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美術資源在高職高專美術教育中的融入與傳承
摘要:民間美術資源融入高職高專美術教育,可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意識、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能力以及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美學體驗,但在實際融入中,存在著課程設置邊緣化、教學資源碎片化、師資力量薄弱、傳承與創(chuàng)新失衡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融入與傳承效果?;谶@些問題,可以通過課程設置優(yōu)化、資源平臺建設、師資建設深化、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等予以應對。
關鍵詞:民間美術資源;高職高專美術教育;融入與傳承
我國擁有豐富多樣的民間美術資源,如刺繡染織、雕塑、剪紙、木版年畫、皮影戲等,各具特點、各有魅力,不僅帶給人們“美”的享受,還能成為人們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將民間美術資源融入高職高專美術教育中,既是挖掘民間美術資源美育價值的途徑,也是對其進行有效傳承的重要支撐。本文將對其融入策略進行進一步探索。
一、民間美術資源融入高職高專美術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培養(yǎng)民族認同意識
民間美術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均是從“民間”汲取資源和動力,是廣大勞動人民藝術智慧的結晶。將民間美術資源融入美術教育中,能拉近學生和勞動人民之間的距離,促使其深入感知勞動人民精益求精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理解他們淳樸自然的追求。如在剪紙藝術中,精妙絕倫的剪紙作品是創(chuàng)作者一刀一剪、一分一毫“磨”出來的,作品形象如植物、動物、傳統(tǒng)紋樣等皆傳達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1],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之品格,這可成為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品格的具象化素材,進而促使其產生深入地民族認同意識。
(二)增強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能力
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獲得持續(xù)發(fā)展。將民間美術資源融入高職高專美術教育能為美術創(chuàng)作提供新的方法和靈感,比如皮影的平面化處理、木版年畫的“紅黃綠”對比法則、藍印花布的植物染技藝等的運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能力。比如浙江某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和研究東陽木雕“萬字紋”時,將其解構并重組創(chuàng)作出了新的紋樣,并將其應用于燈具設計中,在國際上獲得了獎項。
(三)豐富的美學體驗
民間美術囊括豐富多樣的美術形式,將其融入美術教育,可帶給學生豐富的美學體驗,如皮影戲的動態(tài)光影、雕塑的厚重立體、剪紙的靈動飄逸等,同時民間美術具有地域特色,各地域、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藝術風采,有助于學生拓寬藝術視野,豐富審美體驗。
皮影戲
二、民間美術資源融入高職高專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邊緣化
目前來看,許多高職院校雖然引入了民間美術資源,但這些課程通常只是點綴,例如將民間美術課程作為選修課,課時總量較少,并且多面向低年級。課程內容主要集中在傳統(tǒng)繪畫和雕塑,其他民間美術資源未受重視。[2]。這導致課程難以展現獨特性,學生對民間美術有誤解,影響深入學習。并且課程設置邊緣化,內容隨意,有時僅作為其他課程的補充。此外,跨學科融合也是短板之一。部分學校在民間美術教學上未能與其他學科有效結合,即使嘗試結合,也往往顯得生硬。例如,某高校開設的“民間美術與現代視覺設計”課程,本意是促進兩者的融合,但在教學中,教師僅將民間美術形式如剪紙、年畫直接應用于設計,忽略了對這些藝術形式背后文化、歷史和藝術特征的深入探討。結果是學生的作品雖有民間美術元素,卻缺少文化深度和藝術感染力,有時還出現文化符號的誤用或曲解,未能實現真正的跨學科融合。
(二)教學資源碎片化
