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紀錄片“精品化”創(chuàng)作策略研究
2020年4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了第45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該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9.04億,較2018年底增長7508萬;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8.50億,較2018年底增長1.26億,占網民整體的94.1%。①各大視頻平臺進一步細分內容產品類型,并對其進行專業(yè)化生產和運營,行業(yè)的娛樂內容生態(tài)逐漸形成。綜合網民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業(yè)結構、收入結構來看,互聯網具有向高齡人群滲透的趨勢,但青年學生群體仍然是網絡受眾的主力軍,也是網絡紀錄片的基礎受眾。
對于大部分年輕用戶來說,紀錄片并不是其網絡娛樂時間的首要選擇,但是具有愈加豐富多元題材的紀錄片帶給他們更多選擇。2019年網絡紀錄片市場不斷調整和完善,呈現出更加成熟有序的格局,頭部視頻平臺優(yōu)勢進一步顯現。一方面,引進優(yōu)質紀錄片版權,另一方面,將目光轉向內容自制能力的提升。在2019年豆瓣評分8分以上的網絡紀錄片榜單中,嗶哩嗶哩入選的三部紀錄片《都在酒里》、《人生一串(第二季)》、《歷史那些事(第二季)》均為自制原創(chuàng)內容,騰訊視頻入選《水果傳(第二季)》在內的自制或合制紀錄片共四部,而優(yōu)酷則推出了大量具備文化屬性與社會視野的作品,共7部入選榜單。對于互聯網而言,年輕化是大勢所趨,內容自制是網絡紀錄片升級發(fā)展的重要突破口。未來紀錄片如何更廣泛的爭取年輕用戶群體,加深用戶粘性,制作出更貼合用戶審美需求并且具有價值引領作用的精品,需要在節(jié)目內容和節(jié)目形態(tài)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選材緊跟時代發(fā)展 聚焦人生故事
(一)緊跟時代發(fā)展:小切口呈現大主題
網絡自制紀錄片脫胎于傳統(tǒng)電視紀錄片,盡管網絡平臺遵循互聯網思維邏輯進行內容自制,為適應網絡碎片化、移動化的傳播環(huán)境做出了許多新鮮的嘗試,但其作為紀錄片應肩負的文化擔當和社會關懷是創(chuàng)作的前提和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開幕式的講話中提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雹趦?yōu)秀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新時代精神是創(chuàng)作的深厚素材和不竭動力。
近年來,網絡自制紀錄片以自己的方式逐漸加入記錄國家大事、傳播時代精神的行列中,主旋律題材不斷增加。在改革開放40周年、國慶70周年國家重要歷史節(jié)點上,網絡平臺積極與傳統(tǒng)媒體聯手,推出一系列宣傳主流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紀錄片。2018年,騰訊視頻以“激蕩改革四十載、瞭望傳奇新時代”為主題推出了一系列獻禮活動,其中企鵝影視與五星傳奇聯合制作大型社會生活紀錄片《我們身邊的四十個細節(jié)》以小切口展示大主題,用小細節(jié)映射大時代,用普通人的人生故事與社會發(fā)展、時代變遷相勾連。除此之外,社會熱點話題與“共同關注”的事件也給網絡紀錄片選題帶來啟示,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每個國民的心,騰訊紀錄片頻道熱播榜前兩位是《武漢:我的戰(zhàn)“疫”日記》以及《那個被感染了的急診科女護士》,表現抗“疫”期間各行各業(yè)的普通人的努力和信念。
(二)聚焦人生故事:小故事傳遞大道理
