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從魯迅的《出關(guān)》看老子無為思想中的困境

作者:俞天鵬來源:《文學教育》日期:2017-02-06人氣:6519

生活是最明晰的解構(gòu)大師,它往往能輕易地將偏頗的理論修正;漫畫是最犀利的批評工具,雖然夸張,但所觸之弱缺點卻昭然若揭。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小說這種最貼近生活的藝術(shù)方式叩問中國數(shù)千年來的文化魂靈,以速寫勾勒“中國脊梁式”,以漫畫清算窒息民族魂靈的毒瘴,從而通過“立人”達到“重塑民族魂靈”的目的。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支柱之一的老子文化雖然博大精深,但在《故事新編》的《出關(guān)》中被列為 “清算”的對象?!盁o為”是老子有關(guān)社會人生方面的核心思想,然而從在小說所描摹的明白實在的生活面前及漫畫式的勾勒中,我們確實能看出老子“無為”思想中所面臨的某些困境。

一、無為政治的困境

建立合理的政治始終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的重要動機,老子也不例外,正如陳鼓應(yīng)所說,“老子的整個哲學系統(tǒng)的發(fā)展,可以說是由宇宙論伸展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政治論?!雹賹崿F(xiàn)圣人的“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哲學的最高訴求?!笆ト恕薄熬訜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圣人無私心、“以百姓心為心”(四十九章),“圣人”“為而不恃”(二章)、“為而不爭”(八十一章),“圣人”“不以兵強天下”(三十章),凡此總總,只要依“道”行政、實施圣人式的無為之治,“治大國,若烹小鮮”(六十章)。老子的政治理想應(yīng)該是美好的,特別是戰(zhàn)亂頻繁的春秋時代,這樣的訴求是真切的、充滿義憤的,同時直到今天這些主張仍有其合理的內(nèi)涵。然而,老子政治哲學的邏輯起點卻是錯誤的。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②。階級是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私有制的產(chǎn)生、不同經(jīng)濟利益集團的形成而形成的,在原始共產(chǎn)主義時代,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矛盾是其主要矛盾,隨著私有制的產(chǎn)生,人類自身分化為不同集團并產(chǎn)生了人與人的矛盾,有時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會上升到主要矛盾。老子所處的時代正是私有制日趨凸顯、集團矛盾十分尖銳的大變革時期,私有制帶來的社會丑惡正日益彰顯,消除這種丑惡是一個有良知的思想家不可逃避的責任和義務(wù)。然而,老子整個政治哲學的邏輯起點不是建立在他當下的時代,而是回避現(xiàn)實,逃遁于過去。

《出關(guān)》對老子的逃避持批判態(tài)度,魯迅在《〈出關(guān)〉的“關(guān)”》一文中披露了創(chuàng)作動機:

老子的西出函谷,為了孔子的幾句話,并非我的發(fā)見或創(chuàng)造,是三十年前,在東京從太炎先生口頭聽來的,后來他寫在《諸子學略說》中,但我也并不信為一定的事實。至于孔老相爭,孔勝老敗,卻是我的意見: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進取,而老卻以柔退走。這關(guān)鍵,即在孔子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無大小,均不放松的實行者,老則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談家。③

