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層建筑消防設計技術加強措施
由于城市用地日趨緊張,超高層建筑因其節(jié)約用地的優(yōu)勢,在城市規(guī)劃建設中日益普遍,成為一種趨勢。尤其是超高層建筑體量大,以及建成后的地標效應,在大城市甚至大中城市中已不鮮見。
超高層建筑建筑高度高、體量大、建筑功能復雜、火災豎向蔓延速度快、人員多、人員疏散時間長,火災時消防撲救和消防救援難度大,是消防設計的難點。
超高層建筑因消防撲救難度大,所以要求建筑本身要有更強的抗火災性能,在滿足GB 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等現(xiàn)行防火規(guī)范的要求的基礎上,要提高建筑結構尤其是重要結構構件的自身耐火極限,還要在建筑總平面消防設計、建筑消防設計、機電消防設計等方面采取加強措施。公安部消防局就此發(fā)布了《建筑高度大于250M民用建筑防火設計加強性技術要求(試行)》。文章結合工作實踐,就高度超過250m的超高層建筑消防設計的部分加強措施進行分析和探討。
1 建筑總平面消防設計
超高層建筑滅火救援時一般需要出動重型消防車,所以消防車道和救援場地的要求相對GB 50016一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中的要求有所提高,《建筑高度大于250M民用建筑防火設計加強性技術要求(試行)》對消防車道和消防救援場地有具體要求。
為有利于大型消防車的快速調度和通行,超高層消防車道的寬度和凈高均要求達到4.5m。救援操作場地的長度和寬度分別不應小于25m和15m,長度不應小于建筑周長的1/3,且不應小于一個長邊長度,并需要沿不少于2個方向布置,每個方向場地應連續(xù)。有一些超高層建筑尤其是酒店建筑在主入口前面會布置多車道,所以會在首層主入口布置較大的雨棚,這些雨棚會對登高救援場地的連續(xù)布置有影響。所以在總平面布局設計時要綜合考慮,避免出現(xiàn)因受大型雨棚等影響導致救援場地不連續(xù)情況發(fā)生。從不同方向設置救援場地主要是考慮利于分散撲救和救援,另外避免救援場地處于下風向邊時不利于救援的情況(見圖1)。
一般登高平臺為100m左右的重型消防車的重量為70t左右,所以,超高層建筑的消防車道和救援場地下面的結構及其地下管線、暗溝要能承受70噸的消防車荷載。
另外,超高層建筑滅火救援,出動的消防車數(shù)量較多,為避免出現(xiàn)大量消防車聚集出現(xiàn)擁堵、無法調度從而影響有效救援的情況,有必要在超高層建筑周圍或附近,考慮適當?shù)南儡嚲奂瘓龅?,一般至少要考慮5~6輛大型消防舉高車的停放要求,周邊的市政道路也可以作為應急消防車聚集場地。
2 平面布置與安全疏散
2.1 消防疏散人員密度取值
目前,超高層建筑塔樓建筑功能一般用于辦公、公寓、酒店等,用于公寓和酒店時,人數(shù)相對較少,消防疏散人數(shù)計算也相對簡單。而用于辦公的人員密度相對較大,目前國內超高層建筑設計中辦公消防疏散人數(shù)計算采用的標準也不相同,多數(shù)超高層建筑的辦公消防疏散人數(shù)取值參照美國NFPA101《Life safety code》中的7.3.1.2人員密度表,取值為9.3m(建筑面積)/人;也有一些超高層建筑按照消防專家評審意見,消防疏散人員密度取值采用6.0m(使用面積)/人。相比較兩種計算方法,按照使用面積計算消防疏散人數(shù)更符合實際情況,人數(shù)計算相對更合理。因為不同建筑以及同一建筑的不同樓層使用面積存在差異,即相同建筑面積的實際使用人數(shù)并不一定相同,按建筑面積計算消防疏散人員密度會存在偏差。表1是目前國內幾個超高層建筑辦公功能在計算消防疏散人數(shù)時的取值。
表1 部分超高層建筑項目辦公功能消防疏散人數(shù)計算取值表
序號 項目名稱 建筑高度 疏散人數(shù)取值 采用標準
1 上海中心 632m 9.3m(建筑面積)/人 美國NFPA101《Life safety code》
2 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 492m 9.3m(建筑面積)/人 美國NFPA101《Life safety code》
