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教育論文 > 正文

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現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作者:駱貞輝,唐凱晴,汪蓓蓓來源:《視聽》日期:2018-05-26人氣:2435

2016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受互聯網新媒體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網絡宣傳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短板。因此,深入了解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現狀,強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本課題選取了廣州十余所本??茖W校進行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656份,回收有效問卷656份,對12名大學生進行訪談,以期了解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現狀和特點,并得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概念界定

新媒體,作為一個新世紀廣泛傳播的概念,內涵和外延都正在生成和發(fā)展當中??镂牟▽π旅襟w的概念界定有著較為廣泛的影響力。他認為,新媒體嚴謹的表述應為“數字化互動式新媒體”,數字化、互動性是新媒體的根本特征。根據這一觀點,他將新媒體分為網絡類(搜索引擎、門戶網站、博客、網絡期刊等)、數字廣播電視類(具有互動性的)、移動類(手機報、手機圖書等)。當下移動互聯網快速發(fā)展,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等終端入網,數字化、互動性表現得更為明顯,以手機為載體的移動信息傳播更為迅速和廣泛。微信、QQ、微博等社交軟件,網絡社區(qū),新聞網站等成為大學生最為頻繁接觸的新媒體。

二、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現狀

(一)手機媒體成為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的絕對主體

相比于電腦等其它端媒體,手機媒體具有無可比擬的便捷性,兼?zhèn)浯蟊妭鞑ヅc人際傳播的優(yōu)勢,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是一種“全媒體”。本次調查顯示,99%的大學生擁有智能手機,96.8%的大學生接觸最多的新媒體為手機媒體,其次76%的大學生較多使用電腦端媒體。最常使用的網絡社交平臺排名為:微信、QQ、微博,其中微信占比83.8%,QQ占比10%。同時,調研表明,70.7%的受訪者在課堂上會有時使用手機,17.8%的表示經常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這表明,手機媒體,以及作為手機端的即時通訊微信,在大學生群體已經形成了絕對的優(yōu)勢,并且有比例不少的大學生對使用手機難以控制。

(二)大學生使用新媒體頻率高、時間長

根據調研數據顯示,61.4%的受訪者表示每天花5-8小時使用新媒體,7.47%使用8小時以上。但對于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依然有53.5%的受訪者表示經常接觸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7 年上半年,我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為 26.5 小時,也就是說平均每天3.7小時,說明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長較高于我國網民上網時長。

(三)大學生運用新媒體的目的多元化

本次調研發(fā)現,受訪者使用新媒體的主要目的,89%為獲取資訊,87.6%為社交,60.6%為網絡購物,56.1%為娛樂游戲。45.73%非常贊同“新媒體使我能很方便的與家人和朋友交流”,42.8%非常贊同“新媒體能幫助我獲得很多信息和知識”,36.13%非常贊同“新媒體能夠幫助我解決一些問題”,僅有14.4%非常贊同“使用新媒體使我覺得不孤單”,10.6%非常贊同“使用新媒體讓我覺得不需要依賴別人”。受訪者在網絡上經常進行的活動中,排前三的分別是“使用QQ、微信、微博等通訊軟件”、“通過搜索引擎搜索與學習相關的信息”、“看影視劇、聽音樂”,分別占比為63%、17.9%、16.1%。這表明,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目的多元化,但主要集中于交流、學習、娛樂三個維度。同時表明,作為主要目的的交流,并沒有減輕使用者的孤獨感。

(四)對校園新媒體關注度較高

在訂閱微信公眾號方面,79.4%的受訪者主要關注校園生活類內容,63.5%主要關注學習技能類,另外55.1%關注新聞類。對于學校開設的新媒體平臺,39.6%的受訪者表示經常關注,48.9%的表示偶爾關注。在對校園新媒體評價上,48.9%表示“內容顯單調,不太吸引人”,43.9%表示“內容貼近學生,很吸引人”。這表明大學生對校園新媒體平臺關注度較高,并且對它們的內容有較多的期待。

(五)對新媒體有較良好的認知

在問及新媒體帶給受訪者學習的影響時,90%的受訪者表示新媒體使得“資訊獲取和資料的下載變得輕松便捷”,67.8%的受訪者表示“大大地擴展了學習空間”,53.8%的受訪者表示“碎片化的時間能得到有效利用”,同時,也有50.4%的受訪者表示新媒體促進“學習惰性的形成,容易使人放棄思考”,42.6%的認為“消耗了大量的學習時間”,30.9%的認為“分散注意力,成績下滑”。82.3%認為“購物、用餐能足不出戶”,51.6%認為“求職、社交變得十分便利”,50.4%認為“緊張情緒能得到適當調適”,也有66.6%認為“增長了網絡以及手機消費”,28.6%的認為“享樂主義蔓延,認知能力下降”,21%認為“沉迷游戲、購物或不良信息,形成不良習慣”。在對新媒體技術興趣、新媒體設備運用、接入無線網、在新梅體與朋友融洽相處等方面多表示一般贊同,對于模范網絡語言,特別是行為上則表示較少的認同。這說明多數大學生對于新媒體的積極作用方面有較豐富的運用,也表明大學生對新媒體的負面價值有較多的認識,同時能夠保持與虛擬空間的必要區(qū)別,顯示出大學生群體對于新媒體有較好的認知。

