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在博物館策展中的應用分析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肯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到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文化事業(yè)日益繁榮”。民族要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博物館作為參觀者與文化遺產之間的中介,不僅承載了文化遺產的內涵與歷史價值,也是文化遺產傳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更是一個復合式的信息渠道。而數字技術可以從聽覺、視覺和觸覺等方面喚起參觀者的參與感。游客可以通過電子導覽系統(tǒng)、交互技術,在博物館內體驗其文化氛圍。博物館可以增進訪問者對文化遺產和集體記憶的了解。展覽中的藏品可以證明歷史的存在和真實性。早期的博物館開始于私人收藏,一些自然界的珍奇物品和藝術人工制品被保留在一些家庭或者機構中。當其中一些收藏者因為想展示自己擁有的物品或者想通過收藏品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時,他們選擇將收藏品有針對性地向一些受眾展示。在文藝復興時期,一些博物館因為擁有特殊意義的文化遺產而建立,并為公眾開放。這種讓游覽者感到驚奇的收藏機構充分喚起了公眾對于文化遺產的好奇心。如今,博物館帶來的多方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博物館正在采用更多的數字工具和在線平臺來展示他們的藏品,更好地與公眾交流。博物館已經成為公認的傳播文化、記錄歷史和藝術傳承的重要媒介。
二、博物館傳統(tǒng)策展
(一)超時空的古今鏈接
博物館作為一個傳播文化的媒介,傳播過程、方式和特征都與普通的紙張、聲音、圖像等媒介有所區(qū)別。博物館的信息傳播介質以實體藏品為核心。藏品作為文化遺產,包含時代的間隔,古代的記憶以及社會狀態(tài)。這是參觀者無法通過物質本身可以解讀的。因此,博物館作為參觀者與文化遺產之間的中介,需要建立與參觀者之間的連接,給觀眾傳遞年代久遠的信息。參觀者感興趣的不僅僅是藏品的物理特征。博物館還應該賦予藏品獨特的背景故事,體現罕見的、令人驚奇的信息。博物館不僅僅是管理和獲取文化遺產的機構,更是體現傳統(tǒng)技術與現代文明發(fā)展的信息交流場所。博物館將人類文明的進程拼接在一起,其策展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建立超時空的古今鏈接,目的是將參觀者作為人類群體的單一個體,以博物館為媒介讓大眾近距離接觸歷史文化遺產,了解豐富多彩的歷史和文化信息。
(二)空間布局的認知引導
越來越多的策展人意識到,通過創(chuàng)新的建筑空間、布局設計可以給博物館的受眾帶來更直觀的體驗和引導。比爾·希列爾提出了空間句法的理論??臻g句法基于一定的方式將區(qū)域內空間的布局進行描述、分析和定量。首先空間不僅是一個活動或者感知的場地,同時也是人類活動的幾何運動體現。可以用它表示一類群體活動形態(tài),還可以研究一塊區(qū)域內個體運動的形態(tài)軌跡所產生空間形態(tài)。其次,空間的布局也同樣影響了使用者的參觀路線和思考方式。利用空間句法理論,可以某種程度上使個體和整體建立聯系,從而獲得特定區(qū)域內個體和整體之間的邏輯關系。研究者根據觀眾的活動軌跡,進行疊加整合,發(fā)現參觀者偏向于在建筑中軸線上的主要通道進行參觀,并且逐漸有向左邊偏轉的趨勢。這種趨勢導致館內主要通道出現擁擠,而相鄰展室很少有游客訪問。因此,策展人需要考慮如何將這些被人冷落的空間重新策劃利用。
建筑學的空間形態(tài)以及句法研究體現在真實環(huán)境。例如,佩林·杜松的實驗證明,空間規(guī)劃和動態(tài)限制區(qū)域會對空間內移動的人產生直接的行為影響??臻g設計的方式和限制使得空間內活動個體依照有序的模型方式運動。博物館運營的成功條件取決于客流量,提高客流量的兩個關鍵因素是展品和建筑。其中,建筑的空間力量對游客在博物館的參觀體驗有直接影響。博物館空間的布局間接性地對流動的參觀者產生了引導作用??ɡぬ刈魻桚R將法國“蓬皮杜”與英國“泰特”展館的布局流通進行比較,發(fā)現“蓬皮杜”展館利用空間主軸鏈接了每個展室,由于展室之間并沒有相互聯系,因此游客的游覽路線受到了限制。“蓬皮杜”展館的布局,采用強制游客按照制度化的路線游覽,目的是將游客聚集,增加游客團體之間的互動和聯系。而“泰特”美術館賦予游客自由的參觀線路,空間布局以疏散、分流游客為目的。博物館的空間布局設計需要體現展品的社會功能和信息功能。除此之外,博物館策展的空間引導還需要結合各種藏品的傳播特質,合理地利用建筑空間引導觀眾參觀展覽。因此,博物館策劃展覽時需要考慮空間布局和展品配置,使參觀者能夠更好地了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和歷史變遷,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承、融合和創(chuàng)新。
(三)群體記憶的話語構建