3 上海金茂大廈 420.5m 9.3m(建筑面積)/人 美國NFPA101《Life safety code》
4 重慶來福士 310m 9.3m(建筑面積)/人 美國NFPA101《Life safety code》
5 合肥恒大 518m 6.0m(使用面積)/人 專家評審要求
2.2 疏散樓梯
除廣播電視發(fā)射塔建筑外,建筑高層主體內的安全疏散設施應符合下列要求:
1)疏散樓梯的設置應保證其中任一部疏散樓梯不能使用時,其它疏散樓梯的總凈寬度仍能滿足各樓層全部人員安全疏散的需要。需注意疏散人員的范圍是針對樓層而不是針對某一防火分區(qū)。為節(jié)省平面空間,各樓梯梯段凈寬宜盡量相等或接近。另外,一般情況下,當疏散總寬度確定的前提下,采用梯段凈寬相對較窄數(shù)量相對較多的樓梯比采用梯段凈寬相對較寬數(shù)量相對較少的樓梯更節(jié)省平面空間。
2)同一樓層中建筑面積大于2 000m防火分區(qū)的疏散樓梯不應少于3部,且每個防火分區(qū)至少有1部獨立的疏散樓梯(見圖2)。
3)疏散樓梯間在首層應設置直通室外的出口。當確需利用首層門廳(公共大堂)作為擴大前室通向室外時,疏散距離不應大于30m。超高層疏散樓梯基本布置在核心筒部位,在首層須借助首層門廳(公共大堂)進行疏散,所以樓梯盡量布置在核心筒周邊,出口路線不要被電梯井等阻擋,以免疏散距離超過要求。
2.3 輔助疏散電梯
除消防電梯外,建筑高層主體中每個防火分區(qū)應至少設置1部可用于火災時人員疏散的輔助疏散電梯。該電梯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火災時應僅停靠特定樓層(一般為避難層)和首層,電梯附近應設置明顯的標識和操作說明,載重量不應小于1300kg,速度不應小于5m/s,轎廂內應設置專用電話分機,電梯的控制與配電設備及其電線電纜應采取防水保護措施,當采用外殼防護時,外殼防護等級不應低于現(xiàn)行國家標準 GB/T 4208一2017《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關于IPX6MS的要求;其它要求應符合現(xiàn)行GB50016一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有關消防電梯設置要求。
一般情況下,采用符合上述要求的客梯和貨梯兼做輔助疏散電梯。
為便于疏散,同時給疏散人員提供不同疏散形式的選擇,輔助疏散電梯就近宜設置疏散樓梯如圖3所示。
圖3 輔助疏散樓梯布置 圖4 避難層布置
3 避難與救援
1)避難層 超高層避難區(qū)避難人數(shù)應按照不小于0.25m/人計算,避難區(qū)對應位置的外墻處不應設置幕墻,避難人數(shù)應按照該避難層與上一避難層之間所有樓層的全部使用人數(shù)計算如圖4所示。
需要注意,超高層建筑在避難層一般會布置大型結構桁架,受這些桁架影響的區(qū)域不能計入避難面積,另外,通往避難區(qū)或連接避難區(qū)的走廊也不能計入避難面積。
2)救援窗 為便于救援,救援窗宜設置公共部位。
3)屋頂直升機停機坪 在建筑的屋頂應設置直升機停機坪,確因建筑造型原因難以設置停機坪時,應設置確保直升機可以安全懸停并進行救援的設施。
4 防火分隔
超高層建筑應主要在如下方面采取防火分隔加強措施:
1)建筑的核心筒周圍應設置環(huán)形疏散走道,隔墻上的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窗。
2)建筑內的電梯應設置候梯廳,避免將電梯直接設置在使用功能空間內。
3)用于擴大前室的門廳(公共大堂),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3h的防火隔墻與周圍連通空間分隔,與該門廳(公共大堂)相連通的門窗應采用甲級防火門窗。
4)廚房屬于火災危險性較大的區(qū)域,所以廚房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3h的防火隔墻和甲級防火門與相鄰區(qū)域分隔。
