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黑天鵝》的獨特視角和雙重敘述-電影論文
一、電影《黑天鵝》與芭蕾舞
《黑天鵝》講述了紐約市的芭蕾女演員尼娜在由苛刻的藝術總監(jiān)托馬斯?勒羅伊執(zhí)導、以后現(xiàn)代視角詮釋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競爭主角的故事,影片中尼娜為了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開始深入探索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兩種完全不同的形象使她在塑造的過程中逐漸走向人格分裂,最終雖然得以化繭成蝶卻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女主角尼娜是紐約劇團的資深芭蕾舞演員,從小就和有著強烈支配欲的母親生活在一起,在母親令人窒息的控制與監(jiān)督下夜以繼日地練習芭蕾舞,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舞蹈事業(yè)。劇團為排演著名的芭蕾舞名劇《天鵝湖》開始征選女主角,然而這次的主演和以往的都不同,必須在劇中由一人分別飾演兩個人物角色,一個是善良柔弱、天真無邪的白天鵝,另一個是邪惡魅惑、狡詐放蕩的白天鵝的同胞妹妹黑天鵝,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劇團中的所有演員都蠢蠢欲動、躍躍欲試,當然也包括尼娜。在導演托馬斯看來,白天鵝的最佳人選非尼娜莫屬,然而她卻無法將黑天鵝演繹得傳神動人,劇團中的另一位女演員莉莉卻宛如黑天鵝的化身,在艱難的取舍中導演還是選擇了尼娜,因為他相信尼娜的潛質(zhì),他認為尼娜就像一塊璞玉,在經(jīng)過雕琢之后必然能夠釋放出驚人的力量。尼娜得知自己成為領舞后倍感振奮,同時卻也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在排練的過程中,無論她如何努力都無法將黑天鵝演繹得邪惡魅惑,導演為了讓她成功地塑造兩種人物形象,試圖通過心理疏導的方式讓她釋放自我。電影對尼娜為了成功塑造黑天鵝這一形象所做的努力進行了詳細的刻畫,深刻揭示了她內(nèi)心深處的掙扎與痛苦,在這一過程中,尼娜對以往順從、乖巧的自我進行挑戰(zhàn)并最終成功顛覆。
電影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它通常以敘事為主、抒情為輔,而舞蹈則被認為是一種拙于敘事擅長抒情的藝術形式,將電影與舞蹈完美融合,并通過對電影鏡頭的運用使敘事與抒情合二為一,這樣對推進電影劇情的發(fā)展和呈現(xiàn)電影的主題內(nèi)涵都有著積極的作用。舞蹈元素的加入并非任意地選擇何種舞蹈,也并非將選擇的舞段隨意地穿插在電影中,而是要通過人物表演的這段舞蹈來推進電影劇情的發(fā)展,所以在舞蹈素材的電影中選擇何種舞蹈與舞段有著特殊的含義與一定的傾向性?!逗谔禊Z》的敘述是以著名舞劇《天鵝湖》中的芭蕾舞為線索而展開的,芭蕾舞在這部影片中不僅在視覺效果上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還在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預示和象征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影片的開幕就是《天鵝湖》第一幕中的一段芭蕾舞:王子齊格弗里德在外出打獵的時候邂逅了被施了魔咒的美麗公主奧杰塔,奧杰塔被魔王羅特巴特施咒成為一只天鵝,只有夜晚降臨時才能恢復原貌,想要破除這個邪惡可怕的魔咒,惟一的辦法就是有一位男子真正地愛上她。《黑天鵝》中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蹈在對那只美麗“天鵝”的命運埋下伏筆后,電影畫面隨即切入到紐約芭蕾舞劇團演員的日常訓練中。
二、電影《黑天鵝》的獨特視角和雙重敘述探析
(一)《黑天鵝》的獨特視角
一部以舞蹈元素為素材的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必然是圍繞舞蹈的藝術特征而展開的,并通過這種自發(fā)性的藝術特征進一步推進電影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許多舞蹈類的電影中,如《中央舞臺》《最后的舞者》《黑天鵝》,其故事發(fā)展線索都是一個舞劇的從排練到演出的過程,從一開始演員的選擇到排練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舞者敢于挑戰(zhàn)自我并憑借自己的意志力最終超越自我,領悟藝術真諦、表達藝術情懷,讓觀眾看到舞蹈背后的故事。在《黑天鵝》中,導演以芭蕾舞劇《天鵝湖》的排練為線索,但與其他舞蹈類電影不同的是,導演在設計劇情的同時選取了白天鵝和黑天鵝兩個性格迥異的角色,并讓一個演員同時飾演這兩個角色,通過女主角尼娜的飾演來揭示人性當中的正反兩面性。導演在對白天鵝和黑天鵝這兩個性格迥異的藝術角色和風格鮮明的芭蕾舞表演加以運用的基礎上成功塑造了人物角色和人物人格的雙重性,通過芭蕾舞角色和芭蕾舞的對比向觀眾道出了人生如舞臺的真諦。