民間美術資源在高職高專美術教育中的運用,存在資源碎片化,未能得到良好整合的問題。首先,教學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很多高職院校在引入民間美術資源時,往往是將其作為補充或拓展內容,未能對其進行系統(tǒng)歸納和整合,導致資源的系統(tǒng)性不足,學生難以形成對民間美術的整體認知,無法充分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和價值。比如一些學校教授民間美術時僅選取剪紙、年畫或刺繡等單一形式進行講解,而忽略了這些藝術形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共同文化背景,導致學生對民間美術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難以形成系統(tǒng)化知識體系。其次,教學資源分布不均且整合不足。我國民間美術資源豐富多樣,但分布廣泛且地域性輕,如陜西皮影、蘇州刺繡、景德鎮(zhèn)陶瓷等各具特色,然而高職高專學校在利用這些資源時缺乏有效的整合機制,導致教學資源分散且利用率低,比如一些學校只能依賴有限的本地資源進行教學,而無法引入其他地區(qū)的代表性民間美術形式,使得教學內容單一化,難以全面展現民間美術多樣性和深厚文化底蘊。。
(三)師資力量薄弱
民間美術資源要想更好地融入美術教育,需要美術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驗,但實際情況中師資力量較為薄弱,難以為民間美術資源的融入提供有力支持。首先,美術教師對民間美術認知不足。當前,高職高專院校美術教師隊伍以正規(guī)藝術院校畢業(yè)生為主,他們雖然具備扎實的美術基礎知識和教學技能,但對民間美術的了解往往停留于表面,缺乏系統(tǒng)性學習和深入研究。其次,美術教師缺乏足夠的民間美術融入美術教學的能力[3]。民間美術教學不僅需要理論知識傳授,更需要通過實踐讓學生感受其獨特魅力,然而許多教師缺乏將民間美術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的能力。最后,美術教師文化感知不到位。民間美術是勞動人們所創(chuàng)造,天然具有淳樸、勤勞、良善等氣息。但是在商業(yè)化、功利化社會氛圍中,部分教師會被熏染,難以有效感知民間美術的天然氣息。如此一來,他們在開展美術教學時,難以將這份氣息讓學生感知。
(四)傳承與創(chuàng)新失衡
民間美術資源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將其融入美術教育,可為更好地傳承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提供助力。但在教育實踐中,傳承和創(chuàng)新存在著失衡。例如,部分高校將更多精力放在了民間美術傳承方面,除開設民間美術課程外,還會積極舉辦民間美術展覽,以及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以保障其更好的掌握民間美術相關技法。但其在民間美術創(chuàng)新方面存在短板,這與美術教師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等緊密相關[4]。傳承與創(chuàng)新失衡還表現在民間美術資源的利用與轉化方面。一些高校在引入民間美術資源方面極下功夫,但卻沒有起建立科學的利用和轉化機制,導致這些資源只能束之高閣,難以發(fā)揮更大價值。
三、民間美術資源在高職高專美術教育中更好融入與傳承的策略構建
(一)課程設置優(yōu)化
面對課程設置邊緣化問題,需要對課程設置進行優(yōu)化來應對。在優(yōu)化時,首先要提升民間美術課程地位,將其從“點綴性”選修課升級為核心課程或必修課程,比如可以將民間美術課程納入美術專業(yè)基礎課程體系中,并且適當增加課時量,確保學生有足夠時間深入學習民間美術理論以及參與實踐鍛煉。同時,課程內容應得到豐富,將剪紙、年畫、刺繡、陶藝、皮影等積極引入,避免局限于單一形式,如此才能讓學生全面了解民間美術,并且能滿足生個性化需求,接觸和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其次,要構建模塊化課程內容?!澳K化”內容具有更強辨識度,不僅能讓教師更為重視,還能在應用時更有針對性,避免隨意應用,比如基于民間美術資源主題、技藝、文化內涵等劃分成多個模塊,然后在每個模塊下設置子模塊,如“技藝”模塊下可設置“民間美術技藝概論”“傳統(tǒng)技藝實訓”“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等子模塊。這樣有助于提升民間美術課程系統(tǒng)性,還能讓學生基于自身需求快速找到對應內容。再次要開發(fā)跨學科融合課程。民間美術本來就具有跨學科特性,其技藝、符號、文化內涵等與文學、歷史、民俗等學科存在交叉關聯[5]?;诖碎_發(fā)“民間美術與民俗文化”“傳統(tǒng)技藝與當代藝術”等跨學科課程,可助力學生從更多視角理解民間美術。最后要建立動態(tài)的課程革新機制。民間美術資源不會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變化。建立該機制,可支撐民間美術課程體系與時俱進,讓學生學習到最新的知識和技能,進而為更好傳承做出貢獻。
(二)資源平臺建設
針對教學資源碎片化的問題,可通過建設資源平臺來應對。在信息化時代,基于信息技術建設的資源平臺在共享性、協(xié)同性等方面更為突出。首先,建設區(qū)域性民間美術資源庫。該平臺旨在將區(qū)域內的民間美術資源納入其中,并進行整理和分類,以便用戶可以更便捷地獲取所需內容。平臺建設需要地方文化部門、非遺保護機構等參與其中,并且組建專項團隊做好維護和更新工作。其次是建立跨校資源共享平臺。不同學校擁有不同資源,建立共享平臺,可促進不同學校實現資源互補和互通互用。這就需要每個學校都能做到信息公開,并為平臺運行提供人力物力支撐,確保其切實發(fā)揮應有功能。最后,構建資源語義關聯網絡,主要為用戶廣泛搜索資源提供支持。構建時,知識圖譜理論為重要理論基礎,比如構建“剪紙”語義關聯網絡時,可將其與“剪紙”相關的知識,如剪紙技藝流派、剪紙文化意象、剪紙作品主題等進行關聯處理,形成輻射更多知識點的網絡。