博物館的文化傳播主要通過藏品作為信息通道,傳遞文化遺產的歷史背景。收藏的對象主要是具有藝術性、歷史性或者民族群體表現的物品。展出的藏品記錄了人類社會群體發(fā)展過程中包括種族、文化、戰(zhàn)爭等復雜的社會歷史。博物館展覽的功能是將群體的碎片再次拼接,就像在進行歷史性拼圖工作,把這個被嚴重破壞的群體歷史重新組合并完整地呈現給觀眾。莫里斯提出了集體記憶的概念和理論,就來源于群體的共有特征。這些共有特征從某些角度也表明了一個群體在一段時間內的特定關系。而博物館被視為研究集體記憶的媒介機構,記錄了社會文明發(fā)展中的民族集體行為和歷史,參觀者往往因為自身的民族背景而對博物館的文化遺產產生好奇。
哈伊姆·諾伊分析了兩個戰(zhàn)爭歷史博物館,提出了“話語性”策展模式。歷史博物館往往出于紀念一個民族的遠古創(chuàng)傷,或者記錄一個民族的崛起。博物館利用歷史情境話語,通過媒介呈現鼓勵、振奮、充滿希望的話語,喚起參觀者的情感共鳴、共情和身份認同,達到協調、重現歷史,消除來訪者與歷史之間的時間差距,是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的碰撞,個體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并感受特定民族群體的特征。
三、博物館數字化策展
(一)數字收藏
人類的文明和藝術都始于不同的時代和地域。挖掘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物質特征,以及隱藏在其中的文明和歷史信息,可以讓參觀者確信從古至今,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化。如今,數據存儲、分析、檢索等技術都被用于博物館館藏的檔案管理中。用數字材料詮釋歷史和檔案,可以看到從“資源對象”到“文件”到“數據”的變化過程。數字采樣具有更靈活、更易于保存的備份功能。在回溯資源的數字化處理中,面臨著龐大的信息量,并且涉及排列和不同算法和檢索的組合。在這個過程中,數字技術可以通過算法來檢索數據,致使一些歷史數據無法讀取。因此,元數據的生成和使用盡量避免選擇和使用數據的錯誤。
相比傳統(tǒng)博物館,數字化博物館的存儲方式從客觀物體轉變?yōu)殡娦盘枖祿?這種數據存儲是對保護收藏品技術的補充。數字化文化遺產應該是保護而不是保存,因為這個過程是保存和修復。數字檔案將收藏從靜態(tài)的、穩(wěn)定的格式轉變?yōu)閯討B(tài)的媒體格式。所有的收藏都被轉換成數字和開放的變量形式。此外,這些形式的數據存檔需要在藝術裝置或媒體裝置中運行和呈現,從而獲得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副本。數字化的文物檔案在軟件中不斷地變化和組合。從根本上說,它是一個可以簡化為代碼的概念邏輯,而且這種復雜代碼的檔案數據需要翻譯和傳輸。編碼訪問的新模式使公眾能夠通過多個平臺或渠道的軟件程序快速、有效地訪問。因此,數字化軟件管理拓展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模式,可以再現文物的形態(tài)。文物的特定時間和空間決定了它存在的意義。因此,當歷史文化遺產有效地呈現在公眾面前時,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原因,它仍然存在缺陷。數字存儲和復制技術可以實現文物保護的基本功能。數字復制技術達到一定標準后,博物館從策展的目的出發(fā),可以將文物物質層面的形態(tài)復制和還原,這有助于博物館把文化遺產有效地推廣到更多的媒體平臺。觀眾不僅僅通過數字輸出的感官媒介來了解文物,還可以利用媒體平臺訪問展品,不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二)數字媒體組合的虛擬空間
大多數的博物館通過以時間為基礎的媒體,例如幻燈片裝置、電影、計算機藝術、網絡藝術等媒體技術展示藏品。這些時間媒體將文物和歷史永久的定格,并記錄了他們的時代特征。對于訪客來說,虛擬展覽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多媒體交互增強了受眾的感官體驗。數字策展成了一個新的焦點,備受關注。例如:可視化圖像、個性化的社交評論,以及動態(tài)建模軟件技術的再次包裝等。數字媒體的結合應用,讓用戶在虛擬展覽中擁有更加奢華的深度體驗。軟件和媒體的數字表示方法可以轉換為有感官意義的媒體形式。不同類型的媒體具有不同的表達能力。特定展覽環(huán)境中的媒介藝術構成了藏品的文本和語境,而且藝術的復制改變了大眾對藝術的反應。實體博物館的線下與線上訪問相結合的最大優(yōu)點是可以讓游客實現沉浸的、自由的、主動式參觀,并為自己提前制定訪問路線。博物館在線訪問的開放,從以專家為中心轉變?yōu)橐杂慰蜑槭鼙娔繕?,吸引參觀者進入虛擬展覽社區(qū)。但是,這也極大地降低了觀眾與真實文物的互動體驗。
博物館通常被看作是多元化的教學機構,實體博物館的展覽往往是預先設置的,由有限的實體文物和解說牌組成,展覽中的藏品逐漸失去吸引力。有專家認為博物館太過于學術化和專業(yè)化,不適合普通民眾參與瀏覽。這種展示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會造成參觀者的孤立感和距離感。而大多數博物館通過使用模擬環(huán)境來調動參與者的感情投入,試圖利用新媒體,在展覽空間內構建新的教學空間,成為寓教于樂的新型教學空間。博物館須要建立以科學、教育,以及商業(yè)為目的的全方位策展模式。現代數字策展技術使傳統(tǒng)的公共博物館和商業(yè)主題展覽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從而增加了受眾的包容性和參與性。博物館策展還應該注重多維度的教育和娛樂功能,給游客提供可以檢索、參與和互動的親身體檢。即便如此,虛擬博物館的存在也不會取代真正的博物館,而是通過外部的數字化訪問,成為博物館和參觀者的聯系紐帶。博物館通過數字信息建設,使實體展覽更加豐富和完整。
