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價值觀的變遷特征探析——中州學刊
作者:徐安琪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07-24人氣:1154
一、文獻評述
國內關于家庭價值觀系統(tǒng)的專題研究極其匱乏,既有的定量研究大多是對大學生或研究生以及征婚啟事中的擇偶觀、性觀念和生育觀進行分析。而在一些關于社會倫理、精神生活和家庭變遷的研究中,雖然涉及家庭價值觀的探討并不少見,但其中大多為定性研究且更多揭示的是其消極面,也就是說,家庭價值觀變遷的主流理論視角甚為消極。主要有以下理論視角:第一,家庭倫理失范論。該視角的研究者認為,在社會急劇變化時,既有的文化、道德等規(guī)范體系的社會控制和行為引導作用被突然地極大削弱,社會規(guī)范對私人生活的約束力明顯下降,婚姻家庭僅成為個體建構自我認同和情感滿足的選擇之一,親密關系也日益呈現多元化、去中心化的特征①。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使人們的觀念和行為處于一種茫然狀態(tài),婚外戀、一夜情、包二奶等道德失范行為成為與社會轉型過程相伴生的“變遷之痛”,情人潮、傍大款、賣淫、嫖娼等陋習沉渣泛起②,拜金主義婚姻觀不斷強化,年輕人還出現了縱欲主義的貞操觀、利己主義的鄰里觀等不良家庭倫理觀③。倫理學者認為,原有的家庭道德規(guī)范在新舊體制交替更迭之際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而失去了作用,新的家庭道德規(guī)范尚未建立起來。這種新舊規(guī)范同時并存造成的沖突,使家庭道德規(guī)范制約機制發(fā)生紊亂,道德規(guī)范的權威性受到嚴重侵蝕,人們的價值評判標準變得模棱兩可,大量消極頹廢的因素滲入家庭生活中,一部分人家庭道德淪喪,婚姻家庭生活中非道德主義盛行④。第二,家庭價值功利化。該視角認為現代社會的道德聚合力顯著下降,社會生活領域遵循理性交換的生存邏輯,價值觀趨于商品化、物質化、功利化,喪失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功利主義家庭觀破壞了家庭的穩(wěn)定,滋生了權色交易、錢色交易等功利婚姻⑤。尤其在農村,擺脫了傳統(tǒng)倫理束縛的個人往往表現出一種極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張個人權利的同時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在依靠他人支持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成為“無公德的個人”⑥,孝道觀念在青年人群體中迅速衰退,在子女向父母惡性索取、不履行贍養(yǎng)義務的背后是現代化和市場化帶來的世俗化與理性化價值觀的普及,并導致農村傳統(tǒng)孝道衰落、農民價值世界坍塌⑦。第三,家庭衰退
收稿日期:2013—03—0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鄉(xiāng)比較視野下家庭價值觀的變遷研究》(07BSH029)。
作者簡介:徐安琪,女,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 200020)。
論。該視角沿襲現代化趨同理論的框架,認為日益升高的離婚率和持續(xù)下降的生育率、初婚年齡推后、單身成人增多等現象表明,作為社會制度的家庭在現代社會已經喪失了經濟、性、養(yǎng)育等重要功能。從文化上講,對家庭有極強認同感、忠誠感且成員個人利益和個性從屬于家庭整體利益的家庭主義價值觀在衰退,而對獨身、非婚同居、離婚、不要孩子的接受程度在增加⑧。中國農村的民工潮正在消解鄉(xiāng)村家庭的完整性,家庭所承擔的子女教育、贍養(yǎng)老人等功能正在衰退⑨。
以上研究除了對當前的家庭倫理持負面評價較多外,不少研究在對價值觀現狀和變遷特征作判斷時,通常以傳統(tǒng)或現代、正確或錯誤、家族主義或個人主義的二分法進行區(qū)分。由此出現兩種偏頗:一是褒傳統(tǒng)貶現代,認為隨著現代化來臨,以及與之相應的以功利為本位的倫理思想的蔓延與浸染,傳統(tǒng)家庭倫理受到嚴重沖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倫理危機,父子反目、兄弟相仇、夫妻背叛現象屢見不鮮。二是對家庭價值觀的變遷只關注“變”,而極少關注那些不隨歷史變遷而變化的家庭價值觀。
