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西宗教文化對比看其價值觀
作者:孫小玲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07-01人氣:2578
宗教是一種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是人類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關于超自然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是綜合這種意識和行為并使之規(guī)范化、體制化的社會文化體系。通過宗教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窺見人類社會以及某一個特定的文化區(qū)域的文化狀況。隨著中國的日益開放以及同各國聯(lián)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通過比較分析中西方宗教精神及其對各自的文化生活所產生的影響,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極大的不同。因此,正確地認識宗教的積極作用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維、世界觀、價值觀以及行為行動,也有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避免產生文化誤讀,從而更有效地進行交流。
1.多元共處與一神崇拜
中西方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宗教與宗教文化。中國民族眾多,幾乎每個少數(shù)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因此中國是一個多種宗教多元并存的國家,對不同的宗教采取寬容的和平共處的態(tài)度。在中國歷史上,異教徒的概念比較淡薄雖然個別時期曾發(fā)生過利用皇帝的權力排斥異教的事情,但總體看來,各宗教之間通常是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共存的局面,充分反映了宗教多元共存的思想。
在中國,儒家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最深,儒教思想的核心就是仁愛,強調人與人的和諧相處。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注重煉丹等養(yǎng)生之術。佛教在本質上是與世無爭的出世之教,強調眾生平等、生世輪回和因果報應,宣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主張。儒、道、佛三大宗教相互交融,三教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不同宗教的神仙甚至同時受到頂禮膜拜,因而有“見廟燒香,見神磕頭”的習俗。[2]宗教信仰的多元共處,反映了中國人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和世俗的生活目標。
在西方,由古希伯來教發(fā)展來的基督教成為真正代表西方人的宗教?;浇膛d起于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猶太民族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區(qū),繼承了猶太教的上帝概念,認為耶穌是上帝之子,傳布上帝授予的使命,宣揚上帝要在人間建立天國的福音。[5]在基督教發(fā)展歷史上,由于對《圣經》的不同解釋和理解形成了許多宗派,主要有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但不管是哪個教派在基本的宗教觀念上是一致的,都信奉上帝創(chuàng)世說、原罪救贖說和天堂地獄說。
基督教是一神宗教,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浇陶J為,一個人只能信奉一個神,一個宗教,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間萬物,是絕對的、唯一的神。在西方歷史上,迫害異教徒的戰(zhàn)爭與事件源遠流長,目的都是要消滅異教徒,以維護維護自身教主和教義的絕對性、至上性。我們經常說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中國文化是一元文化,實際上并不盡然。在宗教方面,情況恰恰相反,西方是一元的,中國才是多元的。
2.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
人與神的關系是任何宗教都要回答的根本問題。中國宗教從根本上看是人本位的,而西方宗教則是神本位的。中國宗教文化以人為本,不論是儒教、道教還是佛教禪宗,其最終目的都是人的幸福。先秦時期的儒、道、法、墨等各家探討的都是有關“人生”和“民生”的問題,而對天的“本原”問題興趣不大。道家雖然尊崇“天然”,但是對天之“所以然”卻并不進行深入的探究。儒家也承認天的權威,但缺少對天之本體的探索,而對人更加感興趣,認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等說法。佛教中的佛和菩薩是人通過修習佛法來成就的,只要人們潛心進行自我心性的修養(yǎng),人人皆可為神,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2]
西方宗教則更多地反映了以神為本的精神?;浇涛幕J為,基督教的一切理論都是以神為中心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對神的本質的論述和對神人關系的思考。上帝是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他創(chuàng)造自然萬物、時間空間,他存在于自然之外而不是自然之中,為自然立法,制定自然界發(fā)展與變化的規(guī)律。[3]可見,基督教中人與神是分離的,神是絕對超越的,人只是作為神的創(chuàng)造物而存在。只有信奉耶穌基督,相信他能夠替人們贖罪,人們的靈魂才可以得救。
3.性善論與原罪論
關于人的本性,中國宗教受儒家性善論的深刻影響,基本上對人性持肯定的看法,在倫理生活中洋溢著一種樂觀的情緒,即人皆可為圣賢。儒家堅持人是至善的存在,邏輯的結果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講人格修養(yǎng),道教、佛教講去惡從善,以求超越,禪宗講注重內心鍛煉的禪悟、現(xiàn)世的人性歷煉與修養(yǎng)及其德行的講求,使得中國人有一種天然的對現(xiàn)世人生的樂觀態(tài)度。
基督教的原罪說對人性持否定的態(tài)度,據《舊約》記載,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神的旨意,犯下原罪而被驅逐,世世代代為罪人。因此人生來就有罪,人生就是受苦以期待死后靈魂的救贖。雖然人被稱為上帝的子女,但在神面前,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低賤的,只有聽從神意才可以從罪惡的貪欲中被拯救出來。[5]正是由于這種原罪觀,西方人在其精神生活中形成了強烈的懺悔意識。
4.結論
中西不同的宗教文化影響了中西方的價值取向,并指引著中西文化沿著不同的航線向前發(fā)展。宗教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宗教文化在文化交流、哲學和語言領域結出的豐碩的果實更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時代的宗教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和調整,以適應世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宗教中唯心的和虛幻的東西將會逐漸被人們拋棄,宗教中積極的科學的成分仍將為人們所保留和繼承,并與社會進步的倫理道德相融合,成為推進社會文化進步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孔丘.孔子·家語在厄[M].
