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社科論文 > 正文

法語譯者:國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構者

作者:程黎、宋學清來源:《中國改革報》日期:2025-08-25人氣:7

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當下,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互動日漸頻繁,國家形象作為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名片,其構建與傳播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文化底蘊深厚的文明古國,正經歷著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重要轉變,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的角色愈發(fā)重要。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已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話語權的必然要求。法語作為世界上使用廣泛的語言之一,也是連接中國與法語國家和地區(qū)的重要紐帶。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方面的差異,使得中國故事在法語傳播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zhàn)。如何使法語受眾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價值觀及發(fā)展理念,是譯者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在講好中國故事的視域下,國家形象傳播已不是單向的信息輸出,而是轉向多維敘事的故事化建構,側重通過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突破文化壁壘,建立國家形象。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背景,翻譯不能局限于語言符號的簡單轉換,而應成為文化傳播與形象建構的重要橋梁。過去,譯者常被定義為“語言中介”,其職責主要聚焦于源語與譯語之間的語義傳遞。而當翻譯活動被置于文化傳播、身份建構與形象塑造的多維語境中時,譯者便需超越語言轉換的工具屬性,承擔更為復雜且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使命,做好形象建構者和國家身份的話語主體。

 

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譯者應主動參與國家身份建構工作,基于對源語文化特質與目標語接受語境的深度理解,創(chuàng)造性運用翻譯策略,將抽象的國家形象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文化符號。例如,在典籍法譯中,譯者需要精準詮釋仁、道、和等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概念,保留其文化內核,使其以目標語讀者可接受的話語形式呈現(xiàn),在譯文中構建兼具民族特色與世界共識的國家文化形象。面對國際傳播中的文化逆差現(xiàn)象,譯者作為形象建構者需承擔話語主體的責任,通過翻譯文學作品、學術著作、影視文本等多元載體,主動展現(xiàn)國家在歷史傳承、社會發(fā)展、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立體圖景。這種建構過程包含對文化符號的篩選、對敘事視角的調整、對意識形態(tài)的隱性傳遞,最終在目標語語境中形成有關中國的積極認知框架。

 

作為國家形象的主動建構者,譯者在漢譯法過程中,既要堅守語言文化特質,又需回應跨文化傳播的現(xiàn)代性訴求,從語言、情感以及敘事三個層面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

 

在語義解釋層面,跨越符號鴻溝將具有中國特色的語義解讀給法語受眾。中國話語體系中存在大量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內涵的詞匯,如小康社會、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其語義往往會超越語言符號的表層含義,形成跨文化傳播的符號鴻溝。譯者需采用解釋性翻譯與語境化重構策略,將特色化詞義符號解碼并展示給法語地區(qū)的民眾。例如,對于部分政治性語義,譯者可以將政治敘事轉化為公共事務敘事。如“脫貧攻堅”可譯為“La conquête de l’ éradication de la pauvreté”,而不是將攻堅直接翻譯為“l(fā)utte acharnée”(斗爭),以“conquête”(征服)的隱喻弱化政治色彩,強化行動導向。譯者也可以采用注釋翻譯法,解讀特色詞匯。比如在翻譯“一帶一路”時,可將其譯為“La Ceinture et la Route”,保留“絲帶”這個意象的浪漫意象,同時,通過副標題“Un nouveau paradigme de coopération internationale”(直譯為國際合作新范式)強化內涵。通過合理的語義轉換,讓法語受眾真切感知中國話語的深層內蘊與文化肌理,助力中國特色語義在多元符號場域實現(xiàn)有效傳播與深度認同。

 

在情感聯(lián)結層面,挖掘文化公約數,追求身份認同和價值共振。中法文化雖存在差異,但在人文精神層面存在諸多共通之處。在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譯者可積極從中國歷史、社會等領域挖掘普適性價值觀,將其以去中心化的敘事方式呈現(xiàn)出來。例如,在翻譯《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時,可突出青年習近平與群眾同吃同住的細節(jié),類比法國思想家盧梭回歸自然的民本思想,引導外國民眾認同中國領導人的親民形象。這種情感認同有助于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障礙,使法國及其他西方文化背景的受眾能從自身熟悉的思想體系出發(fā),深入領會中國領導人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深厚情感與緊密聯(lián)系。在傳播中國“雙碳”實踐成就時,可引用法國環(huán)保作家尼古拉·于洛的觀點,將中國故事嵌入法語受眾熟悉的綠色轉型話語框架。通過這種方式使法語受眾迅速理解中國“雙碳”實踐與全球綠色轉型目標的一致性,成功實現(xiàn)中國方案與全球議題的聯(lián)結,使中國在全球“雙碳”行動中的努力與貢獻得到更廣泛的關注與認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傳播過程中應避免單向度的自我言說,而是采用他者見證的敘事視角。例如,在翻譯中國扶貧案例時,可加入法國志愿者在云南參與鄉(xiāng)村教育的訪談內容,從親歷者的視角增強故事的真實性與感染力。這種他者敘事策略,可以削弱宣傳色彩,提高外國受眾對中國故事中情感元素的理解程度。

 

在敘事方法層面,結合法語敘事習慣講述中國故事。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中,法語受眾的認知習慣與思維模式呈現(xiàn)出顯著特征,他們更傾向于借助具體可感的人物形象和細膩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理解和把握抽象概念與宏大主題。在向法語受眾傳遞諸如“中國奇跡”等內涵豐富的議題時,單純的宏大敘事往往難以引發(fā)法語民眾深層次的情感共鳴與認知認同。鑒于此,譯者需要實現(xiàn)敘事視角的根本性轉換,將宏觀層面的國家發(fā)展成就與社會變遷圖景,拆解為一個個具體鮮活的個體故事,讓法語受眾能夠通過熟悉的敘事模式,真切感知與體悟中國故事的豐富內涵與獨特魅力。例如,在講述中國高鐵發(fā)展這一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成就時,相較于羅列技術參數、發(fā)展歷程等宏觀信息,聚焦于具體人物的個體經歷能夠更加有效地拉近與法語受眾的距離。如以一位參與京滬高鐵建設的工程師經歷為藍本構建敘事線索,將國家層面的宏大工程轉化為可感知、可觸摸的個體體驗。以這位工程師的內心獨白及其與家人朋友的交流內容,展現(xiàn)他對中國高鐵建設所彰顯的中國速度、中國質量的贊嘆,及其對中國基建成就的認可。這種價值認同的轉變,從個體層面反映了中國國家工程所具有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讓法語受眾能夠形成全新的認識中國的視角。

 

“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中,譯者是國家形象的隱形代言人。通過語言策略的精準適配和敘事框架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法語譯者能夠在全球化語境中構建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傳播規(guī)律的國家形象。未來,譯者既要深耕法語世界的文化認知圖譜,構建兼具中國特色與法式表達邏輯的話語體系,又要探索動態(tài)化翻譯策略,進一步對接法國受眾的情感共鳴點,為國家形象的精準傳播開辟更廣闊空間。




文章來源:《中國改革報》 http://00559.cn/w/qt/35708.html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京師(新鄉(xiāng))律師事務所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