對家庭價值觀變遷特征的判斷不能簡單采取傳統(tǒng)或現代、正確或錯誤的二分法。傳統(tǒng)家庭價值觀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如籠統(tǒng)地將“孝道”作為優(yōu)秀的家庭倫理傳統(tǒng)加以繼承就失之偏頗,傳統(tǒng)孝道中有敬親、奉養(yǎng)、侍疾、善終等不受時代演進而改變的積極內涵,但也有將孝行泛化為政治和社會生活領域的最高價值,以及長幼有序、父為子綱等威權主義的消極面。有些傳統(tǒng)價值觀既非精華也非糟粕,只是在當時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下具有合理性,如在生產力低下、人均壽命短和抵御風險能力差的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多子多福、兒孫繞膝成為眾人的理想,而在現代社會,期待多子女或不想要孩子也成為不同人的不同愿望,這與精華、糟粕的價值判斷無關。
筆者認為,家庭價值觀可區(qū)分為核心價值觀和一般價值觀。家庭價值觀體系中最基礎、最本質的,具有主導作用并支撐和決定一般價值判斷的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家庭價值體系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追求,通常具有普世性,是文明社會不同歷史、文化階段的基本準則,為所在社會或地區(qū)的法律、慣習所倡導,并獲得大多數人普遍認同。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家庭價值觀雖然發(fā)生了不少變化,有消極的一面,但總體來說,變遷趨勢仍是積極、正向的。同時,一些主導性的核心家庭價值觀并未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而改變。
本文將以上海和蘭州城鄉(xiāng)4個社區(qū)概率抽樣的經驗資料分析結果為基礎,具體探討家庭價值觀變遷的主要特征。
二、核心價值觀仍獲得普遍認同
核心價值觀凝聚了傳統(tǒng)家庭價值觀的精華,即使在經濟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遷的今天,仍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和遵循。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和諧團結是家庭幸福的首要因素
什么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滿的?這一問題反映了人們對幸福含義的基本態(tài)度,折射出家庭的核心價值觀。被訪者在回答“什么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滿的”這一開放式提問時,認同“和諧團結”是家庭幸福要素的高達53%,遙遙領先于其他表述。67%的被訪者對與經濟有關的職業(yè)、住房和收入等只字不提。即使提及經濟基礎的被訪者,大多也并非將金錢作為幸福的唯一要素,而是將家庭和睦、健康平安、彼此同甘共苦和相互分擔視為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只有3%的被訪者將金錢作為家庭幸福的象征而未強調其他非經濟因素。
對質化資料分析結果還顯示,盡管也有個別人將“家庭富裕”、“錢越多越好”作為幸福的象征,但更多的表述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工作穩(wěn)定”或“住房寬敞些”,甚至僅限于不要“窮得要飯”,只要“吃飽喝好”、“收入多一些”或“有房住”等。這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把經濟視為家庭幸福的基礎之一而不是唯一要素,幸福觀為物欲主義所主宰的推斷未獲支持。其他一些抽樣調查結果也表明,家庭溫暖、夫妻恩愛、家人關系、平安健康被認為是人生幸?;蚣彝バ腋5闹饕蛩?,而經濟富裕、住房寬敞排序普遍靠后。⑩
2.敬老愛幼、相互扶助為應盡義務