老子說孔子走的是“上朝廷”的路,自己走的是“流沙”,問題是,走“流沙”就已經(jīng)遠離了實現(xiàn)政治報復的舞臺,沒有舞臺和路徑,理想就無法實現(xiàn)。當然,老子是想通過他的學說讓統(tǒng)治者“無欲”、“無我”,從而回到“小國寡民”的境地,但一切個人的思想行為是客觀進程的社會實踐的反映,也是人的自身的秉性使然,因此,這樣的主張無疑是犯了政治幼稚病,這樣的路徑無疑是空中的彩虹。《出關(guān)》前半部寫孔子兩次拜見老子, 或者說孔老的兩次交鋒。第一次,老勝孔敗,老子批判孔子所研究的六經(jīng)是“先王的陳跡”,指出:“性,是不能改的;命,是不能換的;時,是不能留的;道,是不能塞的。只要得了道,什么都行,可是如果失掉了,那就什么都不行?!痹诶献拥慕逃柮媲?,“孔子好像受了當頭一棒,亡魂失魄的坐著”。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主張“希言自然”(二十三章),對于帶有“聲教政令”色彩的六經(jīng)這類玩意兒當然是不屑一顧的,強調(diào)要回到虛空的“道”本身,就會“用之或不盈”(四章)。此次交鋒老子對孔子很有啟發(fā),當然孔子在受到啟發(fā)的同時也誤讀了老子的“道”, 他在老子當頭棒喝后體悟到老子“道”的當下性和實踐性,而去除其空洞無為的特點,知道了政治的斗爭性。這種思想變化在小說中沒有直接描寫,卻暗含在兩次交鋒之間。也正是孔子思想的這種變化或進步,直接導致第二次交鋒時的“孔勝老敗”結(jié)局。孔子第二次拜見老子時“謙虛”地說自己“想通了一點”,并說了“懷了弟弟,做哥哥的就哭”的威脅的話,大徹大悟的老子一下就明白了自己是明白孔子的底細的人,若果不走,“是不大方便的”,于是決定出關(guān)“走流沙”。當庚桑楚建議“我們就和他干一下”時,老子卻張開他那無言的嘴,以“牙”和“舌”為例,暢想他那“物壯則老”(五十五章)及“硬的早掉,軟的卻在”的道理。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為而治”在現(xiàn)實面前是個巨大的困境,也只能是是個政治幻影,相反孔子更能懂得政治的內(nèi)涵。正因為這樣,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治統(tǒng)治中,孔子思想占有絕對優(yōu)勢,“無為而治”的例子極少,甚至在這些例子中也只是招牌,因為其內(nèi)涵已被儒家的“仁政”所替換。

二、無為人生的困境

《出關(guān)》中老子的形象不是飄然臨風的道長,而是“一段呆木頭”,一位孤寂的老人形象。這樣的刻畫是對老子形象的歪曲、還是擊中了老子無為人生觀中某些明顯的弱點?我認為,魯迅用現(xiàn)實人生的鏡子確實照出了老子人生哲學中存在的矛盾與困境,這種矛盾與困境直接導致了“無為人生”在現(xiàn)實面上所表現(xiàn)的無生氣和孤寂。

追求神清氣爽、長生久視的人生本來是老子人生哲學的訴求。為了達到這種人生境界,他告誡人們:要“載營魄抱一”(十章),因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三十九章);要“專氣致柔”(十章),因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要淡泊名利,因為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要知足常樂,因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四十四章);要“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因為“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二十六章),要“為腹不為目”,因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十二章);要象“含德之厚”的“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摶”,達到“精之至”、“和之至”的境界。老子的這些有關(guān)修身養(yǎng)性的教導對個人修為及對社會風氣的凈化有著深刻的意義,但在現(xiàn)實的人生層面以及在其自身的思想中會發(fā)現(xiàn)障礙和矛盾。老子的人生修養(yǎng)中強調(diào) “無欲”,或僅僅保留“為腹”的食欲,所以在《出關(guān)》中 他接收了孔丘送給他的“雁鵝”和關(guān)尹喜送給他的“一包鹽,一包胡麻,十五個餑餑來”。問題是僅僅保留“為腹”的食欲(或者還應(yīng)包括性欲),不是把人降低到了植物和一般的動物的層次了嗎?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人比動植物有更多、更高級德欲望,人能將“食”變成“美食”,能將“性”變?yōu)椤皭矍椤?,同時除了食欲和性欲之外,還有其他的欲望。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欲的人生就是無為的人生,所以關(guān)尹喜嘲笑他:“心高于天,命薄如紙”,“連老婆也娶不成”。老子的人生修養(yǎng)中還強調(diào)“抱一”、“守靜”、達到“嬰兒”的境地。然而,按照老子自身的辯證法,“一”一定會變?yōu)椤岸唷?,“靜” 一定會變?yōu)椤皠印保?“嬰兒”也一定會變?yōu)槌扇?;同時,“道”生成萬物、“德”畜養(yǎng)萬物的原則是使各物自然生長成熟、不加以主宰,“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這里的問題是:人是否屬于萬物之一?是否應(yīng)有千姿百態(tài)的個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人就是一個現(xiàn)實的人,就要受現(xiàn)實法則的約束和規(guī)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人就就是神、而不是人。從現(xiàn)實的層面看,一個老頭兒硬要回到“嬰兒”的狀態(tài),就只能象“一段呆木頭”。當然,老子人生哲學的動機是矯正人欲橫流的社會風氣,他預感到自己的話說得太深太偏,所以又將其人生哲學概括為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六十七章),這樣更接近現(xiàn)實,以供世人理解。

