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工作和大學生骨干融合培養(yǎng)路徑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高校是青年學子和時代新人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肩負著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重大使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工作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中之重。如何在新形勢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使黨建工作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有機結合,如何創(chuàng)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這些都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文章結合筆者所在的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生思政教育實際,聚焦新形勢下黨建工作和大學生骨干融合培養(yǎng)的新路徑,總結在工作實踐中形成的創(chuàng)新案例和經驗做法,以期更好地促進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和育人效果的提升。
一、堅持正確的思想引領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我們培養(yǎng)人的目標是什么要搞清楚,現在非常明確堅定地提出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同時指出,“學校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可不是一個象牙之塔,也不是一個桃花源。辦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因此,高校黨建工作的目的在于引導新時代的大學生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到自覺把個人前途同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個人理想與民族復興大業(yè)緊緊聯系在一起,將個人發(fā)展與社會時代發(fā)展相融合,把“青春夢”融入“中國夢”之中。具體來說,首先,要“立德”為本,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主動學習,善于思考,學以致用,綜合提升自身的知識涵養(yǎng)。最后,還應該強身健體、提高審美修養(yǎng)、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在實踐中錘煉意志,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切實擔負起新時代賦予青年人的責任,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結合新時代大學生實際開展工作
當前的在校大學生大多數為“95后”和“00后”,他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和好奇心旺盛卻又缺乏足夠社會經驗的關鍵時期。在網絡和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今天,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對大學生的認知判斷和辨析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這給大學生思政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干擾。在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不斷向前推進、國際形勢發(fā)生深刻變革的當下,來自境外的敵對勢力,借助不同社會思潮的掩護,披著民主的外衣,打著學術研究的幌子,正在對中國高校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領域進行全方位滲透,這也促使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培育環(huán)境進一步復雜化。
面對新的形勢和變化,高校思政和黨建工作必須采取主動措施,直面風險和挑戰(zhàn),不能刻舟求劍、故步自封,以鴕鳥式的心態(tài)逃避問題,無視大學生群體所面對的不同聲音和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善于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在比較中回答學生的疑惑,既不封閉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鑒別中明辨是非”。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政建設中不能夠回避矛盾,避重就輕,而應當采取客觀態(tài)度,辯證分析問題,全面認識事物。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地指出,“遵守紀律,不意味著不能講矛盾、碰問題。有的教師怵于思政課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擔心禍從口出,總是繞開問題講、避開難點講。只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觀看問題,就不用擔心在政治上出問題”。
結合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面臨的社會現實,黨建和思政工作的開展應堅持實事求是和創(chuàng)新的原則,因時因地制宜,結合大學生廣泛喜愛的形式,選擇大學生群體普遍認同的話題,以生動的實例、平實的敘事來代替枯燥的說教和反復的灌輸,以身邊人、身邊事詮釋晦澀的理論,始終把大學生作為主體,把大學生的問題作為工作導向,直面他們的困惑,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黨建工作與大學生骨干融合培養(yǎng)路徑
“我對黨旗說”就是這樣一個創(chuàng)新融合黨建工作與學生思政教育的項目。一方面,該項目借助網絡和新媒體,將時事和熱點話題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使得大學生雖然身在校園,依然保持對社會和國家熱點問題的密切關注;另一方面,該項目充分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和性格特點,以大學生為主體,鼓勵他們勇于“亮劍”,敢于表達自我,在演講和辯論的過程中深化對某一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鍛煉大學生的演講和表達能力,增強了大學生群體的組織力和凝聚力,使得大學生將自我發(fā)展和國家命運緊密地結合起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對大學生的整個教育過程中,促進大學生更加全面地發(fā)展。