(三)加強師資建設
在師資建設中,可通過以下策略來實施:一是加強教師專業(yè)培訓。學校應舉辦民間美術培訓班,并定期組織教師前往參與,培訓者可以是民間美術傳承人,也可以是民間美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學校也能召開學術研討會,為美術教師交流經驗、探討問題解決方案、共享民間美術等提供途徑,實現共同提升目的。二是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正規(guī)院校畢業(yè)的美術教師一方面要主動學習民間美術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通過參與民間美術實踐來提升實踐能力。對此,學??梢匝埛沁z傳承人設計民間美術技藝創(chuàng)新項目,并鼓勵教師參與其中,與非遺傳承人一道探索創(chuàng)新之法;基于現代設計領域設計如何將民間美術資源融入其中的活動,旨在鍛煉教師的整合思維和塑造能力。三是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課堂。民間美術非遺傳承人具有諸多優(yōu)勢,如對民間美術資源文化內涵理解程度更深、可熟練掌握民間美術技藝等[6]。邀請其擔任“兼職”教師,與專業(yè)教師組成授課團隊,可豐富授課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彌補校內專業(yè)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四是建立教師激勵機制。將民間美術教學成果、培訓成果等納入到教師考核體系中,并與工資績效、職稱評定等掛鉤,激勵教師更主動的參與培訓,以及在教學中積極創(chuàng)新。
(四)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對于傳承與創(chuàng)新失衡問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可以成為應對之策。一是推行項目化教學。教師可將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考量融入項目之中,依托項目培養(yǎng)學生的傳承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設計“民間美術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項目,引領學生以創(chuàng)新眼光審視民間美術,在實踐中找到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平衡點,設計出既與時俱進又保留傳統(tǒng)美感的文創(chuàng)產品。項目化教學能依托“項目”對學生產生更強驅動性,讓他們通過文獻研究、實地考察、實踐創(chuàng)作等方式逐步完成項目目標,而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幫助他們在項目中深入思考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從而找到更科學的解決方案。二是強化實踐教學。教師可組織學生前往民間美術發(fā)源地進行采風,或者參與到非遺傳承人創(chuàng)作過程中,這樣能親身體驗民間美術制作技藝和文化氛圍,有利于學生更直觀感受民間美術美感,還能在傳承人指導下深入理解傳統(tǒng)技藝精髓,從而在創(chuàng)新中更好地保留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學校也能與企業(yè)、文化機構等建立合作,共同打造民間美術實踐基地,保障學生接受更到位的實踐教學,能在真實場景中探索傳承與創(chuàng)新結合點,并積累寶貴經驗。四是跨校協(xié)同教學??缧YY源共享平臺是實現這一教學法的重要支撐,其在整合各校優(yōu)質資源方面具有優(yōu)勢,如課程、師資、實踐基地均是重要整合對象。這能帶給學生更豐富資源,讓他們接觸到不同地區(qū)的民間美術資源,進而拓展視野,增強對民間美術多樣性的理解,加之教師基于該平臺開展聯合教學,能讓學生與更多其他學生交流探討,有利于獲得傳承與創(chuàng)新達到平衡的新經驗。
四、結語
民間美術資源在美術教育中的運用具有重要價值,一方面可以為美術教育提供更有價值的素材,為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可以為民間美術資源的高質量傳承打下基礎,使其在新時代中熠熠生輝。想要切實發(fā)揮價值,發(fā)掘當下問題并解決是重要舉措,但隨著時代發(fā)展還有有新的問題產生,因此必須始終保持謹慎態(tài)度,對民間美術資源融入美術教育高度關注和研究,才能支持民間美術資源融合與傳承獲得更好效果。
文章來源:《新美域》 http://00559.cn/w/qk/29468.html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