回顧2019年獲得良好口碑的網絡自制紀錄片,美食、潮流、育兒、文化等題材彰顯蓬勃發(fā)展之勢,《人生一串(第二季)》繼續(xù)探尋天南地北燒烤寶藏、講述街頭巷尾煙火氣的人生故事,《我們的浪潮》走進各圈層青年群體的潮流生活、感受青年態(tài)度和魅力,《可以跟你回家嗎》選擇深夜在外的普通人,傳遞“人人有故事、家家有微光”的正能量……生活本來就是一個埋藏豐富多樣珍饈的寶庫,而受眾更傾向于去品嘗那些與自己息息相關卻不曾發(fā)現的驚喜,更注重網絡紀錄片帶來的陪伴感,往往用小故事傳遞出的大道理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且余韻悠長。
二、 敘事細節(jié)擴大化 敘事視角平民化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普及使得社會步入“數字化”生存狀態(tài),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開展的一項數據調查顯示:“短視頻成為網民使用最大眾化的視頻應用,并成為52.4%用戶平時接觸時間更長的視頻形態(tài)。未來三天只能選擇一種視頻形式,短視頻(29.7%)成為更多用戶的選擇。③當今媒體環(huán)境和受眾心理的改變需要網絡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在時間長短、敘事節(jié)奏把握、敘事結構安排等方面有新的思考。受眾關注到一部紀錄片往往來自網友的轉載,在社交媒體推薦窗口看到這部紀錄片的視頻片段,尤其當身邊人紛紛“種草”時,觀看欲望會格外強烈。因此,在內容創(chuàng)作過程中,首先應合理安排敘事策略,突出展現故事細節(jié),用一個個主要細節(jié)串聯成完整情節(jié),逐漸露出故事全貌;其次,可以運用微紀錄片的形式,縮短單集時長,通過系列化方式對同一事件或者人物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審視,不僅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使得內容更加豐富全面。
在這個人人可為記錄者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拿起設備創(chuàng)作自己的“網絡紀錄片”,許多vlog博主成為“網紅”,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他們只是用自己普通人的視角去記錄生活瑣事,或者觀察社會現象,并且發(fā)出自己聲音。例如,vlog博主蜘蛛猴面包從1月23日起開始上傳他的《武漢日記2020》視頻,我們跟隨他的視角,看到了武漢空曠的大街,寵物救助行動以及酒店無償援助醫(yī)院等真實事件,感受到艱難和遺憾中,點滴微光匯聚成溫暖長河。這種個人觀察的敘事視角令眾多網友感同身受,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恐慌,振奮了人心。這啟示網絡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應該用“平民化”的視角去敘事,站在導演的角度或者故事中人物的視角來講述自己作為旁觀者或者親歷者最真實的感受。
三、精細化制作 打造“高顏值”視覺畫面
網絡紀錄片的“精品化”創(chuàng)作離不開前期策劃、中期拍攝到后期拍攝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精益求精。而視聽語言則最為直觀迅速的讓受眾感受到這部作品是否精良,精細化的視聽語言可以助力紀錄片吸引到更多的觀眾。一部網絡紀錄片精品,不僅需要體現人文關懷、社會價值,還應該滿足人們的視聽審美需求,給人以美的享受。
首先,在文案寫作方面,文字語言敘述過程中既要說的對、說的順,也要說的好。說的對是指內容必須保證其正確、真實、不為了效果刻意夸大和偽造;說的順是指解說詞需要保持基本的流暢,完成推動敘事、補充畫面的任務;而說的好則是語言風格應根據紀錄片本身風格來設置,或者樸實無華,又或者搞怪新奇。《歷史那些事2》文案堅持保留了歷史紀錄片的真實性卻又不失趣味,在表達方式上進行了試驗和探索,解說文案里常常出現如“連接著歐亞大陸的不僅僅是大航海時代的海路,還有脫發(fā)”這樣搞怪的表述,打破了歷史題材的沉重感,讓許多年輕人因為“好玩”愛上歷史。