(三)數字媒體的敘事話語
博物館通常利用連貫的時間軸線或者地域劃分,對文化遺產進行分類展示。博物館為游客提供了一些歷史文化觀點,但是參觀者也許并不能完全理解。博物館展品講述的故事是否成功取決于訪客的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結構。博物館參觀者需要閱讀藏品的文字解釋來進行學習。游客閱讀文字,觀察文物,用想象力將知識細化。博物館的展品和資源不只是孤立的知識,需要使用多種道具、布景激發(fā)游客的想象力。敘事方式反映在故事空間中,媒體的故事空間需要基于網絡和數據創(chuàng)作。網絡可以為博物館策展敘事提供超文本的系統(tǒng)鏈接。博物館數字媒體構建的網絡空間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讓受眾以非線性的敘事方式閱讀展覽。藏品和數字化工具創(chuàng)造性的還原了歷史文化遺產產生的時間和地點。這種新的敘事方式調動了游客感官的多維度、沉浸式互動。用戶可以自主地選擇他們感興趣的策展主題。軟件可以將故事分為四個部分,故事層、情節(jié)層、敘事層和文物。故事層由事件組成,可以在這個部分加入可視化資料并且以參考資料為鏈接分解為多個線索。情節(jié)層和敘事層將推動展示的內容發(fā)展。文物層可以上傳文化遺產有關的圖片、視頻等媒體的在線資源,可以利用軟件重新對項目的對象和介紹進行排序。因此,博物館策展的故事呈現可以實現流動性、自由化等更復雜的敘事結構,為個體參與和機構策展提供新的機會。文物的歷史文化信息也將通過有效的媒體平臺,在受眾中得到很好地傳承。
(四)數字化展示
陳列展覽猶如博物館的面孔,是博物館實現自身價值的主要渠道。博物館在陳列展覽中使用幻燈、電影、電視、錄音等電化視聽手段的歷史已長達半個世紀,而數字化科技使陳列展覽的性價比不斷提升,維護成本也大大降低。數字化的熒光屏、銀幕投影、多聲道環(huán)繞音響、移動終端、智能控制等設備為陳列展覽提供了新的模式。新興的數字媒體技術對參觀者在博物館的體驗和感知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數字媒體的文化傳播方式也逐漸演變成個人和集體的互動。如今,數字化展示已全面取代了以往的電子設備,在營造氣氛、活化展品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博物館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通過調動參觀者的感官、情境等沉浸式體驗方式,為參與者提供了一種集體環(huán)境的虛擬現場體驗。沉浸式虛擬技術主要包括在虛擬環(huán)境中進行模擬、感知人類所具有的所有感知能力。除了計算機圖形技術所呈現的視覺效果,還可以通過聽覺、觸覺、力覺、運動等感知方式來感受事物。例如,博物館內運用全息圖、交互式屏幕、電子導游或者VR,觀眾可以隨意地選擇博物館內陳列品的敘述和展示方式,讓觀眾參與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利用3D打印技術,可以讓計算機分析一些動物骨骼化石的幾何數據,并使用特殊材料在三維空間中復制這個化石的幾何特征。這個被數字技術復制的物品可以讓參觀者去觸摸、感受化石的重量或者形狀。通過觸感激發(fā)觀眾對于藏品的深度了解,使博物館不再僅僅是只能隔著距離觀看藏品的場所,而是可以觸摸、體驗的交互認知平臺。
四、結語
數字技術連接了博物館的實體和虛擬展覽空間,使視覺和情感享受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算法以及軟件等數字技術助力于傳統(tǒng)博物館,使其成為教育和娛樂功能并存的公共機構。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的研究和展示領域得到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加速了博物館的全球化、國際化的信息共享。數字展覽也為博物館運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此來保證文化遺產的傳播和運營的經濟來源。博物館需要不斷的改進數字化技術,更高效地滿足收藏、保護和展示的目的,使其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利用好、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為人類文明贗續(xù)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入新的力量。
文章來源: 《文化產業(yè)》 http://00559.cn/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