定量研究結果顯示,人們養(yǎng)親觀與侍親觀的代際差異,不僅未隨年代的推移而衰落,反而是年輕人更贊成對老年人的贍養(yǎng)和照顧。從養(yǎng)親觀看,94%的被訪者首肯“子女應盡自己的力量贍養(yǎng)父母使他們的生活更為舒適”,其中“非常贊同”者占55%,而35歲以下者持非常認同態(tài)度的顯著多于50歲以上者。從侍親觀看,35歲以下者非常贊同“當父母年老生活難以自理時,子女應和他們一起住”的比重也顯著高于50歲以上者(見表1)。
子女應盡自己的力量贍養(yǎng)父母,使他們的生活更為舒適20—35歲36—50歲51—64歲
當父母年老生活難以自理時,子女應和他們一起住20—35歲36—50歲51—64歲
非常不贊同不大贊同講不清/無所謂比較贊同非常贊同合計
年輕人認同養(yǎng)親觀與侍親觀的情況也為其他經驗研究所支持B11。而中、老年人非常贊同養(yǎng)親觀與侍親觀的比重相對較小,這除了反映他們獨立意識增強、較少指望子女對自己奉養(yǎng)外,也折射出父母不求子女回報的利他主義。此外,只有1%的有成年子女的被訪者經常為子女“啃老”而煩惱,2%的偶爾為此煩惱。也就是說,“啃老”現象雖存在,但令父母難以承受、煩惱不已的家庭只是個別。同時期其他概率抽樣定量研究結果也印證了本文的結論。2006年全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同樣題項、同樣刻度的相關統(tǒng)計結果顯示,93%的被訪者認同“贍養(yǎng)父母使他們生活更為舒適”的養(yǎng)親觀(見表2)。
贍養(yǎng)父母使他們生活更為舒適無論父母對您如何不好,仍然善待他們已婚男性應該給自己父母生活費已婚女性應該給自己父母生活費已婚男性應該給配偶的父母生活費已婚女性應該給配偶的父母生活費
非常同意相當同意有些同意無所謂同意不同意有些不同意相當不同意非常不同意23.838.430.46.11.10.20.125.139.029.54.61.50.10.120.839.928.98.71.30.20.118.635.431.7表2還顯示,分別有90%和86%的被訪者贊成“已婚男性應該給自己父母生活費”和“已婚女性應該給自己父母生活費”,而首肯已婚男女應該給岳父母或公婆生活費的略低,但也均達到81%以上,94%的被訪者認同“無論父母對您如何不好,仍然善待他們”。對北京城區(qū)1275位60歲以上老年人的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被訪者首肯子女孝順或比較孝順,認為子女不孝順或不大孝順的不到2%,盡管其中一些人出于個人自立和減輕子女負擔的責任倫理,降低了標準,減少了需求B12。一些研究還顯示,隨著農村男勞動力外出流動的增加以及女性經濟資源的增多和家庭地位的提升,原本只提供輔助性養(yǎng)老支持的女兒,也在分擔兄弟上學、結婚和贍養(yǎng)父母責任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B13。這也說明了人們對孝老愛親核心價值觀的認可程度。
3.終身婚姻仍為大多數人的理想和踐行
中國離婚率30多年來持續(xù)攀升,使許多人認為白頭偕老的婚姻觀已成為過去,所謂的“80后”也被貼上“閃婚”、“閃離”甚至“恐婚”一族的負面標簽。然而,調查結果卻顯示,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同美好婚姻的重要性,99%的被訪者認為“一個好的/幸福的婚姻對自己的人生非常重要”?;橐龅纳袷バ院徒K身性也獲得廣泛的認同,82%的被訪者對“婚姻是神圣的,結了婚就要白頭到老”的傳統(tǒng)價值觀持肯定態(tài)度。只有24%的被訪者認同“如果父母經常吵架,離婚或分居對孩子更好”,其中非常認同的只占3%,而有六成男女持反對意見。在控制了性別、教育程度、收入、地區(qū)、婚姻狀況等人口特征變量后,年齡因素對終身婚姻態(tài)度的影響作用可忽略不計,“80后”被訪者與“70后”、“60后”、“50后”相比,終身婚姻的態(tài)度并無顯著差異。
終身婚姻的基本原則是專一性和排他性,在對“男女有婚外性行為是否總是錯誤的”進行判斷時,只有11%的被訪者首肯“沒錯/正?!保瑢τ凇耙灰骨?露水夫妻只是偶爾消遣、刺激一下而已”的說法,贊同者只占8%,持反對態(tài)度的高達87%,且性別、年齡、地域和階層差異幾乎可忽略不計。其他一些抽樣調查結果也顯示,被訪者對婚外性行為持反對態(tài)度的均在90%左右B14,坦陳自己在婚后與他人有過性行為的只占3.7%B15。
白頭偕老不僅是大多數被訪者的理想,也是人們的生活踐行。研究表明,被訪者在對夫妻“相互尊重/平等相處”、“相互交流/溝通”、“相互理解/包容”、“關愛/體貼”、“承擔家務的公平、合理”、“對方的忠貞不貳/感情專一”、“雙方性生活”的滿意度打分時,選擇4—5分的都在八到九成。87%的已婚被訪者明確表示“自己會盡力維持與配偶之間的關系”,93%的被訪者在過去一年中從無與伴侶分手的念頭。
