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老年人物專訪質量的實踐與思考
人物新聞備受社會關注,而專訪就是獲取人物新聞的重要手段。如今老齡化社會來臨,老年人物專訪已成為人物專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采訪對象生活、生理需求等狀況的特殊性,值得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入研究。
一、老年人物專訪的特點
人物專訪是請新聞人物就特定問題進行解答的一種方式。專訪的特點在于“?!?,重點在于“訪”,是以談話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種特殊通訊,它比一般報道詳細而生動。如果讀者看完后能記住這個人物,并與其他人物區(qū)分開來,這就是一篇成功的人物專訪。而鮮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動的細節(jié)都取決于采訪的成功與否,與被受訪者的交談溝通就是最重要的途徑。如果采得好、采得細,對人物就有較為深刻的了解,便能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作所為,發(fā)現人物的與眾不同之處,才能更加準確地提煉主題,讓讀者覺得可信、可親、可學。一旦采訪問得不全,受訪者答得不細,就是再精心運作也寫不好作品。
老年人物專訪實踐中,由于采訪對象年齡大、經歷多等特點,與年輕記者存在著天然“代溝”。所以采訪前必須儲備采訪對象所處年代的相應知識,采訪中善于把提問變成聊天,及時引導并妥善應對采訪對象的情緒化,同時還要爭取被采訪者親人、朋友的幫助和配合。
二、老年人物專訪中易出現的問題
采訪主要方式是一問一答,“問”是指記者對被受訪者提出問題。而“問”是采訪的關鍵,問得清,老同志答得就清。老年人物專訪中常出現以下問題,會影響采訪效果。
(一)記者在老年人物專訪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采訪中,老年人不像年輕人一樣,遇到聽不明白、聽不清楚的問題就問,他們常常緘口不答、避而不說。提問中容易出現三個不足:提問過大過空。 “你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想?”“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這樣的老三問套話,讓受訪者不知如何回答。二是口頭表達能力欠缺。提問不能簡明扼要,問話不得要領。有些是輕問重寫,提問辭不達意。三是采訪思想不明確。提問目的和方向不清楚,對受訪者的回答不理解,使老年人在心理上產生反感,與采訪者拉開距離。這些問題會在無形中,影響受訪者的談話興趣。
(二)老年人在專訪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老年人物專訪容易控制不好局面,常出現三個問題。心理上緊張。接受采訪時,大多數老同志盡管主觀上配合,但由于緊張或激動,便會找不到頭緒,理不出思路。二是思想上應付采訪。有的老同志回答問題時偏離主題,有意識回避某些話題。三是局面不好把控。尤其是采訪老領導時,常常遇到被受訪者牽著跑,卻不能控制局面。費了時間,看似記了一大堆,有用的材料卻不多,費時又費力。
三、老年人物專訪的基本程序
新聞采訪中最常用、最普通的方式是提問。通過提問獲得人物的第一手資料,根據人物特點和所要表達主題進行取舍。可老年人物專訪,受訪者記遠不記近、記老不記新等特殊性,就要求遵循適合老年人生活特點的采訪程序,才能抓住要害,提高采訪實效。
(一)遵循采訪禮儀,抓住基本事項訪問。當向老同志提出采訪請求時,需要對方給予時間,提供必要支持,才能搜集到新聞報道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應遵循采訪禮儀,讓老同志愉悅地接受采訪。要以禮相待。老同志同意接受訪問,要禮貌、尊敬地對待;采訪中對老同志所講的,盡可能避免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更不要牽扯個人情緒,防止損害新聞的公正性,確保報道客觀、真實。要以誠相待。從采訪開始那刻起,要有坦誠之心,不能用虛假偽裝的手段采訪。除了面對特殊情況,要采取特殊方式來接近事實真相時,首先要征得老年人或其家人的許可,并列出和提供問題清單。有敬重之意。采訪期間,如果獲知了新鮮的有趣信息,需要跟進采訪時,應花足夠時間了解背景,包括所談及話題。這有幫助于了解老同志說什么、為什么這么說?即使推遲采訪,也要有尊重之意。無論話題是什么,無論對于回答有何感受,始終應該保持客觀、公平、公正。由于老年人生理機能下降,有時精力不能很集中,應盡量避免擺弄紙張、筆等行為,必要時移開大桌子等容易產生溝通壁壘的障礙物,讓受訪者更能專注于問答。采訪后要盡可能總結采訪的主要觀點,這是確保采訪中出現不同新聞報道視角的有效方法。