三、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發(fā)

(一)以強化新媒體陣地建設為重點引導大學生新媒體使用行為

根據唐登蕓、吳滿意的研究,我國網絡思政教育經歷了四個歷程: 1994年至1999年的“網外關注”、2000年至2006年的“走進網絡”、2007年至2011年向“主導網絡”發(fā)展、2012年以后的自覺深入。黨的十八大之后,互聯網的建設和發(fā)展成為國家關注的重要方面之一。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做大做強網絡,建設更為開放、健康的網絡空間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從本次調查研究看,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必不可少的學習、生活、娛樂空間,新媒體對他們思想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員應當強化互聯網思維,加強校園網絡硬件設施建設,建設好學生們十分關注的校園微博、微信、網站、BBS、貼吧等網絡陣地,擺脫那種滯后于學生思想的片面管理思想,以一種平等、開放、分享、表達、互動的的姿態(tài)參與到學生網絡行為中,生產更多學生喜聞樂見的產品內容,從而加強對學生思想的引領。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微”字上下功夫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網絡宣傳工作。網絡傳播具有碎片化表達、傳播速度快、情緒化等特點,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產品的迭代升級,這些特點愈加明顯?,F在的信息生產和傳播不折不扣地進入了一個“微”時代,“微博、微信、微視、微電影等影響越來越大,尤其為年輕人所喜愛”。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實立足互聯網領域的新變化,把握“微時代”即時性、移動性、互動性和全民化的特點,用好“微”手段,做好“微”傳播,使網絡宣傳更為有效。2013年底,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三號成功登月,在“玉兔”出現故障后,“月球車玉兔”微博賬號及時披露消息,既有科學解釋,又有真情表白,許多網友都被“戳中淚點”,流下感動的眼淚,紛紛轉發(fā)微博、撰寫評論鼓勵“玉兔站起來”,成為運用“微”技術開展宣傳的成功案例。以本次的調研來看,多數的受訪者表示,不大喜歡在網絡上看長篇大論的文章,更喜歡看有故事的簡短文字。而圖片、微視頻等更是能吸引大學生們的注意力。

(三)加強大學生媒體素養(yǎng)教育很有必要

我國學者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關注研究媒介素養(yǎng)教育問題。美國媒介素養(yǎng)研究中心給媒介素養(yǎng)下的定義: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被中國學界廣為接受。根據李琳、陳立的研究,大學生在媒介素養(yǎng)上存在著主動意識薄弱、利用媒介信息能力有限、不能有效控制上網時間、容易把媒介和現實混為一談等問題。在本次調研中,我們發(fā)現,高達52.5%的受訪者贊同“網癮”如“毒癮”的看法,30.9%的受訪者沒有聽過媒介素養(yǎng)這個名詞,41.6%的受訪者表示“聽說過,但沒有參加過相關的講座和課程”,對媒介素養(yǎng)知之很少。34.7%的受訪者表示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很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yǎng)教育,59.9%的受訪者表示“有必要,但形式不必固定”,僅有5%的受訪者表示“不需要”或“無所謂”。這表明大學生對媒介素養(yǎng)知識比較欠缺且十分渴望獲得相關知識。在調研中,我們發(fā)現,其原因是大學里此類學習的課程和講座比較少見。在廣州市高校中,僅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實力較強的綜合性院校開設有媒介素養(yǎng)相關公選課程。對媒介素養(yǎng)課程的期待,43.2%的受訪者希望學習到如何更好使用新媒體的相關知識。依筆者看來,對于新媒體日益興起,傳媒日益重要的今天,將媒介素養(yǎng)納入到大學生素質教育體系之中,對于大學生成長為人格和能力健全的現代公民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小結

目前,互聯網成為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最大變量,包含正、負兩個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越來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應該說,黨和國家對于網絡工作采取的措施是科學和有效的。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將互聯網工作納入國家總體安全范疇,實現了互聯網工作的質的跨越,為今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打開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本文來源:《視聽》:http://00559.cn/w/qk/9501.html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