國內關于家庭價值觀系統(tǒng)的專題研究極其匱乏,既有的定量研究大多是對大學生或研究生以及征婚啟事中的擇偶觀、性觀念和生育觀進行分析。而在一些關于社會倫理、精神生活和家庭變遷的研究中,雖然涉及家庭價值觀的探討并不少見,但其中大多為定性研究且更多揭示的是其消極面,也就是說,家庭價值觀變遷的主流理論視角甚為消極。主要有以下理論視角:第一,家庭倫理失范論。該視角的研究者認為,在社會急劇變化時,既有的文化、道德等規(guī)范體系的社會控制和行為引導作用被突然地極大削弱,社會規(guī)范對私人生活的約束力明顯下降,婚姻家庭僅成為個體建構自我認同和情感滿足的選擇之一,親密關系也日益呈現多元化、去中心化的特征①。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使人們的觀念和行為處于一種茫然狀態(tài),婚外戀、一夜情、包二奶等道德失范行為成為與社會轉型過程相伴生的“變遷之痛”,情人潮、傍大款、賣淫、嫖娼等陋習沉渣泛起②,拜金主義婚姻觀不斷強化,年輕人還出現了縱欲主義的貞操觀、利己主義的鄰里觀等不良家庭倫理觀③。倫理學者認為,原有的家庭道德規(guī)范在新舊體制交替更迭之際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而失去了作用,新的家庭道德規(guī)范尚未建立起來。這種新舊規(guī)范同時并存造成的沖突,使家庭道德規(guī)范制約機制發(fā)生紊亂,道德規(guī)范的權威性受到嚴重侵蝕,人們的價值評判標準變得模棱兩可,大量消極頹廢的因素滲入家庭生活中,一部分人家庭道德淪喪,婚姻家庭生活中非道德主義盛行④。第二,家庭價值功利化。該視角認為現代社會的道德聚合力顯著下降,社會生活領域遵循理性交換的生存邏輯,價值觀趨于商品化、物質化、功利化,喪失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功利主義家庭觀破壞了家庭的穩(wěn)定,滋生了權色交易、錢色交易等功利婚姻⑤。尤其在農村,擺脫了傳統(tǒng)倫理束縛的個人往往表現出一種極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張個人權利的同時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在依靠他人支持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成為“無公德的個人”⑥,孝道觀念在青年人群體中迅速衰退,在子女向父母惡性索取、不履行贍養(yǎng)義務的背后是現代化和市場化帶來的世俗化與理性化價值觀的普及,并導致農村傳統(tǒng)孝道衰落、農民價值世界坍塌⑦。第三,家庭衰退
收稿日期:2013—03—0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鄉(xiāng)比較視野下家庭價值觀的變遷研究》(07BSH029)。
作者簡介:徐安琪,女,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 200020)。
論。該視角沿襲現代化趨同理論的框架,認為日益升高的離婚率和持續(xù)下降的生育率、初婚年齡推后、單身成人增多等現象表明,作為社會制度的家庭在現代社會已經喪失了經濟、性、養(yǎng)育等重要功能。從文化上講,對家庭有極強認同感、忠誠感且成員個人利益和個性從屬于家庭整體利益的家庭主義價值觀在衰退,而對獨身、非婚同居、離婚、不要孩子的接受程度在增加⑧。中國農村的民工潮正在消解鄉(xiāng)村家庭的完整性,家庭所承擔的子女教育、贍養(yǎng)老人等功能正在衰退⑨。
以上研究除了對當前的家庭倫理持負面評價較多外,不少研究在對價值觀現狀和變遷特征作判斷時,通常以傳統(tǒng)或現代、正確或錯誤、家族主義或個人主義的二分法進行區(qū)分。由此出現兩種偏頗:一是褒傳統(tǒng)貶現代,認為隨著現代化來臨,以及與之相應的以功利為本位的倫理思想的蔓延與浸染,傳統(tǒng)家庭倫理受到嚴重沖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倫理危機,父子反目、兄弟相仇、夫妻背叛現象屢見不鮮。二是對家庭價值觀的變遷只關注“變”,而極少關注那些不隨歷史變遷而變化的家庭價值觀。
