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標簽化現象的應對措施
一.新媒體時代的標簽化成因
通過近期各大媒體、自媒體對"北大學子弒母案"的報道,筆者從媒體給吳謝宇所貼標簽著手,來簡要分析新媒體時代標簽化的成因與規(guī)制措施。通過對大量報道的研究發(fā)現,新媒體時代的標簽化成因有以下幾點:
(1)媒體擬定的刻板印象
所有案件的真相,最終都只有一個,有時候案件的真相或許會遲到,但他卻不會缺席。就在真相遲到的這個時間段內,新媒體借助網絡傳播便捷的優(yōu)勢,對案件進行各種預先猜想,這就是媒體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以"吳謝宇案"為例,即受眾接收到媒體傳播的信息并不是對客觀事實鏡子般的再現,而是經過媒體對新聞事件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后向人們所展現的環(huán)境。
互聯網的大規(guī)模普及,使得受眾踏入了海量信息的浪潮之中,受眾長久處在媒體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之中,便會利用自己已有的認知框架,快速定位事件,并對事件進行"刻板"解讀,在較短時間內形成較完整的認知模式。這也是傳播學中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這種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征,而忽視個體差異。
多數情況下我們并不是先理解后定義,而是先定義后理解,對一些事情進行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解讀。在"吳謝宇案"中,媒體報道的吳謝宇是高中時為人熱情、學習極好被同學們稱為"學神",2012年被保送北大經濟學院,在GRE考試中取得全球前5%的好成績,為何會做出有違法理人倫的犯罪行為?在這樣一種大環(huán)境下,受眾本能的就會想到家庭里的親子關系如何,母親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吳謝宇本人的精神以及性格等是否存在問題?如此進行歸因并聯想到相關案件,形成新的認知模式,而最終案件的真相是什么仿佛已經不再重要。
(2)信息傳播中的"標簽化"處理
"北大學霸"一個多少人望而不及的頭銜,"弒母"一種有違人倫的罪惡行為,"逃亡"一種膽小懦弱、沒有責任感的行為,這些具有標簽化與魔幻的屬性、正義與邪惡交織的標簽結合在一個人身上,就會產生強大的戲劇效果。
媒體賦予吳謝宇的眾多標簽之中,"北大學霸"和"弒母"無疑是這起案件引起社會關注的重要原因。"北大學霸"的正面形象,是多少學生追求的目標,多少家長望子成龍的期盼,這樣的一個頭銜的主人,根據受眾既有的認知模式,就應該是家長眼中的"別人家的小孩",同學眼中的三好學生,未來前途將無限光明成為眾多學子的好榜樣。
"弒母"極其罪惡的負面形象,是人們心中有違人倫道德、無法寬恕的惡魔。羊羔有跪乳之恩,烏鴉有返哺之義,動物都知道對父母的感恩,而作為一個人還沒來得及好好反哺,就舉刀向至親,這樣的人就是受眾原有認知模式中的惡魔形象。然而這兩個標簽的結合,讓人不免覺得驚訝,覺得滑稽。知乎上的"如何看待北大學生吳謝宇涉嫌殺母事件"的帖子下面,有自稱是吳謝宇高中同界同學的網友稱,他認識的吳謝宇是他最后一個能想到會犯罪的人。媒體賦予的所有正面形象得標簽加起來都不及"弒母"的標簽來的震撼。
這樣的組合形式,極大地增強了這起新聞的傳播效果。正如梅羅維茨提出的媒介情境論一樣,他認為每一種獨特的行為需要一種獨特的情境。他認為,不同情境的分離使不同行為的分離成為可能,而不同情境的重疊或混淆則會引起行為的錯亂,因此,真正不同的行為需要真正不同的情境。人們需要始終如一地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而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情境一旦重疊或混淆,社會角色就會隨之變化,面對混亂的角色特點,人們會感到困惑不解、不知所措。若這些標簽都得以確證,那這個現實中人設就是處在兩種不同情境的,一種是"北大學霸"、"熱情開朗"的"乖乖仔",一種是走上"弒母"之路的萬惡之徒,這樣兩種不同的、具有極大反差的情境重疊,使得吳謝宇的社會角色也隨之發(fā)生變化,面對媒體報道的這樣一個將兩個有巨大反差的社會形象結合在一起的人,會讓受眾感到困惑不解為什么這樣優(yōu)秀的一位年輕人會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對于日后將怎樣教育孩子有些不知所措。
(3)媒介審判形式下的自媒體"猜想"
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對被報道對象所做的一種先在性的"審判預設"。其最早起源于美國,由"報紙審判"演變而來。
吳謝宇被捕,媒體的跟風報道使得時隔三年之久的"吳謝宇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之中。很多人既為他頂著懸賞通告待在國內、挾"嫌犯"之身卻敢乘機出行的"猖獗"而驚異,也生出感喟:有些"債"到了該還之時。
而就目前警方公布的所有證據來說,吳謝宇仍是嫌疑人而非罪犯。在法院判決其有罪之前,"有罪推定"都有失嚴謹。就算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了是他作案,在犯罪動機查明前,作為不論是作為專業(yè)媒體,還是非專業(yè)的自媒體人都不應該過度發(fā)揮,將其上升到某個群體或機制層面的問題。畢竟,每個犯罪嫌疑人的殺人動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經過漫長的累積而成。
二.標簽化現象的應對措施
新媒體時代,內容為王是所有媒體都須面對的問題,只有生產的內容對受眾有足夠的吸引力,才能獲取更多的瀏覽量,長此以往該媒體才會受到更多受眾的關注,從而能獲得更多廣告主的青睞來維持媒體的日常運作甚至獲得豐厚的利潤。基于此,媒體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為了迎合受眾,不得不轉變文風,利用一些能引起受眾情感共鳴、尖銳諷刺、強烈感情色彩的關鍵字,吸引受眾眼球,去滿足快節(jié)奏生活下人們快速閱讀習慣。但是,即使是為了生存,媒體也應該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這時候,只依賴媒體的自律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因此,需要媒體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強力配合,才能更好地應對標簽化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
首先,媒體要做到堅守新聞專業(yè)主義,杜絕嘩眾取寵的寫作手法。每一個行業(yè)都有自己的職業(yè)要求,而新聞專業(yè)主義就是傳媒界對新聞人做出的從業(yè)要求。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兩個核心理念分別是:1.客觀性新聞學,2.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的獨立地位和獨特作用。他強調媒體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子系統,它具有收集、整理、傳播信息的功能和責任,而客觀性和真實性原則是信息傳播的基本原則。
媒體在傳播新聞信息時應做到認真核實每一個新聞要素并確保其真實性,傳播出去的新聞要做到要素齊全、客觀公正不帶感情色彩,在信息的編輯過程中也要注意避免使用有爭議的關鍵字,對于沒有結論的事件只做簡單的陳述不要進行預先猜想誤導輿論,要堅守好信息"把關人"的崗位。
其次,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新聞工作的監(jiān)管力度和懲治力度。對于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相關信息的傳播,媒體是最先進行的,其次才是政府部門發(fā)聲,為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做一個合理公正的總結。但是往往一些媒體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遺漏相關新聞要素,并突出強調某一方面的影響,為事件貼上標簽使得事件的傳播發(fā)生了突變,此時就需要政府部門及時發(fā)聲糾正錯誤,將輿論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而且政府部門也要對相關涉事媒體進行相應的處罰。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涉事媒體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并進行改正,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其他媒體起到警示作用。
本文來源:《視聽》:http://00559.cn/w/xf/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