接受教師的批評和教育。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就會增加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相反師生關系緊張,學生把教師的批評看做整人,在學生逆反心理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德育工作就會出現(xiàn)巨大的阻礙。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4]
三、在語文課程中開展德育的自主性
在語文課程中開展德育工作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全面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進行自主管理是為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給學生充足的自主空間去獨立思考有關自身的各種問題,并有目的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提高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的能力,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各種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成為學生自覺的行為習慣,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達成道德成熟。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教師在教會學生什么叫日記、日記的格式、如何選擇內容等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堅持寫日記了。日記是對一天的回顧和總結,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認清自己一天做了哪些事,從而有效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不虛度每一天。寫日記可以鍛煉學生組織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鍛煉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由于中小學生平時的生活多是“兩點一線”,從家到學校,很難有什么素材,教師也可以根據(jù)情況要求學生寫周記,把一周內印象深刻的事情和感受寫出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實的教育是自我教育”。[5]在班級生活中要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可以分層次、分水平讓學生逐漸掌握工作本領。比如讓學生參與到班級衛(wèi)生打掃、班級報刊雜志編排、班級日常管理等多項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工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和合作精神,養(yǎng)成按照規(guī)章制度辦事和嚴于律己的正派作風。
語文教育是語言教育,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教學??梢哉f德育并不是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但應是最重要的目標。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夏丏尊認為:“現(xiàn)在普通教育上所列的科目,除了以人為背景以外,完全是毫無意義的,都是養(yǎng)成人的材料。”[6]在新形勢下,我們要以新課程的理念為指導,采取生活化的德育工作方法,結合當前社會形勢,充分挖掘符合學生心理接受水平的德育方法,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體現(xiàn)德育的首要地位,落實德育在語文課程中的巨大作用。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00559.cn/w/wy/6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