其次,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拍攝設備的更新換代,更高端的設備被投入到網絡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拍攝對象使用合適的鏡頭,輕松捕捉到那些曾經因為技術困難而無法記錄的瞬間。攝影師對鏡頭愈發(fā)精準的把握和剪輯師后期用心的挑選組接,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震撼和享受?!端麄鳌樊嬅骘L格明亮鮮艷,極具色彩沖擊力,拍攝過程中使用了高速攝影、水下攝影、延時攝影、航拍等手法,將飽滿多汁的水果個體與生長環(huán)境展現的淋漓盡致。網絡紀錄片追求視覺奇觀充分調動受眾的感官,在沒有強烈戲劇沖突的時候仍能持續(xù)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使之在視覺快感中不自覺壓縮了“心理時間”。
四、交互元素加強用戶粘性 類型融合開拓全新形態(tài)
網絡紀錄片以互聯網為主要播放載體,作品自帶極高的互動性和傳播性,其創(chuàng)作模式發(fā)生了改變,創(chuàng)作者、受眾與文本邊界日漸模糊,文本的創(chuàng)作過程越來越開放。受眾反饋可以參與到創(chuàng)作過程中,網絡大數據能夠決定最初的選題創(chuàng)意、網友意見可以改變播出過程中的內容及順序。例如《風味人間》播出之后,平臺根據網友的意見即時調整后續(xù)播出的時間和內容。彈幕和評論區(qū)是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互動的主要渠道,但互動也可直接融入內容創(chuàng)作中,這種互動來自于解說詞的撰寫角度、拍攝的角度,例如許多美食紀錄片,導演選擇從食物的視角進行拍攝,配上字幕、表情包與觀眾進行互動。這樣的互動需要制作團隊更加精巧的構思和更加年輕化的表達,才能直擊痛點。但互動渠道在未來一定更加豐富,受眾的參與方式一定也不止局限于屏幕,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網絡紀錄片的共同創(chuàng)作者。
互聯網與紀錄片的深度融合,拓展了紀錄片的形態(tài),促使紀錄片與其他類型視聽節(jié)目打通壁壘,在自行審視存在問題后,互相借鑒,推出類型融合式節(jié)目。各平臺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紀錄片范疇,采取“泛記錄化”制作策略,紀錄片開始了與真人秀、訪談、旅行文化節(jié)目結合的新嘗試,互相借力。《奇遇人生》采用了“紀錄片+綜藝真人秀”深度結合的形式,此節(jié)目將紀錄片的“真”與綜藝節(jié)目的“秀”拿捏恰到好處,兩者融合給觀眾帶來別樣的視聽感受。節(jié)目去除浮躁,在與陌生人深度對話中展露人文關懷。
五、結語
網絡紀錄片近兩年的良好發(fā)展體現出紀錄片題材可以實現內容出圈、用戶挖掘的潛力,但其 “精品化”創(chuàng)作之路仍然面臨著干擾與挑戰(zhàn),例如一味追求內容熱度而忽視內容深度,借助熱門IP(Intellectual Property)進行紀錄片內容創(chuàng)作雖然可以搭上“流量順風車”,短時間內獲得關注度和商業(yè)效益,卻容易使創(chuàng)作者無法沉下心探索其他各種領域中那些等待開拓的美好。網絡紀錄片“精品化”呈現離不開各個方面的深耕與冒險,創(chuàng)作者應保持紀錄片創(chuàng)作本心,在真實內核基礎上實現形態(tài)的豐富多變,跟隨互聯網發(fā)展的腳步,實時關注行業(yè)動向,進一步滿足受眾對紀錄片文化與美感的需求,推出價值引領和美學表達兼具的時代精品。
本文來源:《視聽》:http://00559.cn/w/xf/9501.html
- 2025-2026年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列表-理科南大核心目錄完整版
- 為什么發(fā)表論文都不開雜志社的發(fā)票呢?
- 2021-2022年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列表-理科南大核心目錄完整版
- 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列表(2023-2024年度)南大核心目錄
- 融媒體環(huán)境下地方新聞網站媒體的發(fā)展路徑
- 創(chuàng)新與繼承:70周年獻禮片“三杰”研究
- 人本導向下的城市更新規(guī)劃思路探索——以上海松江區(qū)中山街道老城區(qū)為例
- 預制裝配式地鐵車站施工技術
- 從框架理論看“中國學習的人”
- 互聯網環(huán)境下古都洛陽城市形象建構與傳播探析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