[2]梁曉鵬.中西宗教文化管見[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
[3]劉承華.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內涵[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2(3).
[4]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M],齊魯書社,1986,342.
[5]周媛.早期基督教[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多元共處與一神崇拜
中西方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宗教與宗教文化。中國民族眾多,幾乎每個少數(shù)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因此中國是一個多種宗教多元并存的國家,對不同的宗教采取寬容的和平共處的態(tài)度。在中國歷史上,異教徒的概念比較淡薄雖然個別時期曾發(fā)生過利用皇帝的權力排斥異教的事情,但總體看來,各宗教之間通常是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共存的局面,充分反映了宗教多元共存的思想。
在中國,儒家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最深,儒教思想的核心就是仁愛,強調人與人的和諧相處。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注重煉丹等養(yǎng)生之術。佛教在本質上是與世無爭的出世之教,強調眾生平等、生世輪回和因果報應,宣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主張。儒、道、佛三大宗教相互交融,三教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不同宗教的神仙甚至同時受到頂禮膜拜,因而有“見廟燒香,見神磕頭”的習俗。[2]宗教信仰的多元共處,反映了中國人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和世俗的生活目標。
在西方,由古希伯來教發(fā)展來的基督教成為真正代表西方人的宗教?;浇膛d起于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猶太民族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區(qū),繼承了猶太教的上帝概念,認為耶穌是上帝之子,傳布上帝授予的使命,宣揚上帝要在人間建立天國的福音。[5]在基督教發(fā)展歷史上,由于對《圣經》的不同解釋和理解形成了許多宗派,主要有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但不管是哪個教派在基本的宗教觀念上是一致的,都信奉上帝創(chuàng)世說、原罪救贖說和天堂地獄說。
基督教是一神宗教,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浇陶J為,一個人只能信奉一個神,一個宗教,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間萬物,是絕對的、唯一的神。在西方歷史上,迫害異教徒的戰(zhàn)爭與事件源遠流長,目的都是要消滅異教徒,以維護維護自身教主和教義的絕對性、至上性。我們經常說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中國文化是一元文化,實際上并不盡然。在宗教方面,情況恰恰相反,西方是一元的,中國才是多元的。
2.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
人與神的關系是任何宗教都要回答的根本問題。中國宗教從根本上看是人本位的,而西方宗教則是神本位的。中國宗教文化以人為本,不論是儒教、道教還是佛教禪宗,其最終目的都是人的幸福。先秦時期的儒、道、法、墨等各家探討的都是有關“人生”和“民生”的問題,而對天的“本原”問題興趣不大。道家雖然尊崇“天然”,但是對天之“所以然”卻并不進行深入的探究。儒家也承認天的權威,但缺少對天之本體的探索,而對人更加感興趣,認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等說法。佛教中的佛和菩薩是人通過修習佛法來成就的,只要人們潛心進行自我心性的修養(yǎng),人人皆可為神,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2]
西方宗教則更多地反映了以神為本的精神?;浇涛幕J為,基督教的一切理論都是以神為中心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對神的本質的論述和對神人關系的思考。上帝是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他創(chuàng)造自然萬物、時間空間,他存在于自然之外而不是自然之中,為自然立法,制定自然界發(fā)展與變化的規(guī)律。[3]可見,基督教中人與神是分離的,神是絕對超越的,人只是作為神的創(chuàng)造物而存在。只有信奉耶穌基督,相信他能夠替人們贖罪,人們的靈魂才可以得救。
3.性善論與原罪論
關于人的本性,中國宗教受儒家性善論的深刻影響,基本上對人性持肯定的看法,在倫理生活中洋溢著一種樂觀的情緒,即人皆可為圣賢。儒家堅持人是至善的存在,邏輯的結果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講人格修養(yǎng),道教、佛教講去惡從善,以求超越,禪宗講注重內心鍛煉的禪悟、現(xiàn)世的人性歷煉與修養(yǎng)及其德行的講求,使得中國人有一種天然的對現(xiàn)世人生的樂觀態(tài)度。
基督教的原罪說對人性持否定的態(tài)度,據《舊約》記載,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神的旨意,犯下原罪而被驅逐,世世代代為罪人。因此人生來就有罪,人生就是受苦以期待死后靈魂的救贖。雖然人被稱為上帝的子女,但在神面前,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低賤的,只有聽從神意才可以從罪惡的貪欲中被拯救出來。[5]正是由于這種原罪觀,西方人在其精神生活中形成了強烈的懺悔意識。
4.結論
中西不同的宗教文化影響了中西方的價值取向,并指引著中西文化沿著不同的航線向前發(fā)展。宗教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宗教文化在文化交流、哲學和語言領域結出的豐碩的果實更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時代的宗教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和調整,以適應世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宗教中唯心的和虛幻的東西將會逐漸被人們拋棄,宗教中積極的科學的成分仍將為人們所保留和繼承,并與社會進步的倫理道德相融合,成為推進社會文化進步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孔丘.孔子·家語在厄[M].
[2]梁曉鵬.中西宗教文化管見[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
[3]劉承華.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內涵[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2(3).
[4]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M],齊魯書社,1986,342.
[5]周媛.早期基督教[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