(二)遵循問題導向,抓住關鍵內容提問。遵循采訪規(guī)律,在采訪中善問、會問,把握好問的技巧,問得清楚、問得明白,受訪者才能講得透徹,說得有條理。采訪時避免問一些聽起來是問題,但又不是問題的問題。像“請您談一下體會”“請介紹一下情況”等。這不是在提問,因為話題里沒有問號,受訪者便無法回答。
(三)遵循核心意識,抓住核心問出水平。采訪中向受訪者提問時不要兜圈子。要問出核心。把核心問題提出來,可從對方口中掏出“真金白銀”。問出新意。采訪前認真思考,這是決定提問水準的關鍵一環(huán)。只有反復思考、仔細斟酌,提出的問題準確得體,才能夠從受訪者口中得到許多信息資源。采訪需要以事實為底線,層層剝筍、步步深入。要問出人意。善解受訪者的心意也很重要,理解老同志的心情,尊重老同志的習慣,體諒老同志的難處,老同志就會產生好感,講出心里話。我在淇縣采訪“頭雁回歸,造福家鄉(xiāng)”時,有一位老同志愛抽煙,于是每隔一個小時就讓老同志放松一下,吸煙提提神,聊著聊著話就多起來了,當時就收獲了寶貴的新聞素材。
四、老年人物專訪的注意事項
(一)圍繞主題預設問題。采訪過程中首先確立主題,并精心設計問題。一些問題可以現場發(fā)揮,但關鍵問題要提前準備,確定采訪大綱和思路。這樣既可保證采訪有的放矢,也能減少時間浪費。不打無準備之戰(zhàn),心中有底,臨陣不慌。
(二)圍繞受訪者預設突破口。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張嘴一問,老同志就能聽出來你對他了解的深淺,你對老干部工作、老齡工作認識的程度。如果問外行話,很難獲得被采訪者的認同,也就無從深談。應觸及采訪對象最敏感的神經,探索其心靈。采訪中最容易找的共同語言就是對方的行業(yè)話題,這對于采訪老領導、老干部非常有效。有的老同志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不喜歡你問他答。這時就需要以聊的形式,聊他熟悉的話題,以此來引導他開口。
(三)圍繞讀者預設興趣點。寫一篇有血有肉、鮮活的老年人物專訪,是采寫者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做好提問是關鍵。問題問好了,離目標也就近了。采訪前應該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考慮讀者想知道這個人物哪個方面?讀者的興趣點會在哪里?在心中想著讀者,讀者才會喜歡看你寫的文章。同樣也要站在采訪對象角度考慮,受訪者想要告訴讀者些什么,他有什么閃光之處對讀者有所啟迪?另外,采訪中還要注意保護采訪對象的隱私,不要問與主題無關的問題。
五、老年人物專訪把握的技巧
(一)正確面對老年人物專訪的片面情緒,拉近采與訪相互距離。老年人專訪由于性格、年齡、職業(yè)、經歷等方面不同,接受采訪時會表現出各自迥異的心理狀態(tài)。有的愿意接受采訪,有的有抵觸情緒。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碰巧身體不適,老同志也會缺乏采訪激情和熱情。還有的受訪者甚至擔心媒體宣傳了自己,會給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另外老年人大多晚年獨居,也許因此會被打亂平靜的生活。對所要采訪老同志的愛好、特長等各方面情況提前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對接受采訪的態(tài)度是否中肯,才可邁出與老同志交談的第一步,采訪時才能有的放矢。如采訪對象是老年書法家,,采訪之前應圍繞書法知識做功課,從一定程度上拉近與受訪者的距離。如果采訪老年畫家,可圍繞書畫藝術做功課,消除對立和疏遠情緒,采訪中所要得到的“情報”定會無一“漏網”。
(二)準確激發(fā)老年人物專訪的談話熱情,營造輕松的采訪氛圍。采訪老年人時,有的老同志面對年輕記者“居高臨下”的發(fā)問、提問,從心理上不愿意接受,表現出拘謹、顧慮。有的禮節(jié)性地點到為止,有的沒說兩句直接打“退堂鼓”。此時應“察言觀色”,同時“見風使舵”,將談話氛圍變得輕松,激發(fā)老同志接受采訪的熱情。從老同志回答問題的語氣、語速、音量中,了解他思想上是否有遲疑,態(tài)度上是否有顧慮。如果存在這方面情況,可從采訪前了解到的老同志工作經歷中,尋找到采訪熱點,引導對方暢所欲言,談出所要采訪的有用之物。