例如,自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疫大戰(zhàn)。其間,無數的醫(yī)療工作者和敢于擔當的時代青年投身到這場歷史大考中,他們將國家之所盼轉變?yōu)樽陨韸^斗的不竭動力,把使命擔當變?yōu)榱晳T和自覺;不忘初心,胸懷天下,把小我融入祖國大我,將個人奮斗與國家的需求、社會的發(fā)展結合起來,以不懈努力踐行新時代青年的使命。在這場全民應對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過程中,醫(yī)學生的感觸和思考更加直接和深刻。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我對黨旗說”活動,大學生不但對自身所學專業(yè)感到驕傲,也以實際行動在社區(qū)利用所學醫(yī)學知識參與疫情防控,為提升全民健康意識、建設“健康中國”盡一分力量。此外,大學生組織的公益助農活動傳遞扶貧好聲音、凝聚社會愛心,一方面擴大了貧困地區(qū)農產品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利用自媒體和直播帶貨形式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他們以有力的行動和青年特有的方式,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通過一段時間的活動開展和實踐培養(yǎng),“我對黨旗說”項目培養(yǎng)了一批敢于擔當、勇于奉獻、具有較強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創(chuàng)新精神的優(yōu)秀青年學子。從政治意義上講,通過黨建特色活動的開展,有助于筑牢大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政治意識以及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從教育意義上講,有助于大學生群體積累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跨學科的相關知識儲備,為他們的學業(yè)進步和未來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創(chuàng)新與特色
“我對黨旗說”項目立足于大學生黨建工作,通過組織一系列圍繞時事和社會熱點問題的演講活動,切實增強了大學生黨支部的組織力、凝聚力和大學生黨員的擔當意識,并通過大學生黨員的示范效應,引導他們增強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理解與認同,增強全體大學生的政治意識,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境界,引導更多優(yōu)秀大學生加入黨組織,“我對黨旗說”已成為學院的黨建品牌項目。該項目以學生黨員中的優(yōu)秀大學生干部為抓手,通過培養(yǎng)這部分大學生的服務意識、奉獻意識、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情操,進而帶動其他大學生群體。項目采用限定話題演說的形式開展,其中限定演說的內容包括紅色故事、社會熱點、網絡熱議新聞、個人的切身經歷和體會等能夠在大學生群體中引起廣泛共鳴的話題,從抗疫、抗洪,到神舟、北斗、嫦娥飛行任務,從港珠澳大橋、中國速度,到芯片技術和兩岸關系,話題的產生來自大學生的民主商討和投票,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影響力。參與項目的大學生黨員對給定話題提前進行文獻搜索和講稿準備,力求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行原創(chuàng),在演講中表達真情實感。
在“我對黨旗說”活動中,一方面,大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政治意識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人能力也得到顯著提高,如文獻檢索、分類和綜合能力、邏輯思辨力、文字功底以及口頭表達能力等。該項目的創(chuàng)新之處還在于將線上空間和線下空間融合起來,由大學生對感興趣的話題發(fā)表看法,教師和學院加以引導、支持,確保意識形態(tài)安全。該項目堅持“三帶動”,用好“三場合”,保障項目實施的效果。“三帶動”指大學生黨員帶動入黨積極分子,入黨積極分子帶動班級學生干部,班級學生干部帶動全體大學生;“三場合”指充分利用好教室、宿舍、特定活動場所這三個場合。在抓黨建工作和學生骨干融合培養(yǎng)的背景下,深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的教育與培養(yǎng)。
五、結語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不斷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新舉措,有助于大學生增強政治素養(yǎng),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汲取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多的力量。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00559.cn/w/xf/26540.html
- 勞動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性與融合性探討
- 數字轉型與價值共生: 教育強國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
- 精準翻譯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
- 文化自信視閾下孟良崮紅色精神在藝術設計類課程中的融合與轉化
- 社會工作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介入途徑研究
- 鄉(xiāng)村旅游資源與游客體驗需求的空間配適性研究
-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
- 產教融合視域下 非遺工藝美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
-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高校美育的融合實踐探索
- 文旅融合背景下 河南紅色文化文創(chuàng)設計實踐研究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