對家庭價值觀變遷特征的判斷不能簡單采取傳統(tǒng)或現代、正確或錯誤的二分法。傳統(tǒng)家庭價值觀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如籠統(tǒng)地將“孝道”作為優(yōu)秀的家庭倫理傳統(tǒng)加以繼承就失之偏頗,傳統(tǒng)孝道中有敬親、奉養(yǎng)、侍疾、善終等不受時代演進而改變的積極內涵,但也有將孝行泛化為政治和社會生活領域的最高價值,以及長幼有序、父為子綱等威權主義的消極面。有些傳統(tǒng)價值觀既非精華也非糟粕,只是在當時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下具有合理性,如在生產力低下、人均壽命短和抵御風險能力差的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多子多福、兒孫繞膝成為眾人的理想,而在現代社會,期待多子女或不想要孩子也成為不同人的不同愿望,這與精華、糟粕的價值判斷無關。
筆者認為,家庭價值觀可區(qū)分為核心價值觀和一般價值觀。家庭價值觀體系中最基礎、最本質的,具有主導作用并支撐和決定一般價值判斷的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家庭價值體系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追求,通常具有普世性,是文明社會不同歷史、文化階段的基本準則,為所在社會或地區(qū)的法律、慣習所倡導,并獲得大多數人普遍認同。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家庭價值觀雖然發(fā)生了不少變化,有消極的一面,但總體來說,變遷趨勢仍是積極、正向的。同時,一些主導性的核心家庭價值觀并未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而改變。
本文將以上海和蘭州城鄉(xiāng)4個社區(qū)概率抽樣的經驗資料分析結果為基礎,具體探討家庭價值觀變遷的主要特征。
二、核心價值觀仍獲得普遍認同
核心價值觀凝聚了傳統(tǒng)家庭價值觀的精華,即使在經濟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遷的今天,仍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和遵循。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和諧團結是家庭幸福的首要因素
什么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滿的?這一問題反映了人們對幸福含義的基本態(tài)度,折射出家庭的核心價值觀。被訪者在回答“什么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滿的”這一開放式提問時,認同“和諧團結”是家庭幸福要素的高達53%,遙遙領先于其他表述。67%的被訪者對與經濟有關的職業(yè)、住房和收入等只字不提。即使提及經濟基礎的被訪者,大多也并非將金錢作為幸福的唯一要素,而是將家庭和睦、健康平安、彼此同甘共苦和相互分擔視為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只有3%的被訪者將金錢作為家庭幸福的象征而未強調其他非經濟因素。
對質化資料分析結果還顯示,盡管也有個別人將“家庭富裕”、“錢越多越好”作為幸福的象征,但更多的表述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工作穩(wěn)定”或“住房寬敞些”,甚至僅限于不要“窮得要飯”,只要“吃飽喝好”、“收入多一些”或“有房住”等。這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把經濟視為家庭幸福的基礎之一而不是唯一要素,幸福觀為物欲主義所主宰的推斷未獲支持。其他一些抽樣調查結果也表明,家庭溫暖、夫妻恩愛、家人關系、平安健康被認為是人生幸?;蚣彝バ腋5闹饕蛩?,而經濟富裕、住房寬敞排序普遍靠后。⑩
2.敬老愛幼、相互扶助為應盡義務
定量研究結果顯示,人們養(yǎng)親觀與侍親觀的代際差異,不僅未隨年代的推移而衰落,反而是年輕人更贊成對老年人的贍養(yǎng)和照顧。從養(yǎng)親觀看,94%的被訪者首肯“子女應盡自己的力量贍養(yǎng)父母使他們的生活更為舒適”,其中“非常贊同”者占55%,而35歲以下者持非常認同態(tài)度的顯著多于50歲以上者。從侍親觀看,35歲以下者非常贊同“當父母年老生活難以自理時,子女應和他們一起住”的比重也顯著高于50歲以上者(見表1)。