5)防煙樓梯間前室及樓梯間的門應采用甲級防火門,酒店客房的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電纜井和管道井等豎井井壁上的檢查門應采用甲級防火門。
6)為提高防火分隔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防火墻、防火隔墻不應采用防火玻璃墻、防火卷簾代替。
5 機電消防設計
機械排煙系統(tǒng)豎向應按避難層分段設計,補風機設于區(qū)段下方的機房,一般排煙機設于區(qū)段上方機房;為降低排煙系統(tǒng)的復雜性,減少排煙阻力,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機械排煙系統(tǒng),應按每個防火分區(qū)獨立設置。機械排煙系統(tǒng)不與通風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合用。排煙風機在280℃的環(huán)境條件下能連續(xù)工作不少于30min。
加壓、送風、新風機房及取風口宜設置在主導風向的建筑迎風側,排煙、排風機房及相應的排放口應設置在主導風向的建筑背風側。為避免影響消防撲救和救援,在與消防撲救救援場地對應的建筑立面撲救高度范圍內,嚴禁布置排煙口。
避難層的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應獨立設置,并應至少在個方向上設置室外進風口。
提高消防供水的可靠性,消防給水系統(tǒng)采用常高壓給水方式,并將消防水池設置在建筑屋頂,同時消火栓系統(tǒng)及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采用獨立管網(wǎng)和系統(tǒng)。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的灑水噴頭由常規(guī)噴頭提升為快速響應噴頭,不應采用隱蔽性噴頭。
提高電氣防火能力,加強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tǒng),提高供電的可靠性。
6 設置微型消防站
根據(jù)《關于加強超大城市綜合體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公消〔2016〕113 號)文要求,超大城市綜合體應提高微型消防站建設標準和要求,組織發(fā)動員工、安保人員作為兼職消防隊員,分層、分區(qū)域設立最小滅火單元,建立應急通訊聯(lián)絡機制,確保任何位置發(fā)生火情,3min內有力量組織撲救。
按公安部《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微型消防站建設標準(試行)》要求:
1)微型消防站應設置人員值守、器材存放等用房,可與消防控制室合用,有條件的,可單獨設置。
2)微型消防站應根據(jù)撲救初起火災需要,配備一定數(shù)量的滅火器、水槍、水帶等滅火器材;配置外線電話、手持對講機等通訊器材;有條件的消防站點可選配消防頭盔、滅火防護服、防護靴、破拆工具等器材。
2)微型消防站應在建筑內部和避難層設置消防器材存放點,可根據(jù)需要在建筑之間分區(qū)域設置消防器材存放點。
3)有條件的微型消防站可根據(jù)實際選配消防車輛。
微型消防站以“救早、滅小”為目標,微型消防站宜設置在常年主導風向的上風或側風方向。
7 結語
綜上所述,高度超250m超高層建筑的消防設計要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采取加強措施:通過提高結構構件特別是重要結構構件的耐火等級,提高建筑本身的耐火性能加強防火分隔,防止煙火蔓延,特別是在煙囪效應下沿豎向的快速蔓延;采用多種滅火措施,提高滅火效率;④采取多種疏散救援措施,提高疏散救援效率;⑤提高消防供水的可靠性;⑥提高排煙系統(tǒng)可靠性,簡化排煙系統(tǒng),提高排煙效率;⑦提高供電系統(tǒng)的可靠性和防火性能,加強疏散指示照明。
本文來源:《城市住宅》:http://00559.cn/w/kj/12544.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