老子知道自己思想很難被世人理解,也預感到世人的嘲笑, “下士聞道大笑之”(四十一章)。在《道德經(jīng)》中,他還勾畫了自己的孤獨情形: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二十章)

《出關(guān)》對老子的不被理解和孤獨有著直接的刻畫。當“老子像一段呆木頭似的坐在中央”,從“白胡子里面的嘴唇”中講他那些“道可道,非常道”之類的話時,“大家彼此面面相覷”,“為面子起見,人們只好熬著,但后來總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著自己的事”,“書記先生竟打起磕睡來”, 而他的《道德經(jīng)》也與“充公的鹽,胡麻,布,大豆,餑餑等類”放在一起。老子的無為人生注定是孤寂的,不能為現(xiàn)實人生所融,這個“白發(fā),黃袍,青?!钡纳碛白詈笾荒芟г凇包S塵滾滾”中。 

三、無為文明的困境

老子對人類文明持保守或反對態(tài)度。他反對技術(shù)進步:“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八十章);他主張“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八十章);他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十八章),主張“絕圣棄智”、“絕仁棄義”(十九章)。老子的“文明觀”中仍貫穿著他的“無為”思想,這種“無為文明”在社會實踐中也面臨著困境。

首先,智慧、技術(shù)和工具是人的立身之本。人沒有老虎鋒利的爪牙,卻能打死老虎,靠的就是智慧、技術(shù)和工具。智慧、技術(shù)和工具擴展了人的身體、強壯了人的力量,并使人之從一般的動物界脫穎而出。因此智慧、技術(shù)和工具是人的立身之道,現(xiàn)實的人總是生活在智慧、技術(shù)和工具的世界中?!冻鲫P(guān)》中借老子想偷偷溜出到了函谷關(guān)的情節(jié)形象地揭示了這一點:

老子到了函谷關(guān),沒有直走通到關(guān)口的大道,卻把青牛一勒,轉(zhuǎn)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繞著。他想爬城。城墻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將身一聳,是勉強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卻沒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機,無奈這時魯般和墨翟還都沒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會有這玩意??偠灾核帽M哲學的腦筋,只是一個沒有法。④

老子的反技術(shù)進步的思想對于今天技術(shù)泛濫的現(xiàn)狀確實有預見性、也令人深省,但走技術(shù)倒退的路是不可能的,由智慧所犯的錯還得由智慧自身來解決。

其次,社會交往和道德禮儀是人的存在不可缺少的條件。人是社會性動物,社會交往就不可避免。老子雖然不喜歡交往,但在《出關(guān)》中,他還是帶了一個學生庚桑楚,還與孔子交往了兩次,同時關(guān)尹喜等還強迫他講學、寫書,老子不得不“被交往”。道德禮儀雖然沒有象儒家所強調(diào)的“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禮記·禮運》)那么重要,但既然有交往,就必須有規(guī)則,必須用道德禮儀來規(guī)范交往行為,從而構(gòu)建一個人與人交往的社會和諧體?!冻鲫P(guān)》中的老子也脫離不了這種禮儀規(guī)范。如,老子兩次送孔丘走時, 都會客套地說,“您走了?您不喝點兒茶去嗎?……”雖然聲音象“留聲機似的”。又如,關(guān)尹喜送他食物時,他“再三稱謝”;“關(guān)尹喜竭力勸他上?!睍r,他又“遜讓一番”。小說中的刻畫也許不符合老子本身的形象,但卻符合一個現(xiàn)實的人在交往中的基本情形。

總之,魯迅在《出關(guān)》中,通過把老子還原為生活人物的方法,揭示了老子無為哲學與現(xiàn)實的人的本性的矛盾,對于我們?nèi)娴乩斫饫献硬粺o啟發(fā)意義。當然,魯迅只是從他所處的時代以及日常生活的層面,照出了老子無為思想中的消極方面,而無為思想對于哲學之思、對于老子所處的時代以及對當下時代所具有的啟發(fā)意義,仍是不可磨滅的。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00559.cn/w/wy/63.html

網(wǎng)絡(luò)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quán)、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quán)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guān)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guān)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