(三)適時引導老年人物專訪話題,避免采訪“跑路走調”。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都愛嘮叨,遇上他們感興趣、熟知了解的話題,有可能講個滔滔不絕、沒完沒了。當然,這其中會有不少是與主題關聯不大的枝節(jié)方面問題。對此,應根據老同志的談話興致,抓住時機進行引導,一旦發(fā)現“跑題”苗頭,就要適時“拽”回來。老同志談到他們親身經歷的往事時常會“剎不住閘”,這時可循著老同志的談話內容尋找新話題,及時為其“扳道岔”,讓老同志更多去談他現在所做的事、他個人的思想感受以及社會評價等等,幫他們從“岔題”中“被扳回”。
(四)及時疏導老年人物專訪個人表現,提高采訪的工作實效。曾擔任過領導職務的老同志對工作、生活、社會等感觸多,對采訪“輕車熟路”,面對提問,答起來不光流利順暢,且能舉一反三。如果是個人專訪,這種情況還好,但在采訪老年團體時,比如老年協(xié)會、老科協(xié)、老體協(xié)等社團組織。面對這種表現欲強的老同志,在采訪中打斷他們談話,不僅不禮貌,而且影響受訪情緒和采訪氛圍。但采訪時間有限,任由個別老同志表現,又會影響其他老同志講述。這就需要巧妙加以引導,恰如其分地把采訪時間留足,讓所有參加采訪的老同志都能夠表達。善談的老同志大都思路清、反應快,通常能夠先答先說,而且還能繞開想問的問題,一個話題接著一個話題往下談。面對這種情況,應以保證采訪實效為前提??梢园阉袉栴}擺出來,讓在場的老同志每人選一個,采訪中問到哪個問題,先由選題的老同志回答,如感覺談得還比較單薄,再請其他老同志補充。這樣既能節(jié)省采訪時間,也能保證采訪實效。
(五)善于消除老年人物專訪心理顧慮,增強采訪的思想認同。老年人有著幾十年的生活沉淀,考慮問題全面、思想站位高,思考問題周到細致,特別是受黨教育多年的老干部老黨員,堅持“老而不敢忘憂國、退而不求命和利”的思想原則,積極發(fā)揮自身獨特優(yōu)勢,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增添正能量。但老同志身上都有個美德,對成績避而不談,對貢獻輕描淡寫,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采訪質量。對此,可注重從心理上消除其顧慮,在采訪中巧妙設置問題。當前在新農村建設的大好形勢下,許多農業(yè)局的老專家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回鄉(xiāng)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為增加果農、菜農和糧農經濟收入作出重要貢獻。在采訪他們時,就會碰到此類問題。我在項城采訪果樹專家李文琦時,他對回到家鄉(xiāng)務農有點不好意思開口。在城里當了一輩子“官”,老了再回到村里,跟村民侍奉一畝三分地,好像有點丟面子。另外子女們都在城里工作,一旦被宣傳,也許會被說是子女把老人攆到鄉(xiāng)下……考慮到受訪者心理,巧妙設置問題至關重要。采訪中我這樣問,您回到村里,村民有困難會主動找您嗎?找您這些人,跟您是什么關系?您是怎樣幫助他們的?這些問題容易讓被采訪對象感到大家認可他做的事,認可他在村里的威信。無形中便縮小了心理距離,得到受訪者思想上的認同。這次采訪用了3個多小時,情況掌握得細致全面,這樣的作品寫出來就有感染力,后來還在《河南日報》刊登,也被當地報紙轉發(fā)。
(六)注重穩(wěn)定老年人物專訪思想,及時打開采訪的思路。有的老同志長期在基層工作,在正規(guī)場合上臺講話、作報告的機會少,跟記者面對面交談更少。因采訪時所說的話見諸報端或雜志,有的老同志受訪時會心情激動,更有甚者,說話聲音和語氣都走調了。遇到這種不能很快進入采訪狀態(tài)的對象,首先穩(wěn)定其思想情緒。可以先談與主題無關而又輕松的話題,比如問問受訪者最近的家庭情況,問問他對近期社會焦點的看法等,讓對方放松思想、盡快平定心情。也可用拉家常的方式,聊受訪者家里的情況,從以前的工作崗位聊到退休,然后再聊到退休后發(fā)揮余熱,從而進入采訪的題。
根據筆者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在進行老年人物專訪中,把握好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等特點,心懷禮貌和坦誠之意,對獲得一篇有血有肉、鮮活生動的人物專訪大有益處。
本文來源:《魅力中國》:http://00559.cn/w/wy/25805.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