電影中的女主角尼娜同時飾演善良柔弱、天真無邪的白天鵝和邪惡魅惑、狡詐放蕩的黑天鵝,在排練的過程中她獨自承受壓力并在導演的開導下實現(xiàn)自身心理障礙的突破,最終登頂藝術巔峰。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白天鵝和黑天鵝變奏的兩個舞段曾多次出現(xiàn)在電影中,以黑天鵝32個揮鞭轉的鏡頭特寫最為突出,它不僅出現(xiàn)在芭蕾舞臺的表演中,也出現(xiàn)在尼娜在家的苦練中。黑天鵝的變奏代表著舞者表現(xiàn)力與功力的深厚與否,同時黑天鵝的表演部分也是尼娜最難突破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在電影的不同時段穿插黑天鵝變奏這一舞段,向觀眾展現(xiàn)了尼娜最終突破自我的過程,同時也印證了導演在疏導尼娜時說過的話,導演認為完美的實現(xiàn)靠的不是控制,而是釋放,尼娜最終破繭成蝶,使白天鵝和黑天鵝合二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現(xiàn)自我的完美蛻變。在電影中芭蕾舞段的選取上導演選擇了被觀眾所熟知的黑天鵝變奏的經(jīng)典舞段,以與觀眾產(chǎn)生共鳴,并將現(xiàn)實演出中的芭蕾舞段與電影銀幕上的同一芭蕾舞段相對比,讓觀眾體會到導演賦予它的深層意味。
《黑天鵝》中尼娜縱身躍下高臺的動作來自于《天鵝湖》中化身為白天鵝的奧杰塔公主為救愛人齊格弗里德王子而躍入湖中的一幕,然而尼娜在完成這個動作時還十分猶豫,沒有將白天鵝的那種決絕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導演之所以選用“躍湖”的這個舞段融入電影中是有一定的象征意義的,尼娜演繹得不夠決絕正是因為她還沒有將黑天鵝這個角色理解透徹,所以無法理解在那種情景下白天鵝是怎樣的一種心態(tài)。當電影的最后一幕上演時,尼娜舞臺上狀態(tài)與舞臺下狀態(tài)的對比就是她內(nèi)心蛻變的過程,從表面看她似乎已化身為邪魅的黑天鵝,可實際上她仍然還是那個集純真、善良于一身的白天鵝。導演對于“躍湖”舞段的選取正象征著尼娜純真天性的回歸,縱身躍入湖中不僅是白天鵝最終的歸宿,也是舞者生命的終結,尼娜最終實現(xiàn)了舞我合一。
(二)《黑天鵝》的雙重敘述
電影中的敘事節(jié)奏太過單一會使劇情沒有跌宕起伏感,觀眾也無法感同身受,在電影中合理地運用芭蕾舞段也是豐富電影敘事節(jié)奏的手段之一。存在于電影當中的舞段與芭蕾舞劇中的舞段、舞臺上的表演有很大的不同,鏡頭語言下的芭蕾舞段是導演為觀眾挑選好的觀賞的重點與視角,觀眾只能從電影鏡頭中觀看影片,無權自主選擇。所以導演通過電影鏡頭語言描述下的芭蕾舞段豐富了敘事方式,也改變了電影敘事的常規(guī)結構,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過程中不僅得到了視覺審美的滿足還讀到了導演的主觀意圖,芭蕾舞段作為第二種敘述方式服務于電影劇情。
《黑天鵝》中尼娜成功競得《天鵝湖》女主角后首次排練演習的舞段是芭蕾舞劇中王子齊格弗里德在外出打獵時邂逅化身為白天鵝的美麗公主奧杰塔的芭蕾舞段,關于這一舞段的選取,導演十分擔心由于是雙人舞的關系而無法讓觀眾看到激情與愛情的同時迸發(fā),僅僅只靠表演與臺詞來評判尼娜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當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到此時,導演特意用這一芭蕾舞蹈將電影敘事節(jié)奏放慢,留給觀眾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感受那個過程,從而使整部電影的敘事風格更加多彩、更加自然。
電影中還有這樣一幕:當尼娜被束縛在芭蕾的世界里倍感壓抑與糾結、無法投入角色演繹時,她跟隨朋友去了酒吧,沒有了芭蕾教條的束縛,尼娜在酒吧中的狂舞是釋放了身與心的舞蹈。在此之前的尼娜是在母親令人窒息的控制與監(jiān)督下不得不練習芭蕾舞蹈的,也許她從未感受過芭蕾給她帶來的釋放與快樂,但此時,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芭蕾、理解了舞蹈。當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至此,導演對酒吧里舞蹈的運用解決了尼娜的內(nèi)心的矛盾,同時也進一步推進了故事的發(fā)展,不管是芭蕾舞段的選取還是它所產(chǎn)生的作用,都是服務于電影主題、豐富敘述方式的。
三、結 語
在《黑天鵝》中,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用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將芭蕾舞的舞段融入電影中去,通過舞蹈的藝術形式向觀眾傳達著信息,芭蕾舞的舞段在電影中有著特殊的含義與一定的傾向性,對電影人物心理的刻畫、思想主題的表達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電影除了本身的故事情節(jié)外,還通過舞蹈的敘述方式向觀眾詮釋著影片的故事與內(nèi)涵,導演通過雙重敘述讓觀眾對影片的理解更加深入,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
文章來源于《電影文學》雜志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