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顧后,力求信達——談《阿房宮賦》兩處文字解釋翻譯
杜牧的《阿房宮賦》文質(zhì)兼優(yōu),堪稱千古美文。然而由于受到賦律韻文形式的限制,有些句子理解起來、翻譯起來難度較大,有些教學用書和教輔資料也出現(xiàn)了理解翻譯錯誤,給教學帶來負面影響。筆者試就《阿房宮賦》中的兩處文字的解釋和翻譯作一點分析,做一點探討。
請先看《阿房宮賦》第二自然段中幾句話: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一些教材、教輔用書,對這幾句話理解和翻譯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蘇教版語文課本(1),課下注釋為“把寶鼎看做鐵鍋,把美玉看做石頭,把黃金看做土塊,把珍珠看做石子。”顯然,是錯把被陳述對象看作“秦人“了,而讓“秦人”作主語,與“棄擲邐迤”不搭配,與“秦人視之,亦不甚惜”也抵忤。
蘇教版語文教學參考書(2)的第83頁,分析《阿房宮賦》時,涉及“鼎鐺玉石,玉塊珠礫”時有這樣的句子:“倚疊如山”的珍奇,秦人卻“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亦不甚惜”。這個句子也是把“秦人”理解成“鼎鐺玉石,金塊珠礫”的主語,并且也當成“棄擲邐迤”的主語,犯的是同上例一樣的毛病。
蘇教版語文教學參考書(2)第111頁把“鼎鐺玉石”至“亦不甚惜”,譯成:“鼎當作鐵鍋,玉當作頑石,金子當作土塊,珍珠當瓦礫,到處拋擲,秦人見了也毫不可惜?!边@種翻譯較好,把被陳述對象理解為“鼎、玉、金、珠”,是恰當?shù)模龅健拔膹摹?。而將“棄擲邐迤”譯成“到處拋擲”只能算是理解了,應當譯為“亂扔亂放,到處都是”。同時把“秦人視之,亦不甚惜”譯成“秦人見了,也毫不可惜”就更不信實了。
苗幫苓,劉躍夫編著的《高中文言文助學手冊》(3)這樣理解“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四個主謂短語組成并列短語,其中“鼎”、“玉”、“金”、“珠”作主語,“鐺”、“石”、“塊”、“礫”都以名詞活用作動詞,作謂語,表比喻,分別譯為“如鐵鍋”“如石頭”、“如土塊”、“如沙礫”。把“鼎、玉、金、珠”當主語,把“鐺,石、塊、礫”當謂語,是正確的;但把“鐺”、“石”、“塊”、“礫”譯成“如鐵鍋、如土塊、如沙礫,就不合文意了。按文意,不是鼎、玉、金、珠自身“像什么”,而是秦人不愛惜這些珍寶,看它們?nèi)玷F鍋,如土塊,如砂礫。
該《高中文言文助學手冊》還將“鼎鐺玉石……亦不甚惜”譯成:“寶鼎多得如鐵鍋,寶玉多得如石頭,金多得如土塊,珍珠多得如砂礫,亂丟亂扔到處都是,秦人看見這些東西,也不很愛惜”。這種翻譯用“鐵鍋”、“石頭”、“土塊”、“砂礫”來形容“多”的程度,顯然不合事理?!皩毝Α币欢嗑统闪恕拌F鍋”,這是秦人的感覺,這是秦人的心理狀態(tài)。
以上幾例在理解上,在翻譯上出現(xiàn)錯誤,其根本原因是對所要翻譯的文段沒有統(tǒng)觀大意,沒有瞻前顧后,沒有詳細地分析各層次之間的關系,沒有從被陳述對象和句式特點方面認真地推敲。
從“燕趙之收藏”到“秦人視之,亦不甚惜”總的意思是說秦人不珍惜從六國弄來的那么多珍寶。先說六國長期積攢的珍寶非常多,然后說這些珍寶被弄到了秦國,再舉例說這些珍寶不被秦人重視,亂丟亂放。以上幾層被陳述的對象是“珍寶”,然后轉(zhuǎn)被換陳述對象為“秦人”,總說秦人對從六國弄來的大量珍寶不怎么珍惜。
從“一旦不能有”到“棄擲邐迤”幾句全是被動句式(據(jù)此,“棄擲邐迤”后應標句號),“秦人視之亦不甚惜”是主動句式。
因此,“鼎鐺玉石,金塊珠礫”中的“鼎”,“玉”、“金”、“珠”,可以理解為主語;“鐺”、“石”、“塊”、“礫”可以理解為名詞活用作動詞,作謂語,解釋為“看成鐵鍋”、“看成石頭”、“看成土塊”、“看成砂礫”。從“鼎鐺玉石”到“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可譯成“寶鼎被看作鐵鍋,美玉被看作頑石,黃金被看作土塊,珍珠被看作砂礫,亂丟亂放得到處都是。秦人對待這些珍寶,也不怎么珍惜。”