子女應盡自己的力量贍養(yǎng)父母,使他們的生活更為舒適20—35歲36—50歲51—64歲
當父母年老生活難以自理時,子女應和他們一起住20—35歲36—50歲51—64歲
非常不贊同不大贊同講不清/無所謂比較贊同非常贊同合計
年輕人認同養(yǎng)親觀與侍親觀的情況也為其他經驗研究所支持B11。而中、老年人非常贊同養(yǎng)親觀與侍親觀的比重相對較小,這除了反映他們獨立意識增強、較少指望子女對自己奉養(yǎng)外,也折射出父母不求子女回報的利他主義。此外,只有1%的有成年子女的被訪者經常為子女“啃老”而煩惱,2%的偶爾為此煩惱。也就是說,“啃老”現象雖存在,但令父母難以承受、煩惱不已的家庭只是個別。同時期其他概率抽樣定量研究結果也印證了本文的結論。2006年全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同樣題項、同樣刻度的相關統(tǒng)計結果顯示,93%的被訪者認同“贍養(yǎng)父母使他們生活更為舒適”的養(yǎng)親觀(見表2)。
贍養(yǎng)父母使他們生活更為舒適無論父母對您如何不好,仍然善待他們已婚男性應該給自己父母生活費已婚女性應該給自己父母生活費已婚男性應該給配偶的父母生活費已婚女性應該給配偶的父母生活費
非常同意相當同意有些同意無所謂同意不同意有些不同意相當不同意非常不同意23.838.430.46.11.10.20.125.139.029.54.61.50.10.120.839.928.98.71.30.20.118.635.431.7表2還顯示,分別有90%和86%的被訪者贊成“已婚男性應該給自己父母生活費”和“已婚女性應該給自己父母生活費”,而首肯已婚男女應該給岳父母或公婆生活費的略低,但也均達到81%以上,94%的被訪者認同“無論父母對您如何不好,仍然善待他們”。對北京城區(qū)1275位60歲以上老年人的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被訪者首肯子女孝順或比較孝順,認為子女不孝順或不大孝順的不到2%,盡管其中一些人出于個人自立和減輕子女負擔的責任倫理,降低了標準,減少了需求B12。一些研究還顯示,隨著農村男勞動力外出流動的增加以及女性經濟資源的增多和家庭地位的提升,原本只提供輔助性養(yǎng)老支持的女兒,也在分擔兄弟上學、結婚和贍養(yǎng)父母責任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B13。這也說明了人們對孝老愛親核心價值觀的認可程度。
3.終身婚姻仍為大多數人的理想和踐行
中國離婚率30多年來持續(xù)攀升,使許多人認為白頭偕老的婚姻觀已成為過去,所謂的“80后”也被貼上“閃婚”、“閃離”甚至“恐婚”一族的負面標簽。然而,調查結果卻顯示,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同美好婚姻的重要性,99%的被訪者認為“一個好的/幸福的婚姻對自己的人生非常重要”?;橐龅纳袷バ院徒K身性也獲得廣泛的認同,82%的被訪者對“婚姻是神圣的,結了婚就要白頭到老”的傳統(tǒng)價值觀持肯定態(tài)度。只有24%的被訪者認同“如果父母經常吵架,離婚或分居對孩子更好”,其中非常認同的只占3%,而有六成男女持反對意見。在控制了性別、教育程度、收入、地區(qū)、婚姻狀況等人口特征變量后,年齡因素對終身婚姻態(tài)度的影響作用可忽略不計,“80后”被訪者與“70后”、“60后”、“50后”相比,終身婚姻的態(tài)度并無顯著差異。
終身婚姻的基本原則是專一性和排他性,在對“男女有婚外性行為是否總是錯誤的”進行判斷時,只有11%的被訪者首肯“沒錯/正?!保瑢τ凇耙灰骨?露水夫妻只是偶爾消遣、刺激一下而已”的說法,贊同者只占8%,持反對態(tài)度的高達87%,且性別、年齡、地域和階層差異幾乎可忽略不計。其他一些抽樣調查結果也顯示,被訪者對婚外性行為持反對態(tài)度的均在90%左右B14,坦陳自己在婚后與他人有過性行為的只占3.7%B15。
白頭偕老不僅是大多數被訪者的理想,也是人們的生活踐行。研究表明,被訪者在對夫妻“相互尊重/平等相處”、“相互交流/溝通”、“相互理解/包容”、“關愛/體貼”、“承擔家務的公平、合理”、“對方的忠貞不貳/感情專一”、“雙方性生活”的滿意度打分時,選擇4—5分的都在八到九成。87%的已婚被訪者明確表示“自己會盡力維持與配偶之間的關系”,93%的被訪者在過去一年中從無與伴侶分手的念頭。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