這樣解釋和翻譯符合文本原意,符合文字層次間的邏輯,文從字順。
再看最后一段中如下幾句: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蘇教版教學參考書(2)譯成:秦人來不及哀憐自己,只有后人來哀憐它,后人哀憐它,而不借鑒它,又該讓后來的人再來哀憐后人了。
這樣譯,毛病有二。一是“哀憐”一詞用得十分不妥,感情傾向有問題。殘暴的秦政權滅亡,后人無有哀憐者,也不當哀憐。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對秦的驕奢,對秦殘酷搜刮百姓,是嚴厲批判的。說秦始皇“獨夫之心,日益驕固”;說秦不懂“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的道理,殘暴無道,不關心百姓死活,“愛紛奢”,不念百姓之家;追問秦為什么“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指出它盡失民心,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對秦絕沒有同情之意。二是這種翻譯距文本意思相去甚運,只能算是大體的理解,對句中的三個“而”字所提示的關系沒有一點關照。
苗幫苓,劉躍夫編著的《高中文言文助學手冊》(3)這樣解釋這幾句中的“而”字:第一個和第二個“而”,都解釋成轉(zhuǎn)折連詞“卻”;第三個“而”解釋成承接連詞“來”。這種解釋把第一個“而”和第三個“而”解釋錯了,導致它的譯文出現(xiàn)錯誤。
該《高中文言文助學手冊》把“秦人不暇自哀”至“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翻譯成:
秦國的統(tǒng)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后代人為他們感到哀嘆;如果后代人哀嘆他們卻又不以他們?yōu)榻梃b,那么又要讓更后的人來哀嘆他們了。
這個譯文比蘇教版教參譯文好許多。用“哀嘆”比用“哀憐”恰當;對三個連詞“而”的語法作用有所體觀,對第二個“而”理解很準確;用“如果”、“那么”體現(xiàn)文句間關系也很好。但是這個譯文還是有毛病。第一個毛病是把第一個“而”譯成“卻”,這個“卻”轉(zhuǎn)折得很無道理。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的滅亡,理所當然留給后人去哀嘆,為什么要用轉(zhuǎn)折詞“卻”呢?第二個毛病是錯誤地理解了第三個“而”字的語法作用,認為它是承接連詞,譯成了“來”,弱化了“而”所強調(diào)的句法關系。第三個毛病是“后人為他們感到哀嘆”,此句語法不通,“感到哀嘆”是什么意思,讀者很難理解,應該是“后人對他們哀嘆”。第四個毛病是連用四個“他們”,指代不明。
統(tǒng)觀全文,杜牧是借秦的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勞民傷財,驕奢頑固,導致亡國滅族的教訓,諷喻唐王朝統(tǒng)治者要以秦為鑒,勿蹈其覆轍,否則,將會很自然地成為后人哀嘆的對象。
據(jù)此,“秦人不暇自哀”到“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幾句中三個“而”字可以解釋為因果連詞、轉(zhuǎn)折連詞,因果連詞;這幾句可以譯為: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的滅亡,因而后人哀嘆秦人;如果后人哀嘆秦人卻不借鑒秦人滅亡的教訓,那么又會使后來的人因而也哀嘆他們。
這樣解釋,如此翻譯,體現(xiàn)了整體關照性,符合文本愿意。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00559.